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書筆記範文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書筆記範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麥田裡的守望者》讀書筆記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書筆記1

  每一個人都有一段無法忘卻的歲月,太多的敏感、偏執、荒唐、頹廢、甜蜜與歡樂,使日子變得寂寞又溫暖。站在一望無際的碧綠色麥田中,我想起了一個曾經的壞孩子——霍爾頓。

  我有段時間總是那麼煩躁,會因父母一句話而暴跳如雷,會因朋友的一個動作而傷心欲絕。後來我漸漸明白,那段時光,叫做青春。霍爾頓就是在那個時候突然闖進我的世界。他剪一個乾淨的水兵髮型,卻滿頭褐色亂髮,邪邪的樣子,有些迷人。

  霍爾頓讀書的地方叫潘西,一個私立的貴族學校。在這之前他還上過艾爾敦·希爾斯學校。那兒有一個非常勢力的校長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見到開了汽車來接孩子的家長就跑來跑去和他們握手,要是學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樸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們握一下手,然後假惺惺一笑,接著就和別的父母去講話。青春的日子裡,快樂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著我們敏感的神經,我們總是會因為這點或那點而不滿或憤怒。霍爾頓受不了這樣的環境,於是選擇了逃離,戴著自己的獵人帽拎著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臨走前,他想要再見見自己的妹妹菲苾。於是託人送去一張便條,約在博物館旁邊。過了好一會兒,菲苾終於來了,她拖著霍爾頓在胡敦讀書時用的舊箱子裝滿了行李決心與哥哥一同離開。霍爾頓沒辦法,只好放棄了去西部。青春就是這樣,充滿了叛逆霸道卻一心想要離開,最後在種種的牽絆下放棄了目的。

  文中有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話:“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誒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我們可能很難相信這句話出自一個老師之口,但的的確確是這樣,那時候學校裡的'老師大部分都是勢力的偽君子,他們認為為了苟延殘喘地活著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為了某種精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

  就連孩子們讀書,也是為了日後能買輛凱迪拉克之類的東西。霍爾頓曾經同妹妹說,他想要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守護一群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擁有過類似的理想,只是那個理想太過遙遠,來不及努力就已經長大。長大意味著放棄,放棄掉有過的美好理想,成為所謂的“成熟男人”,為了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這是種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絕大多數人會為了生活背叛心靈。

  最後霍爾頓生了場大病進了醫院,至於後來的事,無人知曉。於是留在書中的霍爾頓再也沒有長大,我想他依然是那個天真的,單純的“壞”孩子。

  成長似乎是個永恆的話題,有時候,懵懂的我們選擇把自己的不滿和內心的小叛逆藏匿於心中;有時候,為了迎合社會,我們學會了偽裝,學會了恭維,學會了欺騙,學會了送給別人一個個假笑;有時候,為了追逐名利,我們麻痺了自己的內心,封鎖住心中真實的想法,用一份份赤裸裸的假模假式包裹自己,竭盡全力不讓真實的內心顯露於外。我們越是這樣做,越是會發現——其實別人都在這麼做。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書筆記2

  一番沒有情節的幾乎處於殭屍形態的自述,打動了無數青少年的心。當成長降臨到霍爾頓身上時,他很痛苦,他有想過逃避,逃避中又夾帶著一些嘗試。最終,他選擇了面對。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哪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王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王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感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麥田”象徵了孩子們美好的童年,孩子們整天無憂無慮地做遊戲。但“麥田”的位置不理想——在懸崖邊。

  時針不停地轉動,飛快地把孩子們帶向了成長,所以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成長的道路上必定會有迷茫,有彷徨。孩子們跑向的就是那“懸崖”下的萬丈深淵——成人世界。“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霍爾頓夢想著守護住孩子們的童年。但誰都清楚,這個夢翻譯成英文只是wish而非hope,是一種虛無縹緲、遙不可及的夢。成長是誰都無法逃避的,但成長絕不像霍爾頓心中的那樣可怕。漫漫成長路,我們會失去,也會得到,但絕不是像霍爾頓所述,只得到壞的,只失去好的。我們必然會失去童真,得到世俗。但我們也會失去無知,得到責任。

  以前很多人說,塞林格等同於陶淵明,但我卻不這麼認為。晉陶淵明消極避世,他已是成人,卻不願面對當時社會的汙濁。於是,他選擇了逃避。據說美國教科書中對陶淵明的描述是“過上游生活,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染”代表了積極入世的一類人。陶淵明的避世,已經達到了忘我的境界,王國維稱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無我之境”,也就是說他和自然完全融為一體。和陶淵明完全不同的是,霍爾頓在經歷過一番思想鬥爭後,最終選擇了面對。故事的最後霍爾頓是否真正懂得了成長的真諦,我無從得知,但我相信一定有一種力量在促使他留下。成人世界其實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髒亂,處在成人世界裡,也會有一些美好的事物給我們一些安慰和鼓勵。我認為,塞林格真正的目的是激勵美國的戰後一代,讓他們獲得啟發,進而積極入世,承擔起建設祖國的重任。由此說來,霍爾頓最後決定留下來面對成長也就順理成章了。

  就像霍爾頓最後沒有逃避,生活中的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我的內心也是矛盾的:一邊帶著某種叛逆一邊“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有時我會想,我為什麼要生活在別人的目光裡,又為什麼沒有離開世俗的勇氣?我沒有膽量步入社會,但又無法逃避,只能做著“麥田裡的守望者”的美夢,守護住下一代的童年。就像最後霍爾頓還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他那每一個“混賬”朋友,儘管他們沒有一個曾真正走進過霍爾頓的內心世界,儘管他們身上都有著霍爾頓厭惡的地方,但在霍爾頓心中他們仍然很可愛。當我們只能面對的時候,不要忘了,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在你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我對小孩子看法的改變是因為兩位作家,一位是泰戈爾(暫時按下不表),另一位就是塞林格。之前看到小孩子就會心煩,在書店看書時他們會大哭大鬧,在路上行走時他們會隨地小便。然而當我看到故事的結尾,天上下著傾盆大雨,霍爾頓在公園長椅上靜靜地坐著,菲碧坐在旋轉木馬上,一圈又一圈地轉下去……我被這畫面所震撼了。紀伯倫說,“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會哭鬧打擾到你,但他們是純淨的白紙;他們會因在我們看來連雞毛蒜皮都算不上的事情大吵大鬧甚至動手,但他們的出發點只是簡單的達到個人的目的;偶爾他們甚至也會對同伴惡語相加,因為他們一直在模仿。雖然他們不懂得為別人考慮,但他們有一顆覺醒的心。

  每一顆覺醒的心都是一粒種子,等待春風雨露的澆灌呵護。有時我甚至認為小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完美的味道。小孩子時時刻刻都在受到我們的影響,因此,悉心呵護下一代,不要抹殺屬於他們的青春痕跡。也許,當若干年後他們長大後像現在的我們一樣需要面對成長時,他們不會再猶豫不決:“帶上我的青春史詩,勇敢地踏入社會!”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書筆記3

  霍爾頓如果不是個少年,而是個中老年人,那他可真煩人。《麥田守望者》裡的這位主人公,看什麼都不順眼。他討厭學校,討厭同學,討厭父母。他甚至討厭那些喜歡說“祝你好運”的人,以及那些說“很高興認識你”的人,以及在鋼琴演奏中瞎鼓掌的人。他當然還討厭數學物理地理歷史以及除了寫作之外的一切學科。一個甚至無法從學習中得到樂趣的人,可真煩人。

  關鍵是他的痛苦也沒有什麼“社會根源”。生活在他的時代和國家,他既不能抱怨“扭曲人性的專制社會”,也不能抱怨“愚蠢的應試教育”,他只是用雞毛蒜皮的方式討厭著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已。

  但這一切唧唧歪歪,都可以以“無辜少年反抗壓抑的社會秩序”的名義而被寬容,甚至被喝彩——據說後來美國有很多青少年刻意模仿霍爾頓——因為他是個少年。在青春的掩護下,頹廢是勇氣,懶惰是反抗,空虛是性感。有一段時間甚至有人為此類文藝作品起了個型別名稱,叫做“殘酷青春”。簡直沒有比這更無賴的詞了:什麼叫殘酷青春?老年殘不殘酷?殘酷到人們都懶得理會它的殘酷。童年殘不殘酷?殘酷到都孩子們都無力表達它的殘酷。更不要說倒黴的中年,殘酷到所有人的殘酷都歸咎於它的殘酷。所以說到殘酷,青春哪有那麼悲壯,簡直可以墊底。

  但也許《麥田守望者》並不僅僅是一部青春小說。它是關於一個人在看透人生之註定失敗後如何說服自己去耐心地完成這個失敗的小說。小說裡,中學生霍爾頓想:好好學習是為什麼呢?為了變得聰明。變得聰明是為什麼呢?為了找到好工作。工作又是為什麼呢?為了買卡迪拉克。買卡迪拉克又是為什麼呢?天知道。

  當然他可以追求別的:知識、文學、音樂、和心愛的人坐在床邊說話,以及思考“中央公園的鴨子冬天上哪兒去了”。但是,追求這些,他就遠離了憤怒,而憤怒——只有憤怒——是感知自我最快捷的方式。

  其實仔細想想,霍爾頓面對的“社會”並沒有那麼可惡。無論是室友、女友或老師,似乎都不是什麼黑暗勢力,只是一群“不好不壞”的人而已。如果作者以第一人稱寫他們,也許會是一個一模一樣的故事。但這個社會最糟糕的地方,也許恰恰是它甚至不那麼糟糕——這些不好不壞的人,以他們的不好不壞,無情剝奪了霍爾頓憤怒的資格,而憤怒——至少憤怒——是一個人感知自我最快捷的方式。

  其實滿世界都是霍爾頓。16歲的霍爾頓,30歲的霍爾頓,60歲的霍爾頓。他們看透了世界之平庸,但無力超越這平庸。他們無力成為“我”,但又不屑於成為“他”。他們感到痛苦,但是真的,連這痛苦都很平庸——這世上有多少人看透人生之虛無並感到憤怒,而這憤怒早就不足以成為個性、不足以安慰人心。事實上自從憤怒成為時尚,它簡直有些可鄙。

  所以《麥田守望者》最大的悖論就是逃跑。一方面,霍爾頓渴望逃到西部,裝個聾啞人,了此一生;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想做個“麥田守望者”,將那些隨時可能墜入虛無的孩子們攔住。整個小說裡,最打動我的不是關於“麥田”的那段經典談話,而是另一幕:霍爾頓經過兩天的遊蕩已經筋疲力竭,過馬路的時候,每走一步,都似乎在無限下沉,然後他想到了他死去的弟弟艾裡。他在心裡對艾裡說:親愛的艾裡,別讓我消失,別讓我消失,請別讓我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