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讀書隨筆範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許多人都寫過隨筆吧?隨筆是過去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想要找更多優秀經典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局外人讀書隨筆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局外人讀書隨筆範文1
這本書很薄,幾天就能看完。說實話剛開始看的時候確實沒有什麼吸引我的,作者敘述的節奏很慢,如同流水賬一般。一開始就是寫參加母親的葬禮,這樣的情節如果換做是我,多多少少會流露出一點對母親的感情。但作者沒有,或者更確切的說是參加一個陌生人的葬禮。
到後來交了女友,結識了新朋友,最後在精神恍惚下殺了人。這一切他都在表明自己是局外人。
不只是犯罪後,從一開始他便用一種冷漠的態度對待世界,對於關乎自己的很多事情都表現出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世界與我毫無關係,我的存在毫無意義,至於是死是活,似乎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楚
瀰漫在《局外人》字裡行間的悲憫與憤怒,偶爾露出冰山一角的歇斯底里似的黑色幽默,透過一件件充滿現場感的凡人小事串聯起來,以最傳統的小說形式呈現了一個最現代的故事:“一位毫無英雄主張、單純願意為真相而死去的男人”,在荒誕世界裡的掙扎與反抗。
主人公默爾索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是一個三十歲的未婚男人,在公司當職員,的親人——媽媽住在養老院。
某一天,養老院發來電報通知媽媽去世,他前去奔喪,卻在守靈的時候抽菸、喝咖啡,跟人聊天、昏昏欲睡。他不知道媽媽的去世日期,記不清媽媽臨終時的具體歲數,拒絕開棺看媽媽的遺容,葬禮的過程中沒有哭,也沒有在墳前默哀。葬禮結束後,為上床睡十二個鐘頭而感到喜悅。
他沒有強烈的愛憎,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在生活中隨波逐流,對切身利益漠然處之,什麼事都秉持著無所謂的態度。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一個以“無所謂”,“毫無意義”,“我不知道”的口吻對待一切的人,不是因為他的糊塗,而是因為他清醒地認識到一切都是荒謬。他用冷漠的態度對待這世界上荒謬的一切,他用冷漠來偽裝自己,來抗爭這個社會。
我記得他在死亡的時候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們可以把我的肉體殺死,可是你們無法強_我的靈魂;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這就是他的反抗。
默爾索一個超脫物外、老實本分、對周圍社會無攻擊性的人。可正是這樣一個老老實實的人卻在社會的冷漠下被描繪為一個惡棍,冷漠的殺人惡魔,被法庭判罰公開絞刑。
作者加繆在《局外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他懷有一種執著而深沉的激情,對於絕對和真實的激情”。他不是好人也不是一個壞人,他只是因為和世界格格不入而成為異端。這是鍾陽對他的評價。而對我來說他是一個勇敢的人,一個敢於挑戰社會的人,他的勇氣讓人敬佩。但,我想我永遠也成為不了想他那樣的人,應該說我們大部分的人都無法成為他。
局外人讀書隨筆範文2
初讀這部作品,我只能感受到莫爾索的冷酷無情和他那“那與世無爭”的頹態,好像這個世界與他並無關係,就連母親去世這樣與他有密切關係的事也根本不被他放在心上,加繆對這顆像被冰凍了的心的刻畫簡直妙極了:“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楚。”
整個小說都是選用一種與主人公性格一致的枯燥、呆板、閃爍的語言風格來連線全文的。作者選用這些超乎尋常、刻意追求的語言來宣揚人生的荒誕和無意義,主人公在多人眼中是荒誕的,眾人在莫爾索的眼中變是荒誕的。整部小說如演一幕滑稽的小丑劇,所有人包括觀眾都是荒誕的。加繆在這之中為我們提示了社會的醜態。
然而度娘說加繆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揭露社會荒誕的層面,原來他揭露荒誕的終極目的是要指向人們對本身的追求。在加繆的荒謬論中有一個有名的論點:“人生沒有希望但不包含絕望”所以要活得真實而不虛偽,莫爾索就必須堅持下去,哪怕是苟延殘喘,並不是不願迂迴,而是沒有退路可走。
倘若這樣一想,莫爾索怎麼好像又變得有點正面了?是的,莫爾索式的冷漠,具有積極反抗的基調,不失為一種大智大勇的精神,在精神上戰勝了荒誕,獲得了自由。
看文中的這一段“我喝了咖啡,想抽菸。可是我猶豫了,我不知道能不能在媽媽面前這樣做,我想了想,認為這不要緊。我給了門房一支菸,我們抽了起來”平淡不驚的活著實刺激著讀者,使人感受到他的確是一個幸福自由人。甚至,當他坐在被告席上等待判決的時候,他仍無動於衷,他只覺得“這麼一個老故事重複來又重複去,真叫我煩透了。”諸此種種,無不彰顯著莫爾索身上那種淡然的氣質,他對於一切都是那麼滿不在乎,這大概也就是他幸福的源了吧。
可以說,局外人並不只指莫爾索一個人,而是許多具有相同生活狀態的人的代表,莫爾索的意義也正在於此。作為一個人,他是特別的,但普通卻往往富於特別之中,他身上有太多太多人的影子。莫爾索的個人世界也便成為一類人共有特質。也正因為有對莫爾索的探知,我們才能更深入地認識“局外人”這種現象。
局外人讀書隨筆範文3
局外人才是真正清醒的正常人!
身體與瞬間的雙重真相——生命的.雙重真相。加繆懂得了他散發著生命熱度卻也必將腐爛的身軀,懂得了每一個一去不返卻無比珍貴的轉瞬光陰。
拒絕彼岸與來世,堅持立足於此時此刻此生場地。確認生命中的荒誕感不可能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一個開始。
死亡、苦難、黑暗與荒誕是一個人在生命中的必須面對的事物,絕非生活最終的目標,更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們並非盡頭,還需繼續深入,真到在荒誕的世界中建立起新的生活態度,在上帝死去之後重獲人之為人的尊嚴。
孤獨感每個人都有,一直在想如何好好過完這一生,明明很看不慣別人怎樣怎樣,自己卻無動於衷,就在這種惡性迴圈中陷入虛無主義,喪失了生活的動力,也落入了另外一種荒誕。
來到這個世界必須要好好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努力過好自己平凡日子,縱使最終的離去沒有任何痕跡,但是自己本身真實的感受了世界的種種,有不負時光,好好活過,這種真實很確定很從容。
局外人讀書隨筆範文4
“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這句話是加繆人生哲學的根基,但這也是他悲劇的根源。在他筆下的人生荒誕不經,確實處處真誠的袒露,他也許只想活得真實而簡單!
《局外人》是戰後第一部經典小說,是“出現在歷史環節上完美而富有意義的作品。”是法國20世紀舉足輕重的文學作品,堪稱為20世紀整個西方文壇有劃時代意義的最小說之一。《局外人》的主人公是以為年輕職員默爾索,對生活的各方面都持著一種“無所謂”態度,但就因為這樣,由於某日去海邊度假,被捲進一宗殺人案中,最終被判斬首示眾,釀成了悲劇。生活在荒誕的世界裡,我們應該怎麼去做?如何去面對?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說明了,不論這個世界怎麼樣,都不應該違背這個社會規則。對於塔索生活的社會,就因為在他母親的葬禮上哭泣的人,都很有可能會被定為死刑,成為了異類,社會的異類!但默爾索很真誠,不耍花招,拒絕說謊,是什麼就說什麼並且拒絕掩飾自己的感情,善良溫和,不說廢話之類的;他的隨和溫順,好說話,不計較,安分守己,實在誠率,但在那個社會看來,就是一種冷淡,孤僻,不通人情,不懂規矩,作風散漫,庸庸碌碌,渾噩懶惰……雖然他是一個窮人,喜光明正大,但卻是我任何英雄行為而自願為真理而死的人。默爾索對於母親下葬時不慟哭,這並不是一種無情不孝,而是對於一種真實執著的熱情激勵。面對這樣巨大的壓力,有人會奮起抗爭,有人卻維諾無從,最後的結果是生命的告終。所以在那個社會,要接受傳統的價值,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倘若,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就無疑成為這會的“局外人”,最終被社會拋棄。
人的性格到行為之間,存在著一個斷崖。“而我,我好像兩手空空,但是我對我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是的,我只有這麼一點兒把握。”“我抓住這個真理,正如這個真理抓住了我一樣”“面對著充滿資訊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這個世界的動人的冷漠敞開了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曾經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從某種角度上說,默爾索在死亡直逼的苦難面前總與醒悟了,他迴歸自我,完成了和這個冷漠而荒誕的世界圓融統一。他明白這個世界虛無的本質,他一時到了自己之前的一切方法,態度都是對的,只因這個世界本來的方式,在苦難之後,他發現了自己,卻為時已晚了。然而,他並不覺得有什麼悲哀,因為他直到死亡,都依然保持了自己想要的真誠,堅守自我。到頭來,人什麼都能習慣。
沒有對生活的絕望,就不會愛生活。默爾索在孤獨與絕望中悟出了,一個人即使只生活過一天,甚至一百年也不至於難以度日,他有足夠的東西可供回憶,絕不會感到煩悶無聊。從某種程度意義上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愉快!一個人對他所不瞭解的東西,總會有一些誇張失真的想法,當想擺脫一個不願意聽他說話的人時,總會做出一種表示很贊同的樣子,這個是不是出於人的一種反應,有時候,我也差不多是這樣,因為還有自己的事要去做。轉回話題,默爾索在什麼被判定結束的前夕,對生存充滿了渴望,他朝思暮想逃跑的機會,卻成了一種可望不可及的願望。如果還有機會,他希望重活一遍。只有經過死亡的威脅,才會體會生存的意義。而那些碌碌生活的人,永遠都不會明白。曾有人問他是否悔恨,他說他只感到無限的疲倦。在最後一刻,他覺醒了。
人生在世,就是想活得真實而簡單,就不該演戲作假!但有人會限於社會環境而變得有心機,隱藏內心的真實。也許這才是存活之道吧!但無論如何,也要堅持內心的善良!
局外人讀書隨筆範文5
正值青春的我,在瞭解《局外人》中默爾索的故事後,不禁感慨,信誓旦旦地自稱是局外人的人,實則並非局外人。他所用理性對待的人和事,一切看起來都和他想的一樣,可有亦可無,但在我眼中,這其實均是他能擁有的了。
“今天,媽媽死了,或許是昨天,我不知道。”默爾索的這句話影射出他對這個世界的態度,母親的死,他並非無感,可直至母親下葬那會,他也未哭喪,守喪。在這個孝道的社會,默爾索無疑是被譴責的,可也有人會陪她做這些不合時宜的玩樂。與女友同居卻不談愛情,婚姻。插入鄰里的糾紛併為之開槍滅口卻無所謂朋友。這所有的一切,都令人為之困惑。
“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高興。”這種想法與當今的“佛系少年”如此類似,可又不同。對於默爾索來說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認為既然這種命運選擇了我,而成千上萬的幸運的人卻同他一樣自稱我的兄弟,那麼他所說的上帝,他們選擇的生活,他們選擇的命運,又都與我何干?他是如此獨特,上帝的一切皆為他所憎恨,他的世界中,信仰、一切只能由自己來把握。這是令我傾佩的,一個人能將自己對生活、理想的態度賦予行動中是很難堅持的。
當默爾索走上刑場時,他心想:“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的我過去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原先的因證據不足,被判處罰及罰款,後在對方的“我控告這個人的心裡埋葬了一位母親。”結局的鋃鐺入獄,死前的言語都多令人心生憐憫阿!
一個用局外人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生活,理性的處理自己的事物,可現實是殘忍的。一顆孤立、封閉的心是很難在社會中很好的生存的,人們會用慣性思考,認為的,來處理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一切,使所謂的特殊人或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