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精選7篇)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精選7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烏合之眾》讀書筆記(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1

  我們始終有一種錯覺,以為我們的感情源於我們的內心。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有著我們自己的道理。而對於世上的大多數人來說,正義不過數量。

  《烏合之眾》這本書,作者從書名開始就已對世人警示:謹慎從眾,否則烏合之眾便是下場。仔細想想,作者說的很有道理。人這種動物太缺乏安全感了。為了獲得認同,願意拋棄是非,僅為了換取讓其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事事都有兩面性。從眾與否亦然。

  人從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群體的時代。”舉例來說,編報紙的人對群眾意見的影響。他們先是迎合群眾的感情,然後把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為渠道。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後,對於新聞媒體的報道應加以自我理性的判斷,而並非欣然接受思維的同化。另一方面,對於媒體人應清醒的意識到,他們對於群眾的感情引導,群眾意見的形成,將會撥動時代的冰弦。也就是說,當有人牽動的時候,群體很容易被集體帶動,這也就引出從眾的弊端——“群體中的人日益被大眾文化所湮沒,這種文化把平庸低俗當作最有價值的東西。”與過去的社會相比,群眾更易於接受自己周圍的人的判斷和愛好,也讓我們想到今天人們對所謂當代人失去自我判斷能力的關切。

  人不從眾,首先要忍受的便是孤獨和孤立,因為你與我們不一樣——“數量及正義。”這也是作者痛斥也無奈的一點。作為獨立個體的人能能好的將個體文化展現,但人總是嚮往群體的,而一旦進入群體,個體文化便很容易泯滅。這要求我們對事物的思考應有自我辨別的能力,在大眾文化的環境下形成個體文化的昇華,突破和創新產生新的文化價值,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人寰處處有爭執,總是紛紜難解,何況是人內心所想要歸屬,更難抉擇。事無絕對,從眾的好與不好無人能給出答案。就比如《烏合之眾》這本書。人人都說它寫的精彩,直至內心,那你是否要從眾地看它一看,再拍案叫絕?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2

  不厚的一本書卻因為可能是因為是外文翻譯過來的原因,讀起來生澀難懂,論述的道理性很強,說教的成分很大。而我本人,更喜歡看故事類情節的書。

  一旦把一本書定義為生澀難懂,讀起來的效果,心情那是可想而知的。但好在自己最近用kindle讀書的最大好處便是,讀的速度很快,難懂的,晦澀的一概而略。哈哈,這不得不說,這是我閱讀上的一大進步。

  不得不說,電子書和紙質書是有絕對差別的,電子書給了我們更快的閱讀速度,然而,更多的時候更像渾淪吞棗,時而不知味,更多的只是增加了自己對一本書淺入的瞭解和增加自己談資。但我不後悔自己花了接近一千大洋買下了kindle,不得不說,自從買了kindle,更愛看書了,尤其是火車上,等車的時候,比一遍遍無聊的刷手機要好上上千倍。

  烏合之眾,本書的中心思想,沒有比這個詞更適合了。一群人湊在一起,拉低了整體智商,猶如一群烏合之眾。雖然我對書中的某些觀點持保留態度。但書中過激的言辭還是有點道理的。尤其是講到信仰那裡,一個人的信仰,一群人的信仰,一個領導如何能夠領導一群人,和信仰是絕對密不可分的。群體,可以讓個人意識淡化,作出忘我(更高大,或更卑鄙)的事。思想是個很可怕的東西,它可以超脫一切而存在。在群體中的大多數人是沒有思想的,或者說,少數人的思想就可以控制大多數人的思想。不同思想的人做出不同的事情。任何一件在我們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在當事人那裡都可以找到思想的源頭。做與不做,如何做,是完全由思想決定的。領導,之所以能成為領導想必必有過人之處。偏執,堅持,忘我,讓他們成為領導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一群烏合之眾也的確需要一個領導。

  呵呵,這是本人這學期的最後一本中文小說。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3

  《烏合之眾》是一本心理學類讀物,讀起來有些生澀,通篇都是作者基於某些歷史現象或者對民眾有較大影響的歷史名人來發表自己的看法。將這些看法總結起來就成了這本書–《烏合之眾》。

  行文結構先是部分提綱類的提要,隨後基於這些提要,作者開始詳細解說與闡述,這之間夾雜著部分例子。書中透過三個群體特徵來統籌全書:群體心理,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不同群體的分類及其特點。在作者眼中,群體是一群“烏合之眾”,只是因為這個社會是由數量眾多的烏合之眾所構建的,因此群體才會被需要,才會被重視。群體就像洪流,任何處在洪流中的個人,無論品性,才智如何,只要處在群體中都只能任由洪流裹挾,難以自主。作者只對群體思維與行為進行解剖如同醫生透過手術將病人的病變的部分展示出來卻沒有治療手段。

  書中部分觀點個人覺得有所偏頗,這些偏頗符合西方世界看待事物的價值觀以及對一些體制或制度的潛在看法。作者作為西方人這個群體的一員,對一些問題的認識有所偏頗也能有理解。看完本書,內心想法與情緒都有些複雜。不可否認作者揭示的群體特徵在當下的世界確實存在,甚至有時覺得自己就是其中一員。比如網路這個群體,就像是茶餘飯後無所事事的閒人,聚在一起八卦。部分媒體為吸引眼球,不調查真相,只是順勢推波助瀾,然後網路暴力,誣陷等等層出不窮。更有甚者網路公關都能成為一種職業,只要給錢就能顛倒黑白。網路之外,現實中的事實如何都抵不過網路上大眾所認同的事實。

  任何社會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任何現實都應該可以更好。這種正確與更好應該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結果。不能因為追求民主或者自由,然後多元發展。社會的正確發展是客觀的,與標榜民主和自由無關,與個人意願也無關,所以不應該被民主和自由所綁架。每個人所認同的民主與自由的邊界不同,這可以求同存異,但對一件事的正確看法可以達成共識,這便是和而不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因此每個人在方方面面都有差距,不能等量齊觀。也正因為如此,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歸宿,各得其所,各安其命。這種安身立命追求的就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大家普遍追求的應該是這樣一個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世界。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4

  《烏合之眾》這本書是我學習社會心理學接觸的第一本心理學著作,看完之後我對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有了近乎兩極化的印象,一方面我被他對群體行為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對群體心理細膩的刻畫所折服,另一方面我卻也對他過分宣揚個人英雄主義以及強烈的種族歧視而感到不可理喻。《烏合之眾》是一部美麗與醜惡共存的作品,接下來我將根據我的理解對這部作品做一些解讀。

  1、群體心理的確存在

  我們總認為自己能夠隨時保持自我,所以一直忽視了群體心理學的存在,但實際上群體心理學不光存在而且對我們的生活還有著巨大的影響。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出:當個人融入一個集體後,他的行為軌跡和思維方式將趨向於群體共性,人們開始放棄了自我思考而是開始聽從一些指令,接受一些的暗示,容易被煽動,行為上也開始表現得順從群體意志。

  2、群體心理的產生原因

  一旦個體混跡於群體當中,在喪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後,他們對事物批判的標準便變成了一些簡單的外在標尺,例如身處群體的人們總是覺得自己所在的陣營人越多其在倫理道德上佔的優勢就越大。勒龐在書中提到這種錯覺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與更多的同伴呆在一起既是對他人判斷的一種依賴,也是即使自己犯錯但因為人多逃避處罰的可能性就越大這種心態在作祟。

  3、群體心理的愚蠢

  歷史上最能反映群體心理愚蠢的案例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發生的對猶太人的種族清洗。希特勒在當上德國總理後在全國範圍內大肆宣揚熱爾曼民族的高貴以及猶太民族的低劣,並將德國一戰的失利也歸咎於猶太人,將猶太人塑造成了一幅魔鬼的形象。按常理而論,他的這些言論是如此的低俗和幼稚,一個成年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他這番言論背後其實是想要掠奪猶太人手中的財富,可就是號稱嚴謹的.德國人卻對猶太低劣論狂熱地追捧,據不完全統計二戰中死在種族清除中的猶太人達600餘萬,這個就是群體的愚昧。

  對於書中所提到的不同民族在群體心理中的不同反應我沒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但在道德上對於這種種族歧視我不能苟同。整本書讀下來我對“人多力量大”這句話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但在瞭解了群體劣根性的同時我也更加明白了合作在我們生活中的可貴。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5

  出於好奇,用這一學期的時刻,仔細閱讀了吉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勒龐身處思想混亂,歧視紛呈的世紀末,屬於法國思想界中“親英派”的邊緣人物。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觸發了勒龐對群眾心理研究的敏感神經。分享一下我感觸最深的四個地方:

  一、在書中他如先知般寫到“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群體的時代。”勒龐那裡所謂群眾進入了歷史,是指他們過去幾乎不起任何作用的意見,已開始發揮作用。這也讓我們注意到了編報紙的人對群眾意見的影響,他們先是迎合群眾的感情,然後把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為渠道。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後,對於新聞媒體的報道應加以自我理性的決定,而並非欣然理解思維的同化。另一方面,對於媒體人應清醒的意識到,他們對於群眾的感情引導,群眾意見的構成,將會撥動時代的冰弦。

  二、“群體中的人日益被大眾文化所湮沒,這種文化把平庸低俗當做最有價值的東西。”與過去的社會相比,群眾更易於理解自己周圍的人的決定和愛好,也讓我們想到這天人們對所謂當代人失去自我決定潛質的關切。提醒著我們對事物的思考應有自我辨別的潛質,在大眾文化的環境下構成個體文化的昇華,以突破和創新產生新的文化價值。

  三、“我們服從別人的慫恿,它會正因來自群眾而更為強大。”

  勒龐對於犯罪群體的剖析中指出其同樣貼合所有群體中能看到的特徵。“群體相對於孤立個體而言缺乏主宰自己反應行為的潛質。群體的衝動、易變和急躁性。群體中的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傳染性暗示過程的起點,這便體現的是群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性。”

  巴士底獄監獄長遇害的典型事例:堡壘被攻破後,極度興奮的人把他圍住,拳腳相加,反抗中他偶爾踢到一個在場的人,有人推薦讓挨踢的人割斷監獄長的喉嚨,而他的推薦立刻博得了群眾的贊同。這個挨踢的剛剛乾完活的廚子只是出於好奇心進入了人群中,然而由於普遍意見就是如此,於是他也堅信這是一種愛國行為,他用一把借來的刀切開那裸露的脖子,成功的執行了命令。這警醒著我們,處於群體之中應提醒自己持續冷靜的思考。在歪曲的傳染過程中,用個體獨立的思考代替這種輕信。

  四、“影響群體頭腦時,三種手段最為重要,即斷言法、重複法、傳染法。”

  透過勒龐對這三點的解釋,我有兩方面的思考。首先,如果你居於一個領導的地位,你能夠應用簡潔有力的斷言,不斷重複的說法,在人群中的傳染性,使某種說法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深層區域,而我們的行為動機正是那裡構成的。到了必須時候,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疑。廣告的影響,原因似乎就在那裡。其次,另一方面,當你處於群體中的一員,無論是領導還是候選人,無論是透過斷言、重複還是傳染進行的思想灌輸,於我們而言還是要強調清醒的頭腦。也許候選人想要保證自己取得成功,他用最離譜的哄騙手段才能征服選民,也許他寫成文字的綱領避免了絕對,他毫無懼色地承諾著最重要的改革。作為青年的我們不能只看事物表面,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自己的看法,敢於表達我們的新思想。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6

  讀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寫的這本《烏合之眾》,就像是在讀一本二十世紀的人類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見,察覺了群體——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的各種特點及影響,並預見到,群體在一個愈加明主的社會中必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龐該是個種族主義者。恕我可能對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無知,但縱覽全本書,“種族”這個詞出現得最多次。勒龐認為:種族是決定人類行為最深層的因素。正是種族保留下來的“生理解剖學的”因素,決定了人類的無意識動機,而無意識動機又是群體行為的動因。所以,即使群體一律的無知、多變、衝動……但表現出來的方式又因種族而有所不同。

  勒龐應該也是個精英主義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對安德魯撒克遜民族的崇拜,深為認同後者個人主義的民族特性。而他卻多次地將法國大革命歸結於本民族群體意識的主導,失望之情可見一斑。

  看書時不時被他武斷、不加推導的結論所煩,認為其要是放在當代,可能連出版的機會都沒有,或是很快就銷聲匿跡。然而,這本書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後,還能被人所關注,被許多社會學家尊為“研究社會心理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依本人拙見,還應歸功其對於未來強大的預見能力。二十世紀世界的兩次大戰,不都是群體行為被誘匯出、傳染、放大後的結果嗎?在看我們中國解放後的那場浩劫,不也是一場群體的狂歡嗎?儘管勒龐的論證缺乏依據,但他仍能不無預見力地指出:“那些領袖們,杜撰一個模稜兩可的詞彙,描述一個偉大的圖景,鼓動群體……而這些新東西不過是過去的專制換了張面孔……”正是群體最深層的無意識動機的穩定,人類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覆過去——看看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和封建社會有什麼區別?

  就寫這些吧,大多數感想還是要邊看書邊才能蹦出來的。最後勉勵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7

  《烏合之眾》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作者是一位法國人,他的血液裡帶有法國人特有的激進與狂熱。我並不是十分認同勒龐的觀點,勒龐在書中闡述個人一旦形成群體,群體就會擁有個人永遠都不會擁有的一些心理與思想,一個溫和的人在融入了群體之後,在一定的條件下,例如革命爆發,他就可能會成為一個暴力的人。他還認為群體所體現出來的種種特質是人類處於原始狀態才會出現的一種現象。在他的筆下。群體毫無理智可言,他們極容易受到暗示和煽動。群體對既有真理的維護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無論是誰只要動搖了真理的權威性,群眾就會十分殘忍的對待他。希帕蒂婭是生活在東羅馬帝國時期的女數學家。她既聰慧又美麗。

  由於宗教迫害,希帕蒂婭在回家的路上被人們脫了衣服,對這位偉大的女數學家施以暴行——他們用蚌殼割下了她的肉,又將她的屍體焚燬。這在我們看來是十分殘忍的舉動,可是群眾們卻可以做出來。我相信在他們只是個體的時候是絕對不會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來的,也許連想都想不到。

  尚且不說勒龐的觀點是否有些不妥,但他在書中舉出了大量的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例如十字軍的遠征(勒龐在書中舉了大量與十字遠征軍相關的例子)以及拿破崙。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例子之外還有關於馬薩羅尼的故事,布瑞維利爾夫人等等。這使你即便不認同他的觀點,卻還是不得不說他的觀點是那麼的令人信服,但是既然是研究大眾心理的書,舉例子的話是不是不光要舉西方國家的例子,更應該有亞洲,拉丁美洲等世界各地的例子呢。

  勒龐的用詞也大多帶有完全肯定的色彩。“必須”“一定”之類的詞語在他的書中經常出現,相反“可能”“也許”之類的詞卻很少出現,甚至可以說是幾乎沒有。這樣大膽的用詞也是我對這本書十分痴迷的原因之一。

  我十分喜歡心理學,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而選擇了學習新聞。我認為新聞學可以幫助我認清大眾的心理,他們是怎樣思考的,他們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心理,又為什麼會像勒龐說的那樣出現“群眾是盲目的”類似這樣的觀點,又是否因為群眾是盲目的,是狂熱的,又是容易受到暗示的,所以才會出現法西斯時期那樣瘋狂的狀態。我對人們的思想著迷,但是我更對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著迷。

  《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們接觸到了群眾這種行為、心理產生的原因。我認為也許你無法認同勒龐的觀點,但你一定會被他字裡行間中所體現出的魅力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