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範文(通用6篇)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範文(通用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與地壇讀書筆記範文(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

  我喜愛史鐵生與他的重病無關的文章,主要是回憶生病之前,以及夢想與未來。從他寫的《我的夢想》裡,可以看見他心平靜氣地談論自己“也許是因為人缺了什麼就更喜歡什麼吧”,已然平靜對待自己的現狀,卻滿心希望自己擁有劉易斯般的體魄,當然是下輩子,然而又發現健美的體魄並不能帶來最大的幸福,於是又祈求給下輩子的自己以一個了悟人生意義的靈魂。這一篇只是一個引子,它是對幸福人生的設計的一交小小的嘗試,而下一篇《好運設計》則完全整整地設計了一個人的一生。

  一個完美的人生,聽上去很容易,只消天資極高,事業成功就行了。然而,那樣會勢必導致一個人心靈的阻塞,心靈的阻塞使人趨於平庸,平庸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於是需要有痛苦,苦盡才有甘來,那麼甘來之後呢?一定會再陷入平庸。於是一個完美的人生需要無盡的痛苦、失敗、挫折。於是史鐵生自以為是好運的、不無諷刺,但又很矛盾。作者已認為這個矛盾是無支調和了,便轉而思考人生的組成實質上是過程,不論痛苦還是幸福,殘缺還是完滿,生存還是死亡,過程,是人生中永遠的美好與精彩,於是好運無須設計,人人都能讓過程精彩。平時,人人都是設計的接受者,會有抱怨設計的不公,此刻,作為設計者,反而不知從何下手,看得出來,人本身就是矛盾的。

  至於他的回憶,回憶童年與青年進的自己,同伴,壯年或暮年的親人、熟人,乃至僅有一面之交的人,在我讀來,是充滿了宿命感的。教堂的鐘聲竟讓作者喚起一種故鄉的心情,夜幕籠罩下的寺廟的景象給作者以深深的觸動,甚至恐懼。“這個孩子生而怯懦,索性頑愚,想必正是他要來這人間的緣由”,這是作者在評價小時的自己,像是一個先知在看初生的嬰兒時下的斷語,又像是高僧在看一位老人入土時下的結語,彷彿這聲音不應來自人間,而是充滿了神靈的地方,總之,充滿了宿命的意味。還是這句話,細細體會,竟感受不出絲毫的主觀感情,說這句話的人,想必此時是面無表情的,因此很難想象這句話竟出自作者本人之口。

  他的回憶,又是不可避免地傷感的,我相信人人在年老時的回憶都是傷感的。人生的舞臺上演著一幕幕名為《我的一生》的劇,每個劇本,“我”都是無可爭議的主角,當即將謝幕時,主角和觀眾們難免會想起那一個個配角,他們一面翻看配角的劇本,一面嘆息。這大概就是回憶。

  作者總結自己的一生,是扶輪問路。總結一生!太多的總結,太多的遺憾,太多的沉重的回憶,作者歷數前生,卻又告訴我:你與我一同笑看。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2

  初讀史鐵生,總是認為他只是海倫。凱勒、司馬遷那種不屈不撓的人罷了。然而當我讀了《我與地壇》,感受到他的心靈深處最樸實的情感,才知道自己的膚淺。

  一個偉大的靈魂是非常值得人們去細細欣賞與研究的,正如史鐵生。他說:“如果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麼?”二十一歲的他便雙腿癱瘓,這對於正值青春年華的小夥子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上帝是苦心安排好他的苦難的,正如苦心安排史鐵生降臨人世一般。多年後,他又患上了尿毒症,每週兩到三次的腎臟透析。晚年,又有多種心臟、肝臟的症狀。這是任何一個常人無法做到的,只有史鐵生,頑強地與病魔抗爭了三十八年,並堅持用生命寫作。最終,因腦溢血突發搶救無效死亡。

  有人曾經說:“他不僅是生活的勇者,更是生命的智者和仁者。”史鐵生想得比我們深入透徹,更坦然地面對生與死。他說:“死是一件不急於求成的事,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日。”將死亡看成節日,是何等的超脫。剛剛進入那癱瘓的噩夢時,他也想過死,覺得活著毫無價值,是他感受到了母愛的力量,他寧靜的思考生與死的含義,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豐滿的思想。這思想超越了生死,超越了世俗,超越了靈魂。

  他不僅是偉大的作家,還是朋友依靠的港灣和心靈的慰籍。當朋友家有什麼煩心事時,他似乎從來都沒有殘疾過,似乎成了別人的解難神器,日日夜夜幫朋友想辦法。當朋友心情沮喪,擔心自己患癌症時,他安慰道:“把命運交給上帝,把勇氣留給自己。”的確,他把命運交給了上帝,但又用生命創造了死的奇蹟。

  史鐵生無聊時會玩吃豆子的遊戲,那股快活勁,無法想象他是一個與死神抗爭的勇者。死神追著他,他拼命地往前跑。我終於明白為什麼他比醫生所預料的多活了二十多年。我前段時間聽說一個揚大的學生因感情問題自殺,人們為之惋惜。他與史鐵生比起來差遠了。既然活著,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就算前程險惡,都應堅強地活下去。因為你不是一個人,你是許多人的希望與寄託。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就應拼搏,最終才會像史鐵生一樣擁有無憾的人生。

  翻開《我與地壇》的前幾頁,一幅照片映入眼簾,一位綻放著花朵般笑容的中年男子戴著黑框眼鏡安詳地坐在輪椅上。這張照片深深震撼了我。在影片上,我看見他拼命地搖著輪椅飛快的“奔”向遠方,那大概是生的方向。無人能懂得一個殘疾人更渴望站起來,他在作品中寫道:“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知道不咳嗽的日子多麼安詳。”人,無論擁有什麼,都應滿足並好好珍惜,別在以後失去時後悔。

  史鐵生是中國一顆璀璨的明珠。

  我感覺自己很有福,因為我聽過史鐵生,讀過史鐵生。我想如果我是那位最後搶救他的醫生,當他去世時,我一定會安詳地看著他坦然死去,正如他朋友的女兒所說:“鐵生叔叔累了,應讓他休息。”

  一生短暫易逝,人只有這一生,不能被苦難,嘲諷打敗。無論是何種困難,都應想想史鐵生,不向命運低頭,笑對生活,笑看人生。做人應有一顆善心,感恩父母,感恩社會,以一顆平常的心對待眾生,在人生的最後,坦然地死去。

  看,坐在輪椅上的鐵生正對著我們笑呢!但他已經死了,他沒有死!他永遠都不會死,鐵一樣地活著!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3

  讀完這篇文章,我對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就像文中所說的,“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是啊,一個人出生就等於上帝賜予了你一條生命,至於你該怎麼活,怎樣好好的利用這條生命給你帶來的福利,那就要靠你來決定。

  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難免會有很多挫折,你應該勇敢的去面對,而不是讓它成為你逃避生活的理由。有哪個人的人生道路上會一帆風順呢?

  我們要在一次次磨練中提高對生活的嚮往,綻放出每個人不同的,獨特的美。而不是悲痛草率的結束自己的生命來結束這一切。因為你會知道,只要活著,什麼都會有希望,什麼都會好起來的。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4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作由於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裡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著,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著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著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為穩重、深情。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5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不能想,卻又不能忘”當我在封面上看到這行深藍色細若蚊足的字時,彷彿收到了故友的一封簡短的信,字字都是銘刻在骨子裡的真切。於是,我輕輕捻起書角,翻開,帶著那句話給我的親切感走進地壇,走近史鐵生。

  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史鐵生他失去了他的雙腿。這慘痛的事實讓他“曾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於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觀察,去深思,去體味人生,去尋找希望在地壇中看一對老夫婦走在夕陽的餘暉下,聽那熱血的青年永不間斷的歌聲,看不幸而漂亮的女孩漸漸消失在大欒樹下,聽長跑運動員坎坷曲折的人生。園中的這些人和這些事,從一點一滴創造出一片名叫生命的森林,給予了史鐵生無限的感動和鼓勵,喚醒了他沉睡的意志,讓他放下心中的坎,篤定地向前。

  在史鐵生的人生道路上,有一個人,永遠扮演著執燈人的角色,那就是他的母親,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心靈上的觸動,還有精神上無法言說的力量。讓我感嘆於默默的.、無私的母愛,它永遠像涓涓細流,想隱於叢中,卻著實流淌在了我的心間。

  於是我想到了我的母親。那次,一回家,我就重重地把沉甸甸的書包摔在床上,對於開門後的一聲問候,只是轉身後留下的背影。“媽,能不能給我接到下學期的書啊。”帶著生硬的語氣卻是說著懇求的話。“語、數、英都要麼?”她卻還是溫柔地答覆著,我便有些歉意,轉頭“嗯”了一聲。“我去問問吧。”

  第二天,當我拔開鎖孔中的鑰匙,就十分驚喜地看到放置在桌上的一疊書。雖然封面都是一道道白色印痕,或是有層次不齊捲起的書角,但是我卻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抱在懷中,視之為珍寶。開門,靜坐,檯燈的微黃色的光照著老舊的書頁,我的眼前已不是字,而是母親為了這幾本書而奔波了身影:問過幾個陌生的人,打過幾通電話,才湊齊了這麼幾本書。於是昨日的事又將我拉進深深的歉疚當中。凝眸細思,曾經一句“早點睡吧,別熬壞了身體”,就讓她動情,為她剝開糖紙就讓她覺得甜蜜,為她煮一碗麵,就會升騰出滿滿的幸福。

  我讀《我與地壇》,讀平靜,讀坦然,讀對生命的思考;我感,感平凡,感無私,感如涓涓細流般的愛。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6

  記得第一次看史鐵生的作品是很小的時候了。我爬上椅子,看到一本極舊的初中語文課本擺在桌上,便不禁翻開,一下子翻到了《秋天的懷念》。讀完後,不受控制得哭了出來。那時,我並不知什麼是史鐵生,什麼是《秋天的懷念》,什麼是生與死的思考。單覺得,一兒子失去了母親,一母親訣別了兒子,是多麼痛苦啊,那孩子真可憐,還搖輪椅生活呢。也許那時的哭就是憐憫吧,我沒體會到生命,也沒體會到死亡。

  我正式讀《我與地壇》時,是兩三年前的時候了,我有了一點思想,也在思考生與死。我問媽媽為什麼活呢?人生既苦又短有那麼多煩心事。媽媽卻告訴我,她的生命負有職責,她要照顧姥姥、姥爺,還要撫養我長大。她此刻因這兩件事活著,若死了,便沒盡到職責。我不解了,一個生命活著的信念竟像馬套在車上一樣毫無自由,但卻無法反駁這看似“無道理”的理由。於是,我開始讀《我與地壇》了,讀了一段便哭了,一向哭到讀完文章。殘疾史鐵生的失魂落魄緩緩埋入我心中。他的母親出現了,兒子走後,她仍呆呆地站著,想著兒子,想他的明天,又想他的今日,擔心著在病中痛苦掙扎的兒子。她不願兒子得病,更不願看到兒子放棄生命。作為母親,她真的能改變什麼嗎?她仍然做著該做的所有事,沒放棄,努力著。實在等不下去了,兒子究竟怎樣樣,他到地壇了沒?情緒是否惡化?於是偌大的園子裡,不知母親走過多少焦灼的路。這就是一個平凡的母親,可母親永遠不平凡。

  在一次談話中,聊到了《我與地壇》。我說:“我有一次在家哭了,是因為我看到了史鐵生所說的’有過車轍的地方,就有母親的腳印……’我感到我在一些事上不聽母親的話,給母親帶來了麻煩……”說著我又哭了,我真的哭了出來,好像心中什麼東西被點燃了,那火撲不滅,火苗在大腦裡一蹦一蹦的,淚水不住地湧出來。

  那時,我不小了,不是孩子那樣說哭就哭,也能勉強控制情緒,可是《我與地壇》總有一種讓我哭的東西,也許就是母親吧。史鐵生衝母親喊:“我可活什麼勁”是有原因的,原因不在他。而我和母親的爭吵,無一不是我的過錯,而我總喜歡蒼白地狡辯。

  很是奇怪,為什麼《我與地壇》成為了我的淚點。是對生命的感悟嗎?可這需要冷靜地思考,哭的情緒波動是極大的,並不冷靜。那又是為什麼?此刻,我猜應當是對母親的愧疚。我看到史鐵生在明白母親時的追悔莫及,便覺得我和母親在一齊的時光有一種緊迫感。再看到母愛的珍貴、無私、包容和呵護時,不禁反思自我的行為給母親帶來了怎樣的擔心、悲傷、和心灰意冷。

  也許我已長大,可哭的時候仍是個犯錯的孩子。如今我明白哭是沒用的,我該去做一些事情,別讓等待,成為遺憾。

  隨著年齡的增長,繼續思考生存、死亡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