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反思> 小學的作文教學反思範文

小學的作文教學反思

小學的作文教學反思範文

  教一群從未接觸過的孩子寫作的確是一件難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的作文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參考閱讀!

  小學的作文教學反思範文1

  四年級學生的作文寫不好,關鍵在於老師。老師要精心設計,悉心指導,激發他們表達的慾望,教會他們表達的方法。

  一、 在教學實踐中實行這樣一套指導方法。第一步以本為據,總結寫作方法。課本是範本,課文是範文,每次作文指導,細心的老師要從課文中尋找出切合學生學生實際的寫作方法,作為科學依據,文字結合讓學生仿效訓練。第二步出示“下水”範文,進一步印證課文中的寫作方法,讓學生明白運用這種寫作方法並不難,很容易掌握。第三步,點撥指導,讓學生明確運用這種寫作技能最容易出現的幾種毛病,進一步加深印象,進而掌握這種寫作方法。第四步,當堂作文,強調學生實際運用新的寫作方法,這樣就避免了學生抄襲他人習作的現象。第五步,習作改評,緊扣指導重點,凡能正確運用新的寫作方法作文的學生,儘可能給予滿分鼓勵。當然,這種教學模式不一定科學,大家可以根據各自的教學實際,總結出既合學生實際,又有個性特點的教學規律來指導作文的實際教學。

  二、 、精心撰寫下水作文,體驗學生寫作的甘苦。在學生看來,教科書是專家、名家的文章,太神秘,且高不可攀。如果教師能運用新授的教學方法寫幾篇下水作文給學生以示範,那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定然會使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看,感到運用新的寫作技巧其實並不難。因此教師寫下水作文不但可以釋除學生的神秘心理,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同時也可以使教師體驗寫作的甘苦。還能使學生經常地練練筆,給學生以勤動筆的示範,還可以瞭解到學生習作實際,作文的重點、難點在哪裡,學生最容易犯毛病的地方又在哪裡。這樣就能在備課與指導時有的放矢進行突破。

  三、 批改作文緊扣重點,讓學生收穫成功的喜悅。批改學生作文是老師最困惑的事情,最容易形成兩個“極端”,要麼字、詞、句、篇、語、修、邏、文,面面俱到,教師實在感到力不從心,也難做到;要麼只閱不批,只閱不改,寫上批閱日期了事,這兩種方式都不可取。筆者以為,批改作文必須緊扣指導重點進行。每次作文訓練都有一個訓練點,翻開學生作文,便可一目瞭然。對運用得法的學生,老師儘可能在“眉批”欄中用簡短的語言予以肯定和讚許,在“尾批”處予以總結性褒揚,在評定等級與分數時儘可能往高處靠,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我行”、“我能”!至於對於運用不得法的作文大可不必求全責怪,因為訓練目標比較單一,一般學生稍加提示,便會明白,因而只需予以巧妙的點撥與鼓勵,便可矯正習作的問題。至於綜合性的錯誤,如錯別字、典型病句等可用少量時間集中加以解決。

  四、 及時反饋篇評價,讓學生再生寫作衝動。農民種地有“三分種,七分管”之說,指導學生作文也應該是“三分導,七分評”,有效地評講作文對提高學生作文水平,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1、 評講必須及時。講評是反饋的一種重要形式,必須講究其時效性,學生作文後一般2~3天、最多4~5天就必須反饋評講,不能久拖不評,拖久了就會模糊學生對訓練重點的印象,沖淡學生寫作興趣,進而阻礙學生急切獲取新的寫作知識的慾望。

  2、 評講準備必須充分。評講的目標必須明確,評講的方法必須不斷的創新,評講的程式必須清楚,評講的材料必須詳實(講評原始材料必須源於作文批改記載)。

  3、 評講必須緊扣重點。訓練什麼,評講什麼,必須有針對性,不能鬍子頭髮一把抓,正反例證也必須來源於學生習作,透過對此評講,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新授的寫作方法。

  總之,小學作文教學是培養小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新課程改革中必須探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加強作文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必須引起每個管理者與執教者的高度重視。筆者堅信,只要我們主動地去探究,不斷地去實踐,認真地去反思,就不難從中總結出帶規律性的作文教學法則來。

  小學的作文教學反思範文2

  語文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知識。傳統的教學理念枯燥乏味,教師應該注意避免這種情況,結合隱性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展開教學。鼓勵學生多參加班級和學校組織的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多數學生家長忙於工作,沒有過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導致學生的業餘生活過於單調。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願意主動接觸教師,引導學生接觸新鮮事物,主要圍繞學習語文知識,展開潛移默化的教學。然後,教師要嘗試與學生多接觸,讓師生關係更加融洽,這樣能使教學過程更加愉快,學生也不會覺得學習有壓力。語文教學內容涉及方面廣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熱愛學習,善於發現問題並尋找方法解決問題。教學任務不僅僅是教師講課、學生聽課這麼簡單,需要師生相互配合才能順利完成,如果教師只注重完成教學任務,而忽略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那麼整個教育過程就不具備任何教學意義。相信每個學生都願意與教師接觸,但有些學生比較內向,不善於表達自己,或者因為老師平時與學生之間沒有過多的溝通,造成學生遇到老師“不敢說話”,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多與學生溝通。“溝通”也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教師善於與學生溝通,能夠拉近師生關係,提高教學質量。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學生的求知慾,只有教師的講課,沒有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探討,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具備科學與合理性。教師可以圍繞語文教學的重點,延伸課外知識的學習,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因為小學作文多數要生寫身邊發生的事情,讓學生真情流露。有時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寫去過的地方,如果學生的課外生活不豐富,或者發生過的事情已經有一段時間,印象已經不深刻,但教學內容又需要完成,所以,教師可以經常組織學生去戶外參加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小學生只有透過真實的感受,才會在作文中真情流露。

  二、提高創作能力

  要想提高寫作能力,就要從學習語文基礎知識開始,只有掌握大量詞彙,再進行合理運用才能將作文更加充實。沒有良好的基礎,無法將自己的感受用文字描述出來,教師應該多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引導學生多去圖書館,查閱書刊,多瞭解課外知識,豐富自己的詞彙量。教學過程中,抓住重點知識,可以將教學內容更貼近生活,這樣學生更容易吸收學習內容。透過作文可以讓教師瞭解學生學習語文的綜合能力,包括閱讀、詞彙、表達能力等,還可以及時地發現學生的不足之處。在學習中,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發現問題不要立刻幫學生解決,而是讓學生與同學交流,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如果問題得不到解決,再進行引導式教學。

  寫作文需要結合日常生活,提高學生聽、說、讀的能力,激發其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多注重身邊發生的小事,引導學生感悟小事中包含的思想,並將身邊發生的事情講給同學聽,透過學生相互交流,讓學生對事情進行評價,這樣能讓學生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學生逐漸願意接受語文知識,將知識活學活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需要教師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面,透過教師的培養與發現,可以將學生的長處最大化。

  三、讓語文教學貼近生活

  語文知識源於生活。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寫作題材處處在我們身邊,有心人就會發覺,從生活中的小問題,懂得大道理。貼近生活的故事,更適合小學生的寫作,這些事情真實發生在學生身邊,給學生的感觸也會更多,寫出的作文更具有生命力。每次班會、運動會、聯歡會之後,讓學生寫一篇作文,平時每週寫一篇,長期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樣可以逐步提高學生對寫作的興趣。

  發生在身邊的事情,能夠讓學生加深印象,寫作的內容更加豐富。學生還可以將身邊發生的新聞進行描述,再加上自己的見解寫成作文,開闊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知識量,不僅僅是透過,考試的分數只是一次驗收。

  總之,培養學生做一個有心人,將身邊的點點滴滴記錄,最終每一名學生都會受益匪淺。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要採用正確的引導方式,一篇包含學生真實感受的作文,是教師教學成果的最好驗收。

  小學的作文教學反思範文3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學科的重點,也是難點。許多教師為了上好作文課煞費苦心,但是收效甚微。在教學中還時常遭遇學生“怕上作文課”、“怕寫作文”的尷尬境地。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受環境和條件的影響,作文教學開展起來就更加艱難了。我在農村擔任語文學科的教學已六年之久,其間也遇到不少問題,對這點的更加深刻。下面我將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及體會和大家分享以下:

  一、生活是習作的基本素材。

  很多學生都怕上作文課、怕寫作文。只要教師佈置作文,便哀聲嘆氣,表情異常痛苦,好似趕赴“刑場”一般。他們不知該如何下筆,不知該寫什麼。挖空心思寫好的作文,語言空泛或是千篇一律。有了對生活直觀、形象的體會,再把它記錄下來,習作就再也不是那麼困難了。

  二、制定符合學生實際的習作訓練。

  在日常的作文教學中我發現,課本中的部分習作訓練並不適合農村學校。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或修改新的習作要求。比如: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作文,要求學生寫一則被列為《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旅遊景點的導遊詞。然而,對於農村孩子來說,那些聞名世界的旅遊勝地,只在他們的課本和電視中看見過。大部分孩子連縣城都還未曾踏入過,讓他們如何下筆。於是,我當即將《世界遺產名錄》的導遊詞改為了本校的導遊詞。讓學生組建小組,分別模仿導遊和遊客,在校園內進行“講解”和“旅遊”。然後小組內互相討論,如何講解才能讓“遊客”更清楚地認識我們的學校。這樣,學生不再像才看到作文題目時那樣叫苦不迭了。最後透過自己對這一職業的理解,順利地將導遊詞寫了下來。

  三、積累是習作的重要途徑。

  在習作中,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做好日常的積累。積累的範圍包括語言和寫作的方法。在課本和課外書籍中,發現好的語詞,讓學生抄寫到專門的小冊子或筆記本中,並讓學生慢慢地將這一行為變成一種習慣。再引導他們多看多讀,或是把自己的積累背下來。在習作中,再把這些好詞佳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把它們變成自己的東西。日常教學中,將學到的擬人等修辭方法、列數字等說明方法、開門見山等表達方法……貫穿於日常句子、段落練習中。透過不斷地積累、練習,學生的習作水平自然慢慢提高。另外,要鼓勵學生多讀有益的課外書籍,如:名著、童話故事、科學美文等,以此積累詞彙量,拓寬知識面。

  以上幾點,僅為個人一些淺薄的體會。要想讓學生會寫作文、喜歡寫作文,還需要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推陳出新。這需要大家共同不懈地努力。

  小學的作文教學反思範文4

  對相當一部分的`學生來說,寫作文是件苦差事,作文教學反思。他們面對老師出的作文題目時,搜腸刮肚也寫不出一個字來。教師批改那些千人一面、文不對題、亂七八糟的文章,真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對此,老師學生都是苦不堪言。

  該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我透過教學反思和總結,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逐漸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首先,積累。課外多積累詞語、句子和文段,以此打下寫作的基礎。

  學生進入初中後,隨著課程的增多,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而學生大部分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忽略了課外閱讀,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來充實自己,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所以我在每節課前要求學生給大家介紹自己所積累的警句或成語故事及優秀文章等,並且要求其他同學在本子上作好記錄,這樣不僅能督促學生了解更多課外知識,積累更多名言名句,同時也能培養寫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學反思《作文教學反思》。

  其次,觀察。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有一句名言:“自然是美的。”何不讓學生有意觀察大自然、練就一雙敏銳的發現美的眼睛,激發觀察興趣呢?氣象萬千、美不勝收的大自然,旭日東昇,霞光萬道的清晨,皓月當空、星光燦爛的夜幕,桃紅柳綠、鳥語花香的春色……這一切都對學生有著巨大的魅力。送給學生一把興趣的金鑰匙,讓他們開啟心扉去看、去說、去發現、去體會。

  再次,鼓勵。美國教育學家巴士卡里雅博士宣稱:“把最差的學生給我,只要不是白痴,我都能把他們培養成優等生。”他的妙方就是讚揚和鼓勵。中學生有強烈的自尊心和好勝心,有渴望得到肯定和讚揚的心理需求。教師要善於抓住這一點,在作文教學中鼓勵學生,挖掘出他們不竭的創作動力。因此,教師都要用賞識的眼光發現學生的優點和特長並給以及時的肯定和鼓勵,這樣學生期待肯定和讚譽的心理得到滿足,就會有了寫好作文的自信,就會有希望。

  學生的每一篇作文,不管成功與否,都是他們苦心經營的結果,他們勞動的付出都渴望得到承認,因此要善待學生的勞動成果。作文講評中巧妙的運用評語激勵學生或在課堂上有針對性的讚揚,會極大的點燃學生的寫作願望,他們就會投入更大的寫作熱情,儘量去寫好每一篇作文。這樣,讚許和鼓勵,會更大地開發學生的寫作潛能,給他們創設輕鬆愉悅的寫作環境,消除了作文難的心理障礙,學生就樂寫、善寫,逐步寫出較為成功的作品。

  總之,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而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又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不斷地探索,去找到一條能真正體現本人教學風格,而又卓有成效的方法,實踐教書育人的總體目標,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充分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