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讀書筆記賞析
第1篇:《蘇東坡傳》3000字
讀完356頁的《蘇東坡傳》。合上書本,下樓,門外晴天,望天,白雲蒼狗。
蘇東坡的最後十年,在無度漂泊中度過。尤其在他的守護神——皇太后和妻子相繼過世之後。老蘇的七年餘生,被一貶再貶,先定州,又惠州,再州,以今天的地理看,蘇東坡這七年從河北流放到廣東,再到海南島。他的最後一本文集,亦稱《海外集》。公元1011年,朝廷大赦,蘇東坡病逝在北返中原的路上。
二
對蘇東坡的二次迫害,是從1094年開始的。這年四月,章淳為相,他首先拿蘇東坡開刀。蘇東坡是貶謫到廣東以南的第一個人。他並非不知道會有這類情形,只是不知道會嚴重到什麼程度。皇太后去世後,在往定州就職前,他正式辭行時,皇帝未允遏見,他就覺得危險即將到來了。林語堂推演,蘇東坡曾先後教過那個年輕的皇帝八年之久,實在是對他很瞭解了。
五十八歲的蘇東坡,現在要跋涉一千五百里,自中國的北部到中國的南部。他覺得他一生只是一站一站的往前走,而現在只是他人生旅途中的另一步,這旅程是他呱呱落地時已由神靈決定,不過到現在他才充分明白罷了。
據老林講述,蘇東坡在外的生活倒也絕不寂寞。在廣東惠州,所有臨近地區的官員都利用此一難得的機會來與這位傑出的詩人相結交。其他至交如杭州常州的朋友,不斷派人帶禮品、藥物、書信來探望。而蘇州一個姓卓的佛教徒,心甘情願步行七百里充當蘇東坡與他的朋友們的信使。
蘇東坡這時無官一身輕,自然以他的性情,任性逍遙,隨緣曠達。選址蓋屋,種樹綠化,甚至還一度研究其釀酒來。“有一次,在一首詩前的小序中他說他一面濾酒,一面喝個不停,直到醉得不醒人事。”現在讓我們聯想這個畫面的時候,是非常迷人又滑稽的,這位曾經的皇家翰林學士,曾領任國家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禮部尚書的高階領導人,此刻自得其樂的遠離中央政治圈,一心一意過起了平民的生活。
三
被貶的第二年,朝廷有皇家祭祖大典,按習俗,應當實施大赦。但那年年終,也沒有訊息,這倒讓老蘇心裡安定了,於他來說,可以穩定下來,好好做個廣東人了。蘇東坡又開始蓋房子,為他和陪伴他的侍妾朝雲,取名“德有鄰堂”,語出孔子在《論語》裡說的“德不孤,必有鄰”。在南邊一塊空地上,他種了橘子樹,柚子樹,荔枝樹,楊梅樹,枇杷樹,幾株檜樹和梔子樹。他告訴幫他物色這些花木的太守,要他給找中等的樹,因為他已經老大,不能等小樹長大了。閱讀至此,平某差點掉下眼淚來。
更難過的事接連到來,新房子還未竣工,陪伴他的朝雲得了一種瘟疫,竟然身亡。從此,陪著他的只有長子蘇邁了。新居落成之後大約兩月光景,正在蘇東坡以為可以晚年在惠州安居下去之際,他接到遠謫海南島的命令。林語堂研究的原因,是出自當時的一則流傳,蘇東坡曾寫了兩行詩,描寫在春風酣美的午睡,一邊聽房後寺院的鐘聲,章淳看到那兩句詩,他說:“噢,原來蘇東坡過的蠻舒服”於是頒發了新貶謫的命令。
我就猜想,如果蘇和章各自多活幾年,將來章淳把老蘇繼續往南貶,一直貶到南沙群島曾母暗沙印度尼西亞也未可知。
四
當時的.海南島是蠻夷之地,漢化的程度很淺。蘇東坡去海南,已做好了死在那裡的準備,在給朋友的信中他寫道:“某垂老投荒,無復生還之望。春與長子邁決,已處置後事矣。今到海南,首當做棺,次便做墓。仍留手疏與諸子,死即葬於海外,生不契官,死不扶柩,此亦東坡之家風也。”這段近乎白話的文字,悲壯激烈。
因為在海南,實在是太苦了。以身體的折磨加之於老年人身上,這才是流放。據蘇東坡訴說: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碳,夏無寒泉。唯有一幸,無甚瘴也。最後一句體現出樂觀的老蘇。蘇東坡確實是情緒化的人,他自己也這麼認可,他把對他在海南島的迫害,比喻為“在水中,一蟻抱草葉求活”。但他安定下來,樂觀的天性便顯現出來,有一天,他在頭上頂著一個大西瓜,在田地裡邊唱邊走時,一個七十歲的老太婆向他說:“翰林大人,你過去在朝當大官,現在想來,是不是一場春夢?”此後,蘇東坡就稱她為“春夢婆”。所以要說起我們當下的“犀利哥”“大衣哥”“草帽姐”什麼的,是不是蘇東坡擁有絕對的原創版權?
五
1011年的七月二十八日,北返中原的蘇東坡走到了生命盡頭。從歸程中的六月初三開始,他已感到身體不適,晚上病痛睡不著覺,他還自嘲“昨夜通旦不交睫,端坐飽蚊子爾”。七月十八日後,病況已惡化,蘇東坡把三個兒子叫到床前說:“我平生未嘗為惡,自信不會進地獄。”
有方丈在臨終與他談論今生與來生,老蘇笑了笑,他曾讀過高僧傳,知道他們已經死了。方丈勸他,“現在,要想來生”,蘇東坡輕聲說:“西天也許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勉強想就錯了。”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脫之道在於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這一生,蘇東坡的浩然之氣已全用盡。
林語堂總結說,人的生活也就是心靈的生活,這種力量形成人的事業人品,與生俱來,由生活中之遭遇而現實其形態。正如蘇東坡其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流,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如是之說,蘇東坡實則受道教思想很深,這可能和他一生當中那個神奇的道士吳復古有關吧。
六
在讀《蘇東坡傳》時,我們一直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生活,這種思想與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成形,曇花一現而已。林語堂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而我要說些什麼呢?這些有趣的人物,傑出的人物,他們已過世了千年,我們的心不必停留在那裡。當我們讀蘇東坡的詩詞的時候,這個有趣的東坡先生就在我們身邊,就如同我們想看一部經典電影的時候,隨時可以找出影碟,進入電影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