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端午節> 有關端午節的由來作文(通用30篇)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有關端午節的由來作文(通用30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關端午節的由來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1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在飯廳快快樂樂的吃著粽子。我突然問爸爸:“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爸爸說他也不知道,其他人也紛紛表示不知道。於是,我只好自己去翻書查詢。

  相傳在古代,楚國謀士—屈原深受楚懷王的重用。那些卑鄙小人就經常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懷王漸漸不用他了,屈原見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悲憤不已。有一回強大的秦國派人找楚懷王議和,屈原看出這是秦王的陰謀,便去勸阻楚懷王,沒想到楚懷王不僅不聽他的,還將他驅逐出都城。結果楚懷王一到秦國就被關機牢房裡,三年後因憂鬱成疾死在了秦國。楚懷王死後,楚襄王即位後,整天吃了玩,不理朝政,楚國一天一天衰弱下去。屈原多次勸說楚襄王,反而被流放到了遙遠的汨羅江邊。後來親王佔領了楚國的都城,屈原知道了這個訊息後悲痛萬分,因不願做亡國奴而於農曆五月初五這天跳進了滾滾的汨羅江裡。後來百姓們為了保全屈原的屍體而往江裡面投放粽子與雞蛋,希望江裡的魚不要吃屈原,還把船裝扮成龍的樣子在江面上劃來劃去以便驅趕水怪。從此為了紀念屈原的愛國精神,就把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

  喔,原來端午節是這樣來的。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2

  說到端午節沒有人不知道吧,端午節又名端陽節,五月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如果不知道的話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兩千多年前,有七個國家分別統領中國,燕國,秦國,楚國等等。 有一個叫屈原的詩人,生於楚國,一心想讓自己的國家更富強,便做出了一個利民利己的方案,可楚王這個昏君,偏偏聽信奸臣的話。把他流放到一個偏僻的地方。之後,他每次都趕路去都城,把方案給楚王看。可楚王一次又一次的把屈原流放。有一天,秦國突然向楚國進攻。楚國不及防守就被打垮了,楚國的居民都叫苦連天。屈原看不下去了,便抱起一塊大石頭跳下汨羅江,楚國的百姓很傷心所以就排龍船去打撈他的屍體,把粽子丟進水裡,給魚蝦吃它們吃飽了。自然就不去吃屈原的屍體了。

  所以,人們就把那一天定為“端午節”。現在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了嗎?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3

  今天是端午節,戴香包、系花繩吃粽子、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死後的屈原,人們把五月初五定為了端午節。下面我給大家講講端午節的來歷,從前有一位國王他十分信任屈原,可是有兩個人在國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於是國王就不再信任屈原了,屈原十分氣憤就跳江死了,那個江叫汨羅江。

  人們非常想念屈原,為了不叫魚蝦吃屈原的屍體,人們把雞蛋與包好的粽子仍到江裡讓魚蝦吃。

  傳說江裡有一條惡龍,它偷偷吃屈原的屍體。人們非常生氣,就把它撈上岸打死了!還抽出它的龍筋,人們把龍筋曬乾就成了花花繩。

  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人們在這一天戴香包、系花繩、吃粽子、賽龍舟以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4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唱起這首兒歌,我就想到我們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與屈原離不開。那天,屈原聽說楚國當時外有強敵,朝廷腐敗,屈原難過極了,抱著石頭跳入奔流的汨羅江裡。楚國人民知道後,都划著船去找屈原的屍體,找了半天都沒找到。為了不讓魚蝦把屍體吃掉,他們把白米撒入汨羅江裡讓它們吃白米。這樣就形成了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又稱重五,也叫龍舟節。由於這一天是五月初五,所以很多習俗與五聯絡在一起。用紅、黃、藍、黑、白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每逢端午節,我都要回奶奶家,奶奶會先從菜市場買回蘆葦葉,瘦肉,紅棗和糯米,到家後,奶奶就開始包粽子了。於是我連忙跑過去,看著奶奶包粽子。奶奶先用熱水把蘆葦葉燙了一下,拿起來,再把倆片葉子交叉繞成三角形,抓一把糯米放進去。不一會兒,一個個精緻的小粽子就完成了。煮粽子的時候,我就聞到一陣蘆葦葉的清香,真想咬一口。晚上,奶奶會煮艾葉水給我洗澡,我開心極了!

  啊!我愛端午節!也崇拜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讓我們在端午節一起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5

  中國的傳統文化像是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清,有過年的倒福、中秋節、還有端午節,現在我就給你介紹一下端午節。

  傳說楚國的皇上就是一個昏君,只顧吃喝玩樂,屈原卻說無效就投江自盡了,他投江時候還抱著一塊巨大的石頭,因為這樣他一下江就沉下去,在也上不來了。

  屈原投江以後兩岸的老百姓划龍舟去救屈原,人們把江都找遍了,但是還是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在這個緊張危險的時候,突然有一位百姓站出來,他說我們就不了屈原不要緊張,我們可以丟魚與蝦愛吃的東西比如:粽子、雄黃酒、蛋等東西去江裡……

  從此,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端午節,人們一到端午節就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等……

  時間慢慢長久了,傳統文化也慢慢流傳下來。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6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節”,人們會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這些習俗來自於一個故事。

  傳說愛國詩人屈原投江後,楚國的老百姓紛紛前往汨羅江邊憑弔他。漁夫們列起船隊,打撈屈原的身體。一位漁夫拿出雞蛋和飯糰,一個個丟進江裡,說餵飽了魚龍蝦蟹,它們就不會去咬屈大夫了。人們見了就紛紛仿效。一位醫生則拿來了一罈雄黃酒倒入江中,說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它們去吃屈大夫。後來,人們用揀樹葉來包飯,還在外面纏上彩帶,慢慢地就發展成了今天的粽子。後來,人們將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在當天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以此,媽媽們讓我拿了一個飯糰包粽子,我看著飯糰和揀樹葉非常緊張,好不容易包成了三角形,又不知道怎麼打結,最後打上了蝴蝶結。媽媽給了我一個大拇指,我真的很開心!

  端午節會讓我想起古時候的故事。它也給了我很多快樂。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7

  今天是端午節,我們全家在吃粽子,看得這麼好吃的粽子,我問爸爸:“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爸爸說:“這是一個傳說,你自己上網找找。”

  吃過飯,我就上網去查,原來是這樣: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他倡導舉賢援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藍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公元278年,秦國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秦國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說屈原死後,百姓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還拿出食物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因此,在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

  我把查到的傳說說給了爸爸聽,爸爸誇獎我是個愛學習的好孩子。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8

  端午節是我過傳統節日,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划龍舟、插艾葉……

  據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按我國古代詩人屈原而定的,已經有兩千多年曆史了

  關於這個節日,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屈原是戰國時期有名的詩人,他忠誠愛國,讓楚國漸漸強盛起來。但在朝中,有些權貴對他的意見不滿,經常在楚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楚王也相信了那些權貴的讒言,漸漸離屈原越來越疏遠。雖然楚王那時已不相信屈原了,但他仍然放棄:關注人民,寫了許多愛國詩。

  後來楚王中秦王的圈套,被軟禁在了秦國。又派兵攻打楚國的首都。屈原知道後,悲憤萬分,就在五月初五那天,抱著石頭投河自盡了。

  楚國的百姓知道後,悲痛萬分。他們想盡辦法救屈原,曾幾次駕小船去打撈他的屍體,但還是沒撈到。於是人們怕屈原在下面吃不飽,又把許多美食投進河裡,還把一種外面用竹葉包著大米,還用紅線繞著它。人們把它稱為粽子。

  如今啊,雖然我們不會再把食物投進河裡了。但依然有許多風俗流傳至今。端午節真是一個有意義的節日。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9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著小船去把竹筒裡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著竹筒的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在我老家,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粽子。我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裡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花生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包粽子的工序就開始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著放,一片反著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裡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顆棗、幾顆花生米,最後把葉子用桑條皮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你看那又胖又大的粽子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粽子包完後,先把它們放在鍋裡煮三個小時,再撈出來放到盛有冷水的桶或鍋裡冷卻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粽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粽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粽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說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粽子有什麼秘決,每次包的粽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愛吃粽子,想過端午節,更想讓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興旺發達!讓先輩的遺願變成事實在在的現實,讓他們的英靈流芳百世、與世長存!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10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讓我說給你聽聽吧!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位大夫叫屈原,他不僅是一位治理國家的人才,還是一位大詩人。當時,楚懷王被秦國抓走了。屈原建議楚頃襄王聯合齊國,共同去抗擊秦國,救回楚懷王。但楚頃襄王不願意。再兼之國王聽了讒言,就把屈原流放了。

  後來,秦國攻進楚國的都城,楚國滅亡。屈原聽到這個訊息,心如刀割、悲痛欲絕。在五月初五這天,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抱著石頭投江自殺。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的樂章,投身汨羅江而死。

  屈原投江後,老百姓紛紛趕到江邊,有的拿飯糰,有的拿肉食,紛紛往江裡投,祈禱魚蝦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後來,一位老醫師拿出一罈雄黃酒,倒入江中,說用酒醉倒蛟龍、魚蝦,免得讓屈原大夫受傷害。再後來,人們怕飯糰被蛟龍所食,就粽葉包米團,外面纏好彩絲,逐漸發展成了今天的粽子。

  在往後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江中競賽,吃粽子來紀念屈原這位愛國詩人的傳統。這節日被稱之為“端午”。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11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這就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個大夫叫屈原,他不但是一個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還是一個偉大的詩人。當時,秦國把楚懷王抓走了,屈原建議楚懷王的兒子楚頃襄王把大王救回來,但楚頃襄王怕打不過秦國,猶豫不決[注: 猶豫:遲疑。拿不定主意。]。有一個壞人不想讓屈原受寵,就在楚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頃襄王信了那個人的話,就把屈原的封地沒收了,把他流放到汩羅江那裡了。終於,楚國被秦國滅掉了。因為屈原是一個很愛國的詩人,他心如刀割[注: 內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樣。],就寫了一首《天問》的詩,決心和國家共存亡,就抱著一塊石頭跳進了汩羅江,結束了他悲壯的一生。當時,許多人為了救屈原,就駕著船,向江裡投飯糰和肉丸,並向江裡倒雄黃酒,防止魚蝦咬傷屈原的身體。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屈原,就把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並在這天,舉行賽龍舟活動,幷包粽子、喝雄黃酒。

  我一定要像屈原那樣做一個愛國的小學生。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12

  今天我和媽媽聊天的時候,媽媽問我一個問題:“你知道人們為什麼要過端午節嗎?”我說有點兒記得不清楚,只知道每年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我左想右想,怎麼就是想不到呢?我帶著問題趕快去書裡找,看完書我才想起來,劉老師以前給我們也講過啊。

  在戰國時期,楚國有位名臣叫屈原。他主張聯和齊國對抗秦國,因此遇到很多大臣的反對和主張。後來屈原遭人陷害,被流放江南一帶。在流放時期屈原依然憂國憂民,寫下了很多名作。沒過多久,楚國被秦國佔領,屈原心如刀割,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他寫下了一首《懷沙》,然後抱起了一塊青石,縱身跳入汨羅江。

  百姓聽說屈原投江,都悲痛萬分。人們把一些食物扔進江裡,希望魚蝦不要去咬屈原。後來人們又把黃酒倒入江中,來暈江中的蛟龍和水獸,免得讓他們來傷害屈原屍身。

  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就喝黃酒吃粽子,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名臣。

  不僅如此,中國的傳統節日大都帶有紀念活動,而且都是按農曆來算時間的哦。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13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

  相傳古代有吃粽子、賽龍舟等風俗。屈原,名平,字原,楚國丹陽(今湖北省秭歸縣)人。他憂國愛民、體恤蒼生的情懷,不趨炎附勢、不貪圖名利的品質,勇於求索、九死不悔的精神,剛正不阿、廉潔無私的人格,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奮勇向上。

  他主張聯齊抗秦,提倡“美政”,任左徒之職之後,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深受楚懷王的信任。但是到了後來,他的主張遭到了楚國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其中就包括鄭袖、靳尚等人。由於楚國國內保守勢力的強大,再加上這些人在楚懷王面前進讒言詆譭屈原,屈原漸漸被楚懷王疏遠,繼而被楚王流放。

  到了後來,當秦國軍隊攻陷楚國都城郢都的訊息傳到屈原耳中之時,屈原悲痛欲絕,遂抱石於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自沉汨羅江而死。後人為了紀念他,把這天當作節日,所以便有了有吃粽子、賽龍舟等風俗。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

  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14

  今天是端午節,你知道端午節的有來嗎?

  大家是不是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那我就告訴大家吧!

  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屈原。這種說法流傳的最廣。楚王在寵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屢勸不改,反被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聽到秦國連敗楚國,國家命運危在旦夕,於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現在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就是這樣的。

  我過端午節那天,南方會舉行賽龍舟吃粽子比賽……北方則會去踏青。

  請大家記住這個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繼承先輩的精神,讓我們一起努力。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15

  今天是五月五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聽說很久以前,偉大的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入汨羅江,人們怕他被江裡的魚蝦吃掉,就做了許多的飯糰,“撲通,撲通!丟進了江裡,用飯糰去餵魚蝦,聽說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吃屈原了。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每年的五月五日,都會做許多的飯糰,也就是現在的粽子,還會舉行龍舟賽等活動……

  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

  我喜歡吃粽子,我喜歡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16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吃粽子是端午節的風俗。但你知道端午節是怎樣來的嗎?你又知道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嗎?那麼,下面就讓我來說說端午節的故事吧!

  要說端午節,我們就要從一個偉大的人物屈原說起。屈原是我國古代楚國的一位大夫,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當時深受楚王的信任。後來,楚國逐漸衰落,又受到強大的秦國的侵犯,人民生活非常的艱難,國家有隨時被滅的危險。屈原非常焦慮,不斷向楚王獻計、獻策,希望楚王能夠接納自己建議,實現楚國的強大,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但是,屈原建議威脅到了一些楚國官員和貴族的利益,他們就排擠屈原;而昏庸的楚王不但沒有接受屈原的建議,反而逐漸疏遠屈原,直至到後來將屈原趕出了朝廷。

  屈原日夜憂國憂民,但是,他的理想確始終無法實現,無奈之下,在農曆五月初五那天,屈原懷著悲憤的心情投進了汨羅江自盡了。楚國人民聽的屈原投江自盡的訊息都很悲痛,他們為了保護屈原的屍體不被江中的怪物和魚蝦吃掉,就用糯米做成了粽子撒在江中,想以此封住怪物和魚蝦的嘴,保護屈原的屍體不被吃掉。

  後來,人民為了紀念屈原,就把這種活動保留了下了,只是把往江裡撒粽子,改成了吃粽子,久而久之,這就成了一種習俗,那就是端午節吃粽子。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

  其實,當時的粽子只是用糯米做成的,後來,人們在裡面加入了紅棗、蔗糖等食品,讓粽子變得更加可口。到了現代,隨著人們生活的不斷富有,粽子的品種也越來越豐富,粽子就成了人們的一種美味的食物。但,無論何時,人們吃粽子是都不會忘記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17

  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有生氣勃勃的春節,秋意濃濃的中秋節……但是我最喜歡端午節,端午節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呢!

  戰國時期,秦國為了統一中國,向楚國發兵攻打,但是卻攻打不下來。就假裝發求和信,楚懷王就打算簽下求和信。這時,愛國詩人屈原,他是大臣阻止楚懷王,而受到楚王和眾臣的指責,被降職回老家。就在五月初五的時候,楚懷王被秦國殺害,楚國就滅亡了,屈原聽到訊息後,百感交集、心如刀絞。最後抱著一塊石頭,跳進了楚江裡,自殺了。這時,正是農曆五月初五。

  後來,屈原的愛國精神把老百姓感動了,在屈原投江的那一天,他們都到楚江邊,為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了屈原,就把米飯投進江中,不讓屈原被持刀,還在那一天坐小舟去打撈屈原的屍體,後來就出現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和掛艾草的端午節習俗。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不僅是端午節,還有許多節日值得我們去探索,屈原這種愛國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18

  一天我看了一本書,書裡面的內容全部都是節日的由來。我最感興趣的是“端午節的由來”。裡面寫著:屈原是個楚國的大臣,皇上聽了他的話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皇上非常寵愛他。可是,其他大臣看他這麼受皇上的寵愛,就很嫉妒屈原。他們就在皇上面前說屈原的壞話。皇上聽信了讒言,結果把國家弄得雞犬不寧。屈原知道後,由於太悲傷,想不開就自盡於江中。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悲痛萬分,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中來回打撈屈原的遺體。有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投進江中。說是讓水裡的魚蝦吃飽了,就不會要屈原的身體了。一位老太醫則拿過來一談雄黃酒倒進江中,說是讓雄黃酒裡的藥性來迷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到屈原。後來為怕飯糰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粽葉飽飯,外纏踩死,後來發展成粽子。

  以後,每在農曆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19

  “五月五,是端陽節。插艾葉,帶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人們唱起這首歌的時候,我便想起了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一位楚國著名的大詩人,是一位愛國的忠臣。有一次,楚國國王中了秦王的圈套,被秦王抓住了。隨後,秦王就佔領了整個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為了不背叛自己的國家,不去投奔秦王的隊伍。屈原萬般無奈,只好來到汨羅江邊,抱起石頭投汨羅江自盡了。

  人們知道這件事後,都不禁失聲痛哭。他們為了紀念投江自盡的屈原,就把家裡的米飯等東西拿來紀尊給屈原。可是,一天晚上,有人卻夢到屈原的臉瘦了許多。這個訊息在楚國傳開了,人們紛紛議論著,為什麼丟進河裡那麼多東西,屈大人的臉還會瘦呢?後來人們才知道是被河裡的魚蛟蝦蟹吃了。這時,村民們就用竹筒包上飯,丟到汨羅江中去,這就是後來我們所說的粽子。是為了不讓魚蛟蝦蟹去吃屈原的遺體,要保護他的遺體。

  就這樣,每年的五月五日,人們都將粽子投到汨羅江裡,以寄託對屈原的哀思。從此,人們就將每年的五月五日定為“端午節”,也從此成了民間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20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粽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祖母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粽子。包粽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能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稜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著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祖母就不止一次看著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粽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我暈!感情粽子包出四個稜角是方便用細線繫著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粽子呢?包好的粽子放進鍋裡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行。

  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由於從鍋裡飄出那粽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終於從鍋裡“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開心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裡,用筷子剝開,就能看到裡面金黃松軟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21

  端午節的習俗很多:賽龍舟、撒雄黃、避五毒、吃粽子、沐蘭湯和鬥百草……這些都是端午節的習俗。其中我最喜歡吃粽子這項習俗了。因為我喜歡吃粽子。說到吃粽子,我就來說說端午節的由來吧!

  那時候,秦兵攻破楚國。眼看著國家滅亡,愛國大詩人屈原無法忍受滅國的事實,便跳江自殺殉國。許多人悲痛欲絕,便搖著小船去打撈屈原的屍體。這就是“賽龍舟”的由來。後來,有人把飯糰丟進江裡,想讓魚龍蝦蟹吃飽以後,不去吃屈原的屍體。這就是“吃粽子”的由來。後來又怕飯糰被蛟龍吃掉,便用竹葉把粽子包起來,慢慢地就變成了現在的粽子。又有一個老醫生把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希望這樣能驅走魚龍蝦蟹。這就是“撒雄黃”的由來了。

  我還聽說有的地方會在小朋友的頭上用雄黃點一個“王”字,據說這樣可以趨避毒蟲。我也希望下一次大人能給我頭上也點一個“王”字,那樣多帥啊!

  看了這個動人的傳說,我不禁拿起手中包粽子的材料,包起粽子來。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22

  你們知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 不知道的那我告訴你們。

  奶奶說是這樣的:“端午節吃粽子的傳統風俗與紀念屈原有關。傳說屈原投江後洹羅江附近的漁民聞訊立即駕漁舟趕來搶救。為了儘快救到屈原的遺體,大家有的用木板、扁擔當漿片,幾個人划著一隻船,爭先恐後,沿江而下到洞庭湖,一直沒有找到。這裡的漁民耽心屈原的遺體被魚吃掉,就用竹簡裝米丟在水裡,讓魚去吃,免得傷害他。東漢初年(公元1世紀)長沙有個叫區回的人,白天睡覺,夢見屈原對他說:“聽說你要來祭我,我很感謝你。

  可是每年大家投在水中的祭米,都給蛟龍搶吃了,希望你用楝樹葉把桶塞好,外面用五彩絲線纏起來,因為蛟龍怕這些東西,區回就照他的話去做。這就是五月五日————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包粽子的由來,據蕭梁時吳均(續齊諧記)說:“世人作粽,並帶五彩絲及楝葉,皆汩之遺風也。”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23

  大家每年都過端午節,也許還不知道端午節的來歷,下面我就給大家講講吧!

  相傳在四五千年前的戰國時代,七個國家都想讓自己的國家更強大,於是各國之間開始了戰爭。當時的楚國,是地處江南的大國,有我們的愛國詩人屈原,他是楚國的大宰相,在楚國的人緣極好。一次因楚國的皇帝冤枉他,他頂了幾句,只見皇帝暴跳如雷,把他流放到邊遠地區,並派兵去追殺他。他逃啊!逃啊!逃了很遠很遠。一天他逃到閔羅江邊,前有一條波濤滾滾的大河,後有追兵,他想:唉,就是死路一條。他拿著防飢餓的粽子向河裡投,讓魚蝦吃飽了,不吃他的遺體,然後他跳江自殺了。

  老百姓聽說大詩人屈原死了的事情,心裡十分痛苦,大家在船上畫了龍頭、龍身、龍尾,為了讓龍神幫助他們找到屈原的遺體。人們便爭先恐後地去找屈原的遺體,被現代人們稱作“賽龍舟”。

  現在大家都明白了吧!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24

  農曆的5月初5,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五節。端五節是怎樣來的呢?這就要從很久很久之前說起。

  年齡戰國時期,楚國有1個大夫叫屈原,他不但是1個管理國度的優秀人材,還是1個偉大的詩人。事先,秦國把楚懷王抓走了,屈原建議楚懷王的兒子楚頃襄王把大王救回來,但楚頃襄王怕打不過秦國,優柔寡斷。有1個壞人不想讓屈原受寵,就在楚頃襄王眼前說屈原的好話,楚頃襄王信了那團體的話,就把屈原的封地沒收了,把他放逐到汩羅江那裡了。終究,楚國被秦國滅掉了。由於屈原是1個很愛國的詩人,他痛澈心脾,就寫了1首《天問》的詩,決計和國度共存亡,就抱著1塊石頭跳進了汩羅江,完畢了他悲壯的終身。

  事先,許多人為了救屈原,就駕著船,向江裡投飯糰和肉丸,並向江裡倒雄黃酒,避免魚蝦咬傷屈原的身體。後來,人們為了留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屈原,就把每一年的農曆5月初5定為端五節,並在這天,舉行賽龍舟活動,幷包粽子、喝雄黃酒。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25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端午節前夕,我哼著兒歌正在散步,突發奇想: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

  於是我上網查資料,發現竟然有多種說法:有的說是為了紀念龍神;有的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而流傳最多最被大家認可的是為了紀念屈願投江的故事。

  屈願是春秋時楚國的大夫(一種官),他剛正不阿,執法如山,深受老百姓愛戴,但也由此得罪了許多貴族豪強。秦國入侵楚國,楚王軟弱膽小,一意孤行地想獻地求和(古代一種投降服軟的方式,給對方一塊土地,對方不再攻打自己),屈原和老大臣們堅決反對。楚王下令誰也不許提這事,違者斬!屈原一連上了十道同樣的奏章要求抵抗,觸怒了楚王,就在楚王要殺屈原時,老臣們集體求情,楚王才放過他。但死罪已免,活罪難逃,屈原被革職並趕出京城,從此生活又窮又苦,只能用寫詩來表達悲哀。

  秦軍攻破都城,楚王被俘,屈原不願意眼睜睜看著國家滅亡,抱石投江,老百姓為了保護屈原不被水裡的魚蝦蛟蟹吃掉,有的向水裡扔飯糰子希望餵飽魚蝦蛟蟹,有的向水裡投放雄黃企圖毒死它們。這就是粽子和香囊的由來。

  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我很高興自己又增添了知識,同時也很感動,屈原真是一位有氣節的愛國詩人!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26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午節、重五節。

  端午節有許多習俗也都與“五”這個數字聯絡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兒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還要插五“端” 菖艾、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江落淚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每逢端午節,人們都會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裡撒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滋生。

  端午節能看龍舟,能吃好吃的粽子,我真喜歡端午節啊!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27

  所有的人都知道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那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我來告訴你吧!

  五月初五那天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屈原出身於楚國。他生於公元前340年,死於公元前278年。起初,他常受到楚懷王的信任,曾多次大官,後來,被壞人所陷害。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屈原非常失望,就在同年5越初五投汩羅江自殺。

  後來楚國的百姓湧到了江邊,吊念屈原,划船來的江中,向江中投飯糰,扔雞蛋等食物,倒雄黃酒,為了不讓江裡的蟲子和毒蛇去吃屈原的屍體。人們怕飯糰被蛟龍吃掉,就用葉子吧飯糰包起來,纏上彩絲帶,就成了我們現在的粽子。

  自那以後,五月初五這天就有了包粽子,賽龍舟,和雄黃酒等習俗,以此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28

  端午節時,人們都有吃粽子、喝黃酒的風俗。

  這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粽子。粽子的餡是用糯米做的,還有各種味道,比如:叉燒餡、紅棗餡、蜜棗……粽子外面包著粽葉,還纏著白線或紅線。餡的顏色是米色的,嚼入口中甜而不膩。我再給你們說說端午節的由來吧,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據說屈原是抱石投汨羅江而死的。一天,一位漁夫在汨羅江捕魚的時候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內。說是魚、龍、蝦、蟹吃飽後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了,紛紛仿效。後來人們怕飯糰被蛟龍所食,就用樹葉包飯,外纏彩絲,這便是粽子的雛形。再後來,這就成了龍舟競賽。

  每年這一天,都會有吃粽子、喝黃酒的風俗,以此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29

  端午節的由來,一定會讓大家聯想到的傳說之一,是詩人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他提倡要團結其他國家,來抵抗野心很大的秦國,但是偏偏楚懷王聽信了小人的壞話,不肯聽從屈原的勸告,結果被騙到秦國,關了起來,最後並死在秦國。

  繼位的楚襄王也受到小人的挑撥離間,誤信屈原有很多壞處,不但沒有聽從屈原明智的勸告,還把它從楚國放逐了。

  心懷大志,一直為國家大事擔心的屈原,因為眼看著國家急難而無法拯救他的國家、無法實現他的理想,整天都非常憂愁,常常獨自在江邊徘徊嘆息。有一天,一位在江邊釣魚的漁夫問他為什麼這麼失意落魄,屈原嘆氣的說:“舉世皆醉唯我獨醒,舉世皆濁唯我獨清。”心中的感嘆和無奈,在這兩句話中都說得很明白了。不久,這位懷才不遇的詩人就抱著砂石,投汨羅江自殺了。

  楚國的人民知道這個訊息之後,都不約而同的趕到江邊來,想找尋他們所敬愛的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屈原的身體。為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划著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粽葉包米飯,作成粽子,投到江裡餵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這就是划龍舟、包粽子的由來。

  屈原投汨羅江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五月五日。大家為了懷念這位詩人、紀念他的愛國精神,並且提醒在位的人,要能分辨出小人與忠貞志士說的話;因此,在每年的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都會舉行劃龍船、包粽子的活動。流傳到今天,大家都還記得這樣的傳說故事呢!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30

  說到端午節,大家一定會覺得這個節日很熟悉吧,接下來,就來聽聽端午節的由來吧!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個故事是源於紀念孝女曹娥端午節的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

  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這個故事你們聽說過嗎?聽了這個故事,真讓我們感動啊!孝女曹娥的故事你們覺得怎麼樣啊?還有很多故事也是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比如源於紀念伍子胥的由來;比如源於紀念伍子胥的由來;比如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的由來……可多了!希望大家對我的這篇作文多多指教,投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