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1

  我從小就是個書迷,幾乎看遍了我所有能看到的書,但一直沒有時間,也沒有毅力去看完一本完完整整的小說。那一天,妹妹帶來了一本厚厚的小說,說是專門為我借的。驚訝之餘,我第一次細細打量了這樣一本拿在手裡彷彿有著濃厚歲月滄桑的小說——《穆斯林的葬禮》。精緻的封面,引人入勝的介紹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我靜下心來,開始翻閱。令我沒想到的是,這本書的文風那麼符合我的胃口,就好像一個赤腳走在遍佈荊棘的荒路上的人突然穿上了一雙舒服的鞋子,那種感覺是無法表達出來的,只能用心去體會。

  書裡的文字,就像一件件華美的羽衣,不僅語言優美,韻味悠長,還經得起細細的推敲。它給我一種遠離人間,像是在另一個世界的感覺。清新脫俗,華麗精緻,既不庸俗,也不拖拉。這才是我一直想要閱讀的作品啊!

  書裡的主人公韓子奇痴迷於玉,促使了他與梁君璧的婚姻,但是那是逆境中的自然結合,沒有愛情。但是在海外流浪十年之久讓他與梁冰玉惺惺相惜,產生感情,最終生得一女,新月。而她,又是另一個蕩氣迴腸的故事了。她始終逃脫不了命運的安排,和自己相愛的人陰陽相隔,只有一首《梁祝》永永遠遠的陪著楚雁潮,陪著他寂寞的心……

  這是一個悲劇,卻充滿著力量。也許是我還小,對於這本書的真正含義我理解得並不透徹,但是我無法否認對它的喜愛,它所表達的情感遠遠超出了文字本身,它的身上有著濃濃的民族氣息,它的身上烙著鮮明的時代的印記,成為了一個民族,乃至一個時代的記憶。

  我用了四天的休息時間將它看完,才發覺自己已深深陷入了霍達用文字編織的世界裡。那個似真似幻,欲語淚先流的世界,成為了我心中永遠的神聖。直至現在,那婉轉千回的故事仍似歷歷在目,只要腦中一想起它,各種刻骨銘心的愛情悲劇便會蜂擁而至,要思考好久才能回味過來,心中早已不復平靜。

  指尖磨砂著精緻的封面,我的嘴角卻勾起了笑容,經典便是經典,只可永遠在心中珍藏。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2

  安拉,寬恕我們這些人,活著的和死了的,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安拉,你讓誰生存,就讓他活在伊斯蘭之中,你讓誰死去,就讓他死在信仰之中。----------葬禮悼詞

  故事發生在古老的北京:八十年代的一天,北京,一個古老滄桑的城市,在一座頹舊的四合院門前,故事便拉開了帷幕。

  梁亦清,一個本分低調的琢玉人,終日默默無為的勞作,將自己精雕細琢的藝術品低價賣給玉器行,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他一輩子都在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盤剝,他象徵中國廣大的任勞任怨的人民,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但卻在社會的底層掙扎。玉碎,人死。

  韓子奇,一個孤獨漂泊的孩子,無父無母。但他從穆斯林中得到了庇護,吐羅耶定收養了他,從此他們輾轉流浪,朝者聖地麥加行進。這是飽經滄桑的人們在尋找精神的皈依。來到梁亦清家,因為都是回回,受到較好的接待,從此與玉結下不解之緣。這一切在動亂不安的社會背景下顯得多麼脆弱。韓子奇為保護玉器,遠渡英國,但命運終究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不久,德對英發動猛烈攻勢,異鄉的硝煙刺痛遊子漂泊的心,滿世界都是戰亂,而家國在滾滾硝煙中愈發悽迷,美玉也在異國毀壞,在宏大的社會背景下,在執拗的個人堅守也會在瞬間崩潰。漂泊。無依的靈魂還在尋找皈依,無法重圓的結局卻早已埋下漂泊無依的宿命。那些痛徹心扉的失去,那些刻骨銘心的流浪,那些扭曲卻又真實的愛情,全部要匯流成一個人的悲劇,一個時代的悲劇,一個民族的悲劇。

  梁冰月,戰亂的年代,她考上了北京大學,並很快融入了時代的大潮,時代動盪,青年人思想更加動盪,她有著那個時代青年人特有的迷茫與衝動。隨著姐夫到英國留學,最終和同樣在異鄉尋找慰藉的子奇走到了一起。回國後面對姐姐的不諒解,她不得已把女兒新月留下,獨自一人再次去往他鄉。梁冰玉成為了新月名義上的母親,然而她卻把對丈夫和妹妹背叛的恨發洩在女兒身上,間接導致的最後新月的死去。

  主人公韓新月,善良,聰慧。18歲時,新月考上了北京大學,和她生母一個學校,命運的軌跡驚人的重合。當美麗的新月跨入這個學校,一切都在悄無聲息中展開,她學著自己忠愛的英語,遇見了另她心儀的楚老師,新月苦練英語,成績越來越好。同時,她和楚老師的感情也越來越深,這一切都在向美好的結局方向發展,但人間終究沒有童話,一切都潛伏著危機,新月的養母強烈的反對他們的結合,只因為他不是回回,而新月也在生命中最燦爛的年華猝然凋謝。當那些美好的東西被一種無形的力量一點一點的毀滅,就是悲劇。楚老師為死去的新月試坑,生離死別,何等悲傷。穆斯林的葬禮,埋葬著幾代人的悲劇。()當棺門關閉,世界在亡靈面前冷得乾淨,那時他們曾經來過的世界,但終究不能停留太久,一切都將成為一段再也沒有當事人的往事,讓憂鬱的遠天,落寞的季節來詮釋葬禮的背景吧!

  這本書,有著大量的宗教禮儀的描寫,透漏著濃厚的宗教氣息,為故事的背景蒙上了莫可名狀的詭異,也許宗教本身就是一種悲劇,是一群孤苦無依的靈魂的彼此慰藉與溫暖,以提供活下去的勇氣與動力,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信仰,而命運的殘酷,人性的脆弱,使人們甘於自欺,那是一種對未來天真的自信,而面對悲慘的現實,卻只能透過信仰療傷。宗教籠罩下的人物命運都有一種宿命的憂傷,在生命的路上,漸行漸遠,愈發悽迷。這人間,每天都要上演太多的悲歡離合,那些忠貞不渝的愛情,有時也難逃毀滅,但願愛能在燦爛中死去,在灰燼中重生,但這只是慣於喜劇思維的我們對悲劇的美好幻想。

  而悲劇的力量,究竟再哪裡?穆斯林的葬禮,向世人展現了難以癒合的疼痛,當面對宏大的社會悲劇時,當事人再悲痛的眼淚,再虔誠的懺悔,都無濟於事。悲劇,作為一種力量,讓我們對人性有著更深的瞭解,啟示後來的人,後來的事,少一點遺憾,少一點悲傷。

  那些往事,讓我學會回憶,那些悲劇,讓我學會流淚。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更加敢於去憎恨,去熱愛,去體驗!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3

  潔白的燕園,潔白的未名湖,潔白的小島,漫天飛雪中,佇立著一個少女的身影……

  這位少女就是韓新月,是霍達筆下塑造的一個典型的悲劇形象。

  她出生在一個家庭富有的人家,從小不愁吃、不愁穿,她長得漂亮,有種像清高淡雅、一塵不染的白荷花之天然美。她學習好,一直是班級上的佼佼者。她是在別人的羨慕中慢慢長大的,集萬千優點於一身的她卻不因此清高自傲,她善良開朗,有理想、有追求,為此,她堅定的付出著,她相信未來,對未來充滿著無限幻想,她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大步前行,去尋找詩和遠方。

  可在她內心深處,自己總感覺與媽媽之間有一層無形的隔膜。十多年了,她一直如履薄冰地和媽媽相處,很少可以直率的交談。但她依然懷著夢想,並頂著媽媽所給予的壓力報考了燕京大學,她對自己說:自己確定的目標,朝著它走去就是了,現在沒有任何人來幫助你,你也不需要任何人幫助,讓自身的力量來接受檢驗,接受篩選吧!這是多麼自信而堅定的宣言啊!讓經歷了無數次考試的我看得熱血沸騰,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新月如願以償接到了燕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我是多麼替她高興啊!我彷彿看到她姣好的面容上,嘴唇微微上揚,眼神裡閃出火一樣熾熱的目光,那是對未來生活的期盼與渴望啊!她已經在這條光明的大路上越走越遠了。

  也許是天妒紅顏,一場爸爸韓子奇的骨折,卻使大家意外地發現這個幸福的新月竟然有先天性的心臟病,確切地說是風溼性心臟瓣膜病。這個病帶來的打擊不僅對新月自己是嚴重的,而且對她那個寄予厚望的父親,希望女兒能完成自己心願的他,打擊也是巨大的。他的女兒是“一雙明亮的大眼睛閃爍著歡笑,稚嫩的童心、金子般的童心,本能的認為世界是美好的,人生是美好的。”可這個美好即將破滅,他一個做父親的怎能承擔的起。當我讀到這時,我雖然心生一些憂慮,但內心卻是相信新月的,認為這不過是阻礙新月前行的一顆絆腳石,只要邁過去還依然走自己的光明大道。再說,情節跌宕起伏是必須的,經歷挫折也是必須的,誰能不經歷風雨就能見彩虹呢!想到這,心裡不免寬慰了許多。

  可是,我怎能理解作者的心呢?我想,如果按我的猜想,新月戰勝了病魔,最後歡天喜地大結局那該多好呀!但是如果真的是喜劇收尾,這本書也許就不會這麼深受眾人喜愛了。也許,只有悲才會刻骨,只有痛才會銘心。情節一波三折,新月幾進幾齣醫院,後面的一字一句都深逼我心,有著想翻頁又不敢翻頁的心裡矛盾。想翻頁,想看看後來的結局如何,希望看到新月病癒出院的一幕;不敢翻而是害怕結局卻是自己內心不願面對的一幕。於是,我就懷著這樣矛盾的心情讀到了新月感冒病情加重,被楚雁潮愛情火焰重新燃起了希望,讀到自己生母十六年前給自己寫的淚書,最後便看到新月渾身被白紗包裹,靜靜地躺在棺材裡。她彷彿是我第一眼印象中的新月,那麼美麗,內心還是充滿極度對生活的熱愛和渴望。現在卻安詳地躺在那兒,渾身潔白,彷彿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在那裡去尋找自己的夢想,自己的愛情,自己的媽媽……

  那一夜,新月未央……檯燈下的我,合上了書,閉上了眼,來感受自己心中那輪新月。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4

  早在三週前就看完了這本書——《穆斯林的葬禮》,當時看完後心裡感覺很沉重,讓我無從下筆,所以,直到今天才寫下這篇讀後感。想到書中講述的故事,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運,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的愛情悲劇,心裡還是很難平靜下來。

  冰心在給《穆斯林的葬禮》寫國際版的序言時,她說在讀這本書之前,幾乎對穆斯林一無所知。自己親自看過之後,我深深表示贊同,我缺乏對其他民族和宗教的瞭解。小說大概講述了一個北京玉器家族兩代人的故事,章節交錯的方式,讓故事有穿越時空的感覺。講述民國時的故事,讓我想起了老北京的那些各行各業的老字號和文化;講述北大燕園的景色,讓我對北大和學生時代有些感傷;講述避難倫敦,讓我想起上個世紀的世界戰爭。當然,最最重要的還是主人公韓新月的命運和與楚雁潮老師之間的愛情。新月還是死了,帶著遺憾走了。但是讓我們明白了一個真理:愛情以及人性中美好的東西是可以超越宗教和種族的,雖然在現實中經常會被扼殺,而正因為現實的殘酷,才越發覺得這些東西的珍貴。

  一本厚厚的書,承載的是一段沉甸甸的感情,《穆斯林的葬禮》是一本好書,值得一看。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5

  六十多年的風雨,三代人的沉浮,一切已沒人記得;水凳上的夢想,美玉中的歷史,交匯在一起,構築成了一個悽婉的夢。

  霍達在《後記》中寫到:“請接住她,這是一個母親在捧著自己的嬰兒。”這部五十萬字的鉅著,霍達只寫了四個半月,但前期的準備卻相當漫長。這本自打她記事起,就醞釀著想寫的書,以獨特的視角,描繪出了兩個時間不同、內容不同,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令人回味無窮。

  梁亦清,一位普通的穆斯林琢玉人,為了撐起一個四口之家,在北平辛勤勞動,創立了奇珍齋。一次偶然的相遇,他結識了準備前往麥加的長者吐羅耶定以及孤兒易卜拉欣。在交往中,易卜拉欣被玉所吸引,拜梁亦清為師,改名韓子奇,學習琢玉。

  三年後,韓子奇進步飛快,已成為一名可以獨當的一面的優秀工匠,而且梁亦清平生最為偉大的作品——鄭和下西洋的寶船也即將完工。可天有不測風雲,多年的勞作使梁亦清身心俱疲,在完工的最後一晚倒在了旋轉的砂輪上,船毀人亡。奇珍齋也因此消亡。三易寒暑,韓子奇重新雕成了寶船,完成了師傅的遺願,又藉助自己的一雙巧手收集珍寶,重振奇珍齋,娶師妹梁君璧,生下了兒子天星,而自己的另一個師妹梁冰玉也考上了燕京大學。“覽玉盛會”的舉辦更為這一切錦上添花,韓子奇更是獲得“玉王”的美稱。一切都是那麼的完美。

  可是突如其來的戰爭打破了這一切。為了保護自己的玉,韓子奇把自己固執的妻子和幼小的兒子留在了國內,自己和好友亨利踏上了前往英國的旅途。同樣固執的梁冰玉偷偷跟上了他們。從此,一家人天涯兩隔。在英國的幾年中,韓子奇與梁冰玉相愛,生下了女兒新月。戰爭結束後,韓子奇和梁冰玉回到了中國。但是一切都變了,妻子因猜忌而毀掉了奇珍齋,整個家庭也因韓子奇與梁冰玉的愛情而產生了隔膜。結果梁冰玉離開了博雅齋中的家,留下了新月。

  春去秋來,韓新月長大了,她發現了家庭中父母越來越多的爭吵與父親一味的讓步。但她並沒有過多的關注,因為在北大的的學習需要她投入更多的精力。在那裡,她有關心她的同學,有和藹的班主任楚老師,有美麗的未名湖。在那裡,她與同學一起學習,和老師討論問題,在未名湖畔散步,一切都十分圓滿。然而,新月在這時候被檢出患有心臟病,她只好暫時放棄求學,進行治療。她依然想在做完手術後重新學習。但病情因新月的一次發燒而加重,只能進行保守治療。這是支援她的,是她與楚老師之間的愛情。但因民族差異而無法結婚。最終,在一次病發後,新月離開了人間,故事在葬禮的悼詞中結束......

  看完此書後,我感慨頗多。看到韓子奇為了重振奇珍齋,低下了自己的頭,進入了進入了仇人的店鋪工作。在那期間,他摸清了做買賣的方法,最終擊敗仇敵,使奇珍齋的生意做大,使我見到了意志的力量。看到韓新月為了奪得第一,獨自一人在燈下複習;幫助落後的羅秀竹,使其渡過“俄轉英”的難關;為了不讓自己的好友難過,偷偷提前出發……新月是個多好的孩子,她善良,無私,為人著想。但心臟病毀了她來之不易的愛情,她對美好的嚮往和追求,她美好的前途,毀了她的一切。我看到了生命的珍貴與脆弱。

  擁有生命,就擁有了一切。對於新月,她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走完自己生命的全程。對我們來說,生命是最寶貴的財富,我們還年輕,有時間去學習,去成長,去追逐自己的理想,實現自己的抱負。朋友,不要再為小事而抱怨,未來是光明的,要循著自己的理想,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要記住,熱愛生命,相信未來。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6

  舉頭一輪明月高掛,低頭一室書香瀰漫。讀完《穆斯林的葬禮》,看明月慢慢幻化成新月明媚的臉龐,不由得思索這一家人的情感起伏,回味三代人的玉之情緣……

  《穆斯林的葬禮》以玉為引線,將三代人的情感、生活,將穆斯林的風俗、文化,將社會的變遷、發展,串聯在一起,不僅僅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個個性鮮明而又飽滿的人物形象,敘述了一個大家庭三代人玉器行業的興衰,更是將梁氏一家人不同思想觀念、不同思維方式尤其是愛情觀的衝撞體現的淋漓盡致,使穆斯林思想文化在時代的變遷、傳統與現實的矛盾衝突得以凸顯。姐姐璧兒沒受過教育,一直保持著封建舊思想,再加上丈夫與妹妹的混亂關係,以致對丈夫思想、思維方式不理解,對妹妹惱怒,對丈夫與妹妹的愛情憤恨;而妹妹玉兒,上過大學,思想相對先進,敢於主動追求自己的愛情,但又不得不屈從於家族傳統和現實,幾年後回來一切都已成為泡影。

  緣,妙不可言。書中有“奇珍齋”主人梁亦清與韓子奇因玉而結的師徒之緣;有師父之女璧兒和玉兒分別愛上韓子奇的情仇恩怨;有韓子奇與玉兒之女新月與楚雁潮的痴戀糾纏;也有孤獨的玉兒守著新月之墓、韓子奇與璧兒之子與妻兒的平凡。些許情緣之外,是韓子奇背景離鄉的為玉而為的奮鬥史,更是新舊思想的破撞與融合史,都在詮釋著這奇妙的緣份。而全書終究歸於平凡淡然的生活,道出了緣份的真諦——月華終究昇天,美玉畢竟非凡。只有生活現實才是緣之依託,無論幸福亦或悲慘。

  在那個年代,愛情是否能存活,答案是不能的。新的愛情觀已經出現,舊的愛情觀依然存在,愛情何去何從?璧兒和韓子奇結婚成家,並非全都因為愛情,更多的是對家庭的責任,是韓子奇對梁亦清、是徒弟對師傅、更是將琢玉技藝傳承下去的責任,他們因愛而靠近,因責任而長久。感情和家庭因傳統的守家傳業思想而維持著。玉兒與韓子奇執手相愛,最終因世俗觀念而分手;新月與楚雁潮互生愛慕,也因傳統思想而告終。愛情,誠如美玉一般聖潔而高貴,但,在璧兒與韓子奇身上,沒有存活;在玉兒與韓子奇身上,沒有存活;在新月與楚雁潮身上,也沒有存活。明月昭昭,美玉灼灼,愛情卻暗淡無光。

  玉兒回到了故鄉,面對女兒的墳墓和墓前吹奏《梁祝》的楚雁潮,留下了眼淚。新月皎潔,可慰思女之情,愛之傷痛;玉技尚存,可鑑世事滄桑,緣之奇妙。一切,都已不在,只有記憶還在,現實和記憶的距離也越來越遙遠……

  一輪明月,三生玉緣,愛在前方!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7

  讀完《穆斯林的葬禮》,心情特別的沉重,說實話最後的幾章我也是和著眼淚讀完的,那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一直在我腦海中迴盪。“博雅”宅中悲涼的氣氛一直襲擊著我的心,這時候用任何語言都不能表達我此時的情感,憑我現在的文學功底和見解來談這部巨著我怕玷汙了她的美好。但是我又不得不說,因為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還在我的腦海中來回打旋,新月的離去也一直折磨著我的心,我也一直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感覺新月也一直在我身旁,是那樣清晰,那樣靈動。

  第一次聽說《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是聽至交好友介紹的。說這本書的內容很豐富,也很感人,曾感動了一輩人,當然也感動了我的這位好友。鑑於他的強烈推薦,我不禁有種馬上要看的衝動,但更有幾許懷疑,這書真有他們傳的那麼好麼?

  說她好,她到底好在哪呢?書拿到了,粗粗一看封面,很平常,簡單的文字和幾筆圖畫,一彎月牙一行迴文,看不出有何奇特,感覺是很普通的一本書,洋洋數十萬字,也沒有感到什麼奇特地方。匆匆粗略看完這本書,才在腦海形成一個大概格局,但我再次欣賞此書時,卻得到了更多的感觸,驚歎於回族女作家霍達的筆觸,可以讓人陶醉在那樣的意境裡,讓我真實地感覺到和主人公進行一次零距離接觸,為他們歡樂,為他們痛哭,當一個個的送他們離開人間的時候,也為他們生死離別折磨的痛徹心肺,甚至於擔心自己葬禮先於書中葬禮而舉行。默默地,我流著淚,以特有的方式向已逝去的人表示我最沉痛的哀悼!

  這本書巧妙地將玉與月作為線索貫穿整部小說,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讀來著實讓人心動!韓子奇是梁君璧、梁冰玉的父親梁亦清收留的孤兒。為了師傅臨終的遺憾,也為了他自己愛玉如命的嗜好,他和梁家的大女兒梁君璧結成了連理,併成了梁家的主人。隨後,他透過自己的努力,選擇了和他師傅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也成就了他在這一行業的頂尖地位。然而,抗日戰爭爆發了。為了他心愛的玉,他背井離鄉,攜帶了他的全部玉器來到了英國。而戰爭的硝煙同樣瀰漫到了英國。在痛苦與絕望中,韓子奇與相依為命的梁冰玉相愛了,他們在絕望中努力找到了希望。並有了愛情的結晶——新月。在國外飄泊了數年後,還是為了玉,韓子奇回到了妻子的身邊,帶著女兒,守住了他的玉,繼續做著玉的奴隸。

  六十年代初,韓新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大的西語系,也就是她親生母親梁冰玉曾經就讀過的燕京大學的前身。在北大,新月和他的年輕英文老師楚雁潮深深地相愛了。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命運偏偏就是如此的殘酷,新月,一個十七歲的姑娘卻在他風華正茂的歲月被檢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那是一種不治之症。在楚雁潮的支援、鼓勵下,新月勇敢地與病魔作著鬥爭,即使病魔纏身,她還是積極、樂觀地生活著。

  想著等到病癒那一天重新回到校園。而另一方面,對於新月來說,最渴望得到的就是母愛,從他記事起就似乎沒怎麼受到過母愛,一位母親該擔心的,該操心的事,全是由疼愛自己的姑媽所取代,似乎姑媽更像媽媽。每當新月看到寫字檯上那張六寸大小與母親的合影時,才會感受到隱約的母愛。她不知道,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當新月瞭解到了事實的真相後,她微弱的心臟難以承受如此沉重的打擊,和楚雁潮的真摯愛情也最終沒能留住她的生命。新月帶著無盡的遺憾閉上了眼睛……

  幾年後,當新月的親生母親梁冰玉到女兒墳前看望女兒時,發現了一位中年男子,矗立在親人墳前,用小提琴深情地拉著《梁祝》……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看到穆斯林我們想到最多的還是清真寺;關於回族,我知道的也很少,只知道回族人都很愛乾淨,不吃豬肉,男人們頭上都戴一頂小白帽;僅此而已。《穆斯林的葬禮》的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在這部長達五十餘萬字的長篇小說裡,作者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

  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韓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展示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及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作品清新流暢,質樸無華;以細膩的筆觸探測人的心靈,讀後蕩氣迴腸,留下深沉的思索,讓我們看到了更多有關穆斯林的精神生活。

  和新月的坎坷命運相比較,想想其實我們還是應該感到十分幸運和滿足的。生活在現在這個和平社會,有父母的疼愛,更有追求幸福的權力。當看到當新月在病榻上還念念不忘學習她所鍾愛的英文時,這種精神不正是我們現代人所要學習的地方嗎?人啊,是應該學會滿足,正所謂知足長常樂,當經歷了生離死別,當看透了悲歡離合,我們最應該學會的是放棄看似重要東西。因為放棄更是一種美,而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進取、知足常樂的過程。

  常常出現這種情況,每當人們在看完一部小說後,而置身於故事人物其中,情緒也久久受故事人物的影響,這也許就是作者在用自己的心,或自己的生命去寫的緣故吧。他們並不是為了賺別人的眼淚,那也是他們自己的情不自禁。一個好的作家在寫作時,並不急於下筆,而是經過想當長地一段“孕育”之後,他們面對文學,有著宗教般的虔誠,寫作在他心中應該是神聖的,來不得虛偽,欺詐和裝腔做勢,也容不得骯髒和居心不良。因為一顆醜惡的心是寫不出真善美的好文章的,也不會讓人淚流滿面的。難道你不是這樣認為的嗎?

  長路漫漫,無限的思緒仍在飄蕩,何處才是心靈的彼岸……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8

  對於這本最有生命力的矛盾文學獎經典作品,我也記不清翻閱多少遍了,每次都為其陷入深深的沉思。最純潔的夢想,最悽美的愛情,最痛楚的命運,它以其獨特的情節和行文風格引起了"轟動的效應"。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代回族人之間的家庭故事。關於回民我所知甚少,看了《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覺得這是一部穆斯林的聖潔詩篇,充滿悲劇的美感。過去的生活過去了,新的生活開始了。這本書場面十分宏大,頭緒那樣紛繁,透過一個玉器世家幾代盛衰,唱出一曲人生的驚歎。

  我想這是玉的長河,不,是人生的長河,命運的長河,悲劇的長河。到新月之死,我實在無法抑制,不能不流下眼淚。如果不是把人生的真諦寫得如此深邃,如此動情,能有如此摧肝裂膽的藝術魅力嗎?

  的確,一頁一頁讀下來,我進入一個莊嚴而偉大的世界。讀到《玉殤》梁亦清之死,這是一個大斧鏗鏘的雕塑,悲壯淋漓,令人震撼;讀到《玉王》,韓子奇青雲得意,勾心鬥角,用筆如此老練,千萬世態,遊刃有餘,我深為這種藝術動力而讚歎。圍繞著這一條清澈而晶瑩的玉的長河,梁軍璧,韓子奇,各有鮮明的性格,各有獨特的內心世界。但在這龐條的人生之林中,卻響起一支幽幽的樂曲,它由小而大,由輕而重,由弱而強,一個形象而輕盈而出這就是新月,正是這一純潔、幽靜、美麗的靈魂。本來是一道活潑的小溪,卻一下跌入人生的劫難,由梁啟璧之拒絕楚雁潮波瀾乍起,掀起可怕的命運的鉅變......似的,正如作者所言,她是為人心作傳無論是優美的還是殘酷的,人的心靈,壓倒一切,鎮住一切。新月之死,令人悲痛欲絕。新月之死,是祝英臺之死,是纏綿的,又是壯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蒼天泣血。人們的心志正是從這悲劇之美中得到淨化的。

  我的室友說這本小說的結局太悲慘了,但是在尾聲部分,梁冰玉看到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出現在門邊,潔白的皮膚,俊秀的臉龐,黑色的眼睛,長長的睫毛,正吃驚地看著她。新月!新月!......她一把抱住了少女,默默蒼天,沉沉大地,過去的過去了,新的生活開始了,梁冰玉抱著的人不是新月,而是梁家的三代人,她抱住的不是一個新的新月,是一個關於未來的夢,一個希望。

  梁冰玉輕輕地走過去,心裡只想著自己的女兒。和那個人一樣。

  暮色悄悄的降臨,婆娑樹影漸漸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滿目雄渾的黛色,滿目溫馨的清香。

  西南天際,一彎新月出現了,淡淡的,朦朧的,若有如無。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9

  “西南天際,一彎新月升起來,虛虛的,淡淡的,朦朦朧朧,若有若無……”

  “淡淡的的月光下,幽幽的樹影旁,響起了輕柔徐緩的小提琴聲,如泣如訴,如夢如煙。琴弓親吻著琴絃,述說著一個流傳在世界的東方,家喻戶曉的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梁冰玉在琴聲中久久的佇立,她的心被琴聲征服,揉碎了,像點點淚珠,在這片土地上灑落。”

  “天上,新月朦朧;”“地上,琴聲縹緲;”“天地之間,久久在迴盪著這琴聲,如清泉淙淙,如絮語呢哺,如春蠶吐絲,如孤雁盤旋……”

  這是我很喜歡的故事的最後那段文字,來自《穆斯林的葬禮》。美貫穿了整個故事,留給人四字印象“銘心的美”。

  首先是悽美。讀完時,我已是淚流滿面了,我抱怨作者為什麼如此殘忍,要賦予一位完美的妙齡少女如此苦難並短暫的一生,要拆散一對真正相愛的人,讓他們明明相愛卻又無法逾越這陰陽兩地的隔閡呢?

  其次是結構美。這是一本關於穆斯林家庭的書,作家巧妙地將玉與月作為線索貫穿整部小說,用了回憶交叉的方式寫出三代人的故事。每一章的名字都很特別。全是兩個字,而且第一個字都是“月”、“玉”交替出現。“月”與“玉”都會發出一種淡淡的的光。朦朦朧朧,如霧如煙,如雲如紗。只看題目就感覺很美。“月”與“玉”在我的意識裡,都會發出一種淡淡的,絲絲縷縷的光。如霧如煙,如雲如紗。兩者都是難以得到的。“月”只屬於天空,惟有深藍的天空才能襯出月光的冷與美,才有高處不勝寒的境界。有“月”字的章節都是寫小主人公新月的。

  而“玉”則是適合欣賞,而不適合擁有,像玉王韓子奇,擁有了玉,成了玉王,到最後還是失去了玉。可以說,我是帶著這種朦朧的美讀下去的。讀了一大半,那種美還是附麗著,它揮之不去。序曲中的“月夢”就像夢中一樣朦朧,“晨曦熹微,小巷清幽”,“天和地是灰色的”,“磚和瓦是灰色的”,那個她,“夜夜沉醉在夢中”“不願醒來”的她,是一個謎,它彷彿是從夢中走來,全身還帶著夢一樣的水汽,眼神朦朧而憂傷,她引發了我對這個穆斯林的好奇,“一道門隔著兩個世界”。怎樣的兩個世界,答案得自己找。

  那兩個世界,一章章地輪番出現,那個答案難找。其中一個世界是上一代的,是新月的爸爸那一代的世界,另一個世界時下一代的,是新月這一代的。剛剛在這一個世界發現動情處,這一章卻完了,輪到另一章中的另一個世界,調整好自己的心情,深深地吸一口氣,重新投入另一個世界,也帶著上一章的感情讀,因此,這兩個世界不是分開的,不著邊際的。後來,我知道了單數(一,三,五……)章節是講玉王的,而雙數(二,四,六……)是講新月的。若是以前我肯定會把兩個世界分開來理解,或者說把兩個世界的情感分開來感受,但看《穆斯林的葬禮》時,我從來都不想破壞這種懸念美。

  再次是自然美。書中大部分人物的美不是用醜的形象襯托出來的,因此是很自然的,看不出刻意的雕鑿。琢玉高手梁亦清在沙沙的磨玉聲中的那種“心中只有玉”的專注很美;兩姐妹壁兒和玉兒拿著綠茸茸的盛著瑪瑙似的櫻桃的鮮荷葉,很美;易卜拉欣捧著清涼的滑膩的玉婉,失了魂的陶醉很美;新月在北大的未名湖畔上的石階上坐著凝神閱讀很美。

  小主人公新月有一種“不必特別地打扮自己,便有種天然去雕飾的樸素的美”,這種美含有簡愛的剛強,非林黛玉式的悽美,襲人式的柔美,寶釵的剛美,。喜歡新月是因為她的自信。高考時,新月自信地只填了第一志願,沒有填第二志願,她不願意給自己退路,當時我就為她拍掌叫好。新月憑著她的努力及自信考上了北大,當新月畢竟不成熟,她也有不自信的時候,面對對手會感到不安,擔心被打敗,同時又不甘心落後,這樣新月這個形象才豐滿,真實。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花季少女,卻又心臟病,但病魔帶來了愛情。新月的老師楚雁潮深深地愛上了新月,並默默地為她做這一切,他們之間的愛沒有轟轟烈烈,海誓山盟,但卻真摯感人,這也增加了主人公的美。

  剛合上書,我曾疑惑:《穆斯林的葬禮》僅僅是想告訴世人在回族裡發生過這樣一個悽美的故事?還是像霍達所說的“無意在作品中闡發什麼主題”?書中,時時提到種族的不同。在奧立佛·亨特向梁玉冰求婚時,梁玉冰以種族的不同為藉口拒絕了。韓太太以種族不同,宗教不同反對楚雁潮與新月相愛;在穆斯林的葬禮上,不能有漢人參加。就像楚雁潮所說的“我尊重你們的宗教信仰,這其實也是人類的一個共同的美好的願望;信仰使人高尚,使人的心靈得到淨化,虔誠的信徒是令人尊重的;我並且尊重你們的生活習慣。我想,我們之間並不存在什麼障礙……”

  是的,天下一家親,為什麼要分種族,有所歧視呢?也許,這也是作者霍達所想要問的吧!開篇上的“穆斯林的葬禮上的祈禱”所說的“寬恕我們這些人”中的“我們”是指全世界吧!穆斯林為著全世界祈福。透過穆斯林的葬禮,我們希望那條界限可以抹掉。我明白這本書為什麼起名叫“穆斯林的葬禮”了。讓存在著民族歧視的都埋葬了吧!這一場葬禮後,全世界的人沒有了障礙,天下一家親。在新月的葬禮上,不是有漢人(楚雁潮)參加了嗎?而且他還為新月試坑(試坑—穆斯林向亡人最好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這一規定的打破,不正是作者心中的呼聲?

  在美的背後,是作者敏銳的眼睛,是讀者暢意的感受。霍達所挖掘的不僅僅是美,是世界要求的呼聲;讀者所感受的不僅僅是美,是來自心靈被詮釋了的暢快的感受。愛,沒有國界的。

  人們本能地而並非理智地嚮往純美純情的意境,追求美是人的本性。美不必強迫人接受,不然,“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那樣的名句也不會這樣傳之久遠,深入人心。當然並不是人間處處都有這樣的意境,所以人們才需要這樣的意境。人是本能的追求美的。如果我們用愛、自由和美來抗拒暴雨、抗拒狂風、抗拒霜刀雪劍,我們就有了必勝的信心。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10

  “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兩根故事線,一大家子人的悲歡離合,就這樣交織重疊地,從作者筆下娓娓流出。“一道門,隔著兩個世界。”

  ——一個是玉的世界,一個是月的世界。霍達用穿插的筆法,寫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為我們展示了穆斯林獨特的風俗習慣和人生歷程,描繪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臺上,悲劇,喜劇,輪番演出,不捨晝夜,無盡無休……”的“演出”,體現了他們生生不息的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古都京華老字號玉器行“奇珍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層的琢玉藝人,他家有兩個女兒,長女君璧長於心計,次女冰玉聰慧善良。一天有位長者帶名少年去麥加朝聖路過樑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決定留下當學徒,這就是本書主人公韓子奇。師徒兩人正為一件訂貨勞作,這是專做洋人買賣的“匯遠齋”定做的“鄭和航海船”。鄭和是回族的英雄,他們決心做好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細刻將在中秋佳節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暈倒在轉動著的玉坨上,寶船被毀,人也喪命。為了抵債,韓子奇到“匯遠齋”當了學徒,苦熬三年終成行家。

  他回到奇珍齋娶了長女君璧,決心重振家業,十年之後名冠京華,又得貴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華戰爭爆發,韓子奇擔心玉器珍品被毀,隨英商亨特來到倫敦。妻妹冰玉不顧姐姐反對,偷出家門執意隨姐夫遠行。

  在倫敦亨特之子奧立佛深深的迷上了冰玉,但奧立佛在倫敦大轟炸中不幸喪生,冰玉在孤獨,思鄉的情況下與韓子奇相愛,並生下女兒新月。戰後一同回國,姐姐不容兩母子,冰玉決定帶女兒遠走他鄉,韓子奇苦求,留下女兒。新月逐漸長大成人,以優異成績考上北大西語系。上學後與班主任楚雁潮發生愛情,因楚系漢族,為梁家反對,他們的愛情卻在阻撓中愈加熾熱。而哥哥也因母親的心計所使,娶了新月的同學,當發現時,一切都來不及了。新月紅顏薄命,因嚴重心臟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絕。韓子奇瞬間蒼老,母親也終於明白自己的過錯,哥哥,嫂子挑起了家裡的擔子。後來韓子奇,梁君璧相繼去世,韓天星也有了一雙子女。

  多年以後,冰玉回來了,但一切都也物是人非……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哭了,我是很少流眼淚的人,平日裡不管多感人的故事或是電影我都沒怎麼哭過,但《穆斯林的葬禮》卻深深的感動了我,在故事結束後我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以往的書裡都有著讓我愛憎分明的人物,可這本總是讓我充滿著一種惋惜和不捨,三代人的故事,似乎每個人都不行的成為了一場悲劇。

  梁亦清一個老實、本分的琢喻藝人,在雕琢驚世作品“鄭和航海船”最後關頭玉毀人亡,留下妻子和兩個女兒,使原本辛福美滿的家庭一下失去了支柱,梁君璧作為長女本事天真爛漫的年紀卻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任,韓子奇則到“匯遠齋”做了學徒,他們因玉結識,又因玉而改變了各自的命運。在韓子奇與梁君璧喻梁冰玉兩姐妹的感情糾葛中,我們不能單純的說誰是受害者,因為他們都失去了很多。梁君璧多年來的守候等來的是丈夫與自己親妹妹有染並已生下一個女兒的殘酷事實,而韓子奇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卻不得不面臨如此尷尬的局面,而梁冰玉不得不丟下年幼的女兒遠走他鄉。看似解決了一切,剩下的卻也只是一個貌合神離的家。

  新月是一個善良、純潔、開朗的女孩,一充滿青春活力的生命,在這個已經死氣沉沉的家裡,無疑它就如同春天的陽光明媚溫暖,照耀著每一個人,溫暖著每一個人。大家都非常喜歡她,除就母親。在新月的心底她深深的渴望著母愛,而母親與她之間總有著一種莫名的疏離從來都不親熱。母親該擔心的,該操心的事,全是由疼愛自己的姑媽所取代,似乎姑媽更像媽媽。

  每當新月看到寫字檯上那張六寸大小與母親的合影時,才會感受到隱約的母愛。直到很久以後新月才從父親的信裡得知自己並非現在的母親所生,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母親一直以來都對她疏離冷漠。新月與楚燕潮的的愛情也是悽美的,兩人相識相知相愛,美好卻有短暫、坎坷,因宗教信仰楚燕潮得不到新月家裡的接納,尤其是母親的百阻撓。而新月的病更是殘酷,有時候真的不明白這到底是病還是命,美好的事物總是備受摧殘,為何這個本就殘酷的世界就不能容下這樣一個美好的生命,新月的死給他的家人和愛人都帶來了巨大的傷痛,也讓她的母親懊悔萬分,課時又有什麼用呢?人總是都不過命運,總是被他玩弄玉股掌逃不出他的手心,它可以用後悔來活活的折磨你一輩子。新月的死讓人不禁對這個世界感到絕望。

  我不知道當多年以後梁冰玉回到家看到物是人非的場景是怎樣的一番心情,所以當我們擁有的時候就應當懂得珍惜,不要耿耿於懷於過去而被怨恨矇蔽了雙眼,否則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痛苦的都只會會是自己,同時會讓更多無辜者的幸福成為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