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高考優秀作文> 廣州卷高考滿分作文賞析:知自然,亦要“感”自然

廣州卷高考滿分作文賞析:知自然,亦要“感”自然

廣州卷高考滿分作文賞析:知自然,亦要“感”自然

  科技日益進步,為人們認知自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輕點滑鼠,便可查花木屬性,開啟電視,便可知雨雪陰晴。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知自然,亦要“感”自然滿分,歡迎大家參考!
 

  【滿分作文】

  知自然,亦要“感”自然

  三月的微信朋友圈,到處流傳著幾張關於黃金風鈴木的圖片。圖中的花簇一片金黃,一朵朵花倒掛著像一個個風鈴,很是招人喜愛。可顯然幾張圖片根本滿足不了我的慾望,我一邊上網查著黃金風鈴木的花期,一邊籌劃著週末出遊親自擁抱一場盛大的花事。

  科技日益進步,為人們認知自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輕點滑鼠,便可查花木屬性,開啟電視,便可知雨雪陰晴。科技向人們傳遞著“足不出戶知天下”的理念,卻讓奔走在快節奏生活中的勞碌眾生以為憑此便可盡得自然。他們以為冰冷玻璃背後的幾個符號、幾張圖片便是自然的全部,甚至有人妄想從中可收穫古人常說的能潤澤心靈的自然甘霖。殊不知,這種淺嘗輒止、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只能讓他們看到“黃花”就認為是油菜花,聽到黃花梨木只會想到砍了賺一筆,見到木棉花只會撿回家煮一鍋去溼湯。對自然只知皮毛,不曾深入,註定他們也無法獲得自然的恩賜,所以他們的心靈依舊貧瘠與乾涸。

  自然不是困在玻璃櫃中失去生氣的標本,它是鮮活的,立體的,有聲有色、甚至有語言有情感的。而這些,必須走出去,投進自然的懷抱才能體會得到。你可以在電腦上搜索出很多關於“長江”的解釋詞條,卻無法感受到親臨長江時的心境壯闊,也無法體會江水翻滾著詮釋“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時間意義;你可以躲在石屎森林中開啟電視看著一派田園風光,卻無法感受到身臨田園的心曠神怡,也無法收穫山水煞費苦心安排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轉黃鸝”的一刻明淨安謐;你可以透過手機玩著虛擬的種菜遊戲,卻無法感受到親手收割莊稼的豐收喜悅,也無法真正領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真諦。

  感知自然,就如同做一道寫景詩的鑑賞題。只知道答題術語還不夠,還需要對意境正確且深入的領悟。答題術語的獲得很簡單,翻翻教科書就能掌握,這就像透過科技途徑去認知自然。這種途徑能幫助我們更好組織答案,卻不能助我們拿到滿分,它充其量只是“知”,並未做到“感”。必須要領悟到詩歌的意境才是抓住了詩歌的靈魂,這如同要真正理解自然就要對自然做一番深入的感悟。而要做到這一“感”字,必須走進自然,與自然共呼吸、同對話,讓清澈的流水流進我們的血液,讓芬芳的花香盈滿我們的衣袖,讓飄落的落葉漾開心湖的漣漪。只有把“感”與“知”結合起來,透過“感”促進“知”,透過“知”更好做到“感”,才能真正解讀自然,才能使“自然”二字鮮活起來,才能使自然滋潤我們心靈的同時發自內心地守護自然。這是感知自然的圓滿答案,也是感知自然的最終歸宿。

  我感激科技讓我認識了美麗的黃金風鈴木。透過微信把圖片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曉這份美麗。然後明年三月讓我們相約去看黃金風鈴木吧,徜徉在金黃的海洋中,跟隨一個個“風鈴”一同起舞。那時你會發現,你不是玻璃屏外的看客,而是其中曼妙的一朵。

  近的是自然,遠的是人心

  喜歡顧城,喜歡顧城的詩,喜歡詩中用覺與純真構建的自然世界,那是一個童話般的世界,浪漫中的憂鬱,散發著淡淡的哀愁。顧城筆下的自然,山川與草木、噴泉與河流、雪松與白樺……自然的一切,那麼近,那麼美,近的可以觸控脈搏、感受呼吸。

  那是顧城心中的自然,而我們的自然呢?

  推開窗,除了高樓還是高樓。觸目所及,除了無盡的灰濛還是灰濛,一如那空洞的眼神。路邊的小草小花不見了,因為車輪的碾壓必然是不堪重負的,“春風吹又生”那只是美好的童話。天上的銀河不見了,因為城市的璀璨燈火與那灰濛的天幕早已消解了牛郎織女相會的美好。正如顧城說:“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樓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此時的自然,沒有綠色,沒有藍色,沒有紅色……有的,只是灰色。看似很近,因為陽光、空氣、流水、土地……依然在,依然近,但是,這是我們的自然嗎?我們還可以肆無忌憚地在一望無垠的綠色土地上奔跑追逐嗎?我們還可以彎下腰,用依然靈敏的鼻子去輕嗅那一抹淡淡的花香嗎?甚至我們還可以自由地呼吸嗎?自然,這麼近,但也那麼遠。遠在那青山白雲間,遠在那紅花綠草間,遠在那蟬噪蛙鳴中,遠在那流逝的夢境中。

  遠去了,遠去了,在不斷前行的路上遠去了!

  曾經,李健在《嚮往》中深情地吟唱“當春風掠過山崗,依然能感覺寒冷,卻無法阻擋對溫暖的嚮往”,而今天的我們,春風不再掠過山崗,雖然不再寒冷,但也失去了對溫暖的嚮往。陽光不再是我們獲取溫暖與希望的唯一途徑,我們有電燈,我們還有各種取暖裝置,更罔談在清晨時分靜待那從朝霞中透出的第一縷晨光,在暮色蒼茫中依依惜別那海天一線處的最後一點微光。文明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讓我們對自然不再神秘,地理告訴我們陰晴雨雪只是大氣的運動與反應,生物告訴我們飛鳥走獸大多屬於哺乳類動物,物理告訴我們太陽只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一顆恆星。人類已經長大了,不再是那個碰到什麼都要問個“為什麼”的無知孩童,我們用科學的標準把自然條分縷析,我們開始變得越來越理性,固然,理性並不是錯,但是,我們卻失去了那面對大千世界時的那一份最初的衝動,那一份彌足珍貴的感性。須知,科學固然需要理性,但是,感知自然的美,感性依然不能缺席,因為,人心本是敏感而柔軟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因為對自然的瞭解,我們開始罔顧甚至無視自然,我們肆意的開山毀林,我們無節制的填海造田,我們希望每一寸土地都能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我們誤解了“人是萬物的尺度”,認為,人即是萬物的主宰,面對自然,我們開始侵佔、踐踏、破壞,結果,山林被推平、草地被剷平、江河被汙染……所以,土地依然在,但花草遠去了;江河依然在,但魚蝦遠去了;天空依然在,但星星遠去了,而飛鳥,只能在天空掠過,卻永遠找不到那曾經棲息的樹丫。

  王開嶺說:我們唱了一路的歌,卻發現無詞無曲。我們走了很遠很遠,卻忘了為何出發。是的,我們走得太快太遠,卻丟失了感知自然的初心。就讓我們如顧城所言:用金黃的麥秸,織成搖籃,把我的靈感和心,放在裡邊,裝好紐扣的車輪,讓時間拖著,去問候世界。感知自然,需要一個敏感而純真的內心。

  自然,本來就很近,遠的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