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高考作文> 2021全國新高考Ⅰ卷高考優秀作文(精選6篇)

全國新高考Ⅰ卷高考優秀作文

2021全國新高考Ⅰ卷高考優秀作文(精選6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洩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1全國新高考Ⅰ卷高考優秀作文(精選6篇),歡迎大家分享。

  全國新高考Ⅰ卷高考優秀作文1

  體育強身,精神鑄志

  “靜止便是死亡,只有運動才能敲開永生的大門。”誠如此言,體育鍛煉有利於人體生長與機能狀況的調節,體育之效對人一生的影響不容小覷。然而,人生而不同無可避免,既有所謂“生而強者”,自然不乏“生而弱者”,天然的不平等或許導致人生軌跡的差異。故此,依吾所見,當以體育構建強身根基,以精神信念鑄就堅定之志,方不負青春韶光。

  體育鍛煉的過程強化個體精神意志,推動自身人格不斷完善,促進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體育造就體格健壯的勇士,並且使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全的體格。”跳水運動員郭晶晶在遭遇挫折後以堅持不懈的訓練最終奪得金牌,鄧亞萍憑藉無所畏懼的膽色與頑強意志登頂為乒乓球壇皇后……亦如毛主席之言,“生而弱者不必自卑”,因為體育運動的存在讓我們擁有健全體格的途徑,因為美好心靈的存在讓我們得以在世間綻放獨特光彩。與此同時,“運動的作用可以代替藥物,但所有的藥物都不能替代運動”,重視體育鍛煉的作用,助推意志潛能的激發,抒寫人生華章。

  體育之效鑄就強大精神信念,亦添益裨補體育精神,促進民族繁榮、家國興盛。

  奧運會等大型國際競技比賽比賽在世界各地影響廣泛,對於提高大國國際地位具有重大影響,體育在社會生活中亦扮演著重要角色。體育精神,是縱身躍入的水花葳蕤,是賽場上萬眾矚目的熱切,是破除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全力衝刺,是永不放棄、拼搏進取的女排隊員們盡情揮灑熱血……正當體育強國、科教興國之盛世圖景,體育工作者們在新世紀逐漸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和創造者、成為時代精神的倡導者和踐行者。“天之誘我以至於強”的精神力量亦將帶動全民共赴時代繁榮,同鑄家國鴻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作為青少年的我們,體育鍛煉與精神培育更加不可或缺。經常參與體育活動,不僅促進體格發育、心肺功能發育,也能夠起到堅定心智、緩解壓力的作用。在現有實力上“增益其所不能”,把學習工作與道德教育同體育鍛鍊融為一體,德智體美勞健全發展。當然,體育活動也需要在科學的方法指導下開展,並同時注意平衡膳食、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制度——形神共養,培元固本,方得身心健康。

  全國新高考Ⅰ卷高考優秀作文2

  難易相成,強弱相化

  “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毛主席發表在《新青年》上的鏗鏘文字在很早前,便闡釋著一個觀點:強與弱這一組對立面,實際上並不是固化的,並非強則恆強,弱則恆弱,強與弱是能夠進行轉化的。“人非生而知之”,強與弱也並不是天生存在的,“強”是可以由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達成的。

  誠然,個體天生的差異確實客觀存在,我們都無法否定。但天生而存在的“強”與“弱”並不能永恆保持,後天是否努力才真正決定成功與否。中國女排昔日何等輝煌,但當女排的訓練模式落後於世界,她們的“強”終究也在一記扣球下被打碎。而輝煌破碎之後的女排,卻沒有因自弱而自悲,仍能靠著不斷調整的訓練方式和女孩們的拼搏與決心重新衝上領獎臺,再攬榮光,以弱化強。倘若沒有“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於強,未可知也”的志向,女排豈可重奪桂冠?

  一個國家,同樣沒有被天定的命運。“是故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國家的強弱並不會在一時被決定,憂勞勤勉與逸豫貪安能夠為國帶來全然不同的情狀。正如昔日之中國,滿清濫用其強,自詡天朝上國,閉關鎖國故步自封,盲目排外而弱;而自近代中國始,愈來愈多新青年意識到國家積貧積弱困局,從迷惘的黑暗中覺醒起來,不再因祖國積弱而自卑,正因為他們立志發奮,勇敢地為祖國獻身,風雨飄搖的中國才得以一步一步走過戰亂與紛爭,走向今天的繁榮昌盛。

  而今,強與弱的對立轉化仍然不息。國際社會的風雲變幻中,已不再有哪個國家能夠永遠強大,新興力量的崛起更無法被扼制。怎樣使中國在世界之林中屹立——時代的接力棒即將傳遞到吾輩青年手中,我們更需銘記前例,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從不缺少奮進向強的人:袁隆平院士一生以禾下乘涼夢為引,領中國擺脫飢餓;鍾南山院士在疫情當下再赴前線,拯救國人於病痛。我們應以他們為榮,以他們為榜樣,始終不忘憂勞祖國,砥礪前行。反觀那些因當今新中國已欣欣向榮,而甘自淪為胸無大志、不願拼搏的“佛系青年”一類人,倘若都如他們這般墮落懶散,更有誰來肩負中國國運?

  “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將美好中國夢照進現實,還看今朝少年!

  全國新高考Ⅰ卷高考優秀作文3

  贈我以無物,我自攀青雲

  煙雲大地渺茫無際,人生伊始,從來都有東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譬如有人生來養尊處優,有人生來困苦無依;有人智力卓群,有人天資愚鈍。於是乎,強弱兩者時常被淺薄的定義劃出冰冷的分界與顯性的隔閡。然而,強弱之間是否真有畢生難躍之天塹鴻溝?吾言非也!世道如棋局,變化不容覆,人生亦如此,於我輩青年而言,縱然贈我以無物,亦能自力攀青雲。

  誠然,倘若時間不再線性流淌,或許強弱二者能在某一瞬間定格。然而,百年長河的盡頭拂來一陣清風,歷史深處有餘溫,毛澤東先生遒勁果決的論斷尚響徹耳畔:“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於強,未可知也。”字字珠璣,每一聲音調都重重地錘擊青蔥的心靈。

  生之弱者之奮發,可如利刃之新發於硎。客觀現況的缺陷容得下主觀意志渴盼光明的天地,容得下無所畏懼的試錯與步步踏實的拾級而上。回溯歷史,越王勾踐也曾是囚於他人的“弱者”,卻未嘗廢其志,臥薪嚐膽終復舊國。平視今朝,出身山村的'貧寒學子黃國平慨然負擔接踵而至的苦難,把書讀下去,走出坦蕩前途,不枉一世。掙扎與奔跑從不是徒勞無功,增益其所不能的艱辛或許少有人感同身受,但不變的真理是:弱者自強赴山海。

  生之強者如若自命不凡,不屑進取,到最後只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乃至泯然眾人矣。猶如仲永的才華稟異終究在不習研修和追逐功利中消磨,猶如項羽的攻陷秦都卻最終自刎烏江。當強者不再企望遷徙和遠方,聽任蔓草湮路,恆久圍困在重重疊疊的定位和一時的自我滿足中,強者也就失去了引以為傲的天分與資質,行向深淵。

  在這高歌猛進又暗流洶湧的時代,我們重讀毛主席的《體育之研究》,探討強弱兩者的對立轉化,意義正在於重申“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常識,在泛濫的自由主義和消極處世態度的盛行中,喚醒迷惘怯懦的靈魂,為“人格缺血”的時代病遞上一劑良藥。有言道:“一個能夠升起月亮的身體,必然馱住了無數次的日落。”一時之弱不可怕,可怕的是從未想過改變。平凡並不應被鄙夷,應當鄙夷的是本可以走向輝煌卻淪於人海,末了卻只知歸咎於“內卷”和“躺平”,從未清醒地審視自身,設定發展軌跡,朝著理想前行。

  青年們,身處這個社會,身處這個曾經備受屈辱卻最終重新站立於世界舞臺熠熠發光的國家,就要帶著一種不卑不亢的拼搏姿態:乾坤未定,強弱孰分。強身健體也好,挑燈夜讀也罷,君子以自強不息本就容許多元方式的存在。建黨一百週年之際,我輩青年與前人促膝長談,重新汲取力量,以更堅毅的精神在中華復興之路上披荊斬棘,對著世界宣告中國青年的驕傲:“縱天地曾賜我以無物,我亦自力攀青雲,劍指長霄赴滄海!”

  全國新高考Ⅰ卷高考優秀作文4

  陽光之下,國富民強

  百餘年前的新文化運動給積貧積弱的中國以猛藥一劑,在給予封建禮教以沉重打擊的同時,為人民打開了一扇嶄新的窗戶,旗手陳獨秀提出新青年應有六條標準,高舉民主與科學,造就一代新青年。彼時仍就讀於湖南第一師範的毛澤東針對陳仲甫的六條標準提出,新青年的六項標準還應再加一條“強壯的而非虛弱的”,對體育的深刻體悟自毛澤東少年始便可見一斑。從1917年毛澤東發表傳世之作《體育之研究》強調體育於個體可強筋骨、增知識、調感情、強意志,於國能造就不計其數的身體強健、精神剛毅的國民,再到新中國建立初期“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題詞,足可見對體育效力之重視,體育效力之深廣,體育關係著國家民族的盛衰與興亡。

  體育之效,在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關學大儒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民為國擔負責任積極進取的志向和傳統,覺醒年代,無論是妙手著文章的文人,還是鐵甲衛疆土的勇士,都有一種“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能聰可以聰”的開拓精神。鴉片戰爭被迫開啟國門,不平等條約喪權辱國,“東亞病夫”既諷刺了國人的身衰體弱,又反映了沉痾難起,封閉落後的“思想之病”,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蠻其體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健康是思想進步的基礎,強身健體,強在體之力,健在心之思,自強不息之君子,欲擔負家國之責,必先練就一身鐵肩,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

  體育之效,在於“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兵強則滅,木強則折,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朝代更迭無不反映此理,如強秦付之於阿房一炬,若從漢唐盛世到沒落衰朽的晚清封建帝制,國如此,人亦然,唯有順應天時,合理鍛鍊,不停下前進的腳步,國方可盛世久安,人才能健康長壽。而弱者勤加鍛鍊,久之也會增為強,五四運動後的中國,如沉睡雄獅之覺醒,一條紅船盪漾開風雨飄搖的晦暗,在黨的領導下,串聯起民心與民力,身體力行帶來的是前所未有的思想迸發,二萬五千里長徵是身體的硬朗堅挺也是充滿毅力和勇氣的精神壯舉。生而強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推動事態轉化和結局的,是人的信仰,是觀世的智慧和行動的決心。

  體育之效,在於激發青年力量。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生命在於運動是四海皆准的真理,從“東亞病夫”到“東亞巨龍”,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體育猶如一面鏡子,折射了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口號仍在耳畔迴響,奧運旋律還在心中激盪,少年強、青年強則國強,唯有青年身體健康、體魄強健,才能鐫刻五四青年印記,扛起中國夢的大旗,傳承中華體育之精神。

  袁老高齡仍堅持田地考察,醫護人員以“鋼鐵之軀”築起疫情生命防線,航天英雄以身體素質高標征戰星途大海,無論古今,體育需自強不息之有為,涵有無相生之處世智慧,促青年奮進之旋律,凝聚著民族前進的精神力量。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一身動則一身強,一國動則一國強,壯哉我中華體育精神,積極有為,善用轉化,激勵青年,砥礪奮進,中華體育之崛起是中華之崛起的序章,陽光之下,國富民強!

  全國新高考Ⅰ卷高考優秀作文5

  欲使青年立志,需強體魄立身

  毛澤東同志曾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苟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的確,當我們沿著這穿越時空的聲音回望,從堅持“聞雞起舞”而志建功立業,從擺脫“東亞病夫”而至巨龍甦醒,中國的滄桑歷史總是不斷在呼喊,國民之自強不息,需從體質鍛鍊做起;國家之雄強崛起,由民之強健助力。

  凡是心有大志之人,無不重視強體魄以立身。青年時期起毛澤東便是體育運動的倡導者,“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湘江洲頭,他踐行著體育鍛煉之目標;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常常把“任何工作代替不了身體的鍛鍊”掛在嘴邊,他把400米跑贏得的桂冠視為驕傲,時至今日,北醫大仍留有他無人能破的運動記錄;“國士無雙”袁隆平更堅持“冬天打氣排球,夏天游泳”,讓自己“50歲的身體”仍保有“30歲的心態”。而正因他們有了強健體魄的支援,高效率的工作才得以完成,才能以矯健步伐跟上時代大潮,以獨立精神實現理想,以鏗鏘之力開創未來。

  凡國有體魄強健之國民,必有屹立不倒之底氣。青年強則中國強,而此處之“強”必離不了“體魄之強”。翻開過往,我們看到奧運健兒在國際賽場上的歡呼吶喊,從陳鏡開創造第一個世界紀錄、容國團贏得第一個世界冠軍開始,1000多個世界冠軍在中國誕生,1000多項世界紀錄被中國創造,奧運會、亞運會在中國落地,這正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最好縮影。放眼當前,新冠病毒肆虐全球,除了打疫苗、做核酸,增強體育鍛煉,增強免疫力也是制勝法寶。練個人之身,傾全國之力,護百姓安康,中國讓世界看得了最好的抗疫教程。展望未來,中國男兒鋼筋鐵骨,戍守四方,“東風快遞”展示硬核能力,“絕不後退一步”守護國土安寧,強軍勇士正為明日大局積蓄重拳出擊的力量。體魄之於國之重要毋庸贅言,民族復興之大夢在此亦不再遙遠。

  不過,所倡之事常有遺憾,“怠惰”心態亦虎視眈眈。反觀當下,“朋克養生”大行其道,“熬夜工作”習以為常,“你不動我不動”高喊為部分青年人的生活口號,“運動步數為零”成為茶餘飯後的社交談資,這一切看似平常“青年人的生活圖鑑”實則正敲響這並不尋常的警鐘:身體無法“野蠻”,效率難以保證,那麼精神如何“文明”,夢想如何實現?

  欲使青年立志,需強體魄立身,身不練,則精神無可依之體;志不立,則天下無可成之事,當心力體力合二為一,才得有光明之前路。如今,在變幻莫測的世界格局中,體育強國夢都與中國夢正緊密相連,在兩個一百年曆史節點的交匯處,當代青年更應堅定體質自強,文化自信,精神自由。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唯有矯健地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才能成為國之棟樑,為實現中國夢奉獻智慧和力量!

  全國新高考Ⅰ卷高考優秀作文6

  天生我材必有用

  1917年,毛澤東同志在論及“體育之效”時指出,強者不可恃其強,弱者也不必卑其弱,勤於鍛鍊,必有增益。在我看來,無論強弱,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有我們自己能定義自己。

  在這個標籤滿天飛、以強弱劃分等第的時代,我們似乎已經被囚禁了太久太久。殊不知,生來如此,便一生如此嗎?別人的定義,就一定是對的嗎?北島發出了堅定的回答:“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生於強”如若不能善用其強、保持其強,則必定淪為至弱。就拿體育鍛煉來說,沒有人生來就是頂級的運動員,只有天賦異稟或資質平平的差異,而前者如不能勤於鍛鍊、強基固本、發揮所長,而讓惰性佔了上風,從不運動,暴飲暴食。長此以往,再過人的天資也會消逝不見。誠然,不只是體育鍛煉,其它方面也是同理。神童方仲永因後天缺乏學習、教育,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最終“泯然眾人矣”,令人唏噓。故“生於強”還應通過後天“鍛鍊”,方能成為真正的強者。

  “生於弱”也不必妄自菲薄,而要更加勤勉奮進。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相貌、個人體質,但我們的人生終究掌握在自己手裡。曾有一位出身於貧困家庭的黑人小女孩,出生時僅為2公斤,幼兒時因高燒患上了小兒麻痺症,左腿萎縮,醫生斷言其人生無望。但她沒有放棄,而是不斷刻苦訓練,戰勝了病魔,最終成為奧運會歷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之一,贏得了“黑色羚羊”的美譽,她便是前短跑運動員威爾瑪魯道夫。無獨有偶,世界著名發明家、物理學家、企業家愛迪生,8歲時因老師斥其為“低能兒”被勒令退學,他的人生就這樣被老師否決了嗎?答案是顯然的,愛迪生用事實狠狠反擊了老師那傲慢的“宣判”和斷言,他退學後在家博覽群書,鑽研實驗,耽於知識的海洋茁壯成長,終於聞名遐邇。故“生於弱”不應輕信他人的判決,不給人生設限,而要奮起直追,為自己正名。

  無論強弱,恆常的“鍛鍊”才是你我應當秉持的準則。放眼歷史,孱弱的新中國成立於那樣一個動盪不安、水深火熱的年代:國民黨和封建地主殘餘勢力威脅仍在,通貨膨脹嚴重,物價飛漲,百業待興,西方資本主義陣營虎視眈眈……面臨眾多難題,中國共產黨沒有畏縮,而是帶領中國人民扛住了驚濤駭浪,跨過了激流險灘,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歷史答卷。當今的中國已不再是那個任西方列強凌辱和宰割的封建弱國,而是屹立於世界東方的泱泱大國。我們無所畏懼,強弱由我們自己定義!近些年,我國外交部發言人在回擊西方媒體時越來越“霸氣”十足,這種底氣便源於我們國家正一步步趨於強大,而這種強大是堅定的信念和不斷的奮鬥造就的。

  國家正走向強大,我們青年更當自強不息。李白曾言:“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要知道,隨出生帶來的東西只是短暫的,而人生是開闊的、是我們自己的。要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想成為真正的強者,唯有奮鬥,生生不息的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