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讀書筆記1
天漸黑,坐在書桌前的我百般無聊,索性捧起一本書來看,一篇名為《鏡子》的文章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繼續往下讀,整個故事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應邀來大學做報告的張處長因沒有提前辦好通行證被學校保安攔了下來,雙方進行了四次交鋒,結果張處長無奈地拎著包進了學校。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不禁感慨道,這個保安不僅堅守崗位、盡職盡責,還不搞特殊化,他的這種精神真讓人佩服啊!
回顧現實生活,這樣的例子,這樣的人還真不少呢!就比如我身邊這位了——她是我們組的組長,高高的個兒,稚嫩的臉,雖然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特點,相比之下還很普通,可她做事卻從不馬虎,總是盡職盡責,堅守著自己的崗位。
又是一個陽光明媚、晴空萬里的上午,我哼著歡快的小曲踏進了教室,可以用一個字形容這時的教室——亂!只見同學們有的在奮筆疾書,有的叫苦連天,有的呢?則是鎮定自若地坐在位置上,我頓時就明白了——老師又突擊檢查作業啦!我放下書,掏出作業,空閒的時間裡,我卻發現了一件“驚人的大事”,“包公”手拿紅筆和本子不斷地在上面畫畫寫寫。只見前桌的“猴子”一臉陷媚,左手拿著一張十元的鈔票,右手拿著一杯珍珠奶茶,一臉獻殷勤的樣子,我忍不住翻了個白眼吐槽道: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卻沒想到“包公”一臉冷漠地拿起他的作業,翻了幾頁,然後在他的名字後打了個大大的紅叉……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一面鏡子,或許它純白如玉,或許它明亮如霞,或許它混濁不堪,或許它漆黑如夜。但也不能忘記這句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五年級讀書筆記2
最近我讀了一篇文章——《的聽眾》,講了一個小夥子在家練琴卻遭到父親和妹妹的反對,然後獨自來到小樹林裡練琴並被一位“耳聾”老人鼓勵最後琴技大增的故事。
小夥子因為琴技不好,所以不敢在家裡練琴,但是他沒有因此放棄,而是找了一個人少的小樹林繼續練琴。小夥子在小樹林裡練琴時,發現後面有一位老人一直在默默地看著他。正當小夥子感到不好意思準備走時,那位老人叫住了他,老人說她每天都在這坐會兒,但她耳聾了,如果不介意的話就繼續練吧,老人還說她要做小夥子的聽眾。從那以後,每天老人都會聽小夥子練琴並鼓勵他。最後,在小夥子的堅持和老人的鼓勵下,他終於練出了一手好琴。
讀了這篇文章,我有很多的感悟。如果我是小夥子的話,遇到這樣的困難就會打退堂鼓,而不能像他那樣堅持下去。我想我應該學習他堅持不懈的精神,學習他永不放棄的精神。文章中的老人是一位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老者,她用詩一般的語言鼓勵著小夥子,她的溫柔與鼓勵讓小夥子一次又一次地堅持了下來。我的媽媽也像這位老人一樣經常鼓勵我學習,可我總是知難而退。雖然媽媽讓我看過許多關於堅持的書,但我依然是外甥打燈籠——照舊(舅)。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決定向小夥子學習,我相信終有一天我也可以有所作為。
五年級讀書筆記3
寒假裡,我讀了一本書,名叫《媽媽走了》。這本書的主人公是烏爾蘇娜。當我看到著本書的名字的時候猜想:主人公的媽媽是出差了?還是出去買東西了?要麼是與她爸爸離婚了?帶著好奇心我開始認真的閱讀起來。看著看著才知道主人公的媽媽是永遠走了。故事的一開頭就講了媽媽是因病去世了,烏爾蘇娜就過著以淚洗面的日子。烏爾蘇娜的哥哥保羅勸她說:”別難過了。媽媽離開了我們,我們大家都很悲傷,可是也不能總是這樣下去呀。媽媽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了,一個我們誰也不瞭解的世界。也許她現在生活在另一個國度,一個人們把它叫做天堂的地方。當然,也有人把它稱作飄渺之鄉。
他就像宇宙一樣無邊無際,也有星球在運轉。邊轉邊發出目前為止我們還無法聽到的音樂。可是媽媽能聽到,還有爺爺、奶奶以及到了那邊的人都能聽到。他們所在的地方是一個妙不可言的場所,到現在為止,去那邊的人沒有一個回來過。“
主人公烏爾蘇娜聽了哥哥的話,變得堅強起來了。她在往後的日子裡,是哥哥用溫暖的手抹去她臉上的淚滴,和哥哥一起尋找未來生活的支點與快樂。
五年級讀書筆記4
美國作家歐·亨利在小說《最後一片葉子》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年輕的女畫家 瓊西因患肺炎,危在旦夕,用醫生的話說:“他的病只有十分之一的恢復希望, 這一分希望就是他想活下去的念頭。”已是深秋的時分了,瓊西開始數窗外一棵 老極了的長青藤上的葉片。她確信,當最後一片葉子脫落的時候,自己就該去了。 可是,藤條上剩下的最後一片葉子卻任憑風吹雨打,總也肯脫落。瓊西因此受到 了鼓舞,病勢一天天好起來,最後,她終於感到“想死是有罪過的”,在醫生的 治療下,身體奇蹟般地痊癒了。可見信念的力量是多麼強大。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一個發生在非洲真實的故事:
6 名礦工在很深的礦井下采煤。突然,礦井 倒塌,出口被堵住,礦工們頓時與外界隔絕。這種事故在當地並不少見,憑藉經 驗,他們意識到自己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乏氧氣,井下的空氣最多還能讓他們生 存3 個半小時。 6 人當中只有一人有手錶。於是大家商定,由戴錶的人每半小時通報一次。當第 一個半小時過去的時候,戴錶的礦工輕描淡寫地說:“過了半小時了。”但是他的 心裡卻是異常地緊張和焦慮,因為這是在向大家通報死亡線的臨近。這時他突然 靈機一動,決定不讓大家死得那麼痛苦。第二個半小時到了,他沒有出聲,又過 了一刻鐘,他打起精神說:“一個小時了。”其實時間已經過了 75 分鐘。又過了 一個小時,戴錶的礦工才第三次通報所謂的“半小時”。同伴們都以為時間只過 了90 分鐘,只有他知道,
135 分鐘已經過去了。 事故發生四個半小時後,救援人員終於進來了,令他們感到驚異的是,6 人中竟 有5 人還活著,只有一個人窒息而死——他就是那個戴錶的礦工。 這就是信念的力量。由於倖存者意識模糊,人們無法知道那位犧牲者是何時停止 報時的,但他給了同伴求生的希望,自己卻因為知道真相而沒能堅持到底。
五年級讀書筆記5
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教子篇,傅雷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範,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先做人、後成“家”,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輯印在這本小書裡,不是普通的家書。傅雷在給傅聰的信裡這樣說:“長篇累犢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訊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裡行間,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感染啟迪。
傅雷和傅聰的家書給了我許多啟示。我們很多家長忽視了同孩子的朋友關係,養了十幾年,卻沒有真正地享受過為人父母的樂趣,他們因為迫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待孩子的心態扭曲了,各種揠苗助長的措施出籠了。有些家長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們想過沒有,他們有傅雷那種身教重於言傳的品質嗎?光
學傅雷一個“打”字,打得出一個好結果嗎?於是孩子嚐到了辱罵、拳頭的滋味嚐到壓力和恐懼下學習的苦頭,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雖然由於政治 運動的原因飽受折磨,但在這一點上他是幸福的,因為他和兒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