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李爾王讀書筆記模板

李爾王讀書筆記

李爾王讀書筆記模板

  李爾王一)

  “父親,我愛您勝過自己的眼睛,整個空間和廣大自由,超越一切可以估價的貴重稀有的事物;不亞於富有淑德、健康、美貌和榮譽的生命。”這是李爾王的大女兒高納里爾的表述。

  “我厭棄一切凡是敏銳的知覺所能感覺到的快樂,只有愛您才是我的無上幸福……”這是二女兒里根的表述。

  多麼娓娓動人的口才,說得李爾王心花怒放,將財產給了她們,然而她們真有如此愛她們的父親嗎?不,她們對愛的告白其實是對金錢的渴求,她們對親情的表述其實是對財富的慾望,她們對父女情的理解其實是被利益矇蔽雙眼的表現。

  而李爾王最珍愛的小女兒考狄利婭的回答卻是“父親,我沒有話說,我是個笨拙的人,不會把我的心湧上嘴裡;我愛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對啊!親情的愛只是因為您是“我”的父親,而對您的感激與孝敬,不會因為言語的誘人而變得更加崇高,不會因為金錢的“萬能”而變得更加偉大,更不會由於私慾的“渴望”而變得更加至高無上光彩奪目;相反它們會因為言語的花俏而變得低下,會因為金錢的偽裝而變得卑賤,會因為私慾的愚昧而失去光彩。而這一切的變化都是人類那可恥的虛榮心所賜。考狄利婭那普通的“名分”、簡單的話語道出了親情的“真實”——普通而平凡。

  然而李爾王卻因此大怒,與她斷絕父女關係,難道他這個高高在上的君王竟不習慣人間最平凡的親情嗎?難道他這個父親對親情的理解也只是語言的動人、表面的華麗、不斷滿足虛榮心的奢侈,毫無真情實感嗎?

  考狄利婭“只是缺少娓娓動人的口才,一些違心的言語,凡是心裡想到的事,總不願在沒有把它實行以前就放在嘴裡宣揚。”她所以失去歡心的原因“並不是什麼醜惡的汙點淫邪的行為,或是不名譽的舉止,而是她“缺少像人家那樣的一雙獻媚求恩的眼睛。一條她所認為可恥的善於逢迎的舌頭。”

  人們的虛榮心是多麼奇怪而可恥!只喜歡別人把你當貴重稀有的物品而捧得高高,卻不知道別人已把自己當作無用易碎的玻璃花瓶,不知道自己的短處,還一味地挑剔別人的毛病與錯誤。當一個人不斷希望得到別人的奉承與討好時,那麼這就是他“毀滅”的開始。

  時間證明了一切,兩個女兒排擠他,冷落他,只有被他遺棄仇視的小女兒考狄利婭來關心愛護他,最後用她的生命換回了她“真正”的父親,彌天大謊破滅了,此時美麗誘人的言語成了萬惡的根源。言語的誘人,言語的“偽裝”,言語的“虛假”歷歷在目,痛之入骨。回想當時肯特公爵的勸阻是正確的,他甚至用生命作為代價對他說道:“有人不會口若懸河,說得天花亂墜,可並不是無情無義!”而現在已回天乏術了。

  這是虛榮心“導演”的一部愚昧父親害死自己善良女兒的可悲電影。

  這不正說明了我們平時的一句話“忠言逆耳”,而且也證實了人們的虛榮心有多麼強烈,對於平時普通的言語都要求美麗動聽,對於不需要舌頭,只要行動的事卻要天天宣揚於嘴邊,然而緊隨著的將是幻覺、泡影與虛偽。

  當肯特公爵被逐出國家領土時,曾對李爾王的兩位大女兒祈願道:“……願你們的誇口變成實事,假樹上會結下真實的果實……”可誰都瞭解人們的虛榮心永遠會攜帶著虛偽與醜陋,誇口不會變成實事,假樹上永遠不會結下真實的果實。

  李爾王讀書筆記(二)

  《李爾王》約寫於1605年,取材於英國民間一個古老的家喻戶曉的傳說,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故事講的是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的李爾王把國土分給了虛偽的大女兒呂甘、二女兒貢納莉,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科第麗霞驅逐到國外。科第麗霞被迫離家出走,與愛她的法蘭西國王去了法國。李爾王自己僅保留國王的尊號和一百名侍從,準備輪流住在兩個女兒家中安享晚年。誰料兩個大女兒達到目的後卻原形畢露,把老父趕出家門,李爾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小女兒得知李爾王的悽慘遭遇,起兵討伐兩個姐姐,不幸失敗,最後被俘含恨自刎,李爾王也在悲痛瘋癲中死去。當然,兩個壞女兒的下場也是可悲的。

  李爾王這個糊塗虛偽的老國王,因為自己的虛榮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善良天真的小女兒科第麗霞,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後果是活該、是自食其果,話又說回來,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應該說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慘的是最善良的女兒又死在了自己的前頭。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他是一個平常人,是和我們一樣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輕的時候沒有聽別人的勸言和真話的時候又怎麼能夠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現在,又怎麼能夠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於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一呼百諾的宮廷之中,周圍都是爭先恐後向他邀功獻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著他轉動,以他的好惡為好惡,以他的是非為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個上了癮的吸毒者,奉承和獻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離不開歌功頌德。

  李爾王的大女兒呂甘和二女兒貢納莉更不用說了,是一個狠毒、不忠、不孝、不貞、無知的女人,為了各自的利益驅趕自己年邁的老父,為了自己心中喜歡的浪人而毀滅自己的家,更是相互殘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們喜歡的那個男人也同樣是一個狠毒的男人,而他只是在不斷地利用她們罷了,或許是因為她們是國土的擁有都而對待依附她們的丈夫不屑一顧,甚至罵自己的丈夫是懦夫,可憐的兩個男人,因為權利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一生。她們根本就沒有一個為人妻、為人女的樣子,可能她們直到死都沒有明白一個為人的道理吧!

  這裡最壞的、用謀最高一籌的應該說是葛羅斯脫的私生子愛特門了,為了家產、為了更高的地位同樣是迫害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更是害了一直把他當作孝子的父親,這些對他來說還不夠,居然用自己的相貌和花言巧語把所有的人哄得團團轉,最終有兩個女人因為他的虛情假意而死於自己的`手中,而他自己到最後一無所有,還葬送了自己。說真小人可惡,可像他這樣的帶著假面具的偽君子更是比真小人可惡得太多太多。

  其實,話又說回來,這種偽善並不是他的個人原因所造成的,也不是他當初想要的,是周圍的環境把他造就成了這樣的一個人,正因為他是個私生子,所以周圍的人才會對他有種種不禮貌的稱呼和對待,他和埃特加同為葛羅斯脫之子,可是他們的待遇卻截然不同,這就對偽善的他造成了一種很深很重的影響和內心的創傷,這難道是他的錯嗎?並不完全是,只不過是別人和社會對他有所不公罷了。

  葛羅斯脫和遭遇與李爾王有相似之處,他是因為輕信了愛特門的話,遇到愛特門的告密而失去了自己的雙眼,他雖然失去了雙眼,可他找回了自己的孝順忠心的兒子埃特加;他雖然失去了雙眼,但他心中的那雙眼亮了,不會因別人的外表而再輕易地想念他人了。

  這個故事中最忠誠、忠心耿耿的人應該屬肯脫這位老臣了,他因為自己的真言而被李爾王放逐,可他沒有因為李爾王的昏慵而懷恨在心,更沒有因此而離開這位可憐的老國王,他知道李爾王是一位好君主,只是太容易被花言巧語所迷惑罷了,所以他要不辭辛苦地陪伴在他的身邊,就在李爾王最艱難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時候都沒有離開過他一步,甚至為這個從前的老國王而奔波,為他向善良的科第麗霞求救。應該說肯脫是一個聰明靈活的人,他知道自己該如何改變自己,最後李爾王的得救與小女兒的相識都是多虧了他。

  這個故事雖是在遙遠的古國,可是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我們都喜歡甜言蜜語的人,喜歡誇讚之語,到最後不也正是它們害了我們嘛!這不正是對那些口蜜腹劍的陰謀家的譴責嗎?在現實生活中現象和本質,外表和內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別,我們不能因為現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為下一個李爾王,“金光燦燦的並不全是黃金!”

  李爾王讀書筆記(三)

  自從學過威尼斯商人以後,我就開始喜歡上莎士比亞的戲劇。不是因為別的,主要是覺得他的語言是很風趣的,即使是在被翻譯成中文以後。雖然讀起來可能在某些地方會覺得有些可笑、有些誇張,但那卻是在影射我們的生活,這其實最真實的。

  再來說莎翁“四大悲劇”之一的《李爾王》。“當我們生下地來的時候,我們因為來到了這個全是些傻瓜的廣大的舞臺之上,所以禁不住放聲大哭”我想這句話是很能揭示主旨的,什麼是傻瓜,是那些心口如一而遭來不公待遇的人嗎?是那些即使不被信任也依舊忠誠的人嗎?莎士比亞告訴我們:當然不是。恰恰相反,那些為了自身利益不惜拋棄真情的人麼,不惜工於心計的人麼才是這個世界最大的悲哀。如果有什麼東西可以超越情感而去統領這個世界的話,那一定是冰冷黑暗的。

  武斷卻不是傻瓜的李爾王——書的前一部分,寫考狄利亞是三姐妹中最愛李爾的,卻因為她沒有虛假而華麗的詞藻而遭到父親的摒棄。我很氣憤,覺得李爾終究會遭到報應的。果然,他最終被只愛財富的“好女兒”折磨得發狂了。有一點點解氣的同時,我卻開始並不憎惡李爾了。因為當他流浪在風雨交加的夜晚,他開始反思自己的錯誤,開始意識到考狄利亞的真摯和兩個口蜜腹劍的女兒的卑劣時,我已經感受到了他心靈的柔軟,尤其在他決定與考狄利亞同死時。他不是一個真正的傻瓜,至少他是渴望愛的,至少在臨死之前他迴歸了最純真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