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成語故事> 出自孟子的成語故事

出自孟子的成語故事

出自孟子的成語故事

  中國歷史悠久,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漢語成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語言文化之一,而成語的存在為漢語增添了一絲精彩!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是出自孟子的成語故事,希望對您有幫助。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了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裡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4、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5、 引領而望:“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梁惠王》)釋:如果有一位不好殺人的君主,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著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6、 君子遠庖廚:“是以君子遠庖廚.” (《梁惠王》)釋:君主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

  7、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梁惠王》)釋: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瞧不見.

  8、 挾泰山以超北海:“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梁惠王》)釋:把泰山夾在胳臂底下跳過北海,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這真是不能.

  9、 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梁惠王》)釋:以您這樣的作法滿足您這樣的慾望,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10、 寡不敵眾:“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梁惠王》)釋: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

  11、 與民同樂:“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梁惠王》)釋: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

  12、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於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化於此)

  13、 顧左右而言他:“王顧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釋: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14、 水深火熱:“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梁惠王》)釋:如果燕國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熱(指災難更加深了),那只是統治者由燕轉為齊罷了.

  15、 救民於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徵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乾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6、 簞食壺漿:“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徵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乾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7、 出爾反爾:“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梁惠王》)釋: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樣去對待人家,人家將怎樣回報你.

  18、 解民倒懸:“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公孫丑》)釋:現在這個時候,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實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正好像被人倒掛著而給解救了一般.

  19、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公孫丑》)釋: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這個時代才行.

  20、 具體而微:“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 (《公孫丑》)釋:冉牛、閔子、顏淵大體近於孔子,卻不如他那樣的博大精深.

  21、 出類拔萃:“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公孫丑》)釋:聖人遠遠超出了他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從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還要偉大的.

  22、 心悅誠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公孫丑》)釋: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順服.

  23、 返求諸己:“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公孫丑》)釋:(射箭)如果沒有射中,不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返躬自問罷了.

  24、 與人為善:“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公孫丑》)釋: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這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

  25、 綽綽有餘:“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公孫丑》)釋:我既沒有固定的職務,又沒有進言的責任,那我的行動,難道不是寬舒得有無限的迴旋餘地嗎?

  26、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孫丑》)釋: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27、 此一時,彼一時:“彼一時,此一時也.” (《公孫丑》)釋:那又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

  28、 捨我其誰:“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公孫丑》)釋:在今日的社會里,除開我,還有誰呢?

  29、 為富不仁:“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滕文公》)釋:要發財致富便不能仁愛,要仁愛便不能發財致富.

  30、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滕文公》)釋:若是不等到爹孃開口,不經過媒人介紹,自己便鑽洞扒門縫來互相窺望,爬過牆去私會,那麼,爹孃和社會人士都會輕視他.

  31、 亂臣賊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滕文公》)釋: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亂的臣子、不孝的兒子才有所害怕.

  32、 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離婁》)釋: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33、 不虞之譽:“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離婁》)釋:有意料不到的讚揚,也有過於苛求的詆譭.

  34、 好為人師:“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釋: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35、 何出此言:“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離婁》)釋:老師為什麼說這樣的話呢?

  36、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離婁》)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

  37、 手舞足蹈:“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離婁》)釋:快樂一發生就無法休止,無法休止就會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了.

  38、 不為已甚:“仲尼不為已甚者.” (《離婁》)釋:孔子是做什麼事都不過火的人.

  39、 左右逢源:“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離婁》)釋:蓄積很深,便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

  40、) 夜以繼日:“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離婁》)釋:抬著頭考慮,白天想不好,夜裡接著想.

  41、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萬章》)釋:三年後,太甲悔過,自己怨恨,自己悔過.(艾,音yi)

  42、 先知先覺:“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萬章》)釋: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覺者來使後知後覺者有所覺悟.

  43、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萬章》)釋:“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樂,先敲缽鍾,最後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終的一樣.

  44、卻之不恭:“‘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萬章》)釋:(俗話說),“一再拒絕人家的禮物,這是不恭敬.”為什麼呢?

  45、 殺人越貨:“殺越人於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憝.”(《萬章》)釋:(《尚書 康誥》)說,“殺死別人,強奪財物,橫強不怕死,這種人,是沒有人不痛恨的.”

  46、 茁壯成長:“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萬章》)釋:(孔子曾經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說,“牛羊都壯實地長大了.”

  47、 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萬章》)釋:吟詠他們的,研究他們的著作,不瞭解他們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討論他們那一個時代.

  48、 一暴(pu)十寒:“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釋:縱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冷它十天,沒有能夠再長的.

  49、 專心致志:“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告子》)釋:假使讓弈秋(下棋高手)教授兩個人下棋,其中的一個人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話.

  50、 捨生取義:“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告子》)釋:如果兩者(生命和義)不能並有,便犧牲生命,而要“義”.

  51、 杯水車薪:“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告子》)釋: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來救一車柴木的火焰,(結果連他們已實行的這點點仁都會消失的).

  52、 言歸於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告子》)釋:所有我們參加盟會的人訂立盟約以後,完全恢復舊日的友好.

  53、 以鄰為壑:“今吾子以鄰為壑.” (《告子》)釋:如今你卻使水流到臨近的國家去.

  54、 習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盡心章》)釋:如此做去,卻不明白其當然;習慣了卻不深知其所以然.

  55、 獨善其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盡心》)釋:窮困便獨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6、 不言而喻:“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釋:(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至於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動作上,不必言語,別人一目瞭然.”

  57、 引而不發:“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盡心》)釋: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箭,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

  58、 仁民愛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盡心》)釋: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

  59、 當務之急:“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盡心》)釋:智者沒有不該知道的,但是急於當前重要工作.(仁者沒有不愛的,但是務必先愛親人和賢者).

  60、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書》,不如無《書》.” (《盡心》)釋: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

  61、 茅塞頓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盡心》)釋:山坡的小路只一點點寬,經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條路;只要有一個時候不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

  62、 言近旨遠:“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盡心》)釋:言語淺近,意義卻深遠的,這是“善言”.

  63 同流合汙:“同乎流俗,合乎汙世.” (《盡心》)釋:(這種人)同流合汙,(所以說他是賊害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