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上墳的傳說典故
在焦作一帶有個習俗,每年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上墳為死去的親人燒紙祭奠,俗稱“鬼節”。這個習俗來自一個民間傳說。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月十五上墳的傳說典故,歡迎查閱,謝謝。
七月十五上墳的傳說典故1
在焦作一帶有個習俗,每年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上墳為死去的親人燒紙祭奠,俗稱“鬼節”。這個習俗來自一個民間傳說。
傳說明朝末年,朝廷昏庸,官吏腐敗,貪官汙吏橫行霸道,魚肉鄉里,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艱難度日。
亂世多災,老天爺也來禍害百姓了。一年夏天,瓢潑大雨一連下了數日未見停歇,沁河水暴漲,眼看要漫過河堤了。管理沁河河道的官員叫趙捏,他站在河堤上,看著逐漸上漲的河水,心中樂開了花。他奸笑著對手下人說:“馬上張貼布告,家家戶戶都要出錢出物來搶修河堤。”
老百姓本來就生活艱難,哪裡還有錢財可出,但是趙捏不管這些,領著一幫家丁挨家挨戶搜搶財物,見什麼拿什麼,有什麼搶什麼,豬、馬、牛、雞大小牲畜,小麥、玉米、小米、高粱五穀雜糧,都被趙捏搶進了府中。然而,趙捏並未用這些東西來搶修河堤,而是把這些東西變賣後,把銀子裝進了自己的腰包,然後在高臺上聽曲飲酒,哪裡管百姓的死活。
河水終於沖垮了河堤,似猛獸般向四周村莊衝去。莊稼被淹,房屋倒塌。小孩沖走,大人淹死,到處哭爹喊娘,家家戴孝出喪。
有一個姓王的後生,血氣方剛,疾惡如仇,目睹眼前的慘狀,便找了幾個人,準備造反。他對眾人說:“當官的搶走了我們的財物,卻沒有來搶修河堤,致使河水淹沒了我們的家園。當官的哪管我們的死活,他們只顧著自己吃喝玩樂,我們與他們拼了吧!”
眾人紛紛響應,很快就聚集了上千人。他們拿著鐵鍁,扛著鋤頭,舉著釘耙,高喊著:“打死貪官趙捏,為親人報仇。”向趙府衝去。不料,趙捏早有防備,他招集了許多家丁,個個刀出鞘,箭上弦。百姓們和家丁一場惡戰,死傷無數,血流成河,王后生也在這次戰鬥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然而,正義必能戰勝邪惡,百姓們還是殺出了一條血路,衝進了趙府,殺死了作惡多端的趙捏,一把火燒了趙府。
據說這一天是農曆七月十五,百姓們為了紀念在洪水中和戰鬥中死去的'親人,便在每年的這一天,都要上墳燒紙祭奠亡靈。久而久之,形成了習俗,在懷府八縣流傳開了,直到現在。
七月十五上墳的傳說典故2
在淮河的上游,每到陰曆七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放河燈,這是傳下來的規矩。
傳說,在古時候,淮河邊上有一戶姓王的人家,夫妻倆老來得了個閨女,給閨女起名叫仙花。這仙花模樣俊俏,人見人誇。
仙花在她十五歲這年的七月十五突然沒影兒了。老兩口到處找,也找不到。左右鄰居也都幫他們找,但是哪兒也沒有仙花的影子。眼看天黑下來了,王老頭兒說:“仙花一定是迷路了。咱弄幾盞燈放到河裡,一來給孩子壯壯膽,二來她見了燈,興許就知道我們在找她,會朝放燈的方向一路找回來。”大夥兒都覺得這是個好辦法,回家紛紛找來材料,各自紮了幾盞能漂在水上的燈。還有人在燈上寫上了仙花的名字,為的是仙花看見燈之後就知道大家在找她。之後,大家來到河邊,把紮好的河燈放到河裡去了。
一夜就這樣過去了。第二天天還沒亮,仙花真的回來了。一見面,她就摟著娘大哭起來。爹孃不知她受了什麼委屈,就問:“孩子,你這一夜去哪裡了,把我們急壞了,左右鄰居也跟著著急,到處找你,你看沒看見河裡放的那些燈?”
仙花哭著說:“昨天,我在河邊玩,突然有個白鬍子老頭兒不知從哪裡冒出來,拉住我不放,說要帶我進龍宮裡當娘娘。我害怕極了,死活不去,就跟白鬍子老頭兒撕扯起來。他還跟我說他每年七月十五都要選百姓家的漂亮閨女到龍宮去,給他當娘娘。我拗不過他,眼看他就把我拉進龍宮了,這時,一盞燈漂了過來。那老頭兒一見害怕了,說:‘是誰在河裡放燈?這燈會燒燬我的宮殿。燈上有你的名字,我放你回去跟他們說說,往後不許他們在河裡放燈。不過,你不能告訴他們為什麼不許在河裡放燈,要是說了,你就沒命啦!’就這樣,白鬍子老頭兒把我放了。”
聽仙花說完這些,大家都鬆了一口氣。但是仙花說完這些話之後就像睡著了一樣,怎麼喊她也喊不醒了。
從那以後,沿河兩岸的人為了不讓自己家的閨女被河神選去做娘娘,年年的七月十五都在河裡放燈。
七月十五上墳的傳說典故3
鬼節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據說當時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蓮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蓮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捱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書上說古時候的這一天,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
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唸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凱泰曾有詩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過鬼節的習俗。
由此可見,“鬼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國北方的人們仍然在這一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雖然祭祀方式簡單,但基本上儲存了鬼節淳樸的意義。因為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了鬼節豐富的人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