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規矩的2002年高考滿分作文3篇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關於規矩的2002年高考滿分3篇,歡迎閱讀。
篇一:彌勒規則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凡間經濟的高速發展刺激了平衡的天庭經濟,同時也急紅了玉皇大帝的眼,為了拉近兩地間的差距,玉皇御筆一揮,一批天營企業陸續成立。
眾仙都已入位,唯有天庭運輸公司還缺經理一職,對於天庭的支柱產業,玉皇也是不敢大意。最後,他決定派剛正不阿的李靖與人緣最好的彌勒扮成凡人下界取經。
三天後,兩人學成歸來,玉皇向來尊重李靖,便令他先掌舵,彌勒作為後補,隨時任用。
李靖就職後,在經理室掛上了“規則是力量”的警示牌,這是他從凡間學來的。一月後,公司產值略有增加,但卻有無數的匿名信飛到了玉皇手中。原來李靖剛正不阿,用嚴格的規則管制眾人,弄得工人怨聲載道。迫於壓力,玉皇不得不用彌勒代替李靖。李靖忿忿不平,掛印而去。
幾天後,在眾仙的歡呼聲中,彌勒走馬上任,在眾人的簇擁下,彌勒來到經理室,望見“規則就是力量”幾個大字,微微一笑,回顧眾人說:“此愚人之論也!我在凡間學習時,看到有個經理守規則,縱容員工,員工們也知恩圖報,幹群關係好得不得了,依我看,人心為先,規則為末!”“是,是……”眾人連忙附和。彌勒上任後,立刻把“規則”二字改為“寬容”,用它作為自己處事的警示銘。一個月下來,公司產值大增,上萬封感謝信送到了玉皇手中,玉皇深感欣慰。
半年過去了,運輸公司大幅虧損,但玉皇手中的感謝信還是有增無減。玉皇再也坐不住了,他決定親自去看看。
一日黃昏,玉皇身著便服,隻身來到公司,看到公司員工多已回家,剩下的都在聊天。玉皇帶著疑惑走進經理室,看見彌勒正背對自己閱讀檔案,於是便暗施隱身法立在一旁。
“好,月末了,我彌勒要發獎金了!”彌勒按規定拿出了員工們的勞動表,“天狼星出工最多,給他勝利獎。天馬星只出了半月工,唔,給他節油獎,都不容易。小熊星沒出工。這……”彌勒摸了摸大光頭陷入沉思,“按規定該開除他!”玉皇暗想。“這麼辦吧!給小熊星安全獎,規則算什麼東西,人心最重要。”彌勒決定了。“啊!”玉皇差點喊出聲來。
在回宮的路上,玉皇明白公司不景氣的真正原因:無規矩不成方圓,無論辦什麼事,還得有規則,還是讓李靖來做吧!
一日後,彌勒下臺。
半年後,公司法令一新,蒸蒸日上。
篇二:規則與社會發展
古人云:無規不成方圓。
西諺說:行為形成習慣,習慣塑造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置一把沙於紙上,微微振動紙的邊緣,沙子便肆意地流動,如果在紙上塗一層明膠,再放之以沙,則粒粒皆安份地粘在紙上,還可以用之做砂紙,賦之以實用價值。
如果把人類比作砂,把社會比作紙,那麼規則便是那明膠,它使人類與社會相輔相融,並使人人發揮各自的功用,凝聚為一個堅實的群體,如果沒有規則,人類必將是―盤散沙。
由此說,規則是社會形成的基礎,沒有規則便沒有人類社會。
然而,規則不是死的,不是―成不變的,它要適時、適地、適人、適度。一方面,它要限定,制約人類的'行為;另一方面,它也要促進人類的發展與進步。
此所謂“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原始社會中,獵獲均分,人人平等,這種規則與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力相適應。而如今,按勞分配,能者多得,這則是為了適應當今激烈的人才競爭,最佳化社會的勞動力。
在古代,政教合一,一個國度的人民大多數只允許信奉統一的宗教,異教徒中,勇者或能改天換地,弱者只是自取滅亡。這種殘酷的規則是與當時的強權專政相適應的,而如今,信仰自由,言論自由,人民找到了自我的價值,擴大了生存的範圍,這是朝代的要求,是人性獨立的需要。
古往今來,人類這群會思考的蘆葦以其無限智慧不斷探索著最適生存與發展的環境,也在世代的繁衍中不斷去舊取新,追尋著最有利社會進步的規則。
從群主立憲、商鞅變法到羅斯福新政、聯合國的成立,再到“改革開放”、“一國兩治”和歐盟的擴大,人類從一盤散沙逐漸成為一個充滿智慧與魄力的堅不可摧的群體。
我相信,隨著更新,更完善的規則的確定,這顆顆金沙將把美麗的星球裝點得熠熠生輝,無限燦爛!
篇三:可變之規則為真規則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孟氏教導子孫們小心謹記,謹記之甚,似生出了規矩既立則不可改易的道理,口中念念著孔氏“也無常理”的教誨卻終究沒有大行變法的膽量。
記得黑格爾似曾有關於傳統的論述,黑氏認為規則與傳統有相似之處,即其均為眾人遵守且隨時代的沿革而有存有改,即其論述中所提到的“傳統與規則都有膨脹的屬性。”
在我看來黑氏所言甚當,世易時移萬物萬事豈有不改之理。
時間無限歷史不息,世間萬物的內部矛盾所推動變更不止,且又相承相續,唯其相承相繼才有了“天行有常”的啟示,唯其變更不止故而少不了人們心智的相應的變化,自有規則的一天起改規則也就相應地發生,上古至今可有一規則通古今的,可有一教化常用常準的,即若有也必為今後之時代所更易,定無永存之理。
然而我也不能僅以自己的判定而否認了規則的永存,判定猶出於主觀而事實則無可爭議。
本著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信念,商君以無所不為的勇氣大更秦法,不但使秦國大為強盛,誅死六國,統我中國而為一,更是實現了社會形態的前進,其不為變法之效用則何?
綜觀古今中外,進步總是與變革相隨的,而規則之更立則為其變革中之大舉動,拿破崙於無名之中崛起,於戰火中立身,既得法蘭西國土更讓其他國家臣服,其所急之事無他,唯更立規則,於是便有《拿破崙法典》等諸多新規則的頒步,僅此可稱拿破崙氏為一智者,他深知欲進步則規則必不可存留,改立新規實為進步之大保障。
《易經》中早有“變則通”的道理,而其反面之一大例證則首推清王朝之以不變而亡,這便是墨守成規不思革新的惡果,實可誡而不可循。
如今我們加入世界貿組織,其藉以最佳化我國市場秩序的絕佳機會,我國也深明此機遇,順應時代,革新前進,必有通且久的效用。
自從人們以墨守為貶義詞開始便是於對規則認識上的長足進步,不固守,思改進,倘求永存之規則,則可變之規則方為其規則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