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改寫古詩作文10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讚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改寫古詩作文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改寫古詩作文 篇1
夏日的午後,一個人沿河邊散步,微風習習,夾雜著荷花的清香撲面而來,瞬間掃除了渾身的疲憊,讓人感覺神清氣爽。兩岸挺拔的柳樹上有清脆的蟬鳴,好像永遠不知疲倦地歌唱,繼續前行,臨近荷花池的地方,還能偶爾聽到青蛙在水裡呱呱叫,真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雙重盛宴。
荷花池的源頭是一股涓涓細流的泉水,泉水從洞口緩緩流出,形成一股細流,沒有一絲聲響。想來是這泉眼很愛惜這股細流,捨不得多流一點兒,也生怕流的太過湍急就會打破池面的寧靜,破壞了這靜謐的時光。你看那泉水多麼清澈明亮,像是跳動的精靈,匯入小池之後更是讓池水多了份魅力,讓池中的景色變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岸邊的柳樹擋住了夏日強烈的陽光,形成樹陰,遮住水面,用她的陰涼蓋住小池,避免池水因為溫度過高而乾涸。樹枝在晴朗柔和的風光裡微微搖曳,倒影在水面上婆娑弄影,十分空靈。
一面荷葉剛把她那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以此來彰顯自己的勃勃生機,可是還沒等她完全暴露在這夏日溫熱的空氣中,這尖尖嫩角上卻早有一隻小小蜻蜓立在了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早一點領略這夏日的美景,嗅一下這荷葉的清香,觀賞這滿池豔麗的荷花,傾聽水中別樣的蛙鳴。
眼前的這一切看得我如痴如醉,流連忘返。無聲的泉水、明亮的陽光、深綠的樹陰、冒尖的小荷、可愛的蜻蜓,在夏日的午後形成了一幅色彩豔麗,明亮生動的畫卷,讓一切都充滿了詩情畫意。
真是不虛此行啊!
改寫古詩作文 篇2
夜,萬籟俱寂。家,燈影舞動。
我坐在母親的身邊,閱覽著古人留給我們的文化巨資。我那慈愛的母親,正藉著我這盞煤油小燈的微弱光線,一針一線地為我縫做著衣服。
我叫孟郊,是個詩人,小有名氣,但遠遠比不上李白、杜甫這些名人。前幾天,皇帝讓我去當一個小官,去的地方離家十分遙遠,而皇帝又要我明天必需起程。軍令如山,我不敢怠慢。為此,母親特地為我添補幾件衣服。
母親盤坐在麻席上,一個裝著針線、碎布、剪刀的籃子靜靜地躺在離燈不遠的桌面上,旁邊還有我為她涼的一碗淡茗,幽幽淡淡的茶香充滿了這間窄小的房子。
說我在看書,倒不如說我是用書來掩蓋著我對母親的張望。母親的一舉一動都落在我的眼裡:她左手扶著衣服,右手穿針;針在粗布上飛快地穿梭著,一上一下,一穿一拉,一鬆一緊;不時,她用口吹一下被針刺痛了的手指,又趕快穿起針來……啊,我的眼睛溼了,不得不用看書來稍作遮擋。但母親的身影卻怎麼也離不開我:她雖然已是一個八旬上下的的老嫗了,但做起事來一點也不含糊:穿線、縫線、拉線、結線、剪線,每個細小的動作,她都會認真細緻去做,爭取做得最完美。這一針一線包含著多麼偉大的、高尚的、無私的母愛啊!我知道,她把衣服做得這般完美,是怕她遠去的兒子很久很久才能歸來。
我輕輕地說:“媽媽,茶涼了,喝吧!不要乾了。”
“不行,還有幾件沒補好。”母親說著,手不停,頭也不抬,好象在她的世界裡,只有那衣服。我不得不沉默了,靜靜地看著她……
她,只是一個平凡的母親,只是千千萬萬母親中平凡的一員。她,代表著所有母親的心。她真象這黑夜裡的月亮。不,她象春天裡普照大地的太陽,而我,只不過是大地上的一棵幼嫩的小草。啊,誰說幼小嫩草的心能報答春天裡陽光的哺育之恩呢?
想到這裡,我詩意大發,迅速拿出筆和紙,龍飛鳳舞,一首歌頌這偉大母愛的小詩《遊子吟》誕生了。倘若此小詩能有幸給後人讀到時,不知到他們能否體會到我此時此刻的感受?
遊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改寫古詩作文 篇3
十年寒窗,精通經書,而後始於仕途;南宋末年,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干戈寥落,孤軍奮戰,而後終於戰亂,永垂千古。
閉上眼,時光回到南宋末年。
是時,元軍正與南宋將士戰於沙場,前來作戰指揮的正是愛國將領文天祥。
只見兵荒馬亂戰鬥之中,文天祥首當其衝,身先士卒,但見:手持刺槍,身披盔甲,下乘坐騎,上拄戰旗,衝鋒陷陣,可謂豪放慷慨!驀地,敵軍突襲,將文天祥圍剿其中,文天祥手下大將紛紛畏懼不前投降於敵人刺刀之下,文天祥兵敗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殺,未果,壓入元軍天牢。
元軍首領賞識文天祥,便想將文天祥為之己用,便召臣下商討此事。
“吾欲將文天祥納入吾下,如何使得其降?”
一臣子上前道:“使已降者前去勸降,如何?”
“準。”
當下。“文將軍,如今我們都歸順元軍,識時務者為俊傑,若拒降,恐遭皮肉之苦,宋朝已亡,爾忠孝已盡矣。如能為元朝做事,元朝宰相豈不非你莫屬?”
“國亡而不能救,死有餘辜。又有何懼?”
元軍首領見文天祥不肯投降,怕留其日後又存禍患,便命手下將文天祥殺害。
文天祥死前不畏懼敵人之威逼利誘,揮筆灑下是一首: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改寫古詩作文 篇4
一天,詩人楊萬里來到了湖邊,看見了兩個小孩童在漁船上坐著,手上撐著一把傘。
楊萬里一看,就十分納悶地想:天上也沒下雨,也沒有陽光,為什麼要撐傘呢?他帶著這個疑問,蹲下身子溫和地說:孩子們,你們為什麼要撐傘呢?現在天上又沒有下雨。”
我們的力氣根本劃不動小舟,所以我們想節省一點力氣,用風來當槳,傘來當帆,來讓小舟動起來。”孩子們奶聲奶氣地說。
楊萬里瞬間恍然大悟,提筆寫下了《舟過安仁》這首詩,至今仍被人傳誦著: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改寫古詩作文 篇5
那一年,我26歲,不記得這是在外漂泊的第幾個月圓之夜,沒有固定的住所,沒有稱心的差事,在揚州的一間旅舍裡,只能舉杯邀明月。
一個獨處異鄉的人,孤單、冷清,卻又無人傾訴。白日裡為了生計到處奔走,倒還無暇顧及思鄉的愁緒。然而,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之情就如滔滔江水,奔騰不息,心頭便會湧起陣陣愁苦,讓人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深秋夜色涼如水,一陣冷風襲來,窗戶隨之開啟。看到窗前迷人的月光如此皎潔,恍惚間竟錯以為是深秋寒霜鋪滿地面,像極了我這背井離鄉之人漂泊在外的孤寂淒涼。
於是再也無心睡眠,乾脆披件外衣起身來到窗前,盡情享受這冷清的月夜之美,任由思鄉情肆意氾濫。天上眾星拱月,好像每個月圓之夜它都是這樣穿梭於雲朵之間,家鄉的父母兄弟是否此刻也如我一樣,站在窗前翹首望月,思念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我?
獨自掩面而泣,低頭不語。望月思鄉情更切,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在這月圓之夜清晰地浮現在腦海裡,還有年少時的玩伴和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
改寫古詩作文 篇6
白天天氣很好,太陽公公正在天空中看著農民們辛苦的勞作著,他們有的在田地裡面除去田裡的雜草,有的正在田裡面放牛,有的在割麥子,有的在彎著腰插秧,都在各自忙各自的,沒有空餘的時間去幫助別人。夜晚的時候,月亮也悄悄地升了起來,婦女們也都坐在家裡紡麻織線,時不時地還從屋子裡傳出來一陣陣的歌聲,那是織女們正在歌唱的聲音。
在村莊裡生活的兒女都在管理自家的事情,他們沒有空閒可以去別人家串門,自己一大早的起來還有一大堆得事情等著要做,曬玉米,給雞鴨、豬餵食,還要趕著去放牛,一天就這樣忙忙碌碌地過去了。每家每戶的人都養著各種牲畜,這樣到了過年的時候,還可以拿去賣了換錢就可以買年貨和新衣服了,還可以給孩子們準備壓歲錢。
大人們可以各自幹自己的事情,但是那些小孩子還什麼也不會幹呢!不會織布也不會放牛耕地,閒的'無聊,但他們卻砸茂盛成蔭的一棵棵桑樹下面,一個個的都學著大人們的樣子,在那裡種瓜,雖然不會,但他們還是會去認真地學習,這就是農村孩子的習性,沒有電視手機的情況下,只能學幹農活。這樣多姿多彩的環境剛好構成了一副田園雜興圖。
改寫古詩作文 篇7
一個夏日,火辣辣的太陽烘烤著山腳下的林間小道。這時從遠處晃晃悠悠地走來了一頭肥壯的大黃牛,背上馱著一個大約9歲的牧童。只見他濃眉大眼,頭上戴著一個用柳枝編織成的小草帽,光著一雙小腳丫。牧童橫坐在牛背上,一邊揮舞著手裡的柳條,驅趕著牛身上的蒼蠅和蚊子,一邊高聲唱著那動聽的歌聲。嘹亮的歌聲在茂密的樹林裡迴盪。樹林中的蟬也一起使勁地鳴叫著,好像在和牧童進行總決賽。
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用手輕輕拍了拍牛的頭,牛便停下了腳步,轉回頭看著背上的牧童,好像在問:“小主人,怎麼不走了?有事嗎?”牧童迅速滑下牛背,一溜煙地朝路邊的一棵樹跑去。哦,原來這棵樹的枝頭趴著一隻烏黑光亮的蟬。牧童輕手輕腳的往樹上爬去。這時蟬兒似乎察覺到了什麼,也不再高聲唱歌了,並迅速收起羽翼,往高處的枝頭上爬去。牧童知道蟬的警惕性很高,於是就躲在一堆樹葉後面,一動不動,連大氣也不敢喘。過了好久,蟬才感覺沒有危險,終於放鬆了警惕,在枝頭上張開燥熱的翅膀,繼續唱起了歌:“知-了!知-了!”牧童看到蟬不再注意四周的動靜了,就小心翼翼地靠近,以訊雷不及掩耳之勢朝知了抓去。可惜,蟬逃走了。過了一會兒,蟬又唱起了歌。牧童快速爬上了樹,這次可是非常有信心的。他趁知了沒有防備,輕輕一抓,哈!
終於抓到了!牧童把蟬放在身邊的小簍裡,騎著牛回家了。
改寫古詩作文 篇8
陽春三月的某一天,詩人杜甫在江邊漫步,好不自在。忽然,他聞到一陣陣幽香,這個香味誘使他情不自禁地向前走去。片刻,杜甫便身處在一間鄉村簡陋的小屋前,這使詩人杜甫不由的想起在來小路上繁花似錦,他猜測這間小屋的主人必定是位愛花之人。
過了一會兒,從屋裡出來一位閉花羞月的山村婦女,只見她手提木桶,身穿粗布衣,他見到詩人杜甫站在自己家小屋前,便微笑著邀請杜甫坐下並和詩人交談了起來.從閒聊當中,杜甫知道了這位中年婦女名叫黃四娘,乃是位愛花之人,且家中的各種鮮花多不勝數。杜甫這才留義大利到小屋的四周佈滿了鮮花,各種鮮花在陽光下爭奇鬥豔,競相開放。一朵朵鮮花把花枝壓得像弓似的,一陣微風吹過,花枝搖動,不時的送來縷縷清香。有幾隻蝴蝶不停的在花上盤旋,舞姿翩翩。好像在說:“瞧,我們的詩聖杜甫來了,讓我們一起賞花吧!”杜甫正看得出神,這時耳邊傳來“恰恰”脆鳴,抬頭一看,幾隻美麗可愛的黃鶯正在樹枝上嘰嘰地叫,像是演唱著一曲美妙的春天讚歌。
改寫古詩作文 篇9
詩人楊萬里坐著小船路過安仁縣時,透過船艙的視窗,看見兩邊的河岸上覆蓋青青的小草,像鋪上了鮮綠的地毯,到處花紅柳綠,鶯歌燕舞,一切是那麼生機勃勃,那麼欣欣向榮。他被美景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走出船艙,佇立在船頭,舉目眺望。這時,春風拂面,花香撲鼻,頓時神清氣爽、心曠神怡。於是,他張開雙臂,深深地呼吸著這清新的空氣,盡情地享受著這春天賜於大自然的美景。
忽然,一陣清脆的歌聲傳入耳中,定睛一看,原來不遠處的河面上還有一隻小漁船,船頭坐著兩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子。他倆一邊劃漿撐船,一邊放聲高歌。過了一會兒,這兩個孩子突然停止歌唱,隨即又收起了撐船的竹竿和槳,跑進船艙,拿出一把雨傘站到船頭,將傘撐開。“咦,這時既不下雨,陽光也不強烈,他們拿雨傘幹什麼呢?”楊萬里覺得很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好奇心促使他將船靠上前問道:“現在風和日麗,你們為什麼要撐傘呢?”兩個小孩睜大眼睛,歪著腦袋,天真無邪地說:“我們這條船沒有帆,撐開雨傘當帆用唄。這樣,使船既能快速前進,又能省力氣!”楊萬里這才恍然大悟。他一面點頭,一面豎起大拇指稱讚道:“你們倆太聰明瞭,居然能想出這麼好的點子。不簡單,不簡單!”
隨後,楊萬里走進船艙,揮筆疾書:“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就這樣誕生了,一直流傳到如今。
改寫古詩作文 篇10
有一天,蘇軾和她的兄弟姐妹一起去遊覽廬山。因為,他們聽說唐代大詩人李白去過廬山,看過廬山瀑布,並寫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麗詩篇。他們也想看看這美麗的廬山。
早上一起床,他們就開始啟程了。蘇軾和她的兄弟姐妹來到廬山腳下,抬頭一看:“啊,這麼高的山呀!”蘇軾的妹妹喊道。他們一邊爬山一邊看。他們看到山中的樹林就像一張長長的綠色的被子,小溪叮咚叮咚的唱著歌,好像在歡迎他們的到來。蘇軾和大家一起爬著爬著覺得累了,就在一塊大石頭上坐了下來。蘇軾說:“橫著看廬山就像山巒起伏、連綿不斷的山嶺,到處都是綠色。可爬著爬著景色怎麼變了?你們看,側著一看廬山是高聳入雲的山峰,好像一把把鋒利無比的利劍和一棵棵嫩綠的竹筍。”他的弟弟說:“是啊,是啊。你看從遠處看像一群群綠色的小綿羊,從近處看山霧環繞,神秘莫測。”接著,他的妹妹說:“從高處看下面是不知深淺的山溝,從下面仰望到處是懸崖峭壁。”
不知什麼時候,他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無比的瀑布,水留下來的聲音震耳欲聾。原來這就是大詩人李白仰望過的廬山瀑布。看完瀑布後,他們我一言你一語的辯論起廬山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蘇軾說:“我們站在廬山的中間,看不到廬山的真面貌是因為我們就身在其中。”
遊覽完廬山後蘇軾便在西林寺的牆壁上寫下了《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