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魯迅> 遊魯迅故居作文2篇

遊魯迅故居作文

遊魯迅故居作文2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遊魯迅故居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遊魯迅故居作文1

  經過了幾小時的車程,我們終於來到了魯迅故里。

  充滿著濃郁江南水鄉風情的大幅浮雕上,“魯迅故里”四個大字蒼勁有力。頓時,一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眼前浮現出來。

  走進街巷,隨著擁擠的人流,我們來到了魯迅紀念館。這是一個古色古香,又不缺乏現代氣息的建築。“紹興魯迅紀念館”幾個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走進大門,一眼就看到了魯迅青銅像,它比真人還高大,坐在一把扶手椅上,左手抱右手肘,右手搭在扶手上,表情嚴肅而不失親切,深深的眼袋,似乎是他憂國憂民的證明;他仰望天空,好像是盼望祖國的明天更加美好。“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幾個瀟灑的金字寫在了銅像旁邊的牆壁上,是魯迅一生的寫照。在館內繼續參觀,我們瞭解到了魯迅坎坷的一生:由一個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長房長孫,變成了一個破落戶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變故,使少年魯迅飽受人間冷暖、世態炎涼,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沒落。1902年,魯迅赴日留學,學習醫術,因深受資產階級民工革命浪潮,積極投身於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並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1906年,魯迅看到國內同胞的愚弱,毅然棄醫從文,先後發表了好幾篇小說,如《狂人日記》、《阿Q正傳》、《藥》……以此喚醒國人麻木的靈魂。看到這裡,我對魯迅更加敬佩了。

  接著,我們又連續參觀了百草園、魯迅故居、魯迅祖居……但我最想參觀的還是三味書屋了。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幾十年前的書塾。聽身後的導遊說:“三味意為:讀經味如稻梁,讀史味如餚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下桌臺上擺著一副活靈活現的《松鹿圖》,畫上古樹底下伏著一隻梅花鹿,那是當年學生行禮的地方。兩邊的柱子上還有一副對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讀書。”大概就是說明了生命、讀書的真諦吧。東北角便是魯迅用過的一張書桌,書桌上刻有一個“早”字,我從課本上了解到:當年魯迅父親生了病,魯迅為了照顧父親,上學遲到了。素以品行端正、教書認真著稱的壽鏡吾老先生嚴厲地說了這樣一句話:“以後要早到。”魯迅沒有說什麼,只是默默地在書桌上刻了一個“早”字。從此以後,魯迅就永遠沒有遲到過,並時時早,事事早,奮鬥了一生。

  走出三味書屋,天氣炎熱得很,我們便找了一個小吃店坐下,吃著金黃、香噴噴的臭豆腐,品著凉滋滋的冰綠豆湯,想著魯迅給予我們的道理,心情無比舒暢……

遊魯迅故居作文2

  到了到了!魯迅故里到了!洋溢著濃郁水鄉風情的大幅浮雕上,“魯迅故里”四個大字蒼勁有力。那氣宇軒昂的一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我眼前漸漸清晰起來……

  紀念館的.建築與河水縱橫交錯,內外空間相互滲透,是一座古樸而神聖、充滿靈氣又獨具紹興水鄉風情的現代展館。而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大型青銅坐像。坐在鮮花叢中的魯迅表情自然,儀態從容,嚴肅又不乏親切,眉宇間似藏著無限的深思。陳列廳內詳細地介紹了魯迅的坎坷人生:由一個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長房長孫,變成了一個破落戶子弟;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投身於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誌,揭開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序幕;1918年,發表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看著這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我的心中又不禁捲起一陣陣波浪,為魯迅的一生感慨,更為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氣節所感動……

  走出紀念館,不覺已是春雨綿綿。雨很小,很細,小得幾乎聽不到“沙沙”的聲音,細得像蠶吐出來的絲。漫步在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欣賞著這細雨中朦朧的白牆灰瓦、古老又修葺一新的竹絲臺門,聆聽著那一串串韻味十足的紹興方言

  接著我們來到了“魯迅故居”。跨過高高的門檻,從側門進去,穿過年代已久的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稱“天井”,這裡原種著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閉上眼睛,小時候的魯迅赫然就在眼前。夏夜,他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我的耳邊似乎還有他的繼祖母蔣氏讓他猜謎、給他講故事的聲音……魯迅的臥室、廚房、百草園……都一一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每到一個地方,都感到離這位一代宗師又近了一步……我最想去的地方還是三味書屋,於是又迫不及待地循著魯迅的描述去感受他當年讀書時的氛圍。“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三味”就是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額下掛著一幅栩栩如生的《松鹿圖》,兩邊的柱子上還有一副對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大約是在揭示讀書的真諦吧。走進去,我們看見了一張陳舊的兩屜硬木書桌。

  再次走在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雨還沒有停,一樣的小,一樣的細,為這一趟魯迅故里之遊染上了一種別樣的情緒。一條清澈的小河,從故居門前潺潺流過,雨絲輕輕地落在水面上,平靜的河面頓時裂開了好多條“縫”,一圈兒一圈兒地盪漾開來……

  我掏出一把茴香豆,坐上了晃晃悠悠的烏篷船。在頭戴烏氈帽,手持青篙的船家帶領下,揮手道別了這座偉大的歷史豐碑,而那一圈兒一圈兒的魯迅情卻久久地在我心中盪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