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高三作文> 關於朱子文化的徵文

朱子文化的徵文

關於朱子文化的徵文

  朱子即是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號晦庵,南宋福建尤溪縣人,是一位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朱子。小編收集了朱子文化的,歡迎閱讀。
 

  第一篇:朱子文化

  小時候,記得媽媽曾教給我一首古詩,現在才知道那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未有源頭活水來。要求我牢牢記住...小時候,記得媽媽曾教給我一首古詩,現在才知道那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未有源頭活水來。”要求我牢牢記住後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未有源頭活水來”。讓我一生都要按這兩句去做:要一生勤於學習,就有“活水”源源不斷。媽媽說,方塘半畝空間皆有限,但天光雲影卻空闊遼遠無邊。你看天空有多高多遠,多麼深邃遼闊啊!那時的我,不太懂媽媽的那番話。今天老師又重新教我們學習這首詩。讓我改變了對這首詩的看法。學習,只有永不停止的學習,才是生活的源泉,才是滋潤生命的“活水”。記得上三年級的一次電腦課,老師讓我們複習學過的知識和預習沒學過的知識,下節課要測驗。我回到家只複習了,沒預習結果測驗沒得高分。那時我很不高興,媽媽就問我是不是沒考好?我漫不經心的嗯了一聲。

  媽媽就告訴我只有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還要複習舊知識這樣才能考好。我根本沒聽進心裡。直到今天老師給我們講這首詩的分析時,我才明白媽媽說的話。那到底什麼才算是學習呢?作中遇到了難題,需請教他人是學習;查資料是學習;離職、在職進修是學習;觀察生活是學習。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讚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第二篇:朱子文化

  有人說:“近墨者未必黑”,說“荷花出汙泥而不染”,我認為沒有道理。荷花是花苞長出水現以後才開放的,所以能“不染”。如果它在汙泥中開放,從物理學和生物學角度,我們不能想象出它將是一副怎樣的“尊容”。

  我們不難舉出“近墨者黑”的例項:修理汽車的工人每天接觸油汙,日長天久,他們的手變得浸滿油汙;我們挖開煤廠中煤堆下面的土地,就會發現它們大部分成分都是煤,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無論人手,不定期是土地,者是有一定空隙的,由於分子擴散作用,日久天長,油汙必然會透過手的表皮進入皮膚內部,煤分子也針擴散進土層。

  任何事物都不是無縫可擊的,物質是這樣不需說,人的道德修養也是如此。如果你接觸美好的事物或品質優秀的人,潛移默樺中,你會不知不覺地接受到陶冶,不自覺地接受真善

  美的世界觀,而自身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但如果你置身於一個“假、惡、醜”的生活環境中,漸漸的,你會不自覺地接受到壞的影響,這就是近墨者黑。

  年輕人尤其如此,我們思想單純,閱歷淺,少,辯別是非的能力還不強。但這時候思想敏銳,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容量被“著色”,所以我們更要提高警惕,爭取多接觸一些美的事物,使自己得到薰陶,且防微杜漸,對醜警惕啊!近墨者黑!對惡的東西要堅決摒棄。

  第三篇:朱子文化

  這,是灰黑色的現象:親,所以熟悉,所以相互影響著,用同一種角度,同一番倫理來看問題。久而久之,會把對親近人的印象和情感滲入他們的人性之中,他們成為我想像中理所當的“他們”,而現實的他們卻被遺忘了。疏,所以本能地產生一種抗拒力和警惕性,把那些一無所知的人們隔絕在對立面上。未知,等於任何一種可能,包括罪惡一不懷好意。他們令人緊張 ,讓人渴望保護自己,人們把他們的其他品質擱淺了,而把可能帶給人們最大的危險的罪惡放大了,於是現實的他們也在人們的頭腦裡迷失。

  這,是沉甸甸的習慣:請回頭,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深深地看一看。孔子思想之中待人處事的“誠實忠信”歸根到底要服從權力上的尊和血緣上的親疏。這樣扭曲自尊的氣氛之中孕育出的道德也就難免事與願違,封建的暗箱繼承為自私,彷彿一種血深入血脈之中的`遺傳毒素:對親人,對親近之人的仗義和袒護:對外人,對陌生人的淡漠與鄙夷。沉甸甸地,它們積壓下來,多少次的洗禮,也無法讓其不留痕跡的離開。

  這,呼喊著精神的革命:你自尊、自信嗎?只有自尊自信的人墳如何尊重和相信別人。

  你能客觀與公正地對待問題嗎?用自己空白思維接受新發生的事件,用宇宙的眼睛看世界,那將是一種無比遼闊的府望。

  你能鍛鍊坦然與平靜的胸懷嗎?應該嘗試地去相信,去分享別人的珍貴人生。被誤解也是件好事,而他人的不幸卻不能給你任何安慰,從誤解中反省自己的過失,而把自己的幫助和關懷施予那些與你無關卻不幸的人。

  你找到發博愛這一根源動力了嗎?把對親近之人的濃濃情意化開,不讓它迷蔽住你的公正和清醒,再把它們拿出來與所有人分享。當萬分的勞累與倦怠之時卸下虛偽的面具,在禪煙與茶香的纏繞中冥想:“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這,需在社會的支援:環境和社會是溫床,是染缸。在瞬息萬變的當今代,許多環境與社會因素可以引導人格發生本質性的改變。只有在良好的道德風尚傳播下,人們才能不斷地開啟視野,發掘眾人的閃光點,而不再把家門與心扉緊鎖,不再“親之溺近,疏之靡遠。”

  我們正在聚蓄著個人的努力,等待著群體的覺醒。

  我們正在拋棄那個富人的眼光,公平公正地對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