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考滿分作文範文(精選5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全國高考滿分作文範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全國高考滿分作文1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每個家長對孩子的最大期盼,而每個家庭對待孩子的教育也各不一樣。有的是順其自然,讓孩子自由發揮;有的是望子成才心切,對孩子學業嚴厲苛刻。
小明和小王是同桌,他們的家長對待他們的學業有不同的做法。小明成績優異,父母都希望他能有一個好前途,所以從小對他學業很嚴厲,不能有半點差錯;小王成績不是很好,雖然父母很失望,但是父母對他的學業還是一直鼓勵。測試,小明考了滿分,父母很高興,親了小明一口,讓他下次還是拿滿分;小王沒考及格,父母很生氣,打了小王一巴掌,讓他下次考好點。等到下次考試,小明沒考到滿分,父母打了他一巴掌,而這次小王分數提高了一些,父母親了他一口!
兩對父母對待孩子成績的不同做法,可以看出當代教育的不同體現。俗話說“黃金條條出好人”,這種思想也不是全對,家長過分的對孩子學業嚴厲,終究會適得其反,只會讓孩子厭煩學習,如果家長對孩子學業多一點關心,鼓勵,問候,對孩子繁重的學業之後也是一個很好的安慰,畢竟每個家長都是從孩子階段走來的,都有過同樣的感受!這幅漫畫首先指向的是家庭教育,寓意的是愛與懲罰及其功能。在我看來,兩個巴掌都是不對的,而兩個吻都很對。仔細分析一下,100分得到的吻是高分掙來的,是愛,但愛的內容比較單一,所以98分就要挨巴掌;55分的巴掌是錯誤的,家長粗暴了,但61分的吻特別溫馨,愛的內容比較豐富,有親情,還有鼓勵、寬容和等待。從效果看,98分挨巴掌的孩子可能從此戰戰兢兢,學習心態受到了極大的破壞,會進入比較機械僵硬的學習狀態,甚至可能創造精神也被壓抑,下考試變成90分甚至更低都有可能。但61分得到的吻則可能成為一種動力,從而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孩子的心理會處於比較寬鬆自由的健康狀態,未來可能有很好的發展,下考試分數會更高几乎是可以肯定的。
這幅漫畫雖然看起來主要是在跟家長們對話,其實也是在討論中國的教育。中國教育的一個重要弊端就是唯分數論,分數決定一切,漫畫裡的吻和巴掌也是分數決定論的後果。分數決定論在教育發展和人才選拔方面的消極後果已經日益顯現,值得全社會反思。
全國高考滿分作文2
每個情感純真的人,心底都有一首情歌,它美麗且憂傷,心動又銷魂。
心懷淡淡煙愁的女子,註定比別人多一縷細膩的傷感,註定比別人多一抹觸景生情的悲涼。
總是輕易就被一些悲情的東西,忽然觸碰了至低的淚點。一顆溫柔的心,竟然變得那麼敏感那麼脆弱。
在愛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軟肋,愛是人生中經歷的一段插曲,更是一種心酸的浪漫。
昨天你那麼愛我,今天你在哪裡?開始笑得最美,最後哭得最真,這就是最真實的愛情。
多少真愛被現實擊敗,回憶只能證明自己愛過,並不能說明那段愛可以白頭偕老,更不能把丟失的一切復原。
時間,沒有給任何人留下一張折返的車票,我們只能一路前行,甚至連回頭悲嘆的時間都沒有。
我在天涯一角平靜的生活,疏遠著塵世裡的一切,那些流逝了的曾經,在誰忽然記起的瞬間裡閃過?
好不容易跨過了一段艱難的時間,又被一種低落的情緒侵佔氾濫。我的世界,你的世界,幸福和憂傷不再交換,揮手即是永遠……
誰是誰的風景,誰是誰的過客都是註定的。你握過他的手又怎樣?你擁抱過他的一切又怎樣?最終都是指尖劃落的塵煙……
一個人疼痛不堪的時候,總想找一種方式來麻痺自己,麻木自己的一切神經,好讓自己在一瞬間忘記了那疼,忘記了那殤。
暮然間,一股酸楚的感覺,忽然在眼底流淌氾濫。有些東西註定在遠去的同時,也在心上留下抹不去的疤痕。
在心角處尋一個悽美的位置給自己,再華美的文字都不能召喚回那個溫暖的懷抱。那盈握在心的美好,不捨得它走遠,又該將其存放於何處?
一段愛情,分離了,也就散了,一顆沸騰過的心,變成一池死水微瀾,一個人安靜的憂傷,是唯一鎮痛的方式。
愛是美麗的憂傷,愛是甜美的心碎。看著一個熟悉的背影,終於消失在自己的視線裡,雙唇顫抖著,心卻已無言。
愛到忘卻了自己,等到有一天從那個愛情的痴夢中醒來,發覺自己的身心竟已是傷痕累累。
曾祈禱此岸彼岸,莫失莫離,如今卻已失已離。無力改變的結局,無法持久的炙熱,情深緣淺是早就擬定了的結局。
斑駁的情話,凋謝成舊憶舊年,貼在胸前找不到那時砰然跳動的感覺,代替它的卻是一種隱隱的痙攣。
全國高考滿分作文3
流連於枝繁葉茂的飛禽嫌棄她沒有翅膀,享受過濃蔭匝地的走獸歧視她沒有雙腿,各自開始了他們那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她沒有抱怨,不再乞求,不再尋找,以自立自強的靈魂化身為一雙隱形的翅膀,飛過迷惘,飛過絕望,三千繁華盡收眼底,身邊兩側萬水千山。
沿著夢想的指引,以自立自強為核心,就在此生長成一棵大樹!以綴滿枝頭的甜美果實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我們一樣可以開啟我們奇幻的旅程!
“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黃州之謫,儘管身上還殘留著官場與文壇一齊潑來的汙水殘漬,儘管也低吟過“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他還是以強大自解、樂觀豁達的精神將自己從東坡解圍而去,用以前後《赤壁賦》、《念奴嬌 赤壁懷古》等一系列千古名作為漿汁的滿樹紅果芬芳遠方世紀的目光。
徐志摩說:“在我年少的時候,我瘋狂地迷戀‘帶我走’這句話,後來,我再也不對他人說起,因為我學會了自己走。”“自己走”,吻天風,吸地泉,終成“新月詩魂”。汪國真寫新詩,這倒是個問題。20餘年來,對其新詩的質疑、嘲諷、批評從未停止過,但他從未為此煩惱過,不申辯,不乞求,不應戰,埋頭不停地寫詩、練書法、搞音樂創作。他走過的這三個藝術領域都成了碩果壓枝的豐園。
以自立自強的靈魂化身為一雙隱形的翅膀,催生我們的成熟,昇華我們的苦難,收穫生命園地的果實,征服遠方世界的目光。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土裡安詳, 一半在風裡飛揚, 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 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三毛如是說。我要說的是,就在此生,就在此地,就是此我,要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經歷過“白眼冷遇”的悽慘童年,經歷過渾渾噩噩的少年,經歷過三觀混亂的青年,楊過完全有理由長成歪瓜裂棗。可他偏不!他以那麼驕傲的靈魂長成一棵筆直高大的擎天樹,神鵰俠的威名旅行了無數世紀。經歷2010年10月那場恐怖的燒傷事故後復出的俞灝明帥氣不再,但他強大自解、直麵人生的生活態度讓其星路更加璀璨。
就在此生,就在此地,就是我,選擇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就在此地,經受風霜雪雨,吮吸陽光雨露,綻放滿樹奇花,結成通身紅果,吸引曾經離我而去的飛禽走獸,實現我生命的另類旅行!
全國高考滿分作文4
人是文化的產物,也是自然的產物,歸根結底是自然的產物。所謂文化,即是自然的人化,脫離了自然,也就不會有人和文化的產生。然而在人類及人類文化產生以後,人和自然的關係卻越來越疏遠。時至今天,隨著資訊化技術等的迅猛發展,這一趨勢更在加劇,以至眾多人們只能透過電視、網際網路去感知自然,從中瞭解全球的天氣變化,知悉生物的綱目屬種。然而,人們透過現代科技所感知到的,其實只是有關自然的一些知識,並非自然本身。因為,你可以從天氣預報得知本地有雨,那雨點卻砸不到你的身上;你可以從網上看到一朵鮮花開放的過程,那花香卻飄不進你的鼻孔。
然而許多人卻滿足於藉助現代科技感知自然,甚至誤以為自己所感知到的就是自然本身。兩千多年前的哲人,曾將自然視為宇宙萬物執行和個人立身行事的最高法則,誠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今天的人們則普遍視自然為身外之物,對天光雲影、鳥語花香多無動於衷,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排除了自然的一席之地。其結果,人們的感官鈍化了,缺少了自然的浸潤,心態日益浮躁,人性日益偏枯,在一定程度上,人正在變成“機器人”。
出現這種局面,和工業時代以來人們對自然的不正確認識有關。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被打破,自然主要成為人類征服和改造的物件,人對自然的認知和利用日益朝著功利化的途徑發展.除了少數的文人雅士和藝術愛好者,人們已無暇靜觀雲捲雲舒,閒看花開花落.自然帶給人的審美愉悅和對人性情的陶冶,逐漸成為少數人的專利.
就中國傳統文化而言,佔主流的儒家文化對自然不夠親近,也成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基因。孔子曾教導他的孩子伯魚多讀《詩經》,因為可以從中“多識草木鳥獸之名”,而不是讓伯魚更多地走出家門,從大自然中去接觸這些草木鳥獸.西漢的董仲舒是儒家的一個重要代表,他為了專心讀書力求上進,曾蟄居樓上,三年不窺園,從中體現出對功名利祿的極端重視和對自然風物的無知拒絕.儒家這種重視書本間接知識而相對忽略透過實踐獲取真知的思想,無疑對許多國人長期怠慢了自然要負一定責任。
與之相對,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以自然為最高,追求詩意的棲居,對今天遠離自然的大眾而言,無疑是一劑糾偏的良藥。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國人,尤其是那些困居鋼鐵叢林的城市人,實在有必要擺脫對現代科技過度的依賴這一“文明的偏至”,有意識地迴歸自然,回到人的本初,以達成人性的全面發展。
全國高考滿分作文5
三月的微信朋友圈,到處流傳著關於黃金風鈴木的圖片.圖中的花簇一片金黃,一朵朵花倒掛著像一個個風鈴,很招人喜愛.可顯然幾張圖片根本滿足不了我的慾望,我一邊上網查著黃金風鈴木的花期,一邊籌劃著週末出遊親自擁抱一場盛大的花事。
科技日益進步,為人們認知自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輕點滑鼠,便可查花木屬性,開啟電視,便可知雨雪陰晴。科技向人們傳遞著“足不出戶知天下”的理念,卻讓奔走在快節奏生活中的勞碌眾生以為憑此便可盡得自然。他們以為冰冷玻璃背後的幾個符號、幾張圖片便是自然的全部,甚至有人妄想從中可收穫古人常說的能潤澤心靈的自然甘霖。殊不知,這種淺嘗輒止、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只能讓他們看到“黃花”就認為是油菜花,聽到黃花梨木只會想到砍了賺一筆,見到木棉花只會撿回家煮一鍋去溼湯。對自然只知皮毛,不曾深入體會,註定他們也無法獲得自然的恩賜,所以他們的心靈依舊貧瘠與乾涸。
自然不是困在玻璃櫃中失去生氣的標本,它是鮮活的,立體的,有聲有色、甚至有語言有情感的。而這些,必須走出去,投進自然的懷抱才能體會得到。你可以在電腦上搜索出很多關於“長江”的解釋詞條,卻無法感受到親臨長江時的心境壯闊,也無法體會江水翻滾著詮釋“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時間意義;你可以躲在石屎森林中開啟電視看著一派田園風光,卻無法感受到身臨田園的心曠神怡,也無法收穫山水煞費苦心安排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轉黃鸝”的一刻明淨安謐;你可以透過手機玩著虛擬的種菜遊戲,卻無法感受到親手收割莊稼的豐收喜悅,也無法真正領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真諦。
感知自然,就如同做一道寫景詩的鑑賞題。只知道答題術語還不夠,還需要對詩歌意境正確且深入的領悟。答題術語的獲得很簡單,翻翻教科書就能掌握,這就像透過科技途徑去認知自然。這種途徑能幫助我們更好組織答案,卻不能助我們拿到滿分,它充其量只是“知”,並未做到“感”。必須要領悟到詩歌的意境才是抓住了詩歌的靈魂,這如同要真正理解自然就要對自然做一番深入的感悟。而要做到這一“感”字,必須走進自然,與自然共呼吸、同對話,讓清澈的流水流進我們的血液,讓芬芳的花香盈滿我們的衣袖,讓飄落的落葉漾開心湖的漣漪。只有把“感”與“知”結合起來,透過“感”促進“知”,透過“知”更好做到“感”,才能真正解讀自然,才能使“自然”二字鮮活起來,才能使自然滋潤我們心靈的同時發自內心地守護自然。這是感知自然的圓滿答案,也是感知自然的最終歸宿。
我感激科技讓我認識了美麗的黃金風鈴木.透過微信把圖片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曉這份美麗.然後明年三月我們相約去看黃金風鈴木吧,徜徉在金黃的海洋中,跟隨一個個“風鈴”一同起舞.那時你會發現,你不是玻璃屏外的看客,而是其中曼妙的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