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魯迅的作文彙編7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魯迅的作文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的作文 篇1
從小時候的頑童“哥兒”,到青年的“憤青”,再到中老年成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一生髮生了很多的改變,而這些改變和他接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接下來我們就來說一下魯迅的求學之路。
幼年時期,由於家境不錯,魯迅很早就上了私塾。私塾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一種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作為舊時私人所辦的學校,它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在教學方法上,私塾完全採用注入式教學。而且,由於私塾先生具有相當的權威,因此體罰盛行,遇上粗心或調皮的學生,先生經常揪學生的臉皮和耳朵,還打手心、罰跪,以達到懲戒的目的。比如,魯迅著名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的先生,“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矩,但也不常用”,不常用並不意味著不用——這是很能說明問題的。雖然接受私塾教育的學生大多是隻會背誦的“念”死書,如“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再如小說《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得意於“回”字有四樣寫法,但它無疑還是讓少年魯迅有了最初的文化啟蒙。
1889年,18歲的魯迅考上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一年後,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路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新式學堂”。新式學堂是晚清西學傳播的重要途徑。在晚清,由於中國傳統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引起了教育領域的變革。這種學堂不再是隻教四書五經的私塾了,而是增加了很多別的現代學科,如清政府在1902年頒發的《欽定中學章程》,對所開課程作了這樣的規定:“修身第一,讀經第二,算學第三,辭章第四,中外史學第五,中外輿地第六,外國文第七,圖畫第八,博物第九,化學第十,物理第十一,體操第十二。”從小城紹興,到大城南京,青年魯迅不僅見了新世面,更是在新學堂裡看到了一片新天地,也接觸到了新思想。
當時的中國已經認識到自己和別的先進國家的差距,所以晚清政府派了很多優秀學生去歐美和日本等強國學習現代知識。1902年,二十一歲的魯迅得到了到日本留學的機會。1904年,魯迅由東京弘文學院改到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習醫學。在這裡,魯迅碰到了我們所熟悉的藤野先生,也是在這裡,他看了中國人麻木圍觀國人被槍斃的畫片,醒悟到醫術只能拯救人民的身體,拯救不了他們麻木不仁的靈魂。正如他在吶喊自序裡說:“從那一會以後,我便覺得學醫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作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候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於是,魯迅決定棄醫從文,為的就是從思想上解放中國人民,因為只有人民自己站起來反抗,才有得到自由的一天。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對魯迅一生最好的寫照。毛澤東曾經這樣評價魯迅:“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而魯迅之所以為魯迅,都是在時代背景下,與他的求學之路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個人視野的不斷拓展、思想的日漸成熟緊密相連的。
魯迅的作文 篇2
您好
打小我就從許多課本以及名著上見到您的身影,上了初中之後,對您的認識也更加的深刻。下面是我對您作品以及情感的感觸,我希望您能把它讀完。
您生活在一個封建制度腐朽的年代,當週圍的一切壓的國人喘不過氣來時,您本人卻站在了反帝反封建的最前列。你用手中的筆當作武器,諷刺封建社會中的黑暗現象。您的作品如一把鋒利無比的匕首,深深刺痛著每一位讀者的內心。我在您的作品中也深深的感受到您的強烈願望—跨入新時代。
我讀過您很多的文學作品,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故鄉》等等。這些作品我都很喜歡,它們都充分的表現出您對封建社會的憎恨與厭惡。您在作品中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麻木迂腐的孔乙己,自私刻薄的“豆腐西施”楊二嫂以及麻木不仁卻又淳樸善良的閏土,這些鮮活的人物形象,給無數讀者的內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您倡導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為當時的文人志士指出了一條光明的道路,雖然這條路很不好走,但您仍是堅定不移的走下去,冒著隨時會被逮捕的危險去探索屬於中國自己的道路。現在您的願望也實現了,可您卻沒能看見,相信您在遺憾之餘,也一定很欣慰吧!您放心吧,我們會替你努力去建設這個日益繁榮的新中國!
魯迅的作文 篇3
大年初七,我們一家自駕遊,目的地是魯迅的故鄉——紹興。一路上,媽媽為我介紹了一下魯迅,說他是個偉大的文學家,對中國的文化有非常大的影響。我非常激動,因為我第一次可以親自去偉大人物的家鄉看看。
一到了那裡,我就迫不及待地跟著媽媽去參觀了魯迅故居。穿過臺門斗,隔一小天井,就是一間普通的泥地平屋,往東走過側門,繞過拐彎處的石欄水井,沿長廊進內就是當年魯迅一家的住處。那裡主要為我們展示了魯迅和他家人居住的地方,各式各樣的房間,導遊為我們介紹,說魯迅故居充分體現了清朝末年紹興臺門的風格。我走在其中,一邊看一邊想:原來,大文學家住的房子是這樣的!接著,我們又去了魯迅紀念館,在那裡我對魯迅先生的一些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有了一些瞭解,閏土、阿Q、孔乙己……
媽媽說,在以後的語文學習中,我將認識這些魯迅先生,更加深刻的瞭解這些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我心裡很激動,要是以後老師上課的時候,我就可以驕傲地說:“我去過魯迅的家鄉,還吃孔乙己吃過的茴香豆呢!”
魯迅的作文 篇4
記得那是五年級的一天,我學了課文《早》,一下子就迷上了魯迅。透過閱讀和查詢資料,我瞭解了時代背景,明白了當時的社會狀況。《朝花夕拾》《吶喊》堆滿了我的書架,孔乙己,閏土也一個個走進了我的世界。每天伴著一絲茶香,一縷陽光,我久久沉醉在魯迅的世界裡,為那個時代的不公而吶喊,心裡久久不能平靜。那些日子,魯迅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去趟紹興,走進魯迅先生的故居,觸控那段塵封的歲月。
終於,在一個細雨濛濛的早上,我來到了紹興。這裡沒有太多的現代化氣息,有的只是古色古香的建築,我彷彿穿越到從前,回到了魯迅那個時代,在咸亨酒店,遇到穿著長衫站著喝酒的孔乙己;在街頭,目睹了衣衫襤褸,目光呆滯的祥林嫂……
坐在歷史悠久的咸亨酒館,沒錯,就是孔乙己天天都來的那個酒館,我沉醉於魯迅小說中:客人慢慢散了,老闆娘仍舊在噼裡啪啦撥著算盤,孔乙己顫顫巍巍地走到門口,仍舊是那句話:“給溫碗酒,加一碟茴香豆,賬明天一定還。”說著,就穿著那身破爛不堪的長衫,輕輕地坐在我面前,一邊嚼著茴香豆,一邊向我訴說他的不幸與痛苦,不禁老淚縱橫……我同情孔乙己,更多的是同情那個時代的最底層的老百姓。
我再一次沉醉在魯迅的世界裡,是在魯迅故居前。我輕輕地向同行的人介紹著,說著魯迅的故事。我多希望魯迅先生能笑一笑,可當我來到魯迅銅像前時,他有的只是一臉的深沉與憂傷。別人也許看不懂,但我看到了他的眼睛裡,寫滿了對社會不公的憤怒。
告別了魯迅故居,告別了紹興,我仍久久不能自拔,魯迅的民族情懷讓我敬佩,悲天憫人的情懷更讓我視為知己。但同時,我又有些欣慰,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那些沉醉在魯迅世界的日子,使我頓悟,使我感慨,使我不知不覺地成長起來。
魯迅的作文 篇5
偉大——這就是我對魯迅先生的第一印象。他“俯首甘為孺子牛”日夜為改變民族的命運而忙碌著。身體瘦弱的他卻是文學上的巨人。魯迅先生幽默,且不乏親切。他憎恨黑暗如魔鬼,而且處處為他人著想,淡化自己。在我看來,他是平凡而偉大的人!
魯迅先生逝世的時候,終年才55歲,卻寫出了無數經久不衰的書:《阿Q正傳》、《狂人日記》、《彷徨》、《墳》等作品廣為流傳。但被世人所敬仰的魯迅先生卻總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魯迅先生的房間必定是最“熱鬧”的時候,他正演奏著“文字交響曲”希望這一首首動聽的曲子能喚醒麻木不仁的中國人。
魯迅先生在日本學醫時,意識到中國人“中國人的病不在身體上,而是在心理上。”於是他決定拿起筆,透過自己的文章來呼籲所有的中國人,所以有的人說:“魯迅先生的筆是同黑暗作鬥爭最厲害的武器。”
人們把魯迅先生譽為“民族魂”,原因是魯迅先生或者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他給人民當牛做馬,卻毫不驕傲,更不曾騎在人民的頭上高呼:“啊!我多麼的偉大!”所以,群眾們把他舉得很高,很高。魯迅先生從不突出自己的地位,賣弄自己的知識。他只是默默地接受人們給他的.榮譽和讚賞。
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的:“有一分熱,發一分光。”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的文章永遠是中國歷史上最璀璨耀眼的光芒。
我是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魯迅先生的文章的,從《三味書屋》到《藤野先生》再到現在的《藥》,算算大概也有五六個年頭了:以前年紀還太小,不能完全明白文章的韻味,只是人云亦云地跟著老師說,說當時社會的黑暗,說人性的醜惡。可是,現在自己也真的能夠明白那是一個多麼黑暗的社會,心中有恨,恨民眾的麻木,很人性的冷漠,更恨自己沒有生在當時,也同樣為醫國醫民奉獻熱血與青春。
魯迅的作文 篇6
金秋十月,我們又迎來了祖國媽媽的第54歲生日,在這歡慶的日子,我和媽媽興致勃勃地來到上海魯迅公園內的魯迅紀念館遊覽了一番。
魯迅紀念館是一座白牆黑瓦的建築物,一排排青翠碧綠的樹木環繞在它的周圍。正面牆上,周總理親筆題詞的“魯迅紀念館”五個金色大字在朝陽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我們沿著一長溜的石級快速走進了魯迅紀念館的大廳。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牆上那一幅幅描寫魯迅先生生平的木刻畫。這些畫的製作非常的逼真,彷彿使我看到了魯迅先生當年工作、生活的情景。大廳裡還擺放著兩臺電腦,這是為參觀者作指南用的。我從電腦裡瞭解到: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個人物紀念館,它建立於1951年1月,在1958年遷入虹口公園,也就是現在的魯迅公園。
在大廳左側有一尊魯迅先生的全身塑像,讓人有一種與魯迅先生在一起的親密感。大廳右側是一條通往二樓的樓梯。來到二樓,我首先看到的是根據魯迅先生幾部作品所刻出的浮雕,有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有描繪中國農民的《祝福》等。
大廳旁邊有五個展示廳,分別展示著許多珍貴的文物和紀念品。在第一個展示廳裡擺放著一些魯迅先生珍貴的手稿,上面是魯迅先生寫的密密麻麻的蠅頭小字,有些地方還用粗筆修改過。這裡還展出了魯迅先生生前使用過的文具和生活用品。在第五展廳裡,一塊寫著“民族魂”三個字的橫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聽媽媽說,這塊橫幅曾經覆蓋在魯迅先生的遺體上呢!是啊,“民族魂”代表著一個民族的靈魂,體現出一個民族的精神。魯迅先生是現代文學家,它曾棄醫從文,用他那支筆喚起中國人民覺醒,批判罪惡的封建社會。魯迅先生是偉大的文學家,他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參觀了魯迅紀念館,我感觸深刻,對魯迅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堅信,只要我努力再努力,一定也能像魯迅先生一樣,成為一名優秀的文學家。
魯迅的作文 篇7
魯迅小的時候,愛買書,愛看書,愛抄書,把書看作寶貝一樣。
還在進“三味書屋”前,他在自己的啟蒙老師——一位遠房叔祖父那裡看了不帶圖的書。這位老師曾經告訴他,有一部繪圖的《山海經》,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怪物……可惜一時找不到了。這麼一部有趣的書,可把魯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夢寐以求,把他的保姆長媽媽也感動了。長媽媽不識字,她探親回來時,就設法給魯迅買回了這部書。一見面,長媽媽把一包書遞給魯迅,高興地說:“哥兒,有畫的《山海經》,我給你買來了!”
一聽這訊息,魯迅欣喜若狂,趕緊把書接過來,開啟紙包看了起來。
這是魯迅最初得到的心愛的書。後來,識字漸漸多起來了,他就自己攢錢買書。過年,有種習俗,大人往往給孩子一點錢,叫做“壓歲錢”。魯迅得到壓歲錢後,總是捨不得花,攢起來買書看。
魯迅小時候,不僅酷愛讀書,而且還喜歡抄書,他抄過很多書。顯然,抄書使他得益匪淺。他的記憶力那麼好,讀過的書經久不忘,這與他抄書的愛好是密切相連的。
魯迅小時候對書籍特別愛護。他買回書來,一定要仔細檢查,發現有汙跡,或者裝訂有問題,一定要到書店去調換。有些線裝書,很容易脫線,他就自己動手改換封面,重新裝訂。
看書的時候,他總是把桌子擦得乾乾淨淨,看看手指髒不髒。髒桌子上是不放書的,髒手是不翻書的。他最恨用中指或食指在書頁上一刮,使書角翹起來,再捏住它翻頁的習慣。他還特意為自己準備了一隻箱子,把各種各樣的書整整齊齊地放在裡面,箱子裡還放了樟腦丸,防止蟲蛀。
魯迅小時候養成的愛書如寶的好習慣,貫穿了他的一生。他讀過的書浩如煙海。他購置的書,僅據《魯迅日記》上的“書賬統計”,從1912年至1939年,就有九千多冊。他收藏的書,總是捆紮得井井有條。魯迅一生清貧,最大的財產,就是他的這些寶貴的藏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