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病讀書筆記8篇
《父親的病》選自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最初發表於1926年11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二十一期。以下是小編收集的讀書筆記內容,歡迎檢視!
《父親的病》讀書筆記1
在學習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等文章後,我對魯迅先生的文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被他它們深厚的寓意所折服。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篇《父親的病》。
文章主要講述了父親生病後,魯迅先生請來城中“最好”的醫生為父親治病,可治了沒多久,這位醫生便把事情推到了另一位“名醫”身上。他們治病的方法同樣新奇,治病的藥引同樣奇特,可是他們治病的的結果卻同樣失敗。這不僅讓先生對醫生的情感從敬佩變為厭惡,也讓先生的父親經過幾年的折騰後,還是離去了。讀完文章後,我對醫生的看法也發生了改變。醫生原本是救死扶傷的職業,可有些人就以醫生為名,坑蒙拐騙。不僅治不了人,嚴重的,還讓他人丟失了生命,就像文中的兩位庸醫一樣。他們是沒有職業道德的(或許這根本就不是他們的職業),也是沒有思想道德的。他們不尊重生命,透過他人的生命獲得財富,真算得上是“謀財害命”!
之所以感觸很深,是因為我的父親最近也在生病,可我父親受到的待遇與文章中,先生的父親的遭遇完全不同。父親的胃病已經是老毛病了,可那天痛得厲害就去了醫院。醫院立刻安排了床位,連夜把正在休假的專科醫生聯絡來給父親急診。那位老中醫老練地望、聞、問、切,不一會兒找到了原因,就下了醫囑。這這那那總共只用了半小時。當父親躺到病床上時,臉上早已沒了前些時候的痛苦,很快就沉沉的睡了過去。日後醫院的照顧更是很周到,早晨七點半準時查房,中午可口的佳餚端到床前,深夜無論幾時醫生護士都能隨叫隨到。這樣貼心的服務讓我們感動不已。
晚上陪父親散步時,突然想到,若先生的父親處在我們這個時代,如果那時就有這樣好的惠民政策,和這樣健全的醫療體系,這樣成熟的黨,說不定老人家還能多享幾十年的天倫之樂呢!新時期的我們在黨的陽光下茁壯成長著,不僅要把自己發展好,也要勵志感謝社會,報效祖國,成為一名好公民,親近社會,服務國家!
《父親的病》讀書筆記2
大約在十多年前罷,紹興城中曾經盛傳過一個名醫的故事。他出診一次是一元四角,急診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
有一次,一家城外的閨女生急病,來請他,因為他其實已經闊的不耐煩,便非一百元不去,他們只好依他,到他家以後,只是草草了事,隨便看看,開了藥方,就拿著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錢,第二天又來請他,只見主人笑臉相迎,,道,昨晚吃了先生的藥好多了,所以請你來複診一下。仍舊引到房裡,老媽子便將病人的手拉出帳外來,他一看冷冰冰的手,於是醫生點了點頭,我明瞭,從從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藥方紙,提筆寫道:“憑票付銀元一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畫押。。”
“先生,這病看起來不輕呀!用藥還得重一點罷。”主人在背後說。先生看出來他家很有錢就用敗嘜皮丸,老媽子問:“有什麼用嗎”先生接著說:”這可是仙藥呀!要是沒有你家這麼嚴重,我就不會把我家祖傳藥方給你家呢?說明你父親的病非常嚴重,我跟你呀,有一回陳蓮和先生說:“點在舌上,我想一定能見效。因為舌乃心之靈苗,這錢也並不貴,只要兩塊錢一盒。”我父親沉思了會,搖搖頭。我這樣用藥還會不見效。有一回陳蓮河先生又說:“我想,我想,能夠請先生看一看有什麼冤衍……醫能醫病,不能醫愈。對不對?自然這也是前世的事了。
父親沉思一會,搖搖頭。
我明白父親的病情他自己明白,用什麼藥業不會治好他的病的。
我是想讓父親能活的長久些,但是父親又心疼錢,只要請來了衍太太,她是精通禮節的一個婦人,我們不應該空手著,於是給他換衣服,又將紙錠和一種什麼《高王經》燒成灰,用紙包了給他捏在手裡,不一會兒父親的手就順暢了。
《父親的病》讀書筆記3
透過閱讀《父親的病》(魯迅)這篇文章,我體會到封建迷信對舊中國封建社會造成的巨大危害。文中父親悲慘地病故便是這顆罪惡的種子迅猛生長而結出的苦澀果實。
那些所謂的名醫,所開的藥方的藥引子都是如此講究,同名醫們一樣——排場大。然而,一個個愚昧的中國人救人過於心切,以至於不多思考就毫不猶豫地為尋“珍貴”的藥引子忙裡忙外,不惜拼了性命。
我倒是佩服名醫們的口才,將人們馴化得服服帖帖。為開脫而編造的種種理由似乎是那麼完美、漂亮,一次又一次“瞞天過海”。他們總是堅信停滯不前的中醫能治百病,遠遠超過西醫,不肯取長補短,或是不斷探索、創新。只是將中醫與自欺欺人的神鬼傳說相結合,宛如講述著一段絕世傳奇,那樣引人入勝。
當時的中國孝子,由於封建傳統思想的薰陶,即使對名醫的話將信將疑,也未曾想到過請西醫來救治。而寧願懷揣著疑慮瘋狂尋藥引、看著一碗碗“良藥”下肚。
文中精通禮節的衍太太,她的行為更是毫無根據,真的是無法可想了。父親死前的聲聲喘息,能否敲碎那些愚昧的中國人的心外包裹著的愚昧外殼,讓他們看到真理?
父親的病讀書筆記4
魯迅的童年之花雖然已凋謝,但在黃昏時仍能拾起來,在這裡其中有一朵花,雖然不是奼紫嫣紅,但它卻讓我感觸頗深。這朵花就是《父親的病》。
文章回憶了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那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和草菅人命的實質。
由此,我聯想到當時中國的落後,不僅僅是醫學技術的低人一等,在思想觀念上,綜合國力上又何嘗不是固步自封呢?正如曾國藩在《原才》中的兩句詩“風俗之原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和“風俗之於人心也,始乎微而終不可御者也。”如果這兩位“名醫”就是《原才》中的“一,二人”那麼中國更是難以走出落後的泥沼。
讀後也暗暗佩服魯迅的文筆,表面上冷靜地敘述了事件的始末,卻暗念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如握一管如椽之筆,蘸那滿腔心血,將守舊勢力罵得入骨三分。正如郁達夫形容魯迅的文字:“魯迅的文體簡練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鐵殺人,一刀見血。重要之點,抓住之後,只消兩言三語就能夠把主題道破。”
這篇文章更是提醒我們,當下應刻苦學習,提升素養,不斷進取發展,使我們偉大的民族擺脫愚昧,繁榮富強,這才是我們交的最好的一份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