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通用33篇)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通用33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國演義》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1

  歷史是死的,沒有多少人會對枯燥無味的歷史感興趣,惟有在歷史中注入民俗文化情感,使歷史變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故事,那麼它才會生動形象惹人喜愛。《三國演義》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三國是一段紛爭的歷史,一百多年的腥風血雨在中國歷史中,可它卻成了廣大民眾茶餘飯後喜愛談論的話題,這主要歸功於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傾注的民俗文化情感。

  羅貫中曾雲遊四海,網羅天下對三國的民族記憶,這種記憶其實受到人們對歷史的改編,融合了人們的愛狠情仇,包含人們的真是理想,下面我們來共同探討《三國演義》中的民俗文化情感。《三國演義》中,神化了兩位關鍵人物,一位是武聖關羽,另一位是諸葛亮。

  關羽有著“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的健朗體魄,又有將義氣看成是比生命比戰爭勝負更重要的事。這儼然是一個人民心中的理想形象,人民十分渴望有這樣一位英雄人物出現。關羽“溫酒斬華雄”估計是人們最喜愛的篇目,位居弓馬手,武藝擎天地,溫酒未涼而取強敵首級,轉瞬之間,數行之言而關羽武藝,氣質,威嚴全顯,怎能不讓人驚歎。後來關羽被孫權,呂蒙等人設計殺害,其靈魂附身呂蒙痛罵孫權:“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認我否!我來漢壽亭侯關雲長也”讓孫權魂不附體。呂蒙七竅流血而死。這樣的死後復仇怎不讓人驚歎,讓人大呼痛快!因此,關羽正在小說中並非人的形象,而是神,是世人推崇嚮往的神。

  諸葛亮又是一個典型,草船借箭,借東風。七擒孟獲,錦囊殺魏延等早已成為婦孺皆知的故事,這些故事或許不是都發生過,有些可能是人民新增上去體現諸葛亮智的,當他們都體現了當時人們希望當朝統治者任用像諸葛亮這樣的賢能之人的願望,其中最精彩的我認為就是智激周瑜的故事了。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原本不希望江東發生戰爭,希望請和於曹魏,諸葛亮在於他一次交談中,不經意間默誦了曹操的兒子曹植所賦的《銅雀臺賦》,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與之共”。大喬可是孫權的妻子啊,小喬又嫁給了周瑜,怎能不讓周瑜憤怒!“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老賊欺我太甚”。可見諸葛亮不僅讓周瑜改編了觀念,又讓他與曹氏集團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我想各位讀過後都會對諸葛亮的只會感到敬佩。

  《三國演義》中的民俗文化不僅為整部小說增添了別樣的風味,有恰如其分地展現出人民群眾的理想,有君主,就會有文臣武將,《三國演義》是以劉備為正統的,劉備旗下五虎上將,劉備龐統的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表現當時人們渴望社會安定,渴望生活幸福美滿的願望。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2

  《三國演義》內容豐富,成語眾多,雖然看起來比較麻煩,但是能讓我們真正領會作者的藝術才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講張角,張梁,張寶黃巾起義,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之後,三兄弟開始打天下,以及當中發生的事。我讀了這本書真是受益匪淺,看,諸葛亮的出現使三國變得更有意義,真是進入白熱化階段。火燒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漢中,七擒孟獲,智取三城等都是諸葛亮的“傑作“,就連他死了的時候也機關算荊

  我總想著,若無諸葛亮,劉備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國,諸葛亮的才華可謂是深不可測。他考慮周到,而且不講私情。他最喜歡用火攻,想當初,諸葛亮的隆中對,巧借東風,寫出師表,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智退司馬懿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機智才華。正是因為如此,我深深的敬佩這一位先生。

  在《三國演義》裡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勢不兩立,明天卻又杯酒言歡。而且這種鬥爭滲透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連家庭,朋友等,都毫無例外地被捲入了鬥爭的漩渦,甚至成為鬥爭的工具。他們為了滿足自己權利,財產的慾望,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爭奪戰中不被消滅,總是玩弄各種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鬥角。

  總之,《三國演義》除了給人以閱讀的愉悅與歷史的啟迪以外,它更是給有志王天下者聽的英雄史詩。正因為如此,《三國演義》在雄渾悲壯的格調中瀰漫與滲透著的是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雲、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對細節的刻畫,來體現人物鮮明的特點。如,寫張飛,第七十回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眼智敗張郃的戰例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刻畫與描寫,與此同時又加入了一段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更顯出了諸葛亮的智謀高超。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214和217年連續下了三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賞是他那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因為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敘、倒敘,還有作者採用了沿線索來記敘的文學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如,赤壁之戰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展開敘述的。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絡,不會在一個章節之中只敘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進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隻讀一條線索的冗長與乏味。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3

  三國,是中國幾個動亂的時期之一。但“逢亂世出英傑”,三國也不例外。在這一時期,出現了盤踞北方的曹操,倚靠這長江天險的孫權,佔據益州、漢中的劉備,都是一方豪傑。

  《三國演義》是講從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到西晉的三國歸晉,只有90年的歷史,這短短的90年,令人熟知的故事有很多。像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計”都是諸葛亮的計謀的完美體現。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的草船借箭是把天時地利人和體現的淋漓盡致,諸葛亮算定了大霧之日,便借子敬二十隻草船駛往曹營,曹操因疑霧中有埋伏,便令以亂箭射之。待至日高霧散,孔明令收船急回,船輕水急,曹操追之不得,使孔明既安全借得箭,又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來三顧茅廬。當時劉備在徐庶和司馬徽的推舉之下,知道了諸葛亮的名氣,也因此開始拜訪諸葛亮,第一次沒有見到諸葛亮,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外出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反過來想,如果說劉備因第一次沒見著,就放棄,諸葛亮這個人才不就埋沒了,也就沒有“草船借箭”和“空城計”這樣的故事了。劉備也不會在軍閥混戰中,儲存實力。

  在讀了三國演義之後使我深受感動的是劉備的三顧茅廬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在學習上也要鍥而不捨,才能取得成功。經典是經過時間的考驗的,所以很有借鑑的意義。

  關於空城計從歷史意義上講是真是假頗有爭議,我認為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羅貫中能寫出這樣的故事,真是美妙絕倫,所以家喻戶曉。

  讀了《三國演義》之後,不僅瞭解了歷史,更使我知道了古代文學的偉大,使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4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意味深長。《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刻畫了200多個人物形象,把許多人物寫得淋漓盡致,比如說:劉備、關羽、曹操、諸葛亮等。這本書主要寫魏、蜀、吳三國之間發生的鬥爭,這本書從東漢末年一直寫到晉朝那個時代。書中有幾個人物讓我對他們產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劉備,從一開始的桃園三結義這個故事就讓我對劉備產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義,也很有愛心,也非常的顧全大局,就拿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來說,劉備為了統一亂世,三次才請到了諸葛亮,他的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十分敬佩他。但劉備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受到打擊不能控制自己,關羽、張飛被殺害後,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聽諸葛亮的話,一定要攻打吳國,導致失去了一員戰將,如果他當時聽從諸葛亮的話,就一定能聯吳抗曹。

  然後是關羽,他一生獲得了許多的戰功,比如說: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等等,他為了與劉備會合,便不遠千里來找劉備,斬顏良,誅文丑,結果魯莽的張飛以為他背叛了劉備,準備要殺他,然後又看見他跟敵方打仗,這才明白。於是關羽和張飛準備一起去找劉備,最後終於與劉備會合,想象著那令人激動的場面,真為他們而高興!在書中描寫關羽的一句話是: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手拿青龍偃月刀,還有赤兔馬。這樣搭配,簡直是無人能敵!

  最後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在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劉備嚇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裝作害怕打雷,這才矇混過關。他在統一魏國時,可以說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他的策略,無不可以統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戰中,只是因為周瑜的一個小計策,而失去了蔡瑁、張允那麼好的將軍,也導致了他們沒有好的水軍將領,也沒能識破龐統為他提供的連環計,結果大敗而歸,全軍覆沒。最後讓司馬家一統了亂世。

  透過這本書,讓我學到了很多:劉備教我們什麼事情都要冷靜對待;關羽教我們忠誠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曹操教我們做什麼事情都不要多疑。我們只要取長補短,就能戰勝一切困難。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5

  同學們,書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是人類無聲的老師,它即可以逗我們開心,也可以教會我們知識。那麼你們讀過什麼書嗎?是否讀過文學經典呢?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說一下我讀過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這本書的作者是羅貫中,太原清源人。這本文學經典主要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個戰爭故事。

  我最喜歡的兩個故事是:曹操煮酒論英雄、劉玄德三顧茅廬。曹操煮酒論英雄主要講的是:曹操邀請劉玄德討論合作之事。他說:“劉兄,你我大軍都是最強大的勇軍,如果我們倆對抗,一定會打成平局的,不如,我們兩軍合作,一定能把吳國打得落花流水,我們再一統天下,如何?”劉玄德說:“曹兄,你見笑了,我軍怎能和你軍相對比較呢?”曹操又說“既然劉兄這樣說的話,那把你的軍隊加入到我的軍隊來,訓練成勇猛的大軍,一起對抗外敵。”劉玄德此時正要用手去拿一顆花生吃,天上又響起了大雷。嚇得他把花生都掉到地上了。曹操見劉玄德如此膽小,心想他辦不出什麼大事,在以後的戰爭中就處處看小劉玄德。其實劉玄德那天是故意把花生掉在地上,讓曹操誤認自己是膽小之人。目的是為了讓曹軍對他放鬆警惕,使劉軍更容易攻城罷了。透過這個小故事,我明白了,凡事不要只看別人的表面來評價別人,要深入瞭解才行。

  劉玄德三顧茅廬這個故事說的是:劉玄德軍隊已經處於弱勢了,主要原因是因為他的身邊沒有一個得力的軍師,於是司光徽向劉玄德推薦了孔明。可是要請孔明出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劉、關、張三人就約好一起去請孔明。第一次,天氣下著大雨,孔明故意說不在,第二次,太陽很大,可孔明還是故意說不在,第三次,關、張已經非常不耐煩了,可是劉玄德還在等。孔明被劉玄德的精神所打動。終於答應出山幫助劉玄德。從此輔助劉玄德打了很多勝仗。從這個小故事我明白了:只要我們堅持了,並努力了,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三國演義》這本書是一個讓人值得觀看的文學經典,裡面有上千個小故事,每個故事都包含有一個道理。這麼有用的書,你們也快去看看吧!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6

  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人人皆知。

  其中,《三國演義》是把《三國志》通俗化之後所作的書。由只有高階知識分子才讀得懂的史書,變成幾乎連半文盲式的一般人都可以勉強看下去。

  它的作者羅貫中,名本,別號湖海散人。據說他還是施耐庵的學生,曾經一起從事小說著述。羅貫中的作品除《三國演義》外,還有《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三遂平妖傳》等長篇小說。

  他的這些歷史演義,歌頌的主要是聖君賢相,英雄豪傑,表現了作者對歷史上強盛時期的嚮往。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史小說,是羅貫中在民間講史平話的基礎上,取材史籍、民間傳說和戲曲,把零散的三國故事、傳奇,寫成可一部七十五萬字的名著。

  《三國演義》主要一五條線:漢朝滅亡是引線,晉國統一天下是終局,中間是三個國家的興衰的主線。這幾條線互動聯絡、交叉,成為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

  《三國演義》是以蜀國為正統寫東漢末年到晉統一全國之間的史事。尤其以魏蜀兩大國之間的矛盾鬥爭為主幹;寫魏、蜀兩方時,又以蜀國的故事為重點。

  寫蜀漢時,則以諸葛亮為中心;在寫諸葛亮時,又以隆重決策為關鍵,這說明了作者維護漢家正統的思想。

  《三國演義》中有姓名和行動的人物約四百多個,其中寫的出色的便是三絕。

  曹操的形象,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個是“奸”,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徵則是殘暴和狡詐。

  他一方面消滅異己,另一方面又開脫自己的罪名。同時,他又不是頭腦簡單的暴君。雖然要一心殺死異己,他十分明確的把握著“當殺則殺,不當殺則不殺”的原則,從不一意孤行。另一個字便是“雄”,他志向高,心懷天下,富有政治謀略,能以本國利益為出發點,不計較一時得失。所以稱曹操為亂世奸雄。

  關羽是有名的英雄,他文武雙,智勇兼備,在他複雜的個性中有民間色彩,又有封建色彩。因此,他在勞動人民和統治階級中,有同樣的地位和威望。

  諸葛亮是羅貫中著重刻畫的人物。

  作者在他出山前和死後69年只用了五十回,而他出山時的短短二十七年就永樂一般以上的篇幅來寫他的活動。由於作者的極力刻畫,使他成了年近乎“完人”的人。

  《三國演義》被作者寫的如此惟妙惟肖,真當之無愧為四大名著之一。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7

  我是一個愛看書的人四大名著早已讀的滾瓜爛熟。可班裡突然湧起三國演義的高潮。我只好在湧進書海讀起來。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由於張角的“黃巾起義”而湧出了三位豪傑,也就是本書的三位主人公:劉備,關羽,張飛。同時還湧出了一代奸雄——曹操。於是劉關張三人和幸運兒孫權還有曹操可是了三國鼎立的形勢。

  後來就講了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劉備得諸葛亮如魚得水等多個劇情。這裡我最佩服的是趙雲。俗話說的好:“一呂二趙三典韋”。雖然趙雲沒有‘不孝子’呂布勇猛,可我佩服的還是趙雲,因為趙雲有勇也有謀,可呂布為了錢連自己的義父都敢殺。中國自古以來講求文武皆備,即所謂劍膽琴心。但真正的做大事者需要劍膽赤心。赤心,也叫赤子之心,既有善惡之別又能懲惡揚善,向劉備一樣。如果劉備沒有赤子之心那麼他們三人永遠成不了世界上的亮點。呂布可謂勇猛但是他缺少一顆赤子之心,乃成為“三姓家奴”。所以真正的第一應該是趙雲!話說趙雲因為夜晚被曹軍突襲而和大部隊走散,隻身一人穿行於曹軍之中猶如無人之境。終於尋得了劉備的兒子“阿斗”才殺回來,這才有了劉備摔阿斗的典故。現在你們瞭解趙雲了吧!可事情恰恰與我預料的相反。不是我所希望的蜀國得到江山而是我所反對的魏國得到江山,也就是曹操一方。

  再說曹操。曹操年輕時父親曾給他看過一掛。算卦的人說曹操在太平盛世裡是忠臣。可在亂世裡是個奸雄。可是偏偏實現了最不好的那一預言,曹操偏偏在亂世里長大。於是它成為了一代奸雄。其實曹操也挺厲害的,沒有軍師也能成就天下大業。可曹操是是是刻刻為自己著想,所以殘害了許多無辜。劉備是時時刻刻為百姓著想,所以他得了許多民心。可曹操也挺注重有才之士。比如在官渡那一戰,許攸去投奔曹操,曹操聽了,來不及穿鞋就去見他,這才有歷史上官渡這一篇。還有幸運兒孫權。孫權的江山完全是靠他爸爸孫堅打下來的。在江東有一個傳說,找文官就找張昭,找武官就找周瑜。其實孫權就是一普普通通的人物。他就會防守,不會攻擊。要不是他爸爸,他才不會成為吳國的帶領人呢!

  這本書也只能介紹到這了,如果我們班又進行某一本書的高潮我很願意為你講解哦!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8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每當想起那不朽的中國歷史,我不禁又走進了那充滿熱血的地方——《三國演義》,在這個學期我與學生共同閱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

  這本書記載了東漢末年,由農民起義到群雄割據的故事,在這個民不聊生,連年戰亂的時期沒有皇帝,沒有王者,更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個個秣馬厲兵,個個雄心勃勃,使我真實地感覺到了那段被封塵已久的歷史故事。

  書中的這段話使我感觸深刻:“曹軍水寨裡的船隻立刻著火,般只都被鐵鏈鎖住,無法散開,火勢蔓延開來,水寨全部燒著,曹軍就如一堆螞蟻,四處逃竄,只見滿江的火,滿天的煙,上下通紅,照耀如同白晝。”這段話將曹軍比作螞蟻,在極大的火勢下四處逃竄,曹軍的混亂與狼狽盡收眼底,三路軍進攻曹軍水寨,汽勢浩大,更證明了曹軍不義之軍必敗的道理,“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可見曹操之弊,也在那不得和人的環境下,然而終究是瑕不掩瑜,曹操總無愧於英雄之名,惟一可惜的是曹操生性多疑,以致剛性自用,不然赤壁之戰總該有另勝負之寫。

  蜀國謀賴孔明,勇讓關張,卻以劉備為王,何也?沒錯!這正是穩中求勝的情懷大志,歷千百年來,有多少英雄衝鋒在前,心中永懷正義之情,愛國之心,在三國這個亂世中,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曹操告訴我們做人必有心計,劉備說過想成功就一定要有執著的信念和一顆慈愛的心,諸葛亮扇動羽扇,告訴我們只有時刻謹慎,細心才有幹成大事,關羽滿臉懊悔道,心高氣傲,這樣得不到好的結局……每個人都有一個英雄,但刀光劍影之下,鼓角爭鳴之中,總躲不過一個滿頭華髮,黃塵裹身,英雄,英雄之說本戲言耳。

  以史為鑑,以史為例,從這本三國史冊中,我真正認識到了自己,足享用一生,其實《三國演義》本身就是一個真理,讀歷史,讓人明智;讀國學,讓人明禮;從這些經典中,我們就可以與英雄對話,與歷史交談,讀三國,讓我走進了那充滿熱血的地方,走進了人生的戰場。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9

  真好!暑假裡,我有大把時間來讀好書了。

  首先讀《三國演義》。書中描寫了一些氣勢磅礴的戰爭場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真是令我回味無窮,愛不釋手。最是刻入腦海的人物當屬關羽關雲長了,他是一位純爺們,成了我的偶像。

  我崇拜他威武強壯的形象。關羽,身長九尺,鬢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手持青龍偃月刀,足跨赤兔千里馬。好一個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的“美髯公”!

  現在社會,年輕一代人的審美觀有些特別,總推崇面若桃花,眼似葡萄,身如拂柳的“仙氣”形象,男生也要施粉繡眉,看起來很娘,缺少男子漢應有的陽剛之氣。瞭解了關羽後,我端正了我的審美觀,覺得男生就應該有純爺們的範。身為男生,就應該鍛鍊好強壯的身體,能吃苦耐勞,不撒嬌取寵,有擔當。

  我崇拜他武藝高強。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大敵當前無所畏懼。嘖嘖,不愧號稱“武聖”啊!

  正所謂“沒有精鋼鑽,不攬瓷器活”,關羽之所以如此從容有信心戰勝強敵,都是因為他平日裡苦心練習武藝,善於學習兵法。我們小學生現在正處在學習階段,吃夠學習的`苦才能獲得智慧和技能,將來才有機會嶄露頭角,兼濟天下。

  我最崇拜的是他多麼地忠義。當他被曹操所俘獲,勉強答應留下,心裡想的卻是大哥,當有了大哥的訊息,曹操怎麼也留不住他。他過五關,斬六將,追隨劉備而去。

  生而為人,忠字當頭。我們要有忠於國家,忠於家庭的信念。想到這,我不免想起國士鍾南山,二十年前非典肆虐他六十多歲一馬當先,救人民於死神之手;如今新冠猖獗他八十多歲,毅然逆行以身築起抵擋在死神與人民之間的高牆。還有疫情中、洪水中奮不顧身為了別人拼命的人,他們都是忠義當先的可敬可愛之人。

  我還崇拜他有著鋼鐵的意志。當他中了箭毒時,請華佗刮骨療傷。他不綁手,不矇眼,華佗用刀割開皮肉,將骨上箭毒颳去。血呼呼往下流,而他卻仍與馬良談笑風生的下棋。這是怎樣的鐵打的身軀鋼鐵的意志呀!真爺們!

  關羽,就是這樣一個武藝高強、義薄雲天、有萬夫不當之勇、頂天立地的純爺們。他是我的偶像!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10

  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

  我初讀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字數太多,也沒有意思。可是,讀了一段時間後,發現裡面好詞好句數不勝數,而且語句精美,意思簡單易懂。

  花了幾周時間,我將這本書看完。那裡面耳熟能詳的故事,如桃園結義,過五關斬六將,七擒孟獲,借東風,火燒赤壁,三顧茅廬,就這樣栩栩如生地出現在我的面前,讓我沉醉其中,那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讓人難以忘懷,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讓人敬佩不已……

  而我覺得裡面的“三顧茅廬”和“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更加深入我心。

  三顧茅廬的故事是劉備得知諸葛亮博學多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於是想去請諸葛亮做軍師,一起建功立業。於是一大早他就起身拿起禮物,帶著關羽,張飛騎馬向臥龍崗奔去。到了孔明先生的家門口,才得知孔明先生一大早就出門了,去了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回來都

  不知道,於是他們敗興而歸。第二天,劉備派一人去打聽看孔明先生回來了沒有,一聽到孔明先生回來了,便連忙騎馬去拜見,果然見到一個少年在讀書,為怕打擾他讀書,便站在門外靜靜地等待,直到裡面讀書的聲音停了,他才恭恭敬敬地走進草堂拜見,說明來意。不料他並不是孔明先生,而是孔明先生的弟弟,劉備十分惆悵,只好留下一份信,告辭離去。

  劉備時刻惦記著諸葛亮,新年剛過,就挑了個好日子準備再次去請諸葛亮。這次終於見到了諸葛亮,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相助,諸葛亮沒有答應,劉備急的淚流滿面,苦苦哀求。諸葛亮見劉備誠心誠意三顧茅廬,心裡十分感動,覺得天下戰亂,百姓苦難深重,想讓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只有劉備可以辦到,於是答應了劉備的請求。

  諸葛亮到底有多大的本事和才能呢?而諸葛亮七擒孟獲便是很好的證明。

  孟獲一直等到第七次被擒的時候,終於心悅誠服。七擒孟獲將諸葛亮的謀略膽識,以及對漢室的忠誠表露的淋漓盡致……

  雖然時間流逝,硝煙散去,英雄不在,千年故事具已化成塵土。但是劉備持之以恆的精神和孔明先生的博學多通,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

  當然,《三國演義》中精彩的故事數不勝數,您不妨也來一讀。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11

  在《三國演義》中有“三絕”:“智絕――諸葛亮”、“奸絕――曹操”、“義絕――關公”。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被塑造成一位重情重義的“義聖”的形象,他是一位忠義之士。他忠於漢室、終於漢王劉備,即使在和劉備失散後投奔了曹操,也是降漢不降曹,並且時時大聽著劉備的下落。

  關羽最講義氣,自從桃園三結義以來,他一直忠心耿耿地輔助劉備。在徐州大戰以後,在劉備不知存亡、張飛未知生死地情況下,他細心地照料著劉備的妻小,並且大小諸事均先報告嫂嫂再加以定奪,其精神確實讓人感動。他雖然認為曹操是漢賊,是他必須除掉的一個敵手,但是因為曹操曾經有恩與他,他便再華容道放走了曹操。

  再《三國演義》第五十回,便是關羽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關羽不僅很講義氣,還武藝高強,勇敢英猛。他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刮骨療傷、過五關斬六將等等,無不表現了他的勇敢和智慧。

  在“關羽義釋華容道”中,關羽處在“忠”和“義”的尖銳衝突中,接受著理智和情感的相互衝突,從“忠”於劉備集團來看,曹操是死敵,決不能放過,但是從個人關係來看,曹操又是生平知己,對自己可謂是恩深意重,他實在是難以下手抓他。但是較量的結果是“義”戰勝了“忠”,關羽放了曹操。關羽果真是“義絕”。

  我們以後也要更看重“義”,也許不是打仗,但可以“兄弟有難,拔刀相助”,多替自己的朋友著想,在朋友有快樂時與他一起分享,讓快樂變成兩份,這或許不是那時“義”的含義,但是現在“友誼”將逐步代替“義”,讓“義”更一步加深,讓朋友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好,不只浮在表面,要更一步加深,這一種朋友間的愛已超過了“義”。

  但有時“義”也是不好的,比如去某公司上班,如果因為靠朋友的關係開後門,那對於那些沒有應聘失敗的人不是很不公平嗎?

  所以我們在講“義”的同時,還要注意“義”的方式,如果是朋友間的友誼那固然好,但如果是依靠朋友間的關係開後門,那就不太好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做一個黑白分明的人!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12

  《三國演義》這本書,大家一定都拜讀過,很有意思。是一部好書,他的作者是大作家羅貫中。可我一直不愛看,在媽媽的逼迫之下,讀了這本著作,發現此書使我受益匪淺。

  此書有蜀國、魏國、東吳三個大國,三個國家互相攻打,都想統一天下。《三國演義》描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趙雲等人。書中還有庸碌的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這些人物都給了我很深的教育。

  我最敬佩的人物要數諸葛亮了,他是一個忠臣,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而且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可為是個奇才!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設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而他的智慧就是讓我學習的最好榜樣!再說關羽,一個黑臉,大胡,丹鳳眼,臥蠶眉的大將軍,也是五虎大將之首。

  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關羽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而且我對他的感覺也不好,雖說是一個人才,非常聰明,且善於打仗,但有謀權篡位之心。不過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而且沒有殺劉備,雖當時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並不是很壞,畢竟他還有大度。但周瑜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

  還有趙雲長坂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三江口周瑜縱火等等。《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佩服不愧是名著!以後要聽媽媽的話,一定多讀書,讀好書,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下載能力。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13

  《三國演義》這本書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也都看過吧。裡面有“三顧茅廬”、“火燒新野”、“空城計”、“苦肉計”、“赤壁之戰”、“夜走麥城”、“過五關、斬六將”等等關於“三國”的精彩故事。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諸葛亮三氣周瑜”,最後活活地把大將周瑜給氣死了,我覺得周瑜是自找的,他活該。我的想法大家不要驚訝,因為大家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世上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的道理,周瑜故然很聰明,但是依然還有比他更聰明的人。他之所以被氣死,是因為他心胸狹窄,嫉妒別人的才能。如果一個人容不得別人比你“強”,那麼,你就沒有一天是開心的。

  心胸狹窄,正是周瑜最大的缺點。想當年楚漢相爭的時候,楚王項羽的軍事力量比劉邦的軍事力量強幾倍,按常理來說,項羽應該是嬴定了,可結果恰恰相反,這是為什麼?是因為項羽不懂得重用人才,把人才全部殺光了,這跟周瑜心胸狹窄很像,想獨自稱霸,可最後還是被劉邦打敗了。

  嫉妒,相信我們每個人平時都會有一點,雖然不多,也就那麼一點點。可是,我們決不能因為嫉妒而衝昏頭腦失掉自我,要把某個人怎樣怎樣。說起我呢就有那麼一點,那是在學校的一次朗誦比賽,我們班得了第二名,四(3)班得第一名,當時我就想:“可惡!有什麼了不起的,我下次要再跟他們比,就不相信比不過他們,真是可惡”。可現在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沒能拿到第一名,肯定有不足之處,應該找出我們的不足迎頭趕上,而不應該嫉妒別人取得的成績,這樣自己才會進步。

  我們千萬不要因為別人的哪一方面比自己強一些,就氣不憤,而嫉妒別人,這樣你就會感到心煩鬱悶,它會影響到你的學習、生活等方面,同時還會影響到你的性格,久而久之也許你就改正不過來了,你會由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變成一個小氣,自私孩子,就不能和別人好好相處,你有一點錯別人就會向你的父母、老師報告,你就會更不服氣......這就變成一種惡性迴圈。

  希望大家不要做周瑜和項羽那樣嫉妒別人、心胸狹窄的人。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1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每當吟唱這首歌,總有一種莫名的情愫縈繞心頭,或悲或嘆。三國的恩恩怨怨,何時才能了結?

  三國,這段風雨飄搖的歷史中,湧現了多少英雄豪傑?仁義為本的劉備,老謀深算的司馬懿,陰險狡詐的曹操,為報先主知遇之恩而鞠躬盡瘁的諸葛亮……一個個鮮明的人物躍然紙上。

  曹操,一個令人捉摸不透的角色。在正史的記載中,他頗受讚譽;在戲臺上,他被固化為白臉的奸臣;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他被稱為“奸雄”。而在《三國演義》中,他的角色要複雜的多。歷史上,曹操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分裂混亂的三國時期,對統一我國北方的廣大疆域有重要意義。然而,出於作者擁劉反操的創作傾向,曹操被塑造成了假仁假義、損人利己的亂世奸雄。他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他“挾天子以令諸侯”,足見他損人利己的特性。但,他不似尋常小說中的“大壞蛋”一般無知蠢笨,他深諳任人之道,大力培養使用人才,吸取他人的良好建議。在與袁紹對峙期間,許攸星夜投奔曹操,喜得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足見其對人才的重視。正因如此,曹操才從眾英雄中脫穎而出,被後人冠以“一代奸雄”的稱謂。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大勢也沒能跳出這個圈子。多少年的戰亂,幾世人的淪喪,幾朝幾代的興亡?終以晉朝的建立而歸一。

  合上書本,襲來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一場場驚心動魄的廝殺,一幕幕爾虞我詐的鬥爭,重演在我的眼前。耳畔彷彿又響起那段悲歌——那段了卻無盡英雄夢的雄壯悲歌!

  這歌,迴響在各色的人們心中,會是什麼滋味呢?

  至今,我似乎仍能聽到這慷慨激昂又波瀾不驚的悲歌。它穿梭古今,響徹在戰火紛飛的煙雲間,迴旋在士氣高昂的吼聲中,激盪在心潮澎湃的胸腔裡,銘記在或悲或嘆的評述中,於紛繁的書頁中承載著一段悲壯的往事,散發著綿長的墨香。它將被經久不息地唱響,永不停息。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15

  在漢末年間,糧食供應是令各統治集團頭疼的問題。曹操採納部下的建議,利用攻破黃巾所繳獲的物資募民屯田,開展民屯制度,爾後又加入了軍屯,當年即大見成效,得谷百萬斛,“後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此話不假,否則司馬懿怎麼能夠屢次在祁山等地把戰術上沒有什麼錯誤的諸葛亮拖垮呢?靠的就是充足的物質保證。俗話說得好,兵民是抗戰之本,想漢中之戰曹操戰敗之時,卻順利地從漢中武都等地遷出了十三四萬戶人口,以一戶人家四口人計算,這就是五十多萬,想想蜀漢投降時不過二十八萬戶九十四萬口,就能明白這對劉備是什麼樣的釜底抽薪!可見曹操深諳其道。實際上曹操還是非常關心百姓的,他任命王修、司馬芝、楊沛、滿寵等人為官,專門負責壓制世家大族,嚴禁地主兼併土地,由此可見,曹操並非亂臣賊子,相反倒是一位治世能人。

  誰說君王只會打仗,出自魏王之手的《蒿里行》讀來令人回味,曹操還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除了崔瑗、崔實、張芝、張旭外,章草大家五人中的另一人就是曹操,真可謂多才多藝的一代霸主。

  “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法不徇情,爾宜深戒。”面對父親的告誡,曹彰明白了作為曹操的兒子應該做什麼,他果然沒有讓父親失望。曹氏子孫在曹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可不是酒囊飯袋,為曹家的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反觀孫劉兩家的後代,那可真是有天壤之別,所謂的奸臣家庭教育反而成了三霸主中最成功的了。

  曹操是安徽亳州人,我認為每一個安徽人都應該以徽州出了這一位大人物而感到驕傲。在那個亂世中,他能做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英明舉動,實在是完美的體現出他那獨到的眼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年邁的他雄心依然不減當年,不像劉備被陸遜一把火燒回白帝城後就一病不起,不像孫權奪取荊州守著父兄的基業就面南稱帝,他把堅強演義到頂峰。

  “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曹操的所作所為引發了後世一位仁德之君的感嘆。偉人的功績,歷史不會磨滅,小人的齷齪,歷史不會掩蓋。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16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耳畔又響起這首鏗鏘有力的詞,腦海中又浮現出三國時期戰火不斷,連年征戰的畫面。

  記得初看《三國演義》,讀到關羽兵敗麥城,戰敗被俘,慘遭殺害之時,我涕灑澇沱。再讀《三國演義》,當看到諸葛亮仙逝五丈原之時,我熱淚縱橫。掩卷沉思,也許是自己年少多情,或許是抑曹尊劉的感情導向,讓我身不由己地偏愛蜀國,深深地為蜀國哀嘆。

  想那劉、關、張,自從桃園三結義,他們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伸張正義、打擊邪惡、平叛黃巾……在刀光劍影、鼓角爭鳴中,征戰了大半輩子,終於建立了蜀國。可好景不長,堅挺的蜀國只有短短的兩年時間。義關羽失利被殺,急兄仇張飛遇害,劉皇叔白帝託孤,重振漢室的偉業沒成,一統江山的霸業未竟,他們先後帶著遺憾匆匆離去,成為人們心目中耳熟能詳的悲情英雄。弟兄三人的相繼去世,致使蜀國力量大為削弱,讓經營出一個兵強馬壯的蜀國美夢最終成為泡影。

  再看運籌帷握的諸葛亮,他的一生是個悲劇。先主駕鶴西去,蜀國千萬人唯諸葛亮馬首是瞻,他不是不知道劉禪是扶不起的君主,他更不會不知道劉氏天下的氣數,可三綱五常的束縛讓作為臣子的他只能竭股股之力,盡忠貞之節。明知自己無力迴天,明知不能力挽狂瀾,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去做了。在出師表中他希望用嗣子喚起平天下的雄心,可扶不起的劉阿斗眼裡看到的不是錦繡河山而是笙歌燕舞。他把所有責任扛在肩上,頂著艱難,窮盡智囊,鞠躬盡瘁。殫精竭慮,踏上這條不歸路。

  七年北伐,猶未踏入中原半步,飲馬黃河,終究只是南柯一夢。從三顧茅廬、火燒赤壁、七擒孟獲到計謀司馬,徒增後人一聲長嘆!可是,誰曾看見他眉頭緊鎖羽扇輕搖的無奈,誰又聽到他遙望蜀道寒雲那心酸的嘆息?在五丈原的楓諷秋風吹落枯葉之際,他帶著宏圖未展的遺憾走了,帶著對先主知遇的愧疚走了,臥龍一朝魂歸故里,大蜀江山土崩瓦解。

  “聚散皆是緣,離合總關情,擔當生前事,何懼身後評……”遙望歷史的蜀地,回想那些熟悉的面孔,感傷的眼淚滑然而落。

  歷史的車輪碾過泛黃的史冊,我依然為蜀國幾度縱情悲歌。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17

  三國啊,一個讓人魂牽夢縈的時代,是一個盛世,也是一個亂世。是中華民族由盛轉衰的時代。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東漢末年分三國,這是一個需要領袖的時代,也是一個誕生領袖的時代。在董卓廢帝時,有多少人的野心重新復活,還有多少自持世家貴族的大夫欣喜若狂,覺得亂世來了,也意味這機遇到來。“這江山,有能者居之”,但也催生了戰爭。

  在三國裡,我要敬佩的是劉備的堅毅性格。堅毅的性格讓劉備每逢絕境都不放棄,是什麼支撐這劉備呢?我想也有這那爭霸一方的志氣吧。還有曹操和孫權,這二人皆有相同之處,就是厚黑。其實在這三人之中,我最敬佩的是曹操。在曹操一生中,能夠以中華民族的利益為大局,在對待異族的態度是無情,不講什麼聖人道理。雖然說曹操做過很多人神共憤的事情,但是曹操是一個真性格的人。“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不足二十歲卻執掌一方,可以說年少有為,雖然不是自己打的基業,但也是子承父業,只是守成之君而已。

  剛看三國時,看到貂蟬一個弱女子讓董卓屍首分家時,也沒什麼了不起。在上高中以後,仔細研究了一下三國曆史,卻猛然發現貂蟬的捨身為國的勇氣是那麼的讓人敬佩,那麼的讓人慚愧,讓那些自以為是計程車大夫一個響亮的耳光,巾幗不讓鬚眉,只是伊人已逝,我們只能緬懷,讓這一事蹟永遠的流傳下去。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魏,蜀,吳三國,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統一天下,只能不斷的內耗,不斷的消耗中華民族的底蘊,以至於,在晉連滅三國後,卻發生了五胡亂華的悲慘事件,只能躲在南方苟延殘喘。幸運的是出現了冉閔大帝,發出著名的殺胡令。“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凡我漢人,皆可殺胡人”,這不得不說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三國有太多的著名武將和文臣。武將如呂布、趙雲、關羽、張飛、張遼、甘寧、顏良、文丑、典韋和夏候淵等。文臣如諸葛亮、郭嘉、龐統、荀攸、田豐、周瑜、法正、鍾繇、賈詡、張昭、魯肅和陸遜等。三國的人才太多了,導致三國的局面始終不能打破。

  三國啊,你讓人著迷,卻讓人熱血沸騰,恨不得重回三國。三國時一個盛世,也是一個亂世。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18

  世界著名家莎士比亞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的確,看書能帶給我們許多好處。它能讓我們開拓視野,讓我們豐富感情,讓我們增長知識等等。在我看過的書中,《三國演義》印象最深,它裡面的《火燒連營》更是讓我深有感觸,得到人生的啟示。讀後感

  《火燒連營》主要講了在三國時期,蜀國的皇帝劉備因為東吳殺死了自己的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心生悲憤,於是就一賭氣率領七十五萬大軍進攻東吳。但由於紮營不當和氣候問題,被東吳的軍師陸遜用攻,導致蜀國的軍隊火燒連營,幾乎全軍覆沒。

  讀了《火燒連營》,我深有感觸,不禁為劉備感到惋惜。七十五萬大軍,為了一口沒爭到的氣而命喪黃泉,多悲慘啊!本來,蜀國糧食充足、兵多將廣、實力強大,文有臥龍鳳雛,武有五虎猛將,完全有能力統一天下。但由於劉皇叔的衝動,讓怒氣衝昏了頭,不聽手下的勸告,氣沖沖地去攻打東吳,結果把更多兄弟的性命都賠了上去。征戰沙場多年的劉皇叔居然被一介書生打敗,而且輸得那麼慘,這對劉皇叔來說是多大的恥辱啊!自從那一仗後,蜀國便因小失大,不但沒能報到仇,而且開始走向下坡路,成了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多可惜啊!劉皇叔的衝動導致了他的蜀國敗北!

  讀了《火燒連營》,我又不禁想到了自己,自己不也有過因小失大的事情嗎?

  記得小時候,我有一個好朋友,名叫李力。有一天,下課後,我和李力各自拿出了自己製作的小木船來玩。在玩的時候,李力不小心撞了我一下,我手中的小木船立刻飛了出去,裂開兩半。我頓時火冒三丈,不聽李力的解釋,一把奪過他的小木船摔在地上,變成兩半。李力看後,憤怒地對我說:“我以後沒你這個朋友!”說完便跑出了教室。我也怒氣衝衝地走了。打那以後,我們便沒有再說過話了。

  現在回想起來,我十分後悔,後悔自己當初衝動用事,因小失大;後悔自己因為一個小木船而失去了一個好朋友;後悔自己因為一次吵鬧而失去了一段珍貴的友誼。

  讀了《火燒連營》,我懂得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做人不要因小失大,衝動用事,要能屈能伸,否則,你將失去更多更多。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19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的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大致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

  在廣闊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近五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等人物形象膾炙人口,不以敵我敘述方式對待各方的歷史描述,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匯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演義》中主要人物被稱為“三絕”的分別是:“奸絕”——曹操,“智絕”——諸葛亮,“義絕”——關羽。

  《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國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礎上,才進行再發揮,這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套路。歷史演義小說大多是虛實相間,主實重虛;古今兼顧,批古判今;一段故事,敘說兩朝的情,一個人物,兼具兩朝的性。

  《三國演義》一方面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曆史,照顧到讀者希望瞭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誇張、美化、醜化等等,給予讀者一些的啟發,照顧到讀者希望增長見識,領導者希望鞏固統治的需要。它不但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三國曆史的真實面貌,還反映了許多明朝社會內容。

  由於《三國演義》在民間的流傳範圍、影響程度,都可謂是中國古代歷史小說中獨一無二的,這就造成了普通民眾,甚至一部分專家學者對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也就是小說所描述的歷史時期的概況、事件、人物缺乏正確的常識,從某種程度上說,小說《三國演義》的內容在國人心目中已經佔據了真實歷史的地位,這種現象在近來的電影、文學作品中都有所反應。民間也一直對這類現象有不少爭論。

  非凡的敘事才能,全景式的戰爭描寫,特徵化性格的藝術典型,淺近的文言,構成了《三國演義》的主要特色。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20

  呂布轅門射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三國演義不僅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又拍攝出了各種各樣的影視作品,諸如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等等,題材眾多,因此呂布這個人一定是被大家熟知的,今天我想講述的就是關於呂布轅門射戟的故事。

  呂布轅門射戟故事起因

  公元195年,袁術想滅了劉備這股勢力,然後再趁機攻打徐州,但是又害怕呂布加以阻擾,為了達成目的,袁術讓手下的將軍紀靈帶上糧草二十萬斛大米向呂布示好,希望攻打劉備的時候,呂布作壁上觀。但是呂布也看出來了,袁術沒有安好心,因此決定像個兩全之策,最好是得了好處,又能保住劉備,同時也能讓紀靈無話可說乖乖的退兵,於是就有了轅門射戟的典故發生了!

  轅門射戟的過程

  呂布把劉備和紀靈叫到一起,說“這事兒很為難,為了公正起見,我在營門中豎起自己的方天畫戟,距離百步開外,如果我能一箭射中戟上的小枝則雙方各自罷兵休戰,如果射不中,那麼你們打仗我不管。”實際上呂布是胸有成竹,以他自己的武藝是一定能射中的,結果也是這樣。由於這個仲裁方式是劉備和紀靈都同意的,大家都無話可說,紀靈只得退兵回去見袁術。

  轅門射戟的典故引發的思考:其實在這之前,呂布因為發動兵變佔領了本來屬於劉備的徐州,已經和劉備結下了樑子,劉備因為沒有地方容身,因此才暫居下邳,因此不論轅門射戟的結果如何,呂布和劉備已經是毛核心不合了。另一方面呢,呂布得到了糧草又用計謀逼得袁術方面退兵,雖然暫時解除了自身危機,但也埋下了隱患,因為這樣一來連袁術也一併得罪了,以後要是有什麼事情需要人家幫忙,也是不可能了。結果不出意料,後來呂布和劉備刀兵相見,而曹操圍困呂布時,袁術也沒有來幫忙,因為袁術已經被呂布得罪了。

  轅門射戟的故事讀後感

  呂布看似大智大勇輕鬆化解了難題,但實際上為自己的將來埋下了隱患,他從一開始就不應該搶奪劉備的徐州地盤,而且之後又不能與劉備結成真正的同盟,最終勢單力孤,遭遇了滅頂之災,這需要我們讀者用心體會了,也是要謹記的!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21

  懷著激動的心境,我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一樣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資料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可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終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佔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以往煊赫一時;蜀,以往功成不居;吳,以往名震江東。這麼來看,從國家就能夠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裡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可是兩個人都有自我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可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

  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最終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可是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我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必須會不遠的。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22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講述了蜀,魏,吳三國爭霸,經過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最後三國歸晉。“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每當讀到這首蕩氣迴腸的詞,我就會想起三國時的一位位英雄,今天我就和大家談談《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刻畫了多少個典型人物,數也說不清,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人稱“三絕”的“義絕”——關羽、“智絕”——諸葛亮和“奸絕”——曹操。

  稱關羽為“義絕”我覺得很恰當,不說關羽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這些耳熟生巧的故事,便是他的坐騎赤兔馬在他被擒後竟選擇絕食而死,從這點就能看出關羽的“義絕”,一匹馬尚且對主人如此忠心,更別說它的主人了。美中不足的是,關羽過於自大,不然便不會有敗走麥城的結局。

  再說諸葛亮“智絕”,他草船借箭,巧借東風,擺下空城計嚇退司馬懿。這些事件使我對諸葛亮特別敬佩,只恨自己沒有像他那樣聰明的腦子。然而要說他聰明絕頂我卻要反對,一個聰明的軍師會在大事上犯錯誤嗎?我想不能,而他卻在街亭戰時誤用馬謖,結果導致慘敗,軍事要地被敵方奪取。但是爸爸說諸葛亮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到底是為什麼呢?我也沒想明白。

  至於曹操稱為“奸絕”,我可有點反對,雖然他有“夢中殺人”這樣奸詐的一面,但他愛惜人才,也有可愛的一面,而且很會用兵打仗,僅用“奸絕”來評價他,我想太不公平了。

  《三國演義》中的一場場戰爭,也讓我這個軍事迷看得欲罷不能。至今,我的眼前還時時浮現出戰場中的刀光劍影,耳朵還回響著戰鬥的號角。我好想穿越到古代,去曹操身邊當一個士兵,跟隨曹操去征戰大江南北;想看看曹操在敗退中的三次豪邁大笑;想親自去體驗赤壁之戰;我還想看看劉、關、張三顧茅廬,是以什麼樣的誠意讓諸葛亮同意的;想看看關羽刮骨療傷,我還敢看嗎?肯定嚇得睜不開眼;想看看張飛睜著眼睡覺的樣子,一定很搞笑吧;我還要看看諸葛亮失算時,他的態度是怎樣的?

  算了,我的白日夢也不會實現的,倒不如再讀讀《三國演義》,不就是與作者穿越嗎?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23

  《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不同時期讀它我就有不同的感受。我第一次讀《三國演義》是在讀三年級時,去書店,我看見有一本連環畫的《三國演義》,就讓爸媽給我買,爸媽一看是名著,不錯,可以多讀讀歷史名著,於是我有了第一本《三國演義》。

  在我第一次看過《三國演義》後,裡面的人物就給我留下來了深刻印象:神機妙算的諸葛亮、陰險狡詐的曹操、俠膽仁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老當益壯的黃忠、比肩臥龍的龐統……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特點,而作者對於歷史的合理改寫也更加凸顯了人物的特性,也符合了小說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寫作風格。

  這次暑假讀《三國演義》,我有了更深的認識。比如《三國演義》裡最重要的戰爭之一赤壁之戰。其實在歷史中並不存在這一場戰鬥,是作者想象出來的,裡面也有不少對人物的改寫,比如:周瑜在歷史上並不小氣,反而十分大度,更不用說氣死了。還有草船借箭並非由諸葛亮想出,而是吳國的主公孫權想出的。是孫權讓黃蓋借的箭……而這些的改寫多半從反面寫出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可見歷史上諸葛亮確實有著可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能力,不然白讓作者花了這麼多筆墨去描寫他了。再說說赤壁之戰中用的計謀,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黃蓋的苦肉計,說的是黃蓋與周瑜在暗地商量黃蓋假裝去投降,周瑜大發脾氣,叫人來抽打黃蓋讓曹操認為黃蓋是真心想投降,便放下了戒心,這才有了後來的“巧借東風”、“火燒連環船”。這一場仗讓曹操損失慘重,險些被捕,多虧了關羽講義氣放了他一馬。作者這麼寫為了讓三國勢力達到鼎力局面,方便後面的創作。

  剛開始我本以為結局蜀國必勝,因為它們文有臥龍鳳雛,武有五虎。如同一支威武之師,所向披靡,可到頭來,關羽、張飛慘死;劉備病死;阿斗(劉禪)無能,這都讓蜀國走向了滅亡。不久只有魏國笑到了最後,趁其不備讓司馬氏長驅直入,被司馬氏的人統一了天下。

  故事我只猜對了開始,卻沒有猜中結尾,這也正是這部小說的能成為名著的理由。等我知識再長進一些,我一定要再去好好品讀羅貫中先生的原著!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24

  一本本好書猶如一顆顆璀璨的鑽石,而這些鑽石中最耀眼的那顆就是《三國演義》。我讀了之後,深有啟發。

  偉大,渺小

  《三國演義》這本書講述了東漢末年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鬥爭。手捧書卷,裡面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力大無比的張飛,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風流倜儻的孫權……這些英雄豪傑在這動盪的年代會闖出一個怎樣的天地呢?當我看到最後,三國一統,我不禁潸然淚下。那首開篇詞又一次迴盪在耳畔“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是啊,多少英雄,隨歷史長波的推移,也只能在人們的談笑中隱沒。

  這些偉大的英雄,也在歷史的長河中漸行漸遠,那麼渺小的我們呢?老師和同學都說我是一個自戀的男孩,每次取得一點點成績,就會沾沾自喜,像個驕傲的大公雞。我卻不以為然。和這些英雄相比我簡直是微不足道,弱如蟻芥,我還有什麼資格驕傲呢?伏下頭啦,虛心學習,效仿英雄,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戰亂,和平

  三國時期,群鹿爭雄,豪傑並起。這些豪傑富戶過著奢侈豪華、揮霍無度的生活。“董氏宗族,不問長幼,皆封列侯。”這就是統治階級生活的寫照。而我們的百姓呢?背井離鄉,流離失所。“建安元年,是歲又大荒,洛陽居民,僅有數百家,無可為食,百姓盡出城去剝樹皮,掘草根食之。”這就是百姓生活的寫照。也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伴著第一縷晨光,我們坐在教室裡早讀;不管是驕陽似火還是寒風凜冽,我們不受暴曬又不受凍餒。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和平的時代,百姓安居樂業,衣食無憂,我們能夠享受教育,學得知識。我們應該珍惜這樣一個時代,努力學習,讓我們的國家蒸蒸日上,讓這個安寧的時代不斷繼續。

  一本《三國演義》包羅永珍,帶給我們的啟迪也是無窮無盡,每讀一遍都獲益匪淺。

  讀書使人豐富、讀書使人睿智、讀書使人博學,我們在品讀一本本好書的同時,要多多汲取其中的營養,不斷提高和昇華自己。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25

  劉備逝世前究竟是心有不甘,還是認為一生是滿足的?儘管劉備的遺詔中說:“今朕年六十有餘,死復何恨?”但是,更多的,或許是對自己打下的大片江山的不捨。在第一章桃園三結義,劉備就顯露出想成為皇帝的雄心:“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皇帝,是他的夢想,雖然未能一統天下,未能身著龍袍指點江山,但在逝世前那種渴望,仍未消散,以至於他在對三個兒子的話和遺屬中反覆提出:“朕已託孤於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負朕望。”

  劉備的希望在臨終前寄託在了宰相諸葛亮身上了。那麼劉備又把蜀國託給了誰?書中有一句話不得不提:“若是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這句話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卻上千斤的擔子壓在了諸葛亮身上。諸葛亮是如此的忠心耿耿。或許劉備正是因為了解他才說出了這樣有分量的話語。所以,我認為劉備不僅將希望寄託給了諸葛亮,實際也把蜀國交付給了諸葛亮。

  白帝城託的,是劉備一生的事業。也是劉備畢生的夢想。劉備用他的“計謀”,深得人心,這無疑是他的“必殺技”,在他死後,蜀國依然得以長久的執行。

  當然,劉備逝世後,魏吳兩國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們認為應當派人馬五路圍攻蜀國。雖然計劃得很詳細,但是劉備雖然死去,但永遠活在了他的忠臣的心中。諸葛亮,趙子龍等馬上想好了對策,並前去守關,我認為,正是劉備的聰明和有遠見的作用,使蜀國逢凶化吉。

  讀白帝城託孤,彷彿在讀劉備辛苦一生後,留下的最重要的成果。因為,歷史上不知有多少國家,在君主滅亡後群龍無首,奸臣篡位,蜀國卻沒有,原因不僅僅是諸葛亮等人才的存在,更有決定性的是,劉備的怒摔阿斗,愛才惜才,用眼淚無數次的打動著臣子的心,所以,蜀國一次次重新站起。在《三國演義》中的劉備被塑造成德仁寬厚的形象,我卻讀出了劉備的心計和聰明。

  知事論人,讀白帝城託孤,論劉備,也許比起文人學者的談論要顯得狹隘。但是,讀三國思三國,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心中不一樣的三國人物。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26

  在《三國演義》八十五回中,後主劉禪封登位,蜀國危機四伏——吳軍魏軍等共有五路軍隊伺機而動,蜀國聞此,人心惶惶,將希望寄託給了諸葛亮。可這時,孔明卻因病不出拒絕了眾人的拜訪。直至劉禪到府。看到這裡,我感到很奇怪——在如此危難之時,諸葛亮稱病不出,拒絕眾人的登門探望。眾人議論紛紛,就連太后也說:“丞相何故如此,有負先帝之委託也!”這樣的話,直到有人勸阻才罷。後來,劉禪登門,看見孔明獨倚竹杖在池邊觀魚。又對後主道:“五路兵至,臣安得不知,臣非觀魚,有所思也。”說罷,便道了平五路的策略。

  諸葛亮在這危急存亡之際,為什麼稱病不出呢?什麼後主到來,他才道出策略呢?在這期間,眾人慌忙,把全部的希望寄託在諸葛亮身上,稱病期間,到訪之人絡繹不絕。這足以證明諸葛亮的地位了。後來,我心中的疑惑解開了。原來,諸葛亮稱病不出的原因是為了找出一個勸東吳聯合的人,當任使者,以平第五路,及蜀國今後短暫的太平。再後來,他見到眾官之中,“一人仰天笑,面亦有喜色”,這便是鄧芝了,鄧芝便擔任了使官,去東吳議和,果不其然,成功了!

  當然,諸葛亮直到劉禪的到來才說出他心中的計劃,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皇帝都來了,君臣之儀,諸葛亮自然是懂的。以我之見,諸葛亮此舉是算好的——他需要冷靜的思考,思考平五路的方法。他更需要找到真正的“鄧芝”。再後來,他在等,他在等劉禪的到來,向他禪明此事。但在這之前,劉禪多宣諸葛亮入宮議事,眾官又在府外求見諸葛亮時,他卻不見,難免令人遐想,認為他功高蓋主,狂妄自大,對後主有不忠之心。但他無所謂,無畏懼。只因只因他心有成竹,對自己有把握,早早地料到了這一切。這不?平五路的方法不就出來了。

  諸葛亮是一個奇才,他神機妙算,在國家危難之時,他仍是冷靜自若,不在意眾人的議論,為蜀國盡心盡力,鞠躬盡瘁。我不得不佩服他。

  仔細想想,在如此危難之時,諸葛亮這般的心境實在是令人欽佩,蜀國有諸葛亮,的確是如魚得水。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27

  我對《三國演義》這本書一直有著深深的畏懼感,因為它實在是太厚了。我只看一下就打算放棄這本書了。所以直到學期末我才讀了沒多少。

  寒假來臨了,我有了許多空餘時間,在一天我突然從電腦桌旁翻出了這本久違的書籍。剛開始只不過是隨意的翻看一下而已,但是由於實在是閒來無事,所以也就那麼從頭看了起來。這本書不愧被稱為名著,即使我剛開始的那些早就已經看過了,但是從頭再看一遍的的時候並沒有多少的感到枯燥乏味。

  它生動的刻畫了1000多位人物,雖然其中有些只是一些在如今可以說是龍套的角色,譬如說華雄。他在剛出場沒多久就被關羽所斬殺,出場時間短暫,但是卻有許多人記住了他。因為他是被武聖關羽所斬殺,但更多的還是由於作者渲染的十分好,用一個這樣的角色來襯托關羽的武功高強。

  《三國演義》中有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比如說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趙雲單騎救主等。這些故事描述了一個個英雄人物。有狡詐無比的亂世梟雄曹操,以德服人的劉備,謀略過人的諸葛亮,古之惡來典韋,武聖關羽等人。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帶著有色眼鏡來寫這一本書的,所以有些部分與歷史有所差異,無法與事實接軌。只能把它當作一本小說來看待,不能夠過分深究。作者著重渲染了劉備的仁德,但是卻由於這一點寫出了一些與仁德有些差異的故事來襯托百姓對其的愛戴之情。比如說獵戶劉安殺他的妻子給劉備吃這一故事就有違仁德這一點,反而與之背道而馳。

  《三國演義》中的故事跌宕起伏,十分吸引人去閱讀。我對著諸多的英雄人物中最喜愛的還是諸葛亮。他十分忠於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三國演義》終又是智慧的化身,雖然這本書對諸葛亮的才能可能過分的誇大了一些,但是他還是一個十分智慧的人。但是提到諸葛亮就不得不提到周瑜了,他在《三國演義》中也是一位十分具有智慧的人但是卻被諸葛亮氣死了,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還有2人就是郭嘉和龐統但奈何都英年早逝。話說回來我對曹操也是十分喜愛,他實乃一代梟雄。而且在歷史上也是一代名人。

  讀《三國演義》體驗當時的驚心動魄與快意恩仇,使人流連忘返。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28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於是寫下這篇三國演義讀後感。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西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的英雄故事。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趙雲,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也趙雲是一名智將吧。在跟曹操打仗時,因弄丟了二嫂,義無反顧的就帶著僅有的20多名官兵,向曹操的大軍中衝了過去,路上遇到敵將,幾槍就刺於馬下,找到阿斗後,放下護心鏡,殺進曹操的大軍之中,勇猛過人,其中還奪得了一口尚方寶劍——青鋼劍。趙雲在曹操的陣中所向披靡,一連砍到好幾名武將,好幾面旗幟,曹操在這場戰役對著雲刮目相看,但由於體力不支,要不是張翼德在長坂坡上,趙雲早就死於亂軍之中了吧,不過趙雲到死也不放棄阿斗,這一點讓我非常敬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裡武力、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魯肅、陸遜吧,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著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列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開啟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29

  俗話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因為《三國演義》是一部講述漢末三國時期政治軍事鬥爭的書,它總結的是不同的政治軍事集團的成功之道,它容易開啟人們的智慧,提升人們認識社會的能力,因而才有了上述這句話。然而恰恰是《三國演義》充滿了智慧和謀略才深深吸引了我。暑假期間,我又一次閱讀了《三國演義》,有了更深的收穫和感悟。

  《三國演義》主要內容是: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天下期盼和平統一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以曹操、劉備、孫權為代表的各種勢力應運而生,他們打著統一的旗號,互相攻擊,實現自己的統治夢想。最後三分天下,終歸於晉。結束了一百多年的戰爭紛亂局面,社會又恢復到短暫的穩定與和平。

  每次閱讀《三國演義》,我都會被書中精彩的故事情節深深吸引,總讓我手不釋卷。裡面的人物更是各具特色、栩栩如生,有聰明睿智的諸葛亮,有赤膽忠心的關羽,有粗中有細的張飛,還有陰險多疑的曹操……。在這些人物中,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他機智過人,料事如神,遇到危險臨危不懼、處變不驚,做到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以博學多才聞名於世,才有劉備的三顧茅廬;憑著紮實的地理知識,才有了草船借箭這一令人咋舌的經典案例;因為知人識人,才敢唱空城計;為了回報知遇之恩,才會留下千古稱頌的《出師表》,雖然最後“出師未捷身先死,”,但是後人對他卻沒有以成敗論英雄,而是“長使英雄淚滿襟!”

  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於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個“謀”字上面。諸葛亮的智謀,超群出眾,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百勝,決勝於千里之外。讀了《三國演義》,我越來越佩服諸葛亮,我總是感慨我要是有他的那些智慧,哪怕一半也好啊。諸葛亮的這些才能不是與生俱來的,與他的勤奮與努力分不開。因此,我要成為諸葛亮式的人才,就必須努力學習,注重積累。

  《三國演義》真是一部既有趣又好看的書,它讓我百看不厭。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30

  懷著激動的心緒,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出名著作《三國演義》。

  曹操的狡詐,劉備的謙虛恭謹,孔明的小心,周瑜的胸懷狹小,每獨自一個人物都具備不一樣的性情,筆者塑造的痛快淋漓,細細品嚐,讓讀者似乎進入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部實質意義是以智和勇來順次展開的,不過我覺得智永恆是勝過勇的。譬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徒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承擔不了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合適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阿斗,整日飲酒取樂,不理朝政,甘心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終竟至演出了讓天僕人恥笑的事物,樂而忘返。誰會想到一個國度的統治者能做出這麼的時移俗易的事物來呢?

  暴虎馮河,大敵現時,只能抵死出征作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假如呂布在白城門上的樓服從謀臣的計謀,不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假如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物和關羽申說白,哪裡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前人云:大勇無謀,禍福佔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度,魏,以前煊赫一時;蜀,以前功成不居;吳,以前名震江東。這樣來看,從國度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情。曹操,欺負壓迫老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雄霸江東。

  假如說魏國在魏蜀吳裡計謀最強,一點兒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可以稱作舉世無雙,司徒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不過兩私人都有自個兒致命的弱項:曹操多心,司徒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一準是伏龍諸葛亮。他那傲人的機靈,熟練的兵陣,無不讓後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點人物,不過我覺得都還不如孔明。吳,一個佔領三江六郡的國家,能算做上是有計謀策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一段時間的周瑜就記誦兵書,洞曉佈陣。透過一番刻苦的盡力儘量,終於當上了水上作戰部隊大都督,總統艦艇兵。然而他太過於忌妒,死正當中年時。從這些個人物和國度我們不不好看出人的性情的關緊性。性情關係著成功。

  每私人都有自個兒的目的,只要踏塌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尋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信任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3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我們就不禁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寧可我負天下人,勿叫天下人負我。”一代梟雄曹操出生卑微,卻能聞名諸侯,成就一番事業。其實曹操有功有過,他知人善用,採納良言,也頗具領導人的能力,從無名小卒變成一代奸雄也是極其需要智慧和勇氣的。同時,他也是“真小人,”而不是“偽君子”,至少表裡如一。反觀,現代社會,又有多少人是頂著“正人君子”的頭銜幹著不光彩的事情,這樣的人更恐怖,也更讓人難以提防。

  足智多謀、舌戰群儒、三氣周瑜、草船借箭、智取天水城、走馬取陳倉……這些均是一個身高八尺,面如白玉,頭戴綸巾,飄飄灑灑的英雄––諸葛亮。在除了被他的才智吸引之外,他從事也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胸襟,他的出師表將它深深的愛國忠心體現的淋漓盡致,以至於後來杜甫所寫的蜀相“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更表達了對諸葛亮的同情與痛惜,以及對一代賢相的敬仰和懷念。在《三國演義》中生動形象地刻畫了這一人物形象。

  還有值得一提的便是關羽。他不但武功高強,而且還 義氣 ,可能也正是這個原因,使他結交了許多兄弟!有一次在和曹操打仗時因為帶著二嫂,又怕曹操人傷到二嫂,不得不投降於曹操。我後來曹操賞賜了赤兔馬給他,他得到赤兔馬後趕緊帶上二嫂去找劉備,在找劉備時突破了曹操設下的種種難關,最終找到了。所以,也就有了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這個故事。這不就是為了兩個字“義氣”嗎?

  從一個個《三國演義》的故事中,我得到了很多啟示。生活中我們不要為得到一點點小便宜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工作中不要為一點點成績就驕傲自滿,自命不凡,也不要為一點點失意就耿耿於懷,怨天尤人。

  此外法國作家雨果說過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廣闊的是人的心靈。林則徐也曾經說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俗話說的好。我們在看見了他們的故事之後,也感受到了心胸寬闊這一品德,讓我們成為新時代的優秀青年。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32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矣,而況姜維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王若後問,宜泣而答曰:先父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選自《三國志》)

  蜀後主劉禪投降後,司馬昭設宴款待,先以魏樂舞戲於前,蜀官傷感,獨有後主有喜色。司馬昭令蜀人扮蜀樂於前,蜀官盡皆墮淚,後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馬昭謂賈充曰:“人之常情,乃至於此!雖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乃問後主曰:“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產生於三國時的洛陽。

  當時魏軍入川,蜀後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於是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郤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餘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33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F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之後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後三個時期比較熟悉,也就不一一說了。

  《三國演義》中刻畫了2多個人物,印象最深的,文屬諸葛亮,武屬關羽。

  說起諸葛亮,大家都是比較熟悉的。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民間,諸葛亮向來是位大紅大紫的風雲人物。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於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表此刻一個“謀”字上方。諸葛亮的智謀,超群出眾,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百勝,決勝於千里之外。觀其諸葛亮的一生,為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鞠躬盡粹、死而後以,直到五丈原孤魂歸天時,還念念不忘劉家的江山社稷大業。算得上模範軍師、模範丞相、優秀相父與師爺!

  至於關羽,則是忠、義、勇的象徵。但缺點就是有些自負,此處也就不再一一列舉。

  由於《三國演義》是戰爭小說,描述戰爭題材,從圍繞大小戰爭故事所構成的特殊情節去觀察,也能夠理出一個結構脈絡。鄭鐵生《三國演義藝術欣賞》就嘗試這樣去分析其結構,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彝陵之戰三大戰役為主線,中間夾雜一些較次要的輔助性戰役,貫串了全書,構成一個戰爭系統。冒忻和葉胥也有類似的說法,他們以赤壁之戰為例:從起因到結束,共計八回,其間包括曹操下書,諸葛亮舌戰群儒,蔣幹中計,黃蓋用苦肉計,孔明借箭,借東風,華容道釋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點組成了大重點,成為組織嚴謹的結構。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能夠說是四大名著中的精品。雖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們去探討,但是它留給中華民族的好處是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