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傳統> 傳統文化走出去作文

傳統文化走出去作文

傳統文化走出去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統文化走出去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傳統文化走出去作文 篇1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將會是我們奮鬥的目標,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將會是我們前進的目標。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將會是我們努力的成果。

  讓我們一起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愛心,去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即使是一點點在小不過的事。我們也會因此而自豪。因為要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一直弘揚下去,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國家的驕傲。

  用自己的愛心去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吧!相信自己一定行!未來的路將由你開闢,讓未來的夢想成為現實吧!

  中華民族悠悠5000年的歷史長河,閃耀著勤勞。智慧的中華兒女創造的璀璨文明。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的美譽著稱於世。我們做為21世紀的少先隊員,做為新世紀的接班人,應珍惜祖先們留給我們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繼承祖先們的優良傳統,讓禮儀洋溢在書聲琅琅的校園裡,讓禮儀永久地儲存在中華大地。

  現在,有許多同學追求名牌。高檔。華麗的衣著。在我的班級裡,就有許多同學穿著名牌的衣服向同學們炫耀,或對一些衣著不時尚的同學進行比較,以此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但我認為小學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快樂學習,而不是與同學進行一些攀比。我們小學生只要著裝得體,符合學生身份就可以了,我們應用禮儀,知識來完善自己的形象,而不是用時尚,華麗的衣著來衡量自己的形象。

  同學世朝夕相處的親密夥伴,更是攜手成長的友好同路人,我們對待同學,應該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愛護。同學之間如果有矛盾,多進行自我反省,不要把錯誤推向別人。它就像潤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跡。互相理解,寬容待人,才能使班級更團結,友誼更深厚。我們要對每一個同學都給予尊重,與周圍的同學和睦相處。

  讓我們挑起傳承禮儀的使命,無負於未來,無負於這教育我們的美麗校園,讓我們為這“弘揚中華美德,構建和諧社會”,去追趕形象的春潮,沐浴禮儀的陽光吧!

  家應該都知道,現在中國面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越來越冷落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走出去作文 篇2

  我們知道中華傳統美德是跟我們息息相關的。當你路過時,隨手撿起垃圾丟進垃圾桶;不違反各種規則,都是美德的體現。“美德”這個字眼,或許對某些人來說很生疏,但在我眼中“美德”卻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不僅僅是“美德”這兩個字。更是我們應該去弘揚它,去傳承它。

  我們都知道“美德”的含義,但卻不知道做這兩個字,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標誌,是我們時時刻刻都應該從自己的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

  在我看來,有些人特別的張狂。甚至他們踐踏“美德”這兩個字。這是多麼恥辱的事。他們任務事關無己,不僅僅是破壞了中華民族這兩個字,更是破壞了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以來的榜樣。所謂“美德”是一個人要做到講誠信、熱愛祖國、團結幫助、保衛國家。不隨意破壞國家的一切,用自己去保護國家的一切。因為國家就像是我們的母親,沒有國家,就沒有現在的我們。所以我們更應該去弘揚傳統美德,讓國家變得煥發光彩。讓世界因為我們而自豪,我們因國家而驕傲。

  在現代生活中,有些學生們沒有做到“美德”更重要的事,他們還想要怎樣去踐踏它。這對我們學生來說,是多麼殘忍的事啊!作為學生,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責任心,要做一個有道德,有文明、有修養的人。不要做有傷害國家的人。傷害國家就等於自相殘殺。相信大家都不願意做這種類似的人。

  透過上述我對大家的講解,相信同學們對“美德”這兩個字有了更深進一步的瞭解,能夠正確的弘揚我們中華傳統的美德。讓自己越做越好,找不到一個缺點地方將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我們的驕傲。國家會因我們而自豪。這才是我們。

  對於美德,相信也有一些人還未懂。但是即使自己未懂,我們也要弘揚中華美德。中華傳統美德這些激烈的字眼是我們做人的根本。我們不求最好,只求更好。之所以說美德。就是我們應該以身作則。為國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即使是一點小幫助,哪怕是關係到我們身邊的種種一切,都是我們所謂的美德。

  我們要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復興偉大中華。

  傳統文化走出去作文 篇3

  傳統文化如同民族的靈魂,蘊含著不屈的希望與力量;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原動力,給人們勇攀高峰的鬥志與毅力;傳統文化彷彿是一座溝通世界的橋樑,傳遞給世界溫暖與色彩。因此,我想說:讓我們共同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吧!

  最近名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國”的調查結果已經揭曉。中國以擁有眾多的優秀傳統文化位居第二名,這個好訊息令大家歡欣不已。但當我們靜下心來與擁有眾多備受歡迎的現代文化的美國作比較時,我們的優勢在於我們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然而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被很多外國朋友欣賞的時候,我們自身是否足夠重視它呢?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傳承傳統文化,這難道不是我們民族的悲哀嗎?

  現實情況值得社會擔憂。如今很多國人特別是青少年朋友,他們對外來文化有高度的認同。於是我們不再對“哈韓”、“哈日”感到大驚小怪,不再對好萊塢影片感到陌生。其實,感受、學習外國文化的精華並沒有錯。但過分的關注與模仿必將導致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可以說,外來文化已經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產生了衝擊。這種現狀值得我們關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馮驥才實地考察並用所寫文章表達了呼籲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迫切心聲。他說:“民間藝術是民族情感與精神的載體之一,普查與記錄是為了見證與記載一種歷史精神。”是啊。倘若我們失去了珍貴的傳統文化,我們的內心會不會時常感受到一種不能訴說的苦衷呢?更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綢繆。為了引導人們重視傳統文化,國家設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守護傳統文化的決心不言而喻。是的,我們不想再看到自己的傳統節日被別的國家搶先申請註冊的事情重演。為此,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它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現耀眼的'光彩。

  隨著全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與日俱增,我們理應滿懷信心並且堅信: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民族會永遠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擁有勃勃生機。中國的傳統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在這裡我們可以認識古代大思想家,瞭解古代神話故事,欣賞古代建築……,我最喜歡的有:中國剪紙、中國戲曲、中國皮影等等。中國的剪紙文化非常有趣、好玩。我們可以剪出花鳥魚蟲、梅蘭竹菊。我見過剪出的花鳥魚蟲惟妙惟肖,十分逼真。我還見過剪出的梅蘭竹菊,看著這些花花草草感覺就能聞到花香。中國的戲曲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我都聽過的戲曲有:豫劇、京劇、黃梅戲、崑曲等等。我剛剛聽到這些戲曲的時候我不知道他們在唱些什麼,後來媽媽說:那戲曲裡都在講述一個個感天動地的故事,讓我學到了很多道理。中國的皮影戲就更美了。我看過武松打虎、美猴王、三打白骨精。這些皮影戲做工精良、惟妙惟肖,一根根絲線牽著皮影的手腳一上一下,特別好看、好玩。這就是中國美麗的傳統文化,我歡迎五洲四海的遊客常來中國玩,我們也要保護和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2003年,中國家喻戶曉的皮影戲,被印尼申請為該國的文化遺產。04年在內蒙古流行的馬頭琴被蒙古國申報成功為該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05年,韓國成功申報端午祭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的傳統民俗被搶的訊息傳到國內,國人一片譁然,痛罵者有之,鄙夷者有之,更多的則是無奈和痛惜。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逐步西化,很多人信奉天主教,熱戀聖誕節。然而,在崇尚洋節時,似乎已經失去了對自己文化的自覺意識。很多中學生能熟練的用英語讀寫,卻看不懂文言文;對牛頓、培根奉若神明,對老莊、孔子卻形同路人;說起西方頭頭是道,談到老祖宗一無所知。仔細反思,究竟還有什麼傳統文化也已瀕臨失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將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保護我們的文化財產,不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們每個國人自己的事。我們要熟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體驗古人在詩詞裡面留給我們的意境美;我們要多聽《貴妃醉酒》,從傳統戲曲中領略民族藝術的風姿;我們要過清明節、端午節……,在節日中頷首我們民族節日文化的習俗,把它發揚光大;我們要學習儒家經典、道家理論,那是中國文化的靈魂,可以以此培育我們中華學子的“中國心”。

  如今,國家為保護民俗文化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從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成為了法定節假日。央視《百家講壇》也先後推出了劉心武的《解密紅樓夢》、易中天的《品三國》、于丹的《論語》《莊子》、錢文忠的《三字經》等,他們用自己獨特的視角詮釋了古代文學作品,既保持了原著的精髓,又有創新,深受大眾喜愛,從而帶動了國人對國學、歷史等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情。

  對傳統文化的保護,需要從每一個人做起。清明時節的掃墓,端午吃粽子賽龍舟,中秋時與家人的團聚,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讀孔子、學老莊更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讓我們都來學習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共同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現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著的使命。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現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瞭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麼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特色。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絡,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託了遊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悅;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嚮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願望。這些節日背後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瞭解和重視程度。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衝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於西方萬聖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聖誕節的白鬍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於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來說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於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於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說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澱和凝聚之後又經後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裡,後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靜悄悄的新年像極了一個普通的週末。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臺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簡訊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為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箇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聖誕節的鈴聲中覺醒。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為什麼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華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那是幾千年來的沉澱和積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風都有著其最獨特的傳說和文化背景,每一個節目都有上古的史載和存在流傳的價值。西方簡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國文化的橫深和縱深是不容許被遺忘和取代的。在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之下,每一箇中國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儲存並流傳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那是中華民族得以穩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個以禮治國的民族得以豐富和充實的出路。

  雖然那瑰寶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著,但我們還是看到關注的目光正移向它們。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開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證,在那次盛會上,我們看到了千人擊缶的恢宏場面,我們聽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古誦,我們被崑曲的悠揚感動,我們被活字印刷術的精妙而懾服。張藝謀傾盡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文化悠遠的東方古國,也向每一箇中華兒女訴說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珍貴。

  當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把民俗民風申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我們又可以聽到喜慶的鞭炮聲和飛舞的秧歌綵帶時,當在傳統節日裡我們都有機會去重溫過去的習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不再是個讓人永遠擔憂的問題,中華兒女終會將每一個傳說每一處風俗留給後人,手手相承。

  我們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那靜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廟會的歡慶,有了昔日的味道。在現代人的生活中,端午節只是為了吃一次粽子,中秋節似乎只是為了吃一塊月餅,春節似乎只是一個長長的假期,濃濃的傳統文化氛圍已蕩然無存了,有誰會去關注曾經屈原留給我們的感動,有誰會在房前插一枝艾草,喝一碗雄黃酒;中秋時節有有誰去關注那輪孤獨的圓月,似乎月亮的光輝都被明亮的煙火奪走;春節期間,有能有多少人記得許多美好的習俗,而現在本是祝福與希望象徵的"壓歲錢"卻被有濃厚金錢味"紅包"取代,許許多多人都說:過年沒年味了。這些都是我們十分重要的傳統文化節日,它們現在都沒人冷落成這個樣子,其他傳統文化的處境更是不堪設想。唉!我聽見傳統文化在哭泣,這哭泣聲中有失望,有無奈,還有的是對我們的期望。

  當聽到韓國人成功的將端午節申請他們的文化遺產時,我想每一箇中國人都震驚了,在震驚的同時,我們感到更多的是疑惑,好好的端午節,我們的傳統節日,怎麼就成了他邦異族文化遺產?我們於是開始反思,我們何時認真的對待過傳統文化,只有在別人將我們的文化遺產搶走,我們正在失去的時候,我們還猛然的省悟,自己做的真的是不夠呢!

  面對這愈來愈多的傳統文化消失的現象,我們想到了保護,正如最近才頒發的新的節假日條例,將清明,端午貨物中秋等傳統節日列入其中,以後,在這些節日裡就會有一天的假期,我只希望保護能起到效果,而不是傳統節日變成了純粹的假期。

  在我看來,保護不是挽救我們傳統文化的根本辦法,而更在於發展。在於人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只有發展了才更有生命力,只有發展了才能長久不衰。但是發展是合理的發展,如果是盲目的隨心所欲的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我想著只能加速他的滅亡!傳統文化不會因為個人的保護和發展而繁榮,他需要的是大家的力量,是社會的力量,眾人的保護和發展才能給傳統文化注入更多的生命力!

  多麼希望傳統文化不會再哭泣,而是在於現代文化的碰撞中微笑前進!

  真的希望在端午節的時候,我們能再一次聆聽屈原的心聲,感受精神的力量,傳承美好古老的又在發展的習俗!真的希望中秋時分,家人團聚,天下共賞一輪圓月,體味濃濃的親情!真的希望過年的時候,鑼鼓敲起來,人們動起來真正感受除舊迎新的喜悅……我還希望著。

  傳統文化走出去作文 篇4

  李子柒,有些特別的“網紅”。不憑歌舞,不憑“顏值”,其走紅的“靠山”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事物,傳統文化。

  無疑,李子柒及其帶來的“李子柒現象”的成功並非空前。近年來,有不少文化類名人和文化類節目在網際網路上爆炸式興起。探尋現代故宮匠人生活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細數中華文明美麗瑰寶的《國家寶藏》,無數人由之興懷的現象級文化節目《朗讀者》可以說,“李子柒現象”並非暴發戶一樣的偶然,而是當代社會人們對傳統文化認同度與欣賞度日益提高,對傳統文化之美的渴求日益加深的必然。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我們似乎離傳統文化越來越遠了。有不少學者和專家為之擔心,呼籲社會各界重視傳統文化。但從“李子柒現象”就能看出,在現代,傳統文化與網際網路這一新事物相伴相生髮展並不罕見。傳統文化並非遠離了我們,而是轉化成新形態伴隨著我們。

  然而有些人擔心,基於網際網路發展背景下的傳統文化是否就“注水”了,“變味了”呢?傳統文化伴隨在我們身邊,但它是不是已經不像原來一樣純粹了呢?這也是李子柒受質疑的一大原因之一。有人認為她的影片並非展示真正的傳統文化,而是假裝貼近傳統文化的假生活。我並不同意這一觀點。

  傳統文化之傳統,在於其核心,而非形式。如果不進行白話文運動,不讓傳統文化順應社會發展,僅僅是固步自封,那傳統文化可能難以重見天日,更不用說得到傳承和發揚了。文化屬於人類,它應該和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才不會有時間和空間上的脫節感。

  而基於網際網路發展的傳統文化傳播,更應因地制宜,充分尊重現代人的喜好和生活節奏,又不失傳統文化的自身特色和核心。只有這樣,傳統文化和網際網路才能實現良好的互利關係,從而健康、持久地發展。不必去批評“網紅”太假,也許這正適合大部分人群對傳統文化的需求。至於批判者,也只需選擇自己喜愛的傳播方式就好。

  傳統文化應藉著網際網路之東風,順應社會發展而發展的同時不丟核心,因地制宜,才能在新時期芳名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