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如何閱讀一本書」筆記賞析感悟(2)篇

「如何閱讀一本書」筆記賞析感悟(2)篇

「如何閱讀一本書」筆記賞析感悟(2)篇

「如何閱讀一本書」筆記賞析感悟(2)篇1

  閱讀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獲得資訊,一種是增進理解力。

  當一本書的知識量與我們自身知識儲備對等時,讀這本書時,我們只是瞭解了我們已瞭解的事情,讀懂了我們讀得懂的東西,從中只是簡單地獲得了一些訊息。

  當一本書的知識量超出了我們自身的知識儲備時,讀這本書我們會對作者想說的話不是很瞭解。這時我們仔細推敲不懂的那些文字,從模糊的概念到似懂非懂的瞭解,至到摸到頭腦裡的某個開關,突然茅塞頓開,清楚地理解了。

  這個過程如同破繭,我們從一開始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了一定程度的理解範圍。因為理解力增進了,我們比未閱讀此書時高上一截了,同時自我也提升到了可以與作者自由對話的地方了。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有一個快速找到好書的方法。一本書拿到手裡只看書名,然後閉目想著這幾個問題的解答,這本書如果我來寫會有什麼?知識點要如何構架?如何謀篇佈局?

  把這幾個問題想清楚後才翻開書本。如果這本書與自己想的一樣就不會去讀。如果書裡有一些自己開始想不到的獨到、新的東西,就會仔細閱讀。

  華羅庚只讀作者超出自己的書,並不是所有的書都值得我們閱讀。

  散文家餘秋雨提出:“應該著力尋找高於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儘量減少與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於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我們的書架裡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於選作精讀物件的,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大多數人讀書只是被動地接收書裡的`訊息,只知是什麼,不問為什麼。

  而讀一本我們需要仰視的書,最大的好處是增進了我們的理解力。因為它超出了我們以往的認知,讀懂它要花費很多的腦力活動,這種主動的閱讀方法,便是《如何閱讀一本書》所要講的一種閱讀技能。

「如何閱讀一本書」筆記賞析感悟(2)篇2

  閱讀根據層次的不同,由低到高排序分為四個類別,依次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其中,最為關鍵的第三部分——分析閱讀,作者用了大量篇幅來解釋其中精髓,並在章節結束時提煉了其中精髓的三階段,我加以形容詞“黃金”來描述其重要性,並摘錄如下:

  一、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規則

  (1)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

  (2)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並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列出來。

  (4)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二、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詮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

  (5)詮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麼,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三、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A、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

  (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注意:關於最後這四點,前三點是表示不同意見的準則,如果你無法提出相關的佐證,就必須同意作者的說法,或至少一部分說法。你只能因為最後一點理由,對這本書暫緩評論。

  這也對我閱讀時的自然習慣形成了有效的糾正,微信閱讀很多同學也許會和我有類似的習慣,即尚未通讀就著急給出自己的評論和觀點,很可能有先入為主的預設思維,這會嚴重影響閱讀理解。記得關鍵一句話——除非你已經完成了大綱架構,能夠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理性的做法是之前做到——暫緩評論。

  與諸君共勉,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