查文庫>高中作文> 端午節高一語文作文

端午節高一語文作文

端午節高一語文作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高一語文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端午節高一語文作文1

  我的家鄉在鉛山,這是一個風景優美,人傑地靈的地方,這裡的文化習俗非常多,讓我來為大家介紹介紹家鄉的端午習俗吧。

  粽子飄香

  “五月五,是端陽,吃粽子,灑白糖……”在端午節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忙著包粽子,當你經過別人家門口時,總會看見一些大人用糯米、粽葉、葦草做出一個個結實的粽子,有圓的,有枕形的,好可愛啊!再把它們放進一口大鍋裡蒸,整間屋子都瀰漫一種清香味,讓人不禁口水直流。一些貪吃的小孩還時不時到廚房裡轉一轉,一個勁問粽子熟了沒有。到了端午節這一天,把粽子紮成一份,一份的,每一份五個。有一個最大,另外四個比較小,好像是一隻母雞在呵護著小雞,象徵著孩子們在長輩的呵護下健康成長。咬一口,嫩滑爽口,味道有甜的,有鹹的。

  灑雄黃

  吃完粽子,到外面活動活動,咦?他們在看什麼,一位長輩在灑一種黃黃的東西,還在小孩子的額頭上寫著什麼字,一問才知道,這種東西叫雄黃酒,專門用來驅蟲的。因為正值夏天蟲子繁殖季節,難免一些蟲子、毒蛇會鑽進家裡,但灑這種酒,它們聞到酒的氣味就不敢來了,這是有科學道理的。把這種酒在孩子們額頭上寫一個“王”字,也含有避邪的意思,當然這是一種迷信的做法。

  龍舟竟渡

  “咚咚咚,”從沿河邊傳來一陣陣鑼鼓聲,跑過去一看,原來是信江河裡正在舉行每年一度的龍舟賽,每艘船上坐著二、三十個人。他們穿著顏色一致的'隊服,紅的、黃的、白的都有,還有的乾脆光著膀子。大家動作一致,船槳上下揮動,激起陣陣浪花,船尾鼓手拼命擊鼓,兩岸觀眾吶喊助陣,那場面異常熱鬧。

  據史料記載,我們家鄉龍舟賽前船員們先做龍頭的。龍頭做好以後由船員們抬著挨家挨戶暮集一些錢,人們會把大門敞開,用清水澆灑龍頭,乞求今年能風調雨順,人丁興旺。端午節午飯後正式開賽,在船頭放一隻鴨子,哪隻船先抓住鴨子就算獲勝。

  家鄉的端午風俗很多,也很獨特,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的話,就來我家鄉找我吧!

端午節高一語文作文2

  “端午節,豔陽照,家家門上插艾蒿。掛絲線,戴香包,娃娃樂得蹦又跳。吃粽子,划龍舟,紀念屈原永流傳。”今天是端午節,一大早,當我還在夢鄉,媽媽就在叫我了。

  “小懶蟲!快起床,媽媽和你一起包粽子,你怎麼還在睡覺?”媽媽興致勃勃地叫著。難得的假期,我還真想好好地睡一覺呢,都被媽媽攪和了,可是我昨天答應媽媽和她一起包粽子的啊,想想可以吃到美味的粽子,我還是很快地起床,跟媽媽學著包粽子。於是,媽媽拿出泡在水裡的粽葉,還有糯米和被浸泡的五花肉,我們兩個準備“操作”了。首先媽媽教我包粽子四大步驟:①選料,選擇好合適的粽葉;②把糯米放在摺疊好的粽葉裡,包好;③把五花肉放進有糯米的粽子裡;④用線把包好的粽子纏緊,打結。這樣一個粽子就包好了。我心裡暗想原來包粽子還有學問呢。

  媽媽開始包了,她神色嚴肅,十分細心。一層又一層,一道又一道,兩隻手像蝴蝶的翅膀般熟練地上下翻飛,這不,不一會一隻胖乎乎的肉粽子就包好了,有稜有角,竟顯得有些挺拔有力。真不愧是熟能生巧,媽媽這個包粽子的好手,已經包了幾十個粽子了,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我的進展又如何呢?且看——我按照媽媽說的步驟按部就班地認真操練著,可是這粽子似乎看我是個孩子,非鬧點小脾氣不可,就是不和我的心意。忙活半天一個粽子都沒包好,那小粽子似乎在嘲笑地說:“哎呀……就你……還想把我給馴服……那可比登天還難。”我可“不服氣”了,這小小的粽子就能難倒我嗎,這也太小看自己了吧。媽媽也在一旁耐心地手把手地教我,我帶著些虛榮心努力地學著。果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我茅塞頓開,真棒!我終於包好了第一個粽子。看著手中的這個小粽子,雖然沒有媽媽包的那麼好看,但在我眼裡就像是手上捧著一顆閃閃發亮的小明珠,格外珍貴,那種喜悅與興奮難以言表。

  粽子包好了,開始煮粽子了。媽媽往鍋里加了許多的水,然後開始煮,煮了好一會兒,粽子就好了,此時家裡到處都瀰漫著粽子的香味,終於可以吃到香噴噴的粽子了,我的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今天我不但跟媽媽學到包粽子的“手藝”,還嘗試了包粽子其中的快樂,這真是一個難忘而愉快的一天,讓這樣的快樂與大家共同分享,“端午節安康”!

端午節高一語文作文3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家鄉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著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沒說紀念什麼,只是學校的老師說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後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說,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脫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採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後就插在門框上,據說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麼的疾病,就把那幹過後的艾葉採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著,讓艾煙來燻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乾,擰成“煙繩”,夏天用來燻蚊子,因為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說可以辟邪保平安。剛紮上的時候,色彩很鮮豔。時間一長,被水溼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後扔到水裡,據說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裡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裡刨回來曬乾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裡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裡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的小夥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著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著香囊,不能去瓜地,說一去就把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