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成語故事> 小學生成語故事10則

小學生成語故事

小學生成語故事10則

  聽聽故事是小學生都愛做得事情,同時好的成語故事也會有助於孩子的成長和學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生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坐井觀天

  一隻青蛙坐在井裡,一隻小鳥飛來,落在井沿上。

  青蛙問小鳥:“你從哪兒飛來呀?” 小鳥回答說:“我從遠處飛來。我在天空中飛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

  青蛙說:“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還用飛那麼遠嗎?” 小鳥說:“你弄錯了,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說:“朋友,我天天坐在井裡,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

  小鳥也笑了,說:“朋友,你是弄錯了。不相信,你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吧。”

  篇2:揠苗助長

  宋國有一個農夫,他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

  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象一點兒也沒有往上長。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辦法幫助它們生長。

  一天,他終於想出了辦法,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地拔,從早上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他回到家裡,十分疲勞,氣喘吁吁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我幫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

  他的兒子聽了,急忙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篇3: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 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 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篇4: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

  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 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裡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裡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

  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

  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 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

  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 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 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

  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 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裡,那也就是 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篇5: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 你。

  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 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 麼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 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 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

  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 進,陷入失敗的境地。

  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 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教訓,改正過失,發奮圖強,還是來得及做一番事業的。

  這則成語故事裡的莊辛,楚都紀南(今荊州一帶)人,是楚國著名國王楚莊王的後代,一生耿介無私,為楚襄王時代大臣。初不為襄王器重,自赴齊力諫襄王后,得到襄王信任,襄王封他為陽陵君,其封地在今淮北。

  篇6: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

  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麼多呢?”

  說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 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

  所以 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 產,遊手好閒;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 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又如學校裡討論學術問題, 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 、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篇7: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裡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準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裡,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裡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篇8: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其實他又怎麼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篇9: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鍾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篇10:不懂裝懂

  有個北方人,到南方去做官,剛到南方,肯定有許多事情弄不明白,如果虛心請教別人,也許並不難懂。可這位先生可不想去問別人,那樣顯得自己太無知,豈不是太沒面子了。他寧肯不懂裝懂,結果惹出許多笑話來。

  有一次,地方上一個鄉紳請他去做客,大家聊得很開心,這時,僕人送上一盤菱角。這位沒吃過菱角,又不好意思問,主人家又一再請他先嚐,無奈,他只好拿起一隻菱角,放到嘴裡去嚼。主人看他連殼也沒有剝就吃了,心裡很詫異,問他:“這菱角是要剝了皮才好吃的,你怎麼整個丟到嘴裡去嚼呢?”他明知自己弄錯了,卻一本正經地說:“剛剛到南方來,有些水土不服,連殼都吃掉了,為的就是清熱解火。”

  主人搖搖頭,說:“我們怎麼沒聽說過呢?你們那兒這東西很多嗎?”那人答道:“多得很吶!山前山後到處都有的長呢。”主人不禁啞然失笑。還有一次,他和一位朋友逛街,在菜市場上,他們看到一個人在賣姜。這人沒見過姜是怎麼生長的,就問道:“一棵樹上一年能結多少姜?”賣姜的人和周圍的人都笑了,他們說:“姜是地裡長的,怎麼能是樹上結的呢?”他卻硬是和別人爭辯個沒完:“你們真是笨呀,姜是樹上結的,我會不知道?我們鄰居家就有一棵姜樹,不信,我們問問去?”他雖然這樣說,但心裡也發虛,因為他知道他的鄰居家根本沒有姜樹,他不過是為自己解圍罷了。他的朋友心裡明白他是不懂硬要裝懂,於是,便故意對大家說:“他這麼有學問的人會不知道姜是地裡長的嗎?他不過是考考你們,看你們能不能敢於堅持自己的見解。對的,就要敢於堅持,錯的,也要敢於改正,這樣才能進步啊!”那人聽了朋友的話,臉紅了。

  意思就是成語“不懂裝懂”的成語來源,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不明白的問題時,不會就是不會,要多善於向別人學習,不要裝懂,反而,遭到別人的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