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成語故事> 兒童成語故事(通用14篇)

兒童成語故事

兒童成語故事(通用14篇)

  每一個成語背後,都有一個引人人勝、寓意深遠的故事,蘊涵著豐富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的兒童成語故事(通用14篇),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兒童成語故事1

  紙醉金迷

  解釋:原意是讓閃光的金紙把人弄迷糊了。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華環境。

  成語故事:唐朝時有一個高明的醫生叫孟斧。當時他住在國都長安,經常被請到宮中幫皇帝和妃子們治病。因為經常出入皇宮,所以他對皇宮的一切很熟悉,尤其孟斧看到皇宮裡的人們總是過著奢侈的華麗生活,更是印象深刻。後來黃巢領導的起義軍叛變攻打長安,他嚇得急忙逃出長安,躲到四川。

  在四川,孟斧因為想念皇宮中的生活,就根據記憶,模仿皇宮的裝飾佈置自己的家。他把家中佈置的跟皇宮一樣華麗,其中有一間光線很好的房間,孟斧把房間裡所有東西的表面,全部都糊上一層黃金作成的薄紙。在陽光的照射下,滿屋子金光閃閃,讓人覺得像是住在金子做成的屋子裡。所有到過這屋子的人都說:在這個屋子裡休息一會兒,就會沉迷陶醉在滿屋的金紙裡。

  兒童成語故事2

  糟糠之妻

  解釋:糟糠:窮人用來充飢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借指共過患難的妻子。

  成語故事:東漢時,有一個叫宋弘的人。他學識淵博,為人正直,很得漢光武帝劉秀的賞識,被封為太中大夫。

  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死了丈夫。劉秀和她談論了滿朝的大臣,想看看她愛慕哪一位,以便給她改嫁。湖陽公主說:“滿朝大臣,只有宋弘才貌雙全。”為此,劉秀召見了宋弘,對他說:“俗話說,一個人地位高了,就要改交一批富朋友;發了財就要停妻另娶,這可是人之常情啊!”

  宋弘回答說:“我聽說,一個人在貧賤時交的朋友是不能忘記的;和自己共患難的結髮之妻是不能拋棄的。”劉秀見此情形,對湖陽公主說:“看來沒有什麼希望使宋弘停妻另娶了。”

  兒童成語故事3

  一箭雙鵰

  解釋:原指射箭技術高超,一箭射中兩隻雕。後比喻做一件事達到兩個目的。

  成語故事:南北朝時,北周有個叫長孫晟的武將,善於射箭,又智謀超人。他曾被派遣護送公主到西北突厥族去成婚。突厥族國王攝圖很器重他,把他留了下來,常讓他隨自己一起去打獵。

  一次,攝圖看見兩隻大雕在空中爭奪一塊肉,便交給長孫晟兩支箭,請他將雕射下來。長孫晟跨馬前奔,拉開弓,只聽嗖的一聲,一箭竟穿過兩隻大雕的胸脯。雕頓時雙雙落下。這個成語原指射箭技術高超。現指一舉兩得。

  兒童成語故事4

  以卵擊石

  解釋:拿蛋去碰石頭。比喻不估計自己的力量,自取滅亡。

  成語故事: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齊國。途中遇見一個叫“曰”的人,對墨子說:“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邊殺黑龍,你的皮肢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

  墨子說:“我不相信你的話!”說完,他繼續朝北走去。但不久,他又回來了,因為北邊的淄水氾濫,無法渡過河去;名叫“曰”的那人得意地對墨子說:“怎麼樣?我說你不能往北走嘛!遇到麻煩了吧?”

  墨子微微一笑,說:“淄水氾濫,南北兩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人中有皮膚黑的,也有皮膚白的,怎麼都過不去呀?”“曰”聽後支吾著說不出話來。

  墨子又說:“假如天帝在東方殺了青龍,在南方殺了赤龍,在西方殺了白龍,再在中央殺了黃龍,豈不是讓天下的人都動彈不得了嗎?所以,你的謊言是抵擋不過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雞蛋去碰石頭,把普天下的雞蛋全碰光了,石頭還是毀壞不了。”

  “曰”聽了羞傀地走了。

  兒童成語故事5

  憂心如焚

  解釋:如焚:象火燒一樣。心裡愁得象火燒一樣。形容非常憂慮焦急。

  成語故事:西周從周厲王起一撅不振,政權越來越不穩定。到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當政時,情況更是糟糕。他統治期間,對百姓加重剝削:再加上地震與旱災,人民流離失所,痛苦不堪。幽王又驕奢淫逸,根本不把人民生活放在心上。他重用太師尹氏,讓他掌管朝廷大權,致使政治日趨混亂,國勢日趨衰敗,人心離散。

  當時,有個名叫家父的大臣對這種狀況非常憂慮,希望周幽王能看到政治上的危機,保持周王朝的天下。於是他寫了一首詩,一方面揭露大師尹氏的罪惡,一方面表達老百姓的憂憤。

  這首詩共十節,第一節寫道:“巍峨的終南山啊,層巒迭嶂岩石壘壘。太師尹氏威名顯赫,人民的眼睛都盯著你看。心裡憂愁得像火在煎熬,但也不敢將你笑談。眼看王業已衰國運將斷,為何你卻看不見!”周幽王不聽家父等人的勸諫,後來申侯聯合大戎等攻周,他終於被殺死在騙山腳下,西周也因此而滅亡。

  兒童成語故事6

  臥薪嚐膽

  解釋: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憑著自己國力強大,領兵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於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餵馬這些奴僕才做的工作。越王心裡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後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越王回國後,決心洗刷自己在吳國當囚徒的恥辱。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復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堅硬的木柴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嚐一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到民間視察民情,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加強軍隊的訓練。

  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變得國富兵強,於是越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吳國,也成功取得勝利,吳王夫差羞愧得在戰敗後自殺。後來,越國又趁勝進軍中原,成為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

  兒童成語故事7

  有志者事竟成

  解釋: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終究會成功。

  成語故事:有一次,劉秀派耿合去攻打佔據山東青州十二郡的豪強張步。張班兵強馬壯,是耿合的一個勁敵。張步聽說耿合率兵來攻。就派大將軍費邑等分兵把守歷下、祝阿、臨淄,準備迎擊。

  耿合先攻下祝阿,以後用計相繼攻下歷下和臨淄。張步著急起來,親自帶兵反攻臨淄,於是在臨淄城外進行了一場生死搏鬥的大血戰。在戰鬥中,耿合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斷箭桿,帶傷仍堅持戰鬥。

  劉秀聞訊,親自帶兵前來支援。在援兵還未到達的時候,部將陳俊認為張步兵力強大,建議暫時休戰,等到援兵來後再發動進攻。可是耿合卻認為不能把困難留給別人,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耿合終於把張步打得大敗。

  幾天後,劉秀來到臨淄,慰勞軍隊。他在許多將官面前誇獎耿合說:“過去韓信破歷下開創基業,現在將軍攻克祝阿,連戰連捷,兩功相仿,從前你在南陽曾建議請求平定張步,我當時以為你口氣太大,恐怕難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兒童成語故事8

  眾叛親離

  解釋:叛:背叛;離:離開。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

  成語故事:春秋時,衛國第十三代君主衛桓公有兩個兄弟,一個是公子晉,一個是公子州籲。州籲有些武藝,喜歡打仗。他見哥哥桓公是個老實人,便陰謀篡位。就在公元前719年,衛桓公動身上洛陽去參加周天子平王的喪禮,州籲在西門外擺下酒席,給他送行。他端著一杯酒,對桓公說:“今天哥哥出門,兄弟敬你一杯。”我很快就會回來,兄弟太費心了!

  衛桓公說。接著,衛桓公也斟了一杯酒回敬。州籲趁衛桓公不備突然拔出匕首,把衛桓公殺了。州籲殺了衛恆公,做了衛國國君。他害怕國內人民反對,便借對外打仗的辦法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他拉攏陳國、宋國、蔡國,一起去攻打鄭國。但由於鄭國嚴密防守,進攻以失敗告終。

  魯國的國君隱公聽到這些情況後,問大夫眾仲說:“州籲這樣幹,能長久得了嗎?”眾仲回答說:“州籲只知道依仗武力。到處興風作亂,老百姓是不會擁護他的;他為人十分殘忍,殺戮無辜,誰還敢去親近他呢?這樣老百姓反對他、親信的人也會逐漸離開他,他的政權怎麼會長久呢?”眾仲接著又說:“兵,就像火一樣。一味地用兵,而不知道加以收斂和節制,其結果必定是玩火自焚。依我看,失敗的命運正等著他呢!”果然,不到一年,衛國的老臣石醋,藉助陳國的力量,把州籲殺了。

  兒童成語故事9

  養虎為患

  解釋:比喻縱容敵人,留下後患,自己反手其害。

  成語故事:遠古的時候,地廣人稀。那時的人們除了種地之外,靠山近水的大都以漁、獵為生。每當北風吹來,大雪飄飄之際,人們便進山打獵。這次進山他們收穫不小,竟用陷阱連著捕獲了一雄一雌兩隻猛虎。大家將兩隻猛虎綁住,一個獵人便循著猛虎的蹤跡,在深山的洞穴裡找到了一隻小虎崽。這隻小虎崽還剛剛睜開雙眼,連奶還沒有斷,他睜著雙眼看著獵人,一點也不害怕。

  獵人看到小虎崽毛絨絨、胖乎乎。憨態可掬,分外喜愛。獵人一時高興便將小虎意抱回了家中。獵人的妻子和小孩看到獵人帶回一隻小虎崽,覺非覺好玩,小孩子去撫摸小虎崽,小虎崽更不怕他,就與他玩耍開了。

  小虎崽在獵人家人的飼養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長大,變成了一隻大老虎。但它並不傷人,吃飽了便在村裡村外閒逛,逛累了就找個樹陰趴下睡一覺,這樣,人虎處得十分融洽,虎見人不避,人見虎也不躲,都習以為常。春風吹拂,冰消雪化,河水解凍了,人們收起獵具,開始下河捕魚了。

  獵人沿河捕魚,十幾天後才回家,可到家一看,不禁大吃一驚,他發現家中飼養的那隻老虎嘴角上殘留著血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卻都不見了。獵人感到一種不祥正向他逼近,他被一種巨大的恐懼籠罩了。還沒等他回過神來,那隻老虎猛地向他撲去,只幾口便將他咬死了。

  兒童成語故事10

  坐觀成敗

  解釋:冷眼旁觀人家的成功或失敗。

  成語故事:漢武帝晚年,身體很不好,人也開始昏庸起來。他寵信奸臣江充。江充利用漢武帝懷疑有人要謀害他的心理,說武帝得病,是那些恨他的官吏和百姓在地下埋了木頭人暗加詛咒的結果。

  於是,武帝便派江充去調查這件事。江充心狠手辣,藉機誣陷平時和自己作對的人,把他們一個個全殺了,前後竟殺了幾萬人。當時,太子劉據和江充也是對頭。

  於是,江充向在甘泉宮養病的漢武帝誣告太子宮中也埋有大量的木頭人,想置太子於死地。太子忍無可忍,發兵把江充殺了。江充的同黨急忙去向漢武帝稟告,並欺騙武帝說太子起兵造反。武帝信以為真,便派丞相劉屈嫠帶兵去捉拿太子。太子被逼率軍抵抗,雙方激戰了好幾天,劉據兵敗逃走,後來在湖縣被殺。

  劉據在發兵抵抗丞相的部隊時,用的是“皇上病重、奸臣作亂”、特來肅清權奸的名義,他曾親自到當時負責守衛京城的北軍使者護軍任安的營寨中,授給他兵符,要他發兵支援自己。任安拜受了兵符,卻不發兵,閉寨不出。這是因為他吃不準交戰雙方誰是誰非。

  後來,漢武帝帶病回京,他知道了這個情況後,起先認為任安只是假裝接受了兵符,並沒有依附太子,就沒追究他。任安軍隊裡有一個管理錢糧的小官,他以前曾受過任安的鞭打。懷恨在心,向武帝告發任安,說任安曾答應太子出兵,聽從太子的命令,因此任安是太子的支持者。

  武帝看了這封告發信,說:“任安是個資格很老的大臣了!他老奸巨滑,眼見戰事發生,卻腳踏兩隻船,坐觀成敗,準備哪一方打贏,就投靠那一方,如此懷有二心的人,留他不得!”於是,武帝下令逮捕了任安,把他殺了。

  兒童成語故事11

  【成語】:各自為政

  【拼音】:gèzìwéizhèng

  【解釋】: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各自按自己的主張辦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慮全域性,各搞一套。

  【成語故事】:

  鄭國與宋國一直不合,兩個國家之間常常有戰爭發生。

  有一次,鄭國又準備出兵攻打宋國,於是宋國派出大元帥華元為主將,率領軍隊迎戰敵人。在兩批人馬交戰前,華元為了鼓舞士氣,於是下令宰殺牛羊,準備好好犒賞將士們,忙亂中,華元一時大意忘了分給他的馬伕一份,馬伕心想自己做牛做馬,卻什麼都沒得到,越想越不是滋味,於是懷恨在心。

  後來,兩國軍隊正式交戰時,馬伕對華元說:分發羊肉不公平的事你說了就算,但是駕車的事由我作主。說完,他就把戰車趕到鄭軍陣地中,堂堂宋軍主帥就這樣輕輕鬆鬆被鄭軍活捉了。而宋國軍隊也因為失去了主帥,亂了陣腳,因而被鄭國打敗了。

  兒童成語故事12

  畫虎類犬的故事:

  【成語】:畫虎類犬

  【拼音】:huàhǔlèiquǎn

  【解釋】:類:象。畫老虎不成,卻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

  【成語故事】:

  馬援將軍曾寫信給他的侄子,希望他能多注意聽聽別人的`過失,並學學別人的長處。他在信中說:“龍伯高是一個敦厚、謹慎的人,我希望你們能效法他的品性;而杜季長的為人,豪俠好義,我卻不願意你們去仿效他。……”為什麼馬援不希望侄子們仿效豪俠好義的人呢?原來,如果學不成龍伯高,仍然可以成為一個謹慎的人,就像刻鵠不成,刻出一隻騖來,也可以說是刻成相類似的飛鳥。但是,如果學不成杜季常,就容易成為一個輕浮的人,就像想畫一隻老虎,結果卻會畫出一隻狗來,完全會變成不同性質的獸類。

  “畫虎類犬”這句成語,就是出自馬援寫給侄兒的這封信。因為,虎是獸類中的權威者,一般的野獸都很怕它,而狗卻是卑劣的獸類,只曉得搖頭擺尾的向人乞憐,所以後人便用“畫虎類犬”來譏笑一個人不能自立風格,只知道模仿他人,卻得到相反的效果。

  “畫虎類犬”和“東施效顰”還有“弄巧成拙”這些成語都可以互相通用。

  兒童成語故事13

  【成語】:改弦更張

  【拼音】:gǎixiángēngzhāng

  【解釋】:更:改換;張:給樂器上弦。改換、調整樂器上的弦,使聲音和諧。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計劃、方法。

  【成語故事】:

  這句成語見於《漢書·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又見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琴瑟時未調,改弦當更張。”下面故事從《漢書》。

  西漢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叫董仲舒,廣州(今河北棗強東)人。他學習非常用功,整天埋頭在書房裡學習,書房附近的園圃,兩三年都顧不上看一看。後來,他專治《春秋公羊傳》,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膠西王相。

  當時,漢武帝劉徹舉賢良文學之士,請他們對施政方針提出建議。董仲舒說:漢朝繼秦而立,秦朝的舊制度都不適用了。好比琴上的弦已經陳舊不堪,沒法使音調和諧了,必須把它解下來,更換新弦,然後才可彈奏。政策制度也是如此。行不通了,就要改革,然後才能把事情辦好。應當更換琴絃而不換,就是第一流的音樂家也彈不出優美的音調來;應當改革而不改,就是最賢明的政治家也不能創造令人滿意的政績。

  ……董仲舒還向漢武帝建議:“諸不在六藝(即《禮》《樂》、《詩》、《書》、《易》、《春秋》六經)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這些,都為漢武帝所採納,開此後兩千餘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先聲。

  “改弦更張”這句成語,常用來比喻變更方針、計劃或辦法。

  兒童成語故事14

  【成語】:大放厥詞

  【拼音】:dàfàngjuécí

  【解釋】:厥:其,他的;詞:文辭,言辭。原指鋪張詞藻或暢所欲言。現用來指大發議論。

  【成語故事】:

  “大放厥詞”這個成語,出自《韓昌黎全集·祭柳子厚文》,參考《新唐書·柳宗元傳》。

  唐朝著名的文學家柳宗元,字子厚。柳宗元自幼刻苦勤學,10歲以後,他的詩文就受到人們的稱讚。公元793年21歲的柳宗元,憑他的才華考取了進士。26歲擔任集賢殿書院正字,替唐王朝編輯、整理圖書,有機會閱讀了許多書籍。他主張改革朝政,曾積極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的活動。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永州(現在湖南省零陵縣)司馬,過了10年再貶為柳州(現在廣西柳州市)刺史。公元819年,病死在柳州,年47歲。

  柳宗元的散文豐富而多采。他的短篇寓言簡練犀利,意味含蓄。他的山水遊記形象生動,色彩鮮明。他的論說文縝密謹嚴,條理井然。他的詩風清朗疏淡,用功精細。他死後的第二年,即公元820年,唐朝著名文學家韓愈曾寫了《祭柳子厚文》這篇文章,其中用了這樣兩句來讚揚柳宗元的文采才華:“玉佩瓊琚,大放厥詞。”意思是說文筆秀美,盡力鋪陳詞藻,美如晶瑩淨潔的玉石。

  “大放厥詞”原是用來讚美柳宗元寫出了大量優美的文字,含褒義。現在這個成語的意義和色彩有了變化,常用來諷刺人大發議論,含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