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苦難> 在苦難中感受親情作文

在苦難中感受親情作文

在苦難中感受親情作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透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在苦難中感受親情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當代作家閻連科的這部長篇散文,讓我久久地沉浸在作者的敘述中,心潮起伏。在感慨之餘,我當即發簡訊,把它推薦給遠方的幾位摯友。

  這種情形,在我近幾年的閱讀中頗為少見。這其中的感動和震撼,來自於作者對生活中大量感人情節的描述。

  叔求人送禮之後,“我”在山上爆石料,為了多掙幾個錢,一干就是十多個小時,甚至40多天不下山;為了給二姐治病,一家人排隊給她輸血,而大哥卻哀求醫生不要抽其他人的血,自己一個人輸了又輸;父親帶領全家整日辛苦,終於把那塊向陽的自留地整好了,眼看就要收穫,卻不得不上繳;

  哥不認錯,大伯用鞋底猛抽他,幾個兄弟姐妹跪成一排,苦苦求情,被激怒了的大伯於是一個個抽了過去,“我”再也忍不住了,哭喊著也跪在地上;為了蓋新房,為了兒女的婚姻,大伯領著一家男女老幼,在冰冷的河水中,搬運著那一塊塊成百上千斤的石塊,任手腳紅腫凍裂,日復一日;

  參加同事弟弟的婚禮,四叔連夜洗了一件襯衫,卻因沒有晾乾只能尷尬地在屋子內外徘徊;打工兩年後,“我”要返回老家,報名參加高考,在異鄉的站臺上,叔侄倆為了一疊皺巴巴的零鈔用盡了心思,你推我讓。

  幅幅感人的畫面,無疑是生活的真實再現。這是三十多年前,北方農村的生活,是那些處於社會最底層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所有經歷過那段生活的人所熟知的。這些平凡而淳樸、卑微而高貴的人,在苦難中不屈地掙扎著,傳遞著濃濃的親情,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和最善良的人性。

  描述這些場景時,作者並沒有把“我”和父輩們矯情地“美化”,或主觀地淡化或掩蓋他們的缺點或不足。在追憶昔日的生活時,他還原了一個又一個血肉豐滿可感可觸的普通的“真人”。

  泥廠工作的四叔,探親回家時,不忘一身城市人的打扮。其實,他的工作是那樣辛苦,常常被人看不起。“一頭沉”的他,在表面甚為風光的背後,隱藏著自己痛苦、懦弱和敏感,在城鄉生活的夾縫中苦苦掙扎;

  是“我”——作者,無情地進行了解剖。“我”一直想逃離土地,企圖擺脫家庭生活的重壓,在父親最後想看一場電影時,卻沒有滿足他的願望,甚至有意無意地理解醫生的前半句話,覺得父親成了自己生活的累贅。

  照理說,作者完全可以把當時的社會生活描述得更為悽慘,把父輩們的痛苦渲染得驚天動地,像不少追憶昔日生活的作品一樣,發出對當時的社會生活的憤怒和控訴。然而,當我品味全書時,感受到的卻是在那段艱辛的日子裡,親人濃得化不開的深情,獲得的卻是一份來自骨肉親情的深深感動。

  感人的力量,來自於作者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和認識,來自於他對當時農村生活的細心感受和認識,來自於他對親情的深入思考和認識。我想,其根源則是昔日瀰漫於生活中傳統道德的力量,和作者骨子裡的敏感和善良。正是這些本真的東西,讓我的心隨著書頁的翻動,逐漸溫潤柔軟起來。

  新世紀第一個十年即將結束時,我想,這本名叫《我與父輩》的書的出現,值得我們珍視。當然,它所描述的生活場景,已經離我們漸行漸遠,這會讓那些從小在都市裡長大的人,甚至讓如今那些三十歲以下的青年感到陌生。但我相信,它一定能喚醒更多的普通人的那段逐漸泛黃的記憶,讓他們重新咀嚼那段苦難的日子,重溫那已經在我們生活中越來越稀薄的親情。

  咀嚼與重溫之後,當我們審視當前的生活,感受身邊的'親情;當苦難已經不再那麼嚴峻;當物質生活在一天天豐富,我們的父親母親們,卻在一天天老去。對於他們,我們究竟瞭解、理解、關心了多少呢?對於身邊的其他親友,我們又做了些什麼?在這個紛擾的世界短促的生命歷程中,我們又該怎樣生活?

  至此,我突然想到了路遙的《在困難的日子裡》,想到了讓人景仰的德蘭修女,想到了書中父親的那一聲聲喘息,大伯那一隻撫摩著“我”頭頂的手和他的糖果,四叔的那一件送給“我”的襯衫。作者說:“在我的所有作品中,這是一顆鑽石。”雖然讀他的作品不多,但我想,這話應該是不會錯的。

  如果能從其中選個片段,編入語文課本,也不錯呀!如果把這本書推薦給我的學生,他們看後,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我那在黃土地上辛勞了一輩子的父親,如果他看了這本書,又會……唉,坐在書桌前的我,又在胡思亂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