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菜根譚學生讀書筆記(通用11篇)

菜根譚學生讀書筆記

菜根譚學生讀書筆記(通用11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菜根譚學生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菜根譚學生讀書筆記 篇1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慢隨天外雲捲雲舒。——題記。

  菜根譚這三個字藏在推薦書目的很後面,如同它自己一樣,是不喜歡招搖的性格,它如一個智者,等候願者上鉤。我就是那條笨魚。

  原本是等閒暇時候,當作小文翻翻,打發午後寂寞時光之用的。不曾料,拿起這本書以後,就不敢隨意放下。

  書作者叫洪應明,生平不詳,只道是明時絕意官場,匿跡山林的一位隱士。但我覺得洪應明更有可能並不是作者真名,應明,該是說要以一顆明辨是非的心面對世界,要以澄明的眼睛看清人際關係的複雜。以此警世而已。

  宋人汪信明有言,得常咬菜根,既做百事成。作者以此為名,寓意深遠,以最最樸實的方式,站在社會的最低點,似智者,將為人處世之大道緩緩道來。它是一味淡淡淺淺的中藥,於無形間讓箴言滲入血液。是一陣深深沉沉的驟雨,打磨掉被銅臭腐蝕的心靈。

  這本書是儒家思想的繼承發展和延伸。看似極散的三兩句話,卻將最深刻的本質點出。字字珠璣,句句箴言。它文字雋永,對偶工整,風格清新靈動,如行雲流水。書中提到:交友須帶三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僅一素字,妙極!

  有時候不僅捫心自問,漫漫長年,素質教育到底教會了什麼。倒不如品得菜根香。仍是少年,還年少輕狂,還夢鳳成凰,還血氣方剛,每有躁時,不吐不快。當以苦抑之。由烈火鍛就精金美玉的人品,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還須向薄冰上履過。雖也有其他被時光拋棄的觀點,但卻總能體現思想的睿智。

  雖則以前總認為文人的清高是由於落後於科舉,不能隨機應變,應景而生而只能躬耕於茅廬,嗟嘆餘獨愛蓮,與風共歌,舉樽與月相屬。憤世嫉俗罷了,以前總這麼想。現在發現那也是一種灑脫的生活方式。多年修樂,琴棋書畫兼達者,若投身金銀場,察言觀色,伴虎而行,恆惴慄,再美的山水也只能是一種風景。待到晚年,紅燭殘,萬念灰。縱然燕窩鮑魚補身,不如一碗米粥暖心。只有經歷過大風大雨,潮起潮落,陰晴盈虧,世界才能澄明。

  菜根譚,一本經歷過歷史的磨礪,時間的沉澱,人心的衡量的好書,是一本應該淨手焚香,細細琢磨的好書,是所謂人的最終歸屬。

  菜根譚學生讀書筆記 篇2

  最近一直在看《菜根譚》,一直就從圖書館借來相關係列的書來看!它是明朝末年隱士洪應明所著。菜根譚三個字說明了“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它講述了作者對人生的的領悟,是一種以人生經驗的沉澱和累積,有超脫、有感慨、有體會,是集儒家思想和佛家義理的一本書。

  它包含很多的哲理,讓你讀過後會豁然開朗。無論你身陷人際困局還是職場是非中,它都會給你一把鑰匙讓你開啟煩惱之門。不僅如此,它還能讓你開闊思想、修養身心、讓你成為一個懂事理、懂大義的人,我說的決不誇張哦。那就聽我細細道來。

  君子之心事,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隱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這就說明了,做人要光明磊落,象晴天白日一樣,人們都說“君子坦蕩蕩”“明人不做暗事”。對於才能來說呢,就不急於展示自己的才華,以免遭人嫉妒。在坦露自我的同時,我們是要帶面具的,帶不同的面具去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當然我們帶面具的目的要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之上。展現才華的時候不要不分時間,不分場合。這樣不僅僅不能讓你矚目,還可能遭到嫉恨的眼光。因而要低調些,大海之所以能成為大海,那是因為他比所有的河流都要低!

  做人無甚高遠事業,擺脫俗情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工夫,減除得物累,便臻聖境。

  做人不是非要成就一番偉大事業,只要擺脫世俗的功名利祿,就能躋身於名流,做學問也沒有什麼訣竅,只要擯除外物的誘惑,便可以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了。如果我們沒有被名利所左右,便專心致力與一項事業,只要能擺脫俗情物慾。做到淡泊明智,志存高遠。如果追求華服美食,這些貪圖物質享受的做法還在繼續,那我們就是真的活著沒什麼意義了。真的沒有必要去屈膝奉承,一切隨遇而安。

  晴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漏屋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身履薄處出。

  想晴天白日般的光明磊落的節操,是從貧困艱難的環境中培養出來的,而扭轉大局的雄才偉略是從謹慎的行事態度中磨練出來的,我明白了“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並且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來行事。

  當然了,我還有很多的心得,就不一一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了,我建議大家都應該去看看這本書!

  菜根譚學生讀書筆記 篇3

  閒來無事,筆者翻翻書,或是在網站上讀讀書,特別是喜歡讀些有關修身立業的書。《修身,在專業上增進知識是立業的基礎;而立業又為修身增進專業知識提供可靠的保障。

  而《菜根譚》正是一本關於修身立業的書,借這次談讀書心得體會的機會,筆者想說說自己讀過這本書後的一些個人感受。

  《菜根譚》的作者是明朝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菜根譚》是一本格言體寫成的集子,關於書名的由來,有人認為語出性定菜根香,有人認為由宋代儒者汪信民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這句話化用出來,另外也還有一種說法,明朝孔兼為《菜根譚》所作的題詞中有這麼一句話:譚以菜根名,固自清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裡得,其顛頓風波,備嘗險阻可想矣。這句話大概意思說:這本書以菜根命名,是因為作者在人生清苦歷練中悟出道理來,而且悟出的這道理是作者經歷風波、坎坷的體現。菜根是一種清苦的東西,而菜葉的苦味卻全由菜根提供、生長出來,可見人生的樂境由苦境出來。

  《菜根譚》這本書包含儒家、道教、佛教三家的思想,但主要還是儒家思想,特別是儒家的中庸思想。所謂中庸思想,就是要提倡中正平和、通融豁達的精神。比如其中說道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以。就是要求我們要有理解包容的精神。再比如家人有過,不宜暴怒,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隱諷之;今日不悟,候來日再警之,如春風解凍,如和氣消冰,才是家庭的型範。也是要求我們要有豁達、大度、平和的精神。

  《菜根譚》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日本影響深遠。因為在中華民國時,日本就有對這本書不斷刊刻的先例。到了20世紀80年代,伴隨經濟的發展,日本企業界人士認為,在企業管理、用人制度、業務銷售、市場開發、員工自律諸多方面,菜根譚都有很大鞭策、警示作用。

  當你在苦惱鬱悶事業不得意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菜根譚》。它會讓你有豁達開朗的感覺,苦惱煩悶的感覺也伴隨著你領略體。

  菜根譚學生讀書筆記 篇4

  最近大隊透過多種渠道進行了“薦書、讀書”學習《菜根譚》的活動。這是一本適合飛行人員及各個階層閱讀的書籍,是一本令人獲益匪淺的修身養性教材。其中講解的道理,猶如菜根一般,平時嚼起來平淡無味,如細細品嚐,則回味無窮。

  作為一名飛行員,在當今這個繽紛複雜的社會,我們需要辯證的對待心中的慾望。我們不能利益燻心,要保持心靈的純潔,對物質,對利益要做到淡然,方能做到無欲則剛。我們需要保持思想上的進步與追求。要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飛行,用智慧的心態對待喧囂塵世,用陽光的心態確保飛行安全。“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見其寂;虛其中者,涼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此句話講的是一個內心充滿慾望的人,即使平靜的心湖也能掀起驚濤駭浪,即使住進深山老林也無法平靜內心;而內心沒有任何慾望的人,即使在盛夏酷暑也會覺得涼爽,在鬧市也不會覺得喧囂。

  飛行是我畢生追求的事業,更是一條需要不斷付出努力的路。從最開始的招飛到地面理論學習,再到後來的航校學習,從一名飛行學員到飛行員,我們經歷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現在的我們可以說是飛行事業剛剛起步,對藍天都抱有熱情、憧憬和幻想,但我們更需要的是謹慎、刻苦、認真和鑽研的工作態度,方能讓世人“觀其末路”。“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觀其末路。”這句話告訴我們對於那些事業失敗的人,要回想他們最初的本意是要奮發上進,想有一番作為;而對於事業成功的人,要看他們能否保住晚節。

  淺水喧譁,深水沉默,作為一名驕傲的山航人,作為一名翱翔藍天肩負百名旅客生命安全的飛行員,我更希望像深水那樣生活,這樣才能厚積薄發,在山航自強不息的發展道路上,在浩瀚的藍天書寫騰飛的詩篇。

  菜根譚學生讀書筆記 篇5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而精深,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的不斷沖刷、洗禮下,留下了一顆顆瑰麗無比的明珠,《菜根譚》就是其中的一顆。有人評價此書:“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古人云:“譚者,談也,性定根香。”花香可以用鼻來品味,果香可以用舌頭來品味,而根香卻需要用一顆智慧的心靈來品味。

  初看此書,覺得不過如此,都是些常見常聽的勸告,但細看之後,就讓我越看越著迷,這些道理在平時常被我們忽略,就如菜根一樣,一旦細細品味卻是有其獨特之處。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這是自古以來多少前人成功與失敗所得到的結論,就如秦始皇的統一無疑是因他能夠進忠言,最後使得他成為第一個開創中央集權國家的人,從而得到了千古一帝的名號。(而楚懷王客死異鄉的收場也終因其不能聽進忠言,無視屈原的忠言,最後落得客死秦國的悲慘境地。秦始皇與楚懷王相比可以說是成與敗的對比,無疑是“良藥苦口忠言逆耳”這句名言的最好詮釋。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這是在勸戒我們做人要謙虛,不要自以為是,一個真正有才華的人不會輕易顯露自己的才智,一旦鋒芒過露,只會招人嫉妒,因為樹大招風。楊修就是最好例子,他自以為聰明,三四次猜出曹操的心事,卻又到處宣揚,最後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你說楊修聰明嗎?他確實聰明,但是又為何會死呢?這便是他愚蠢的一面,因為他猜透了曹操的心事,卻猜不透曹操的為人性格。曹操內心裡怎麼想,大臣們幾乎都知道,但就是自以為聰明的楊修不知道,只因他不懂得才大招妒這個道理。所以,“大智若愚,大巧似拙”是值得我們借鑑的人生準則。

  我喜歡《菜根譚》,因為它是一本歷世閱人的書。充滿哲理的味道,充滿了富於通變的處世哲學,充滿了詩情畫意,讓我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收益。

  菜根譚學生讀書筆記 篇6

  這天,當我們還在為慾望而掙扎,為慾望而勾心鬥角,為慾望而忽視身邊平淡的幸福,為慾望而拋棄自己純真的信念,為慾望而苦惱的時候,很多很多的道理,在很早以前我們的先人們就已經悟出來了

  還是在這天,當我們還在煩悶於紛繁複雜的人際交往時,當我們應對工作消極懶惰時,當我們還在為衣食住行勞心勞力時,很多很多的思想,在那古老淳樸的年代裡,在那個慾望還沒有埋沒靈魂的年代裡,我們的先人早就有所交代了。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這三十二個字就是《菜根譚》的開場白。作者洪應明先生在書裡闡明“性定菜根香”的真義,因為萬味皆由根處發,“厚培其根,其味乃厚”。

  說到人的慾望,大到能夠吞噬宇宙,沒有幾個人能滿足於一碟菜根。還記得在孔子的七十二個弟子裡,顏回的道德是孔子所推崇的,《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讚美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思是顏回過著粗茶淡飯的清苦生活,住在簡陋的房子裡,但他卻能自得其樂,絲毫不受外界的物慾困擾,所以被後人稱為“亞聖”。“君子憂道不憂貧”,“一簞食,一瓢飲”這些古老樸素的道理,闡述了怎樣的人生境界,描繪了多麼平淡的幸福畫面。

  現代社會里,恰恰相反,到處充斥著慾望和誘惑,我們的選取多了,卻很少能選取明智的。正如當我們習慣了吃、喝各種氣味濃烈的東西之後,已經完全喪失了欣賞涼水、清茶、淡飯的潛力;當我們習慣了寶馬香車之後,卻浪費了上帝給我們用來腳踏實地走路的雙腿;當我們習慣了阿諛奉承之後,卻忘了耳朵的功能是用來過濾留不住的風聲的;當我們習慣了燈紅酒綠的奢華生活之後,卻忽略了天空是藍色的,草兒是綠色的。太多太多的習慣,太多太多對完美事物的視而不見,也許若干年之後,回想自己的一生,早沒了綠色的草,藍色的天空,清淨的耳根,甜美的味覺,靈活的雙腿。到那時,留下的不僅僅僅是一聲嘆息吧。

  看完這本書,情緒頓時感覺明亮了很多,書上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成功的心態等等,給我很多很多的啟示。正如書上所說,一個人的思想不就應被慾望給矇蔽,太多對物質的慾望會阻止理想的完成,牽絆我們前行的腳步。有了工作,我們還期望工作是簡單的,能賺大錢的,其實手頭上的工作能做好了,樣樣都充滿好處;有了房子,我們還期望房子再大一點,再豪華一點,其實房子不就是休息的場所麼,能放下一張床足以,在這一次比一次更高的要求中,我們忽略了握在手中的平淡的真實,更遺忘了這份真實中我們擁有的幸福,於是,人生顯得越發不如意起來,在慾望的面前,我們成了一隻可憐的搖頭乞尾的哈巴狗,一個會說話的奴隸。

  人生的滋味,真正的口味是平淡。在粗茶淡飯中,體會淡泊的美妙。在精神生活中,得到極大的滿足,真切的享受人生。

  這本書裡闡述了為人應世、淡泊從容、修身養性、怡情適性、功業成敗、返璞歸真幾方面資料。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從而構成了一套獨特的為人處世方式。表現了古人對人生、人際、人性的見解。十分值得一讀,我確信讀過之後必須會為你開啟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親愛的朋友們,當我們年老,回頭看看來時的路,如果我們不夠偉大,至少我們就應是善良的。

  菜根譚學生讀書筆記 篇7

  夜深了,靜得能夠聽見葉落的聲音,柔柔的音樂聲繞於耳際,青花瓷杯中茶葉隨水的'沉浮漸漸變成綠色,晶瑩而清澈,杯子裡的光影閃爍著水的靈動,那一刻心兒會明亮清新,恰是林間澗溪緩緩流淌,一日的蕪雜,此刻只有一份久違的寧靜縈繞於心。靜靜讀著《菜根譚》,品味一代偉人毛澤東說的話:“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菜根譚》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等學問的語錄體文集,共分前後兩集、三百六十則,他以道德格言的形式,將儒釋道三家精髓於一爐,娓娓道出中國式的處世建業之方和修身養性之學。其中積極進取的入世精神、福民治國的宏遠志向、親近自然的隱逸之趣,既富於生活氣息,又充滿詩情畫意。讀著細細回味,如茶在口,潤澤清新。

  書的有句話,講的是:“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對這句話,我理解為:對品德不好的人報以嚴格的態度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對待他們不厭惡他們,要做到對事不對人。《菜根譚》中有一句名言,“威宜先嚴,恩宜後濃”,它的意思是說,我們對待別人就應從嚴到寬,如果先寬厚再轉至嚴格,別人就會憎恨你冷酷無情,而恩惠則要從淡轉濃,否則別人容易忘掉你的恩惠。這句話講的雖是修身方面的問題,但用到教育孩子上來,同樣適用。它提示我們對待孩子就應一開始就嚴格要求,時時關注他(或她)身上出現的各種小問題,防患於未然,只有孩子將各種規範轉化為自己內在的自覺行為準則之後才能由嚴轉寬,否則極易產生一種“破窗”現象而引發一系列問題。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斗曾進行過一項搞笑的試驗:他將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停放在中產階級社群帕羅阿爾託和相對貧困雜亂的布郎克斯街區,停在布郎克斯街區的那一輛,摘掉車牌、開啟頂棚,結果那輛車在一天之內就被人偷走了。而停在帕羅阿爾託的那一輛,擺了一個星期也完好無損。之後詹巴斗用錘子把那輛車玻璃敲碎了,結果呢,僅僅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基於此項試驗,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該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某個建築物的一塊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

  我們提倡對孩子寬容,那是指允許他們有不同的想法,允許他們犯錯,但並不是孩子犯了原則性錯誤也不該得到批評,甚至還不適當地獲得激勵。青少年時期是是非觀念構成的關鍵時期,教師和家長得體的嚴厲是完全必要的。如果一味的“寬待”孩子的那些因為主觀意識導致的錯誤,就會助長出現更多的“破窗”,使許多本來完好的玻璃也難以“倖免”。我們教育孩子不僅僅要及時更換“被打破的玻璃”,同時對出現細微裂縫的“玻璃”亦採取恰當的補救措施,從而在日常的嚴謹教育中獲得應有的效益。比如學習上,有某一個人懈怠了,往往會影響周圍的其他同學,繼而那一塊學生在學習上都有所放鬆。

  菜根譚學生讀書筆記 篇8

  今天,當我們還在為慾望而掙扎,為慾望而勾心鬥角,為慾望而忽視身邊平淡的幸福,為慾望而拋棄自己純真的信念,為慾望而苦惱的時候,很多很多的道理,在很早以前我們的先人們就已經悟出來了還是在今天,當我們還在煩悶於紛繁複雜的人際交往時,當我們面對工作消極懶惰時,當我們還在為衣食住行勞心勞力時,很多很多的思想,在那古老淳樸的年代裡,在那個慾望還沒有埋沒靈魂的年代裡,我們的先人早就有所交代了。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這三十二個字就是《菜根譚》的開場白。作者洪應明先生在書裡闡明"性定菜根香"的真義,因為萬味皆由根處發,"厚培其根,其味乃厚"。

  說到人的慾望,大到可以吞噬宇宙,沒有幾個人能滿足於一碟菜根。還記得在孔子的七十二個弟子裡,顏回的道德是孔子所推崇的,《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讚美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思是顏回過著粗茶淡飯的清苦生活,住在簡陋的房子裡,但他卻能自得其樂,絲毫不受外界的物慾困擾,所以被後人稱為"亞聖"。"君子憂道不憂貧","一簞食,一瓢飲"這些古老樸素的道理,闡述了怎樣的人生境界,描繪了多麼平淡的幸福畫面。

  現代社會里,恰恰相反,到處充斥著慾望和誘惑,我們的選擇多了,卻很少能選擇明智的。正如當我們習慣了吃、喝各種氣味濃烈的東西之後,已經完全喪失了欣賞涼水、清茶、淡飯的能力;當我們習慣了寶馬香車之後,卻浪費了上帝給我們用來腳踏實地走路的雙腿;當我們習慣了阿諛奉承之後,卻忘了耳朵的功能是用來過濾留不住的風聲的;當我們習慣了燈紅酒綠的奢華生活之後,卻忽略了天空是藍色的,草兒是綠色的。太多太多的習慣,太多太多對美好事物的視而不見,也許若干年之後,回想自己的一生,早沒了綠色的草,藍色的天空,清淨的耳根,甜美的味覺,靈活的雙腿。到那時,留下的不僅僅是一聲嘆息吧。

  看完這本書,心情頓時感覺明亮了很多,書上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成功的心態等等,給我很多很多的啟示。正如書上所說,一個人的思想不應該被慾望給矇蔽,太多對物質的慾望會阻止理想的完成,牽絆我們前行的腳步。有了工作,我們還希望工作是輕鬆的,能賺大錢的,其實手頭上的工作能做好了,樣樣都充滿意義;有了房子,我們還希望房子再大一點,再豪華一點,其實房子不就是休息的場所麼,能放下一張床足以,在這一次比一次更高的要求中,我們忽略了握在手中的平淡的真實,更遺忘了這份真實中我們擁有的幸福,於是,人生顯得越發不如意起來,在慾望的面前,我們成了一隻可憐的搖頭乞尾的哈巴狗,一個會說話的奴隸。

  人生的滋味,真正的口味是平淡。在粗茶淡飯中,體會淡泊的美妙。在精神生活中,得到極大的滿足,真切的享受人生。

  這本書裡闡述了為人應世、淡泊從容、修身養性、怡情適性、功業成敗、返璞歸真幾方面內容。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從而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為人處世方式。表現了古人對人生、人際、人性的見解。非常值得一讀,我確信讀過之後一定會為你開啟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親愛的朋友們,當我們年老,回頭看看來時的路,如果我們不夠偉大,至少我們應該是善良的。

  菜根譚學生讀書筆記 篇9

  已經很久沒有翻閱類似於《菜根譚》這樣的著作了。初讀此書,腦中不禁想起了高中語文課中的《論語》,雖不可與之相媲美,但《菜根譚》同樣以篇篇簡短的語言,為我們呈現了應該怎樣修身養性,如何為人處世,語淡味長,嘆乃奇書經典之作!

  翻開前言,大至瞭解《菜根譚》濃縮了儒、釋、道三家的文化精髓,將處世哲學、生活藝術、審美情趣融合為一體。讀一遍下來,竟無初想時的枯燥無味。因借到的書是圖文版,在原文的基礎上,圖文版的《菜根譚》不僅加註了譯文,還通過歷史上的經典事例讓讀者瞭解其深遠意旨,文章中的那些插畫也使得文圖意趣暗合,相得益彰。這些都讓文章讀起來更明白易懂,久久回味起來,書中智慧之光照亮迷茫的心,精闢之語也讓人頓悟不少。

  當今社會的浮躁之氣無處不在,在大學生中更是常見。或許是因為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或許是因為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也就因為這無處不在的浮躁之氣,現在很多人都難得靜下心來去品閱書中的世界,更少有人能寫出傳頌天下的文章了。記得舒老師曾經在課堂上說過,現在的大多數人特別是大學生寫出來的文字都是蒼白無力的。

  《菜根譚》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寫出了很多簡而易懂的道理,不僅教會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世,還教會了我們該如何去致力學業。“人生百年,不可虛度”,人的一生,轉瞬即逝,大學四年,光陰有限,“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我們應該好好的把握這四年,不能白白虛度,抓住青春的尾巴,去充實自己的人生。

  慢慢品讀下來,《菜根譚》呈現給我們太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如“退後一步,清淡一分”,當今是個競爭的世界,物慾橫流、爾虞我詐並不誇張,若懂得進退自如,那麼你也能在以逸待勞中逢凶化吉;如“身放閒處,心安靜中”,競爭很殘酷,現實很殘忍。

  由此可見,競爭實在是“慘不忍睹”,平均88比1的競爭力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有那多人去爭一碗所謂的“鐵飯碗”,可是又有多少人“空手而歸”。這個比高考更加“悲壯”的競爭,是得要有多寬的心態去面對其中的得失,又得怎樣去衡量這種現象的利弊。心閒自然閒,心亂自然亂,在世事沉浮之中,主要是在於你有寧靜致遠的心境,它可以讓你不為利慾所動,不至於沉迷萬物,讓你獨具慧眼,冷眼觀世,同趨真境。那考上與考不上都只是結果,更重要的是讓過去成為過去,背起行囊繼續向前走,得意與失意盡在你的行動之中。

  “人情世態,倏忽萬端”,人世間的冷暖炎涼瞬息就會發生變化。今年三月,日本發生了大地震和海嘯。我很清楚的記得那些日子上網時日本的這些災難訊息充滿了幾乎所有網頁的版面。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竟然有些所謂的“憤青”標榜著“愛國之心”,在幸災樂禍的“慶祝”日本人歷此劫難,這讓我也吃驚不已。即使他們過去侵略過我們,不尊重我們的歷史,但在天災面前,我們應該尊重生命,而不是在這個時候去標榜自己的愛國之心。《菜根譚》中說“心曠,則萬眾如瓦缶;心隘,則一發似車輪”。

  就像劉春說過的那樣“他侵略過你,你要仇恨,他跟你老磕磕碰碰,你可能反感,他雞地屁地被你趕超,你可以顯擺。但是,在天災面前,你必須同情,作為人。而透過防災抗災救災,透過建築國民和政府所折射的文明程度,你只能慚愧,作為鄰居。拜託,別再二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吧”。心胸寬闊,不只是在於不斤斤計較,而是能拿的起放的下。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日本也派過救援隊,社會民眾也曾募捐物資給汶川災區的人民。而且,在此次的大地震中,日本全國危機處理機制的效率,民眾對災難發生的態度,冷靜有序,疏導有方,政府沒太多的行政命令指引,但各個救急系統執行、訊息傳遞的有效?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知足則仙,善用則生”告訴我們當“知足常樂”;“心閒日長,意廣天寬”告訴我們心即宇宙,自由行走,就有機閒之所在?古人說“書中自由黃金屋”,細細品嚐中華五千年文化中的精髓,如《菜根譚》,能讓我們的內心得到淨化,得到昇華,在未來的生活裡它更像是一盞指明燈,為我們前行的路照亮了方向。

  菜根譚學生讀書筆記 篇10

  我讀《菜根譚》,是從“孤雲出岫,去留一無所繫;朗鏡懸空,靜躁兩不相干”這句話開始的。書中彙集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人生哲學,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以精練明雋、雅俗共採的文字道出了富含哲理的寶訓。

  “譚者,談也。性定根香”。花果香可以用鼻口來品味,而根香卻需要用一顆智慧的心靈來品味。當你沉浸於融道德與哲理於一體的字句中時,就似和風細雨滌盪著你的心靈。“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體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水滴石穿,鐵杵成針”等至今仍是我們處事勵志的格言。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立功建業,事事要從實處著腳,若稍計功效,便落欲塵”,《菜根譚》告誡世人:在艱難險惡的環境中磨練意志,砥礪情操,處處腳踏實地,不能急於求成,是每一個建功立業者成功的必由之路。

  時尚的東西往往只能曇花一現,而恆久不變的,是那些簡潔樸實的格言警句。對於一個人來說,物質的需求是無限的,卻不能提升生活的幸福指數,要活得充實,就要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和道德觀。讀了“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經常保持良好的心態;讀了“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慾不入”,讓我懂得了人心不可以不謙虛,謙虛才能讓正義真理進駐心中;人心不可以不充實,充實才能使貪念物慾無法入侵,這就是“謙受益,滿招損”的道理所在。無論每個人在做學問或為人處世中,都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克服自己的不足之處,保持“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狀態,才能不斷提高自己,才能有所進步。人的一生做任何事,都要胸懷坦蕩,光明磊落。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要做到慎獨,慎獨就是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情況下做好一切。做什麼事都不能欺上瞞下、混水摸魚,正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現在我們的生活節奏加快,日子被永無止境的忙碌所填塞,彷彿稍微停下腳步,就會落後別人一大段路,我們究竟為何辛苦為何忙?為了改善生活、為了獲取成就……相信每個人都自有其答案。但是否想過,當我們一味疾步前行時,是不是已經錯過了欣賞沿途景緻的機會。如何平衡和緩減那些壓力呢?幸福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人心有真境,非絲竹而自恬愉,不煙茗而自清芬。須念

  菜根譚學生讀書筆記 篇11

  《菜根譚》不啻為一本教導古之君子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薈萃儒、道、釋三者思想為警句格言,以期達到垂範之效。由此書可窺見我國傳統教育中樹人立人歷來重道德教化之一斑。這種教化無疑影響了數千年中國文人士大夫的主流思想意識。但同時這種三教融合的教化,似乎也並非十全十美。

  首先,影響中國人甚深的三教思想,雖然在時間的長河裡相互碰撞相互影響,但卻仍有自己相對的獨立性。雖然儒家主張“內聖外王”之最高理想、奉勸世人行中庸之道、持憂患意識;道家主張無為、不爭;釋家勸誡人們慈悲,懺罪,明心見性等等理念是主流。但是總那麼一些不和諧音,讓人無所適從。比如:現實的境況中,究竟是要“捨生取義”?還是“明哲保身”?這是個問題。可見人們在同時吸收三教之長的時候,並非那麼圓融無礙,往往會出現一些混亂,就像一個人吃得太多太雜,總會有些消化不良。傳統思想雖精深,亦駁雜,歷來的文人士大夫雖然同是受傳統熏習,行狀卻大有不同,由此可見即使是古人留下的精粹也是要經過再次擇撿的。君子們能在幾千年思想的光輝中有所取捨,圓融無礙的找到自己的道,實屬不易。

  其次、在這些教化君子的隻字片語中,處處顯露著“君子”這種理想人格之外的另外的人性:貪婪者、追名逐利者、依阿權勢者、曲謹練達者、肥甘喪節者、驕矜者、我見害心聰明障道者……如此等等,不勝列舉。聖賢書唯教導君子不可同流合汙,自墮清白。而這些君子的反面教材,往往僅是以自食因果了結。比如:

  弄權一時,淒涼萬古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守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

  文章開宗明義,君子應當“棲守道德”,即使“寂寞一時”,也是值得堅守的。由此可見道標是為君子而設立的。君子會“寂寞一時”,顯然世人並非個個君子,相反還有很多“依阿權勢者”,以至於使君子“寂寞一時”。道德教化往往只重視最高標準,強調君子以道德自律;而不太關注底線,不太注重對惡的強制約束。

  單從這本書看來,太重教化,太重精神追求。可是君子的敵人,至少是反面實在是太多了。即使是君子在成聖之前也是有精神之外的需求的,也是不能拔著自己的頭髮離開地面的。除了理性主義,我們應當樹立更加務實的傳統,應當關注地面上的事情,關照大多數的人性,用法律樹立一道底線。由此,高蹈者自舞之,蹈之;寡廉鮮恥者,即使沒有自律,他律之下,也不至於太過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