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浙江高考作文:門與路
2014浙江高考:門與路
門與路永遠相連,門是路的終點,也是路的起點,它可以擋住你的腳步,也可以讓你走向世界。大學的門,一邊連線已知,一邊通向未知。學習、探索、創造是它的通行證。大學的路,從過去到未來,無數腳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淺,有的很深。
綜合上述材料,結合你的所思所感,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
作文審題
今年浙江高考作文卷,最大的亮點:重視考核考生欣賞語言的能力和思辨性的合理迴歸。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卷繼續採用材料作文的命題形式來開考。所選用的是一段既有哲理性又有詩化性的散文材料作為背景材料。對這一類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我們可以分三步來走。
第一個步驟是“品語義”。“門”,詞典解釋為“建築物的出入口或安裝在出入口能開關的裝置”;“路”詞典解釋為“往來通行的地方”。很常見,同學們多懂。
第二個步驟是抓意象。該散文是藉助意象來表情達意的。審題時,我們可抓住意象去聯想、,捕捉它們所包含的象徵意義和寓意。這一步,我們要弄清“門”和“路”的意象,孰輕孰重,有什麼聯絡或象徵意義,從“門”的原始意義看,“門”作為家的一個成員,具有阻擋外來傷害,保護門內的人的安全的重要作用,然後可採用相似聯想進行合理的推求,如“入門”、“門第”、“門望”、“豪門”等;從“路”可以引申到“公路、水路、陸路、路途、路程”;可以聯想到思想或行動的方向,如“途徑、思路、生路、出路、路子、路數等。
第三個步驟是析主旨。這一步,要找出並理解它們的關鍵語句,把握關鍵資訊,以便準確把握主旨。“門與路永遠相連,門是路的終點,也是路的起點,它可以擋住你的腳步,也可以讓你走向世界。”第一句中““門與路永遠相連”是開宗明義,點明兩者不可分割;然後分說思辨關係,“終點”與“起點”、“擋住你的腳步”與“走向世界”是對立的統一。“大學的門,一邊連線已知,一邊通向未知,學習、探索、創造,是它的通行證;大學的路,從過去到未來,無數腳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淺,有的很深。第二句是具體列舉,以”大學的門“和”大學的路”為例,採用了以大縮小或以小見大的方法來論證,很有哲理性。這裡的難點是“學習、探索、創造,是它的通行證”,這個比喻句增添了審題難度,如果把“門”解讀“理想、目標、希望、事業”等,你要入門,除了一路上要克服種種困難險阻,勇往直前,還必須要有“通行證”才行。我們可以順材料中關鍵語句之“藤”,摸命題者的意圖之“瓜”,並據此來立意,確定文章主旨。
審題立意方向(僅供參考)
1. 把“門”理解為“成功與輝煌”,“路”理解為“人生之路”,“通行證”理解為“學習、探索、創造”。寫在人生之路上行走,既要敢於奮鬥拼搏,不能害怕失敗,又要開拓創新,才能“入門”。如“佩戴通行證,擁抱輝煌”。
2. 門是路的終點,也是路的起點,在之路上行走,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不斷探索,一步一個腳印,滿懷信心邁向終點。如“終點在於起點;起點之後在於堅持”。
3.行走在事業之路上,有的腳印“很淺”,有的“很深”,無論淺和深,只要走,便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健康向上的精神狀態,但是並不是所有走路的人能找到回家的路,獲得開啟大門的喜悅,因此要正視沒有入門所帶來的難堪、傷心,有勇氣再找入門之路。如“無怨無悔,曾經徘徊在大門口”。
作文審題不難 寫作難度不低
今年是我省高考改革的階段性“收官”之年,試卷命題在繼續弘揚“浙江特色”的同時,也作了適當調整和拓展,努力適應時代發展和深化課改對教育提出的要求。
在選材方面,體現材料的“陌生化”。擱置了輕車熟路的“經典”圖式,另闢蹊徑,嘗試追求“陌生化”風格。如中國當代小說《走眼》、唐代李貽孫的書序《歐陽行周文集序》、南宋徐照的《三峽吟》等,此類關注和熟悉程度都不是很高的作品,更有利於提高測試信度。
在設題方面,注重語言的應用性。著重體現在兩個維度:一是突出工具性,如將現代“網購”與傳統“寫信”兩種生活內容巧妙融合,以考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關注現實性,如“語用題”的各種語料和現代文閱讀文字等,均直接“採擷”於當今生活,“考查”即“應用”。
在目標方面,落實賞析的.多樣性。一是藝術性,如古詩鑑賞,再次採用兩首詩歌的比較閱讀,一首唐詩,重情韻,一首宋詩,有理趣。考查重點定位於“兩首詩歌抒情手法的差異”,需要較高的藝術素養方能順利解答。二是思想性,如我省獨樹一幟的《論語》考題,以對“直”與“不直”的理解、評析,於細微處洞見人生修養,倘無足夠的認知深度和思想高度難免捉襟見肘,淺嘗輒止。三是探究性,如要求對小說題目“走眼”作深度解讀等。
當然,試卷最引人矚目的首推作文題。倘用一句話評價今年我省的作文,應該是“審題難度不高,而寫作難度不低”,即易寫難工。儘管今年仍未選用內涵豐富的感性材料,但兩段文字主旨明確,前一段宏觀而不空靈,總體闡述“門與路”的辯證關係,屬於審題之“著眼點”;後一段著實而不呆板,“大學的門”和“大學的路”既彼此通聯,又狀況各異,堪稱寫作之“著墨點”。並以“綜合上述材料”的提示語,明確了審題和寫作的基本要求,即重在“(辯證)關係”的發掘,並非現象的描述。想象合情合理、“關係”剖析得當是文章出彩之關鍵。如果說去年的“童真(心)早泯”側重於關注和思考社會現實,那麼今年的“門”“路”則傾向於探討人生哲理,揭事物辯證之理。或許,“大學之門”“大學之路”以及“學習、探索、創造”“腳印”深淺等“著墨點”的設定會影響部分考生的拓展和創新,但畢竟能給多數考生以正確“指引”,這些行為、想象和思考等,可以轉化、凝聚和詮釋為寫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