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蛙》讀書筆記

《蛙》讀書筆記

《蛙》讀書筆記

  《蛙》

    去年知道莫言榮獲諾貝爾獎之後,就有各種道聽途說地介紹《蛙》怎麼怎麼寫的好,沒有讀之前,設想過好多種關於它的版本,最後竟沒有一種是與原著的情節相符的,想來挺可笑。那是在書店貌似還是緊俏貨,第一次讀還是手機上下載的,讀起來真心不方便,直到網購得了一本,才真正開始認真的讀。

   跟著莫言老師去的地方是與現在完全不同的一個世界,我能看到一群以身體器官命名的孩子們津津有味地啃著煤球,跟著“姑姑”走過她年輕時將職業視為生命的宗旨,又被稱為“松子娘娘”的光輝歲月,又目睹了她為履行社會主義號召成為了一名為黨和人民鞠躬盡瘁的婦產科醫生,在她的一生中,迎接過新生命的誕生,也打擊過新生命的到來,在她的靈魂裡有罪惡,有鮮血,有感激她的人,也有憎恨她的人。她的一生,代表了一個年代的歷史,因為她是社會主義的忠臣。

   讀到王仁美的死,忍不住心酸流淚。她的死無疑是一個不該發生的悲劇,那個政策高於一切的年代,若非書中所言,生活在我們這兒幸福年代的人,估計很難到,有時候甚至不理解當時的政策如此無情。可是儘管這樣,如果沒有當時那些政策實在不敢想象如今的中國又該是何種模樣。

   讀完這本書,心裡劃了一道口子,不明白當初人們的無知和愚昧,又悲傷著無辜人們的犧牲,心疼著“姑姑”不平凡的一生換來的僅是內心無盡的痛苦,這都是為了一個“忠”。如今,時代進步了,政策也改變了,願人性在新環境中能得到新的薰陶和提升。世界越來越美好。

  《蛙》讀書筆記

  說起來有點兒慚愧,今早讀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書籍。就是這樣一本不算厚的書本,卻也整整看了2個星期有餘。

  作為一本“新世紀和諧文學”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筆墨描寫了一個高密縣東北鄉的普通婦產科女醫生——我的姑姑的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而記敘這樣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義,透過“姑姑”內心的掙扎,反映時代的變革墮落,人內心的矛盾變化,無疑在選題上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書本的題目叫《蛙》,如果沒有看過書,光看這個題目,想必是怎麼也不會和婦產科醫生聯絡到一塊兒去的。但莫言取這麼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著深刻的寓意,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闡釋: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從一個受人敬重、人見人愛的“送子娘娘”到計劃生育實施後,被無數人唾罵和詛咒的“殺人魔頭”,說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愛恨情仇,都和孩子有關;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狠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這讓後期的“姑姑”一聽到蛙聲,想起那些還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殺在子宮裡孩子,立刻變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備受煎熬。就像“姑姑”獨白說的那樣:我的雙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鮮明,一個敢作敢當,雷厲風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榮的黨員,她果敢地執行著國家政策,忠實於黨的方針戰略,甚至為了這一點,犧牲了自己的聲譽,甘心被他人唾罵。“姑姑”強行讓張拳的老婆、讓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讓陳鼻的妻子王膽強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時刻在我的腦海浮現,但“姑姑”顯然不是一個泯滅人性的人,她愛孩子,喜歡自己的事業,事實上,她做這項殘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尋常人去做多得多。從迎接新生命到扼殺新生命,“姑姑”內心實有不忍,但堅決執行“計劃生育”的信念卻從來都沒有動搖過。

  所以,我也時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沒有錯,她在晚年時的內疚、失眠,罪魁禍首到底是誰。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輕女的農村人,是“計劃生育”方針的制定者,還是執著的、不講情面的姑姑本身?還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摻雜其中。而可憐的“姑姑”,卻顯然是錯生了一個時代,成了那個時代國家政策和家族利益衝突對立的代罪羊和犧牲品。沒錯,她的選擇是“反政策”的,但誰又能說政策本身不是呢,誰又能說明知這個政策還懷著僥倖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