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有關《皮囊》讀書筆記範文(精選6篇)

《皮囊》讀書筆記

有關《皮囊》讀書筆記範文(精選6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關《皮囊》讀書筆記範文(精選6篇),歡迎大家分享。

  《皮囊》讀書筆記1

  初次在路邊的一個小書攤見到《皮囊》這本書,對它的作者內容都不甚瞭解,但衝動之下還是買了下來。

  作者蔡崇達是一名記者,這是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文學作品。李敬澤給這本書作的序中說寫這麼一本書是傷心的。但傷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淚、流血、結了痂、留下疤痕,然後依然敏感者,讓每一次疼痛和跳動都如同初心。所以我身有感觸,讀這麼一本書確實不輕鬆。

  這本書我讀的特別慢,用了大半年的時間才讀完,因為我和韓寒秉持同樣的觀點:我希望讀更久,慢一些,不爭一些,也許得到更多,到達更快。韓寒說他會將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拿出來慢慢看,而不是紅燈亮起或者堵車不動時。我也是在心情平緩不浮躁時拿出來翻上幾頁,因此它放在我的床頭。當結束了白天的忙碌周圍沉靜下來,我會在臨睡前讀上那麼幾頁。

  我讀的慢並不是說這本書不夠吸引人,枯燥乏味。相反這本書太豐富了。讀完每個故事你會不由自主地停下來回想作者的故事,然後聯想到你,和與你有關的塵封在你記憶深處的人和物。《皮囊》裡的文字就像是一塊石頭激起了你腦海中的千層浪,你根本躲閃不及就被拉進了回憶。比如讀了天才文展後,我也回想起了我兒時的一些玩伴,想起參與我兒時最美時光裡的那些面孔,想到如今的生活與他們交集很少,甚至彼此之間的生命軌跡就像兩條平行線一般,永遠不能相連。每每想到這兒,不免又慨嘆一番。

  我甚至分不清這本書它到底是小說集還是真真切切發生在作者身上的故事集。不過讀完之後感覺這個疑問又不那麼重要了,關鍵的是作者傾注的感情是真實的,是能夠打動人心的,我想這就足夠了。比如在寫張美麗時,作者毫不避諱,寫了當時自己由於青春期正常發育,對人們口中的美女張美麗產生了極濃厚的興趣,並且好幾次瞞著父母,和小夥伴去看張美麗。作者把青春期的悸動寫的真實而又繞有情趣,令人感同身受。

  這本書是作者對生命的反思之作。除了對親人朋友的懷念之外,作者還提到了自己對寫作意義的理解。

  作者說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但人的本質上又那麼一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便能透過這共通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溫暖彼此。作者說這是他所理解的寫作與閱讀的終極意義,寫作能幫助或提醒我們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馬塞爾·普魯斯特說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的內心裡的東西。書籍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

  在簡書上寫作上時常看到好多簡友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好多寫作者本著“輸入多才能輸出多”的初心,一年裡囫圇吞棗的讀了近百本書甚至幾百本書。我對這些做法不大讚同。如果你讀的是工具書之類的東西那我不反對,但如果是文學書籍,我勸你不要操之過急。就像普魯斯特說的,你所能接受的只是你內心的東西,內心的豐富才是你不斷創作的源泉,內心的豐富是慢慢累積的,並非一朝一夕能形成。

  所以從這本《皮囊》開始讓我們慢下來,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只有我們全身心投入,才能更加接近那些皮囊下的一個個魂靈,才能體會這世間的風情萬種與醜惡百態。

  《皮囊》讀書筆記2

  感觸最深的幾個篇章……

  母親的房子。在中國的大背景下,時至今日,有多少形形色色的人們在為了有一個安定的居所而不斷奔波勞碌。特別是在那個時期的女性,傾其一生只為那所謂不可辜負的使命,為了丈夫為了兒子為了所謂尊嚴而把自己修煉成金剛不壞之身,堅毅不屈之心。即使看起來是那麼不理智,只為那活著的一口氣一份情。作者說他看到的是母親對父親的愛情。

  阿小和阿小。同名不同命,但皆同形。一個是鄰居的阿小,有自己的理想,被斷為孤僻,跟香港阿小成為玩伴後一心想成為同樣的人,不甘變為一介漁夫,但有時命運就是這麼可笑,自己一步步走上的道路,即使不甘或委屈也是自己親手搭磚砌牆鑄就的定所。人性本孤獨,香港阿小似乎擁有了一切物質,但內心的空虛還是無法被填滿。反而是真心以待的朋友,來日即使落魄未及富裕,也會為彼此曾經的友情而保留一份溫暖。

  文展。如何想象一個9歲的少年就已打算好自己未來的方向,為了鍛鍊領導能力,有條不紊的組織玩伴,為了讓自己作文有素材,每天定時整理歷史時事大綱,為了不給家裡太大負擔,努力讓自己完美得控制考試分數,林林種種,既可悲可憐又似乎引人生羨。但有時,人性的漠然和詆譭,會讓一個自信自傲的人被慢慢消磨頹然。可能會有人天生幸運,一出生便知道自己的追求和要奮鬥的方向。但絕大部分的人都需要在摸索中前行,區別就在於你願不願意邁開步伐,願不願意拐彎。

  正如李敬澤先生所言,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者一顆心的羈旅。

  身體是沉重的,但生命原本是多麼的輕盈。但擁有這幅皮囊,我們不是才能更好的享受生命的輕盈,看到我們想看到的人?在這裡,你看到了誰?

  《皮囊》讀書筆記3

  初中的時候,喜歡辭藻華麗的文章,羨慕那些筆下妙語連珠的人。現在的我,喜歡閱讀一些樸實的故事,用簡單平和的語言將自己內心的感觸娓娓道來。

  阿太的故事沒有給我留下過深的印象,也許是太過於堅強了,讓我敬而遠之。

  母親的房子對我的觸動比較深刻,母親對父親沒有言說的愛都隱藏在她對修建房子的堅持中,被人誤會虛榮也好,被父親埋怨也好,都不曾動搖她的信念,家是父親的臉面,她爭得是父親的形象。

  我的神明朋友,雖然迷信居多,但也能深刻體會到親人之間血溶於水的情。雖然作者不願相信巫人的把戲,但還是忍不住大哭,一切都源於愛。

  對於香港阿小,天才文展,以及厚朴,總能在字裡行間感受到作者的冷漠,也許是太過於認清現實,也許是太懂得如何保護自己,所以這樣的作者在我心裡是冷靜的,成熟的,穩重的,也是冰冷的。

  這本書讀起來不費時間,前前後後加起來不到六個小時,如果拋去思考的時間,也許兩個小時就可以看完,但給我的感觸卻是最多的,每一句話都能引起我的共鳴,每一個故事的背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或多或少的映射出我自己的情況,所以更能打動我。

  時光的催促,家鄉的建設,將我們的記憶一點點偷走,抹去,找不到祭奠舊時光的憑據,內心無所依託,空落落的難受。外出拼搏與陪伴父母之間的矛盾,與道不同而越走越遠的兒時夥伴相顧無言的尷尬,都與我自身經歷不謀而合。這本書寫到了我的心坎裡,我終於可以藉由書中的文字準確表達自己內心對這些事的真實感受。

  這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書,不同的時間段領悟到的東西都會有所不同。

  《皮囊》讀書筆記4

  讀書可以為生命添一盞明燈,在觸動心靈的感悟中,照亮一具具皮囊。——題記

  我不經意間得到的蔡崇達的《皮囊》,給我的是一種想一睹為快的感覺,所以僅用了兩天時間就看完了。看完之後胸口卻是鬱積著一股氣,無處發洩,莫名難受。

  我想,大概是因為作者那溫情又殘酷、深情又理智的講述。

  在書中,作者用一種冷靜、細緻、客觀的筆觸,將"太過在乎,太過珍貴,而被自己刻在骨頭裡的故事",透過文字,一點點重新挖掘出來,呈現出當時的樣子。還原了年輕一代張揚理想卻在骨感現實的磋磨下踽踽獨行的困境。所以,整體來講,讀《皮囊》一書,沒有那麼輕鬆,會讓人覺得心情異常沉重,禁不住地從心底流出眼淚、湧出嘆息。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具鮮活的皮囊,不管這皮囊是美豔或是普通、是俊美還是醜陋,它都包裡著靈魂和一顆心。一個好的靈魂不僅能支撐出一個好的皮囊,還會使其變的更靚麗、更耀眼,而心就像一盞明燈,把皮囊從內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許多燈籠。燈和燈由此辨認,心和心,人與人由此相知。所以,擁有一個健康的靈魂和一顆美善的.心不僅能照亮自己,更能點燃、照亮每一個與之相遇的人。

  人類本是群體動物,在生活的世界中彼此交融聯合。芸芸眾生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因人各有異而構成了這個豐富的世界。眾多的“我”只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然而,這些獨立的個體在本質上有著一致的地方,那就是每個人與他人之間透過"心"來看見彼此,照亮彼此,從而認識世界。我們每個人在交往中相互參與,我們見證他人的生命過程,他人也會參與我們的生命歷程,構成了我們的經歷和閱歷,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

  要想認識你自己,就必須認識你周圍的他人。我們在生活中、行動中遭遇的人,我們要去認識他們,照亮他們,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誰,你在別人眼中是何種人了。

  我讀這些故事,就感覺我在讀作者生命中最珍貴、最真實、最痛苦的經歷,感同身受,不能自已。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著與眾不同的故事,這些故事影響著我們人生的既定軌跡,在我們的腦海中不斷徘徊、不斷深化。然而,有時我們會忽略它們,或者逃避它們。因為人類本身有著追逐快樂、逃避痛苦的本能。畢竟喜劇和悲劇,我們永遠忠於喜劇。然而重視自身所經歷過的悲劇或者不願意回想的故事,何嘗不是為了未來的喜劇而努力?

  人只有真正的認識自己了,オ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最恐懼的是什麼,オ明白自己與眾不同卻又是芸芸眾生的一員。

  很慶幸讀到這本書。對過去的回憶,能讓我珍惜現在,對失去的回憶,能讓我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生活中總有很多美好的東西,而美好的東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與其想太多有的沒的,不如珍惜擁有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讀書可以為生命添一盞明燈,照亮前行的路,帶我們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獲得心靈的歡愉。

  《皮囊》讀書筆記5

  從開始看不進去到後來一口氣看完,還是書的魅力。很早之前就聽各種人推薦皮囊這本書,卻一直沒來的及看,沉不下浮躁的心。昨天有幸翻開了這本,並通讀全文。最大的感受就是並不是華麗的詞藻才吸引讀者,往往那種平淡而又真實的語言更為戳心。

  “皮囊有心”是的,不管這具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著一顆心。心醒著,皮囊就會被照亮。人們總是為了這副皮囊而做一些違背本心的事情,殊不知這副皮囊下的本心才是真實的自己。我們生活的世界,有很多人為了伺候皮囊而活著,凡事都要為自己的這副皮囊著想,而他人看到的,也只是這個人的皮囊而已。就像張美麗,我敬她是個奇女子,若不是小鎮的輿論一次次將她推向風口浪尖,她不至於落的如此下場。活在這副皮囊之下,就註定了要有“人言可畏”的恐懼與壓力感。世事弄人,自古與眾不同的事物就會變成眾矢之的。可嘆可泣。

  其實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世人只看到了他們想要呈現給觀眾的樣子,而非真實的自己。皮囊之下,才是本心。為什麼要被肉體束縛呢?在意世人的眼光從而導致無法做真實的自己?自己的奇特想法或許在別人眼中像“怪物”一樣?其實不然,人們總是慣性的排斥和自己與眾不同的事物出現,因為它打破了現有的平衡。不去接受新鮮事物,永遠呆在自己的舒適區裡,這樣的人註定一生平庸。

  生活就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正如書裡寫的身邊的朋友都一心想離開這個養育自己的小鎮,去大城市生活。然而,大城市的喧囂與小鎮人的安逸格格不入,所以我們學著偽裝,學著市儈,學著像大城市人一樣生活,彷彿在證明自己,你看啊,我也是大城市的人了。一次次洗刷身上小鎮的印記,其實就是在一次次的逃避那個真實的你。

  皮囊是用來用的,不是用來伺候的。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汙濁給拖住了。

  別讓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

  《皮囊》讀書筆記6

  放在書架中很久了,不管是電子版還是實體書,也一直沒有拿起來,說實話,以前每一期都會看,一篇文章,一張圖片,一個問答,諸如此類,出版的書是,不知是時代下青年的原因,還是編輯的喜好選擇,表達,描述,中心都說不上不好,但就是不能夠在心裡留下太多痕跡,各種風格的,漫不經意,深沉,散漫,衝動,悲嗆,喜劇性,懷舊等,年齡漸長,也愈來愈難以激起漣漪。在這種個人偏見下,皮囊也遲遲未看。人生來一具皮囊,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從阿太,父母,阿小,張美麗,HOPE(厚朴),生命中經過和相交的一部分人生,各人環境我,各具性格,生命之重,不在於每個人的性格思維,而在於時間時代和冥冥中命運給所有人複雜纏繞的牽扯與遭遇。

  一直都很喜歡兩種表述方式,一種是上帝視角的小說,能將一件事情方方面面極盡詳細的敘述出來,從環境到事態發展,作者操控情節又不干涉其中;另一種就是自身經歷與其中想法,也許帶有一些個人觀點,但卻已自己視角看整件事,直指內心。唯一的難度就是不著痕跡,不刻意描寫,也不刻意回憶,不刻意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