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反思>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範文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範文

  昨天執教了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二課《但願人長久》,文章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範文,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範文(一)

  本課教學突出關鍵詞“思念”,抓住蘇軾情感變化的線索(“心緒不寧——埋怨——寬慰”)組織教學過程,效果不錯。學生能抓住關鍵詞語,走進課文的情境,人物的內心世界。如“心緒不寧”,“寧”就是安寧,平靜;“心緒不寧”就是蘇軾的心情無法平靜。理解詞語過後,自然就冒出一個問題,蘇軾為什麼“心緒不寧”?答案的關鍵詞就是“思念弟弟”。中秋佳節,家家戶戶,團團圓圓,可是隻有蘇軾背井離鄉、親人分離,所以思念的情愫油然而生。此時此刻,蘇軾心裡會想些什麼?學生透過想象自然就體會到蘇軾“月圓人不圓”的心情,有一位很有趣的男孩居然祈禱起“蒼天、大地”來。(估計他是看了趙本山與範偉的小品了)接著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離”體會兄弟深情;抓住“屈指算來”理解分別越久思念之情越深。進入“埋怨”環節,先讓學生想象蘇軾“眼睜睜”的表情,然後引導學生感情朗讀與想象說話,學生體驗到月亮的“無情”,乃至“殘酷”。

  抓住“轉念”一詞,自然進入課文最後兩小節的學習。這部分是課文的高潮,也是教學的重點。課堂上主要讓學生詩文對照反覆朗讀,這樣既理解了詩句的意思,也體會到蘇軾由“埋怨”到“寬慰”的心情變化。教學結束,感覺對學生朗讀的指導還不夠到位,語言表達訓練的面還不夠廣,背誦的任務自然也無法在課堂上完成。從學生《補充習題》中的作業看,對“皓月當空”、“手足情深”等詞語的理解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此外課外古詩詞的積累工作也做得很不好。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範文(二)

  在所有的借月抒懷的古詩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最經典的,詩句裡流露出的博大胸襟和美好情懷像皎潔的明月一樣,光照千古。

  雖然整堂課還算比較流暢,但是遺憾也是顯而易見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自己先做一下反思,希望能夠拋磚引玉,獲益良多。

  一、對“心緒不寧”體會還不深。

  體會蘇軾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我雖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家是如何過中秋的,談談自己和親人的分別感受,以這些比較來凸顯蘇軾的惆悵和傷感,但是對蘇軾的內心還探尋的不夠。原來上有一個環節,讓學生想象,蘇軾會回憶起什麼?結果自己在上課時疏忽了,課後我想,如果在此基礎上,再想象蘇軾會在心裡默默地對遠方的弟弟說什麼?這樣就把蘇軾那複雜紛亂的內心世界變得可感可知了。

  二、對詩句的吟詠運用還比較粗略。

  對於這篇課文來說,要多讓學生反覆吟誦詩句,在吟誦中體味情感,積累名句。這一點,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最後如果再細膩一些,效果會更好。我設想可以聯絡生活讓學生想想,再過幾天就是中秋佳節了,你有沒有遠在他鄉的親人朋友?你想把“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美好的祝福送給他(她)嗎?然後再讓學生一個一個反覆深情誦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一句,把這美好的祝福送給自己遠方的親人。然後我再說:“讓我們把這美好的祝福送給全天下所有離別的人們吧!”把語文和生活聯絡起來,我相信,一定會有孩子在中秋節對親人送上這美好的祝福的!

  就像蘇軾所說:這世上哪會有十全十美呢!課堂,是時間的藝術,也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還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過,只要思考,就會更好。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範文(三)

  昨天執教了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二課《但願人長久》,文章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對於本文的教學,闡述三點體會。

  一、抓點悟情

  文章以蘇軾的情感變化“思念——埋怨——寬慰”為點貫穿文章始終。在教學時,圍繞這三處情感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學生讀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內心思念親人的情感。我引導學生探究表達情感的詞句。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等詞句中可以感受到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節學生聯想到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也恰恰表達了蘇軾當時的情感。在教學“形影不離”時,文中一句“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解釋了這個詞的意思,我又讓學生進行了聯想:“他們在一起還會幹些什麼呢?”學生浮想聯翩,有的說:“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有的說:“過年在一起包餃子,放鞭炮”等。學生的聯想一方面加深了對詞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蘇軾於弟弟蘇轍的手足情深。

  第四自然段教學時,蘇軾的情感由思念變為埋怨,教學時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問句:“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麼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麼圓、這麼亮呢?”透過教師的範讀、學生讀等多種形式體驗他當時複雜的內心體驗。同時我也引導學生抓住後面的省略號省略了什麼進行了討論,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對文字的體驗。

  最後兩小節,主要引導學生體會蘇軾寬慰的內心體驗。透過反覆朗讀,學生感受到了他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二、牽線品讀

  古往今來,很多文學家、詩人喜歡借月亮抒發內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學時,以月亮為線索,引導品讀感悟。

  教學開始以中秋節匯入,說到中秋節,班上多數學生並不清楚,很多學生將他與重陽節混淆,我向學生介紹了一下中秋節,重點突出了它是閤家團圓的象徵,每逢中秋,人們常常望月思鄉,懷念親人,盼望親人團聚。

  匯入課題後我和學生共同欣賞了王菲的一曲《但願人長久》,優美的旋律將學生的情感一下子調了上來。接下來,圍繞月亮讓學生背誦了一些經典詩句。

  第二自然段“這天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雲。”一句,學生讀到這兒自然想到這正是親人團聚的時候,蘇軾也正是由這明月激發起思念親人的痛楚,觸景生情。所以指導學生朗讀時,讀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腦海裡彷彿浮現出與弟弟一起生活時的快樂情景。

  月光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床前。此時的蘇軾看著月光,不由得產生了怨月的心理。一陣感慨後轉念又想到,人的悲歡離合如同月兒的陰晴圓缺,心裡又寬慰了許多,教學時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最後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蘇軾熱愛生活、奮發向上的寬大胸襟的表露。最後在一起吟誦文中的五行詩結束了文章的教學。

  三、合作探究

  在本課教學中結合需要我多次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第四小節後面的省略號省略了什麼,我讓學生在小組中也進行了交流,為了提高交流效果,我讓小組長作了簡要記錄。下課後我將小組交流的結果收了上來,有的個小組長記錄很好,有的還不會記,後面我將進行指導。小組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共享學習收穫,有的小組也發現了一些解決不了的問題,後來又進行了組際交流。

  蘇軾的情感變化是本文教學的一個難點,課上我們全班共同探究。先找出蘇軾情感變化的詞語“思念、埋怨、寬慰”等,再結合詞句體會情感變化的原因,引領學生走進文字,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最後我讓學生結合本文的學習畫了思維導圖,課上畫了一會兒,回家讓學生進行了完善。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範文(四)

  創設情景,包括創設問題情景,遊戲情景,活動情境等。人的情緒和情感總是相互感染的,教學活動既是知識資訊的交流過程,又是教師,教材,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過程。教師要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悅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並使其產生強烈而積極的內心體驗,從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內化為學生的動機與需求,也就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

  我在教學《但願人長久》一課時,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景,透過播放音樂,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蘇軾當時的心情。由於他和他弟弟分別7年了,特別想念弟弟,看到天上的圓月,他埋怨起來,為什麼在別人的分離時月亮變的這麼圓,這麼亮創設這樣的情景,調動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又透過讓學生在感情品讀中體會親情,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意境。隨後,我又問學生你在中秋節這一天有沒有和親人分離的場面,你又有什麼感受。有的學生說我姐姐在遠處上學,去年中秋節這天她沒有回家來,我們吃月餅的時候很想念姐姐,我想此時此刻,姐姐要是能和我們坐在一起賞月,吃月餅。那該有多好啊。有的同學還說在過中秋節的這一天。爸爸打工在外,遠離家鄉,一家人都很想爸爸,接著我問,你此時此刻的心情也和詩人蘇軾的心情是一樣的 ,用哪一句話來表達,學生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學生的回答中,我明白了他們確實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用這樣的方法理解起來就容易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