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華氏451度》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

《華氏451度》讀書筆記

《華氏451度》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華氏451度》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華氏451度》讀書筆記1

  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知識,世界將變得一片昏暗。就如富蘭克林所說的: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談使人清醒。

  華氏451度是一本膾炙人口的科幻小說,書中描述一個未來的世界,人們彼此疏離、惰於思考,政府更是嚴格限制知識的傳播,禁止人們思考、看書、甚至談天。為了殲滅所有的知識份子,消防員的工作從救火變成縱火;把滿屋的書像木柴一樣燒的精光。故事中的主角孟泰格也是其中一位消防員。身為消防員,他終究還是領悟了知識的重要性…。

  小說中,沒有知識的世界製造出像機器人一樣的人類,沒錯,如果沒有知識,世界就會向書中描述的,人們像行屍走肉般沒有感覺,沒有思想一樣恐怖,知識傳播也受到嚴格的限制。戰國時期統一六國的秦始皇,為了要讓自己的王位坐得更穩,便焚書坑儒,使人們變笨,自然而然也會服從他。那時的人們因此沒有智慧,不但不會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還只會盲從的跟隨他人。

  俗話說:「蜂採百花釀甜蜜,人讀群書明真理。」話中的智慧遠勝於我們的想像。這句諺語清楚的指出人讀書和蜜蜂採花蜜一樣都能得到很大的益處。也證明了現實生活中的情況,人如果沒有讀書,沒有學習,就不會有知識,而沒有知識的我們,就會像是在黑暗中摸索。

  在人類的歷史上,還有一個很好的證據。西元600到1000年之間,只重實際不重科學的羅馬帝國統一了西方世界,歐洲開始進入了黑暗時期。再加上汪達爾人、哥德人、匈奴人等野蠻人的入侵,西方的科技發展停滯了四百多年。

  直到中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的熱忱再度被人們拾回,開始崇尚古希臘時的思想,並不斷的創新,直到一項劃時代的發明「蒸汽機」讓人類邁入工業化時代,人們在工業革命中的科技才以倍速成長,發展出現在日新月異的各種技術。遺憾的是,那黑暗的四百多年中,人類的科技都停留在原地,等於白白浪費了四百多年的光陰,十分可惜。

  人類的智慧可以藉由書來保留及傳承。而人跟人之間誠摯的關懷與情感的交流才是生命中最可貴的。不要讓自己陷入黑暗的`泥淖中,從現在起翻開書本,並真心的去擁抱你周圍的人吧!

  《華氏451度》讀書筆記2

  看奇葩說的時候,正好聽到蔡康永老師提到了這本書,他在描述這本書的時候說道,在書籍不被允許存在的情況下,人們靠自己的大腦來儲存一本書。

  我被這種敬畏書籍的方式給感動了。

  其實整本書講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在規定了書籍是要被焚燒的世界裡,幾近被同化的“消防員”男主人公遇到一個靈動獨特的少女聽到了一些身邊沒聽聞過的不被允許的離奇想法,回到家後看到一個整日依賴著電視牆維繫虛擬情感多次自殺的妻子。兩者間的鮮明對比,主人公由此開始思考他所處的環境,他偷偷藏下來不曾翻過的幾本書籍。於此之後他親自參與了一次焚燒一位老婦人的書房的工作,看到老婦人因為書籍的毀滅而痛不欲生走進火場與書一起死亡,那一幕促使他瘋狂的想要去閱讀那些他藏起來的書籍,之後他強行拉著妻子進行閱讀,在眾婦人和消防隊長面前表現得異常,尋求老人的幫助去找機會印刷現有的藏書,這些一步一步緊湊的進行著導致了最後他的藏書被毀房子被燒殺死消防隊長被獵狗追捕過上逃命的生涯。而幸運的是在路上遇到了那些強行用大腦來記錄和儲存一本書的老人們,幾千人的組織就是一所移動的圖書館。小說的最後,作者安排一場戰爭,算是給那些移動的書籍們一種活下去和被繼承的希望。

  我被小說裡作者的用詞熱血了,被人類為了儲存知識而做的努力感動了。

  但在這本書裡最愛的是以下一段話:他去世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我並不是為他而哭,而是為他做過的每一件事情而哭。我哭是因為他再也不會做那些事情了,他再也不會雕刻另一塊木頭了,再也不會在後院幫我們養鴿子了,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拉小提琴,像以前那樣講笑話了。他是我們的一部分,他死了之後,所有的行為也都停止了,沒有人可以像他那樣做那些事情了。

  這段話讓我明白,喜歡一個人懷念一個人,可能想到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曾經做過的那些事情。他曾經在我害怕的時候用語言來安慰我,在我生病的時候告訴我該注意那些情況,在我寒冷的時候敞開衣服將我溫暖。

  《華氏451度》讀書筆記3

  《華氏451》是由《奇葩說》裡蔡康永先在一次辯題為:“奇葩星球新技術可以讓全人類大腦一秒知識共享,你支援嗎?”中推薦的!

  正如他當時描述的那樣,故事的確講述了關於“焚書”這件事,但更為諷刺的是那些“焚書”者正是當初鋌而走險的“消防員”,最後知識分子只能每人記下一本書,用口口相傳的方式把知識傳遞下去!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部分會變得模糊,但也會留下深刻的一部分!當然,他們並不會逼迫身邊的任何一個人一定聽他們傳教,因為每個人都是自由的個體,而他們並非因為自己掌握了知識就變得高階!

  我非常想了解作者是基於什麼背景、情緒下以“反烏托邦”的形式創作了這本書,我甚至有一刻懷疑,這故事根本就是真實存在的,但卻以在網際網路搜尋失敗後不再去理會它的虛實!

  如果將此書與現實相連,其實不難找到相似之處。城市的生活節奏之快,已經讓大部分人無暇顧及“我在做什麼?”“為什麼要做這樣選擇?”“我快樂嗎?”那麼我們需要書嗎?我需要書嗎?誰會拒絕知識呢?

  記得曾經在一次面試心理師助理時,面試官問我平時的愛好時,我竟不自量力的脫口而出“看書啊!”而我最愛徐志摩的書!但當面試官接著問都拜讀過他的那些著作時,我竟沒記起他的《再別康橋》,和曾經在高中時代拜讀過他的《想飛》這本書!當然最後我也沒有透過面試,我想可能和徐志摩無關,因為直至今日我連一張心理學資質證書都沒有。

  《華氏451》寫到,學校教出越來越多的賽跑選手、跳高選手、飆車手、補鍋匠、投機取巧者和游泳選手,而不是檢察官、評論家、萬事通和創造者,那麼,“知識分子”這個名詞當然就必然成了罵人的字眼。人們只懂得享樂,沒有人花一丁點兒的時間去思考,而書的存在就是在這看似“太平盛世”的國度裡,“侵蝕”人的大腦,“腐蝕”人的思想,甚至是“吞沒”整個“過度”!所以政府命令消防員手握銅質管嘴不再去滅火,而是任憑巨蟒般的噴管將它有毒的煤油吐向世間,記錄歷史的殘渣和焦墟。

  以前我從不明白,我喜歡徐志摩,還喜歡魯迅,甚至喜歡弗洛依德,書架上確實也存有他們的真跡,可卻少有觀摩。但卻習慣性告訴外界,我仰慕他們!究竟是為何?名著和名人存在的意義又是為何?難道我說出口的那一瞬間就變的比他人高階了嘛?正如我可能聽貝多芬、肖邦,就更高階了嘛?正如我走在街上背LV、香奈兒就更高階了嗎?何苦做這些表面文章襯托自我?何苦?

  我們必須灌輸給自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並不重要,千萬不能做個腐儒,我們不可以自覺優於世上任何人。

  《華氏451度》讀書筆記4

  回過來說說這本書《華氏451》。

  先說個人讀後感覺~這本書的文學象徵意義一定大於它的實際閱讀價值。而且這種意義,大抵是後來人加上去的,而不一定是作者自己有多麼高深的哲學見識。

  再說故事本身,氣氛比較壓抑,有矛盾有衝突。但若是和《動物莊園》《1984》相比……還是不比了,畢竟沒有哪個作家寫書的目的是想和誰去比較或較量的。

  故事背景很簡單,情節也不復雜說的是在一個思想受壓制,出版物為禁忌,消防員變成了焚書執行者的年代裡,凡人沒有個性和思想,而主人公在自己接觸了特別的人和禁忌之物之後,內心產生了反抗意識,走向追求內心自由的道路。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本書京東噹噹網亞馬遜上,長時間都顯示的是缺貨。所以早有耳聞,但一直沒有機會看到。直到今天才順遂了願望。

  書裡有些觀點聽起來還是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我開頭引用的那句話。再如作者借用書中人物之口,闡述的一些看法都很有趣。

  比如,關於書與讀者間若要產生實際作用取決於幾個條件,值得在此一曬:1、得有內涵,2、得有閒暇;3、得有實際行動。其實這就是說要看好書要有時間看書,看完了覺得好,就得采取行動。這樣子才是有趣的讀書過程。

  《華氏451度》讀書筆記5

  《華氏451》是一個美國版的關於焚書的科幻寓言。

  本書是標準的軟科幻,作者用散文一樣的語言,詩歌一般的意境,溫和地描述了一個在逆境中充滿想像和希望的未來世,沒有全景刻畫,很少細節交待,卻對讀者產生強烈的衝擊力,同時帶來深深的思索。

  書中的反派消防隊長讓人印象深刻。作為焚書的主導人物,卻博覽群書。書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焚書?他發表的種種書箱無用論讓人瞠目結舌,卻很難反駁。

  書中描寫到主人公置身於巨大的藏書室的時候,場面極為震憾,而當他把藏書室一把火燒掉的時候,那種細節卻又使人感同身受。

  這本小說是一場書的盛宴,是鳳凰涅盤,是烈火中永生。

  今年5月份,這部小說被HBO拍成電視電影。這是本書第二次被改編成電影(第一次是1966年)。電影的基本情節和小說一致。不過為了戲劇衝突,弱化了家庭生活描寫,改變了結尾。本來小說改編電影就很難討好,這回的改動又極大地降低了原作的深度和力度。不過拋開原作,電影的一些場景還是讓人非常震憾的。尤其是電影的結尾,在意境上有些接近原作的精髓。

  最後,要說的是,不去閱讀書箱與焚書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