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精選6篇)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精選6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1

  父母想要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品質高潔的人,一個有著憐憫心,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但是光有愛是不夠的,洞察力也不足以勝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獲得並使用技巧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這部書不是枯燥無味的理論說教,它是以生活中的事例詮釋著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和智慧。在讀這本書時,我心中有著深深的自責。

  作為一位母親我真的很失敗,看到這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好象都能和我對上號,我總是能夠敏銳地發現孩子的缺點,然後毫不留情的予以批評指正,聲音不自然的會提高八度,有時還會加上一些定性的語言,我自認為我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沒想到卻深深的傷害到了她,就像作者說的,語言就像刀,它們能夠帶來痛苦,即使不是身上的的痛苦,在感情上也會留下很多痛苦的傷痕。

  其實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應給與孩子指導而不是批評,批評和評定性的稱讚是雙刃劍,兩者都是在給孩子下判斷。為了避免下判斷,心理學家不會發表批評意見影響孩子,而是指導孩子。在批評孩子時,父母會攻擊孩子的人品和性格。

  文中有一例:八歲的瑪麗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時,她的媽媽平靜地說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們重新拿一杯果汁吧,還要那一塊海綿。她站起來,把果汁和海綿遞給女兒。瑪麗低聲說:”哎呀,謝謝你,媽媽。“她把桌子抹乾淨,媽媽還在一旁幫她。媽媽既沒有嚴厲的批評,也沒說一些無用的忠告,做女兒的真的很感激。這不就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如果媽媽大發雷霆事情還是得解決,還弄得媽媽生氣女兒傷心。即使無法避免怒火,也可以不帶指責、不帶定性評價地表達出來。所有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後,是對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

  讀《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的過程也是我自我反省的過程,我會把書中學到知識,切實地運用到生活中,我會努力的改變與孩子的溝通,希望我們相處的每一天裡都沒有叫嚷、沒有爭辯、沒有戰爭。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2

  這麼多年來自己不斷地探索,不停地努力,雖然有一定的收穫,但每每和同事聊起來還是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現在的孩子不好教,不好管理。《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我們組內共同學習與欣賞的讀物之一,看後感覺受益匪淺。

  這本書一共有12個篇章,每一篇章都是圍繞一主題,用實際生活中的常發生的小矛盾去指導家長,及時給予家長使用日常語言上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掩書而思,書中的家長理解孩子、鼓勵孩子的方法在我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一名老師,書中很多鼓勵孩子、肯定孩子的話語更值得我去運用與學習。

  我們要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九歲的男孩,怒氣沖天地回到家裡,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親總是說一些讓事情變得更遭的話:“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以後會有玩的時候。又不是我讓它下雨的,你為什麼要衝我發火?”然而這次這位父親打算用一種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兒子對錯過野餐反應很強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氣向我表現他的失望,我可以幫助他,只要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於是他對兒子說:“你看上去很失望。”“我當然很失望。”“你已經準備好了一切,該死的卻下雨了。”“是呀!”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感中,他們不會接受任何安慰,也無法接受任何批評。他們希望我們能理解他們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我們應該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做出不恰當的評價。

  作為家長應該理解和尊重孩子,我想作為老師,我們就更應該如此。平時對帶有情緒,有怒氣的學生,我們通常的做法是:冷處理,把他放一邊,或是馬上強制他不準發火。現在,我們也不仿換一種方式,說一些理解他的話,如:“這件事的確讓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難受吧!”我想這些理解的話,立即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心和他在一起,我們理解他,這樣學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緒也會緩和,師生的情感關係自然會提升很多。

  給孩子一定地理解,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承認他們的情緒和抱怨,說出他們的失望。說教和批評是毫無效果的,不能起到一點好作用,並且會產生距離和怨恨,因此我們需要學習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3

  讀《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感同身受”一次頓時從腦海中冒了出來。對於孩子直接或間接表達出來的情緒,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家長和老師都應該學會“體諒”孩子當下的感受,可以透過語言或者行為來撫平孩子內心的不安或焦慮。

  文中的一句話對於教育工作者的我來說,感觸良多——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明。言語既可以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蠻的;既可以用來治療,也可以用來傷害。語言的功能大大超過了我們本身對它的預想。恰當的語言,孩子聽了會心花怒放,或者放下了心頭的包袱;若一句不恰當的話脫口而出,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說者痛快,聽者傷害,對於孩子的打擊看似無形,卻危害巨大。作為教育者,我們需時刻謹慎自己的言行,站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角度上給予他們信任的懷抱。

  一邊讀著此書,我的腦海裡一邊盤旋著孩子們的身影。一個個場景好似電影回放,清晰地出現在我的面前。我反思著自己過去的言行,你的語言是否將孩子之間的矛盾激化了?你的話語孩子們是否真心接受了,還是為了應付假裝聽進了?你的問話是減輕孩子的心理包袱,還是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從而選擇了說謊……造成這些不堪後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我們作為成人,自認為說的話、做的決定都是為了孩子好。如此單方面的臆想其實並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反而在與孩子的交流中依舊存在著隔閡。

  如何改變這樣的局面呢?我們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想想他們的真實需求。許多孩子的問題的真正意圖,是他們對放心的渴望。對於這樣的問題,最好的回答就是向孩子保證我們隊他們永久不變的愛。當孩子講起一件事時,不要就事情本身回應他,而是要就孩子對這件事的感受作出回應。

  對於不能容忍的行為,家長和老師需要限制。限制時必須清楚地告訴孩子:什麼是不可接受的行為;什麼替代行為是可以接受的。作出限定時,語氣必須堅定,這樣即可傳達給孩子一個資訊:這個禁令是認真的,我是認真的。

  透過對孩子的各種情緒表達同情和理解,我們就幫助孩子在情感上變得聰明。在對他們不可接受的行為制定限制、執行限制時,我們表示了尊重,這樣就為孩子尊重社會中的規則做好了準備。

  因而,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我們需要多一點理解、多一點時間、多一點尊重、多一點技巧、多一點信任。如此,我們才會收穫到孩子更多的積極回應。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4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的主旨非常明確,是如何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同一主旨的書應該是不在少數,但這本書提出了這樣的命題:愛是需要技巧的。你愛它,就要小心呵護它,而不能強把它佔為己有。因為,愛是自由,愛是寬容,愛能包容一切。你只能適時、適當地牽著他的手,教他認識人生的牽牽絆絆,然後由他自己去面對這些牽絆。

  在生活中家長、教師和孩子該怎麼相處。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家庭氛圍該是:民主、尊重、平等、自由。作為教師和父母,我們都深有感觸:當我們發怒時,我們的行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們大喊大叫。然而當這一切結束時,我們會感到內疚,我們鄭重地在心中決定,以後絕不能重複這樣的行為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剋制住自己,依靠周密計劃的程式,可以在爆發前有系統地減輕緊張情緒。從這我就想到我們老師有時對帶有情緒,有怒氣的學生,通常的做法是:冷處理,把他放一邊,或是馬上強制他不準發火。我們也不妨換一種方式,說一些理解他的話,“這件事的確讓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難受吧!我想這些理解的話,立即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這樣學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緒也會緩和,師生的情感關係自然會提升很多。

  第二鼓勵與指導孩子:一個孩子表現好,我們通常總會誇讚說:你是個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等評價性的讚揚。但在這本書中說到:在心理療法中,從不會對孩子說:你是個好學生,你真棒!這些判斷和評價性的讚揚都是要避免的。為什麼呢?他們需要免受評價性讚揚的壓力,這樣孩子才不會總是向其他人尋求認可。給孩子指導而不是批評。批評和評定性的稱讚是雙刃劍,兩者都是在給孩子下判斷。為了避免下判斷,心理學家建議我們不要發表批評意見影響孩子,而是指導孩子。

  在批評孩子時,我們會不經意間攻擊了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導孩子時,我們應該陳述問題以及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好不要針對孩子本人發表任何觀點。

  第三要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關愛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當一個人覺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溫暖的、安全的、放鬆的,沒有疑慮、沒有孤獨感。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在人生的路上,我們不是一個人孤立地生活在這個社會中,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要與人進行交流。所以當培養孩子的方法中浸透著尊重和理解時,孩子才會茁壯成長。父母在和孩子相處時要彼此尊重。

  當我們注意到孩子的努力,並且表示感激時,我們就幫助了他們培養希望。如果每一個孩子享有良好和諧的家庭教育,那我們的學校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做為教師更是要注意引導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科學、健康的教育和培養。我們要承認努力、表達感激,但是我們不能評價孩子,不能給他們定性。所以,讓我們改變自己,掌握一定的技巧,讓我們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在教育的路上,我覺得語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蠻的,既可以用來療傷,也可以是傷人的利器。所以,我們要利用好語言,在語言中浸透著尊重和理解,多與孩子做有效溝通,那麼,孩子們就會幸福的學習,我們也會快樂的工作,我們都能身心愉悅,何樂而不為呢?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5

  孩子爸爸不止一次跟我說:我發現你的脾氣真糟糕!我嘴裡不說,但在心裡我完全承認,我越來越容易上火,變得越來越嘮叨,還會莫名其妙的生氣,孩子說:媽媽,你就會喊爸爸來幫忙。孩子爸爸說:你跟女兒在一起,動不動就吵架。我很苦惱,很無助,我曾經也試圖想改變現狀,但總是無疾而終。

  前一陣登陸學校網站,看見網站推薦的圖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我留心了一下簡介,瞭解到作者海姆·G·吉諾特一生致力於兒童心理學研究,他所倡導的如何與孩子溝通的新思想不僅在美國,甚至在全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反響。於是,我立刻在網上訂購了此書。

  因為充滿了好奇心還有力求改變現實生活的渴望,短短几天時間,我就把書看完了,唯一可惜的是閱讀中間有很多的感想沒有及時的記錄,但掩卷沉思,我充滿了內疚,原來我不應該這樣對待女兒,原來我可以這樣和女兒溝通。

  生活中的我對孩子充滿了嘮叨和批評,早上反覆的催促”快點“,到校時反覆地強調”乖點“,放了學又開始無止境的督促做作業,到了晚上又扯著嗓子讓孩子快點睡覺。這樣的一天匆忙、煩躁,談不上生活的質量,談不上溫馨和睦,還只會讓你話越來越多,口乾舌燥,脾氣越來越壞,最後成了孩子眼中的嘮叨老媽,先生眼中的壞脾氣老婆。

  讀了這本書,也許真的能讓我在這方面有所改觀,因為她正教你如何用合適的環境、合適的語言和孩子交流、溝通事情,處理問題。譬如早上,也許給孩子一個鬧鐘比一遍又一遍的催促更有效果,也許讓孩子一個人在房間安靜地做作業比一次又一次地進入孩子房間檢查作業更能讓他感覺父母對他的尊重和放心。學會耐心,學會尊重,我想我應該要認真審視自己。

  孩子的成長中,會有很多磕磕碰碰,可能是和同學鬧了矛盾、可能是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可能是在學校裡中午飯沒吃好等,這些都足以讓孩子惱心。試想當父母的也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也會常常窩火,孩子其實和大人一樣,如果我們把他們看成是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同事去理解他、幫助他,會不會產生更好的效果呢?很多時候,父母都願意和孩子去深究事情為什麼發生,但此書告訴我們,其實正在情緒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理解他們,不管孩子做了錯事或者取得了成績,他需要的是父母知道他的心情和感受,而不是和他去分析為什麼。

  譬如,當孩子努力地做一件事情即使可能最後也不是做的很好,父母也應該表示感激而不是譏諷,父母還應該避免使用類似如“笨”、“懶惰”等詞語,因為這些詞語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感到無助、感到自身的卑微。

  孩子在做了錯事時,大多時候他們其實也已經意識到了行為的不準確,有些其實他們在犯錯的時候就已經得到了懲罰,這時候的父母再去反反覆覆地批評他們已經多餘,父母要做的也許只是一兩句安慰的話語或者一起設法彌補過錯,孩子在這樣的幫助下會感覺溫暖和愛。

  語言的力量如此強大,讀了此書後我才深有感受。該書告訴我們,語言具有培養、激發,或者威脅、毀壞的力量。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許都覺得行動比一切都重要,說再多的話也許都抵不上一個小小的行為,但是當和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時,也許一句話、一個留言就可以化險為夷。當然,關鍵是父母掌握了語言的技巧,學會了在合適的時候使用合適的語言。這也真是我從此書中學到的又一個溝通方法。

  每一個父母都想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品質高潔的人,一個有著憐憫心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但父母光有愛是不夠的,在我們的身邊,做家長的,因為只有一個孩子,因為家庭條件的越來越優越而更加的順從、寵愛孩子,於是孩子養成了任性的脾氣,成了家裡的小皇帝。如果父母們都能來讀一讀這本書,學一學書裡面關於和孩子建立聯絡,實現真正溝通的方法技巧,學一學如何放手,讓孩子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從而培養他們的意志。這樣不但為孩子成長提供了條件、幫助,還能增加他們的成就感、自豪感。既然這樣,我們做父母的,為什麼不來試一試呢?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給我們列舉了大量的在生活中會碰到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問題,指出瞭解決的方案,告訴我們如何和孩子說話,如何鼓勵和指導孩子,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如何處理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等。對照書上的案例,我不禁汗顏,因為我心裡面總是以為孩子還小,而我因為生活經驗的累加一直認為我的觀點凌駕於他之上,我說的總是對的,我講的他總是要聽的,不經意間,這些隨口說出的話把孩子推得離我越來越遠,好好的氣氛被破壞了,孩子生氣了。所以,學校推薦的這本好書至少讓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至少讓我有了努力改正的方向。

  我感謝學校網站的推薦,更感謝《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好書。在女兒的教育問題上,我想我需要好好的學習,不斷的進步,不斷的改善!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6

  總以為,言傳身教,以自己的做人標準,就足以影響孩子了。某一天,對著兒子,我發現已黔驢技窮,這時,還是選擇了求助於書。耐心地試著讀一下,發現,其實,自己的智慧遠未足夠。有些道理,並非以道德標準就可以解決的。在心理學的範疇裡,我們的確需要專家。而且,在學習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可以對自己已養成的思維習慣做一個反省。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是美國心理學博士海姆·G·吉諾特的著作。

  某天,從網上看到了這本書,看完之後,學著用其中的幾個方法,開始與兒子溝通。它令我明白的一個道理就是:對孩子遇到麻煩,第一的選擇不是用道德標準去衡量,而是站在他的角度,弄清前因後果,成為他的同盟軍。只有得到他情感上的認同之後,才能有效地與他討論,最終選擇出合適的解決方式。

  ”那種語言照顧你的感受,而不是對你的行為進行批評。……父母需要學會把孩子當成客人一樣對待。“海姆·G·吉諾特博士是這樣說的。讀完這本書,也反省了自己的習慣性思維。

  不是嗎?因為自己很愛孩子,所以,自認為給孩子的建議都是正確的。但孩子的反應是——不接受。自己受到刺激的,並非一個命令不被接受,而是自己付出的愛不被接受。

  還有,中國的父母,因為代代相傳的權感心態,尤其是父親,一般不願意彬彬有禮地對低齡的孩子說話,總希望以最簡單的命令,讓孩子第一時間服從。這中間,省掉了禮貌,也省掉了讓他理解的過程,最終造成是,孩子將父母擺在了對立面。

  所以當培養孩子的方法中浸透著尊重和理解時,孩子才會茁壯成長。父母在和孩子相處時要彼此尊重。如果每一個孩子享有良好和諧的家庭教育,那我們的學校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作為教師更是要注意引導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科學、健康的教育和培養。作為媽媽的我也應該提前做點功課,好好學習學習他人的養子育子經驗,學習把這種有效的溝通方法借鑑到我們與學生的溝通中,與學生實現有效地溝通,那樣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肯定有著獨立精神追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