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兒童成語故事(通用29篇)
成語故事分很多種類,有哪些成語故事適合兒童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經典兒童成語故事(通用29篇),歡迎閱讀!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蹟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蹟的出現。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2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著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捲起褲管就往水田裡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裡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裡去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子聽到家裡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裡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3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麼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燻得香氣撲鼻。然後,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緻美觀的工藝品。
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裡,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裡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於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後,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後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開啟的盒子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裡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於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後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裡。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以致於“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4
魏國都城大梁以北的黎丘鄉,經常有愛裝扮成鄉人子侄兄弟的鬼怪出沒。有一天,家住黎丘農村的一位老人在集市上喝了酒,醉醺醺地往家走,在半路上碰到了裝做自己兒子模樣的黎丘鬼怪。那鬼怪一邊假惺惺地攙扶老人,一邊左推右晃,讓老人一路上受夠了罪。老人回到家裡以後,不脫鞋、合著衣,倒在床上就睡著了。
第二天,老人酒醒之後,想起自己醉酒回家時在路上吃的苦頭,把兒子狠狠訓斥了一頓。他氣憤地對兒子說:“我是你的父親,你有孝敬我的義務。可是昨天你在路上讓我吃盡了苦頭。我問你,這究竟是因為我平日對你不夠慈愛,還是因為你生了別的什麼壞心?”
老人的兒子一聽這話,像是在晴天裡聽見一聲霹靂。這到底是哪來的事呢?老人的兒子感到十分委屈。他傷心地落著淚、磕著頭,對父親嘆息地說:“這真是作孽呵!我哪能對您做這種不仁不義的事呢?昨天您出門不久,我就到東鄉找人收債去了。您從集市走回家的那一陣子,我還在東鄉辦事。您如果不相信,可以到東鄉去問一問。”
老人知道自己的兒子素來誠實、孝順,因此相信了他的話。可是那個長得很像自己兒子的人到底是誰呢?老人想著想著,一轉念記起了黎丘鬼怪。他恍然大悟地說:“對了,一定是人們常說的那個鬼怪作的孽!”說到這裡,老人忽然心生一計。他打算次日先到集市上喝個爛醉,然後趁著酒興在回家的路上刺殺那個黎丘鬼怪。
次日早晨,老人在集市上又喝醉了酒。他一個人跌跌撞撞地往回走。他的兒子因為擔心父親在外醉酒回不了家,正好在這個時候從家裡出來,沿著通往集市的那條路去接父親。老人遠遠望見兒子向自己走來,以為又是上次碰到的那個鬼怪。等他的兒子走近的時候,老人拔劍刺了過去。這位老人由於被貌似自己兒子的鬼怪所迷惑,最終竟誤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
看來,當人們不辨真偽時,欺詐的鬼蜮伎倆容易得逞,而善良誠實反遭戕害,真是可悲呀。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5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焦湖廟,廟裡有一個玉枕頭,枕頭上有一個小孔。據說,枕著這個枕頭睡覺,可以在夢裡經歷許多美好的事情。
那個時候,單父縣有個名叫楊林的人,以經商為生,生意不怎麼好,他一天到晚都愁眉苦臉的,希望能時來運轉,突然在哪天就發大財,當大富翁。
這天,楊林帶著貨物來販賣,走得滿頭大汗,肩上挑的擔子好像有千斤重,壓得他苦不堪言。楊林正想找個地方休息一下,剛好經過焦湖廟,就打算進去歇歇腳。
楊林跪在菩薩跟前祈禱,口裡唸唸有詞:“老天爺保佑我時來運轉,發家致富,一輩子過幸福快樂的日子!”
廟裡的巫人見了楊林的情況,就對他說:“我讓你體會一下你想要的生活,你願意嗎?”楊林高興極了,忙不迭地說:“真的?好哇好哇,我太願意了!”
於是巫人就取出那個神奇的玉枕給楊林,說道:“你先去睡一會兒吧。” 楊林枕著玉枕躺下,不一會兒就進入了夢鄉。他夢見自己來到了一個大戶人家,那裡亭臺樓閣、湖水假山,鳥語花香,屋裡更是雍容豪華,一派富貴氣象。官高位顯的趙太尉熱情地將他迎到客廳裡,和他談笑風生,接著,趙太尉又相中了他做女婿,把女兒許配給他。於是,他也做了大官,家財萬貫。妻子如花似玉,溫柔賢惠,給他生下了6個兒子。這6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事。
楊林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無憂無慮地生活著,身邊又有妻兒相伴,過得快樂極了。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他還是一點都不想回家。
忽然,楊林一覺醒來,發現自己還在廟裡,躺在玉枕上。夢中那美好的一切都無影無蹤,只有身邊沒賣完的貨物還在原地,心下不禁十分惆悵。
幸福的生活,不是可以靠虛幻的美夢得來的。任何時候都不要指望坐享其成,自己紮紮實實地辛勤勞動,才能把願望變成現實。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6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控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佈什麼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幾夥,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7
魯哀公經常向別人說自己是多麼地渴望人才,多麼喜歡有知識才乾的人。有個叫子張的人聽說魯哀公這麼歡迎賢才,便從很遠的地方風塵僕僕地來到魯國,請求拜見魯哀公。
子張在魯國一直住了七天,也沒等到魯哀公的影子。原來魯哀公說自己喜歡有知識的人只是趕時髦,學著別的國君說說而已,對前來求見的子張根本沒當一回事,早已忘到腦後去了。子張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氣。他給魯哀公的車伕講了一個故事,並讓車伕把這個故事轉述給魯哀公聽。
然後,子張悄然離去了。
終於有一天,魯哀公記起子張求見的事情,準備叫自己的車伕去把子張請來。車伕對魯哀公說:“他早已走了。”
魯哀公很是不明白,他問車伕道:“他不是投奔我而來的嗎?為什麼又走掉了呢?”
於是,車伕向魯哀公轉述了子張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這樣的:
有個叫葉子高的人,總向人吹噓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歡龍。他在衣帶鉤上畫著龍,在酒具上刻著龍,他的房屋臥室凡是雕刻花紋的地方也全都雕刻著龍。天上的真龍知道葉子高是如此喜歡龍,很是感動。一天,真龍降落到葉子高的家裡,它把頭伸進窗戶裡探望,把尾巴拖在廳堂上。這葉子高見了,嚇得臉都變了顏色,驚恐萬狀,回頭就跑。真龍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實那葉公並非真的喜歡龍,只不過是形式上、口頭上喜歡罷了。
【釋讀】
我們現實生活中像葉子高這樣的人也有不少,他們往往口頭上標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動真格的,他們卻臨陣脫逃了,這跟葉公好龍又有什麼兩樣呢?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8
秦國和晉國之間發生了戰爭,晉惠公要使用鄭國贈送的馬來駕車。大臣慶鄭勸告惠公說:“自古以來,打仗時都要用本國的好馬,因為它土生土長,熟悉道路,聽從使喚。用外國的馬,不好駕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會亂踢亂叫。而且這種馬外表看起來好像很強壯,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能耐(原文是‘外強中乾’),怎麼能作戰呢?”但是惠公沒有聽從慶鄭的勸說。
戰鬥打響後,晉國的車馬便亂跑一氣,很快陷入泥濘,進退不得。結果被秦軍打得大敗,晉惠公也被秦軍活捉了。
慶鄭所說的“外強中乾”這句話,後來就成了成語。“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間,內部;“幹”是乾枯、空虛。用來形容外表強大、實際上內部力量空虛。
和這近似的成語有“色厲內荏”。“色”是臉上的神色;“厲”是兇猛;“荏”是軟弱。這句成語是說外表強硬而內心膽怯。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9
春秋戰國時期,齊恆公率軍出征,卻在途中因大霧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靠一匹老馬才能平安回國。從此,齊國上下對這匹識途老馬倍加寵愛,漸漸地,老馬迷失了自我。它常這樣想,原來我有如此異能,我可是匹寶馬啊!老馬陷入了自我陶醉中。
過了一個月,齊恆公再次出征,為了防止迷路,齊恆公又帶上了這匹老馬。老馬得意極了,把頭抬得高高的,連正眼也不瞧那些戰馬一眼。不出齊恆公所料,途中又遇大霧,只好就地紮營。因大霧久久不散,糧食也吃完了,齊恆公只好率人回城取糧,又把老馬牽了出來,讓它帶路。老馬心想:我有異能,肯定能帶大王回去。於是,老馬隨便選擇了一條路,揚蹄前行,不料走了幾個時辰,卻發現是條死路。齊恆公怒極之下,一刀殺了老馬。原來老馬太驕傲,沒有在沿途做下標記,因此迷了路。
老馬剛醒悟,已是含淚於九泉之下了。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0
有一天漢文帝想了解一下國家與人民百姓的事情,於是他就把右丞相周勃找來,問他:全國一年之中要審理、判決的大大小小案件一共有多少件?周勃一聽楞了一下,低著頭,回答漢文帝說不知道。文帝又問:那麼全國上下每年收入和支出的金錢又是多少?周勃急出一身冷汗,汗水多得把脊背的衣服都弄溼了,因為他還是回答不出來。漢文帝又問左丞相陳平,陳平說:這些事情都分別有掌管的人,問審理案子的事,有廷尉;問財務的事,有內史,只要把他們都找來,一問就知道了。漢文帝聽了點點頭,對陳平的回答十分滿意。
事後周勃感到非常羞愧,覺得自已反應、機智都不如陳平,於是藉著生病想回家鄉養老的理由,辭去右丞相的官職。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1
臥薪嚐膽
【典故】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後傷重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準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透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於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裡,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臥在柴薪之上,坐臥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出處】
源於《史記專項王勾踐世家》
【釋讀】
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臥薪嚐膽”,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民奮圖強。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2
《南史》中除了記載以上故事外,還記載了一個類似的“索錦”的故事,發生在張協與江淹之間。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莊鎮)人,他年輕的時候,就成為一個鼎鼎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和文章在當時獲得極高的評價。 可是,當他年紀漸漸大了以後,他的文章不但沒有以前寫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詩寫出來平淡無奇,而且提筆吟握好久,依舊寫不出一個字來; 偶爾靈感來了,詩寫出來了,但文句枯澀,內容平淡得一無可取。於是就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河邊,夢見一 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緞,他就從懷中掏出幾尺綢緞還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後便不精彩了。又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覺,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邊,向他索筆,對他說:“文通兄,我有一支筆在你那兒已經很久了,應該可以還給我了吧!” 江淹聽了,就順手從懷裡取出一支五色筆來還他。據說從此以後,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什麼好的文章了。
江淹曾不無得意地對弟子說:吾本素官,不求富貴,今之忝竊遂至於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備矣。在這種養尊處優的環境下,江淹再也沒有寫出好的文章。江淹的文思枯竭,江郎才盡。其實並不是江淹的才華已經用完了,而是他當官以後,一方面由於政務繁忙,另一方面也由於仕途得意,無需自己動筆,勞心費力,就不再動筆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會逐漸遜色,缺乏才氣。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3
豹子頭林沖,是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他為人忠厚正直、安分守己。
一天,林沖帶著妻子去岳廟進香。途中遇見花和尚魯智深在耍六十多斤重的渾鐵禪杖;眾人齊聲叫好啊,林沖也被吸引過去觀看,魯智深與林沖兩個好漢一見如故,結義為兄弟;正在這時,侍女錦兒慌忙報信說,林妻在路上被歹徒攔截。林沖急忙向魯智深告辭,去岳廟追趕歹徒。林沖抓住歹徒舉拳要打時,發現此人原來是他的頂頭上司、奸臣高俅的義子高衙內。高衙內一夥一看那女子是林教頭的妻子,害怕打起來不是對手,便假惺惺地勸解:“衙內不認得,多有衝撞。”說罷將高衙內擁走。這時,魯智深也急忙趕到,聽明情況便要去追打高衙內,被林沖勸阻。林沖忍下了這口惡氣。
高衙內逃走以後仍不死心,還想霸佔林妻,他與高太尉一起設計,以看刀為由將林沖騙進高府,誣陷林沖持刀闖入白虎堂,將他下獄拷打。高俅一夥不便在京公開殺害林沖,便將林沖發配滄州(今屬河北省)充軍,買通差人,陰謀在路經野豬林時將他殺害。魯智深暗中保護林沖,大鬧野豬林,高俅的陰謀未能得逞。
到滄州後,林沖被分配看管大軍草料場。高俅父子賊心不死,又派心腹之人前往滄州,放火燒草料場。這樣即使林沖不被燒死,也會因草料場失火而被處死;當草料場起火燃燒時,林沖聽到高俅的心腹們得意地談論暗害自己的計謀,他再也按捺不住心頭的怒火,將仇人一個個殺掉。以後,林沖毅然上了梁山,走上了反抗宋朝的道路。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4
《水滸傳》中,魯達因救賣唱父女而拳打鎮關西命案,被迫削髮為僧受法名智深;因酒後“打鬧五臺山”,魯智深透過智真長老介紹從五臺山來到大相國寺,被智清長老安排去管理本寺的一個大菜園。
菜園附近住著二三十個地痞小混混,平常總在園內偷盜蔬菜餬口,聽說新來了個管菜園子的和尚。便想方設法來個下馬威,以便今後能夠自由出入菜園;這幫小混混商量決定引誘魯智深到糞窖邊,然後一齊動手把他掀入糞窖,逼他離開。計 議商定後,那二三十個地痞小混混便拿些果盒、酒禮來到菜園,嬉皮笑臉地對魯智深說:“聞之和尚新來主持,我們鄰舍街坊都來作慶。”魯智深不知是計,便來到 糞窖邊,說:“你們既是鄰舍街坊,都來廨宇裡坐地。”眾小混混頭領張三、李四拜倒在地上,不肯起來,只指望和尚來扶他便要動手。魯智深見了,心裡早疑忌 道:
“這夥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不要攧灑家?那廝卻是倒來捋虎鬚!俺且走向前去,教那廝看灑家手腳。”(《水滸全傳》第七回)
魯智深走向前去,張三、李四便動起手來。魯智深不等他們靠近他,右腳早起,一下就把李四踢下糞窖去;張三正要逃走,魯智深又起左腳,把張三也踢入糞窖。後面的二三十個地痞小混混看到這種情形,嚇得目瞪口呆。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5
春秋時期,晉景公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大夫緩,便專程派人去請來。
大夫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他的病變成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晉景公側耳傾聽。
一個說:“那個高明的大夫緩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麼地方去呢?”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麼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緩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臥室,替晉景公診斷病情。診斷後,那大夫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是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大夫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大夫,讓他回秦國去了。
這一故事在史料中記載為:“公疾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現在它常常意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來比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左傳·成公十年》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6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經過幾次激戰,最終韓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計策,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間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麼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以酒解憂,自己吟了一首詩,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力量能搬動大山啊氣勢超壓當世,時勢對我不利啊駿馬不能賓士。駿馬不能賓士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樣安排你!”,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數闕,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低著頭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800餘名騎士突圍,最終只餘下28人。他感到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最終自刎於江邊,劉邦獨攬天下。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著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7
成語解釋:
用煮一頭牛的大鍋煮一隻雞。比喻大材小用。
成語出處:《後漢書·邊讓傳》:“函牛之鼎以烹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汁則熬而不可熟。”
成語繁體:牛鼎烹鶏
成語簡拼:NDPJ
成語注音:ㄋ一ㄡˊ ㄉ一ㄥˇ ㄆㄥ ㄐ一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用法:牛鼎烹雞作賓語、定語;指大材小用。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大材小用、牛刀割雞
成語例子:你這樣做就是牛鼎烹雞
英語翻譯:break a butterfly upon the wheel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在陳留地方有位叫邊讓的人,很有名氣。大將軍何進便將他招來,命他作令史官。朝廷的議郎蔡邕聽說邊讓在何進那裡,心想:“邊讓這個人才學不凡,應該作更高一些的官。”便親自到何進家裡去,勸說他把邊讓推薦出去,讓他擔任再大些的官。
蔡邕說:“我看邊讓這個人,真是才能超群呀,他聰明賢智,心通性達,非禮不動,非法不言,實在是難得的奇才呵。俗語說,‘用煮牛的大鍋來煮一隻小雞,水放多了,味道沒了,就不好吃了;水放少了,則煮不熟,更不能吃了。’這說的是大器小用,所以是不相宜的。我現在憂慮的是,這個煮牛的大鍋沒有用來煮牛,希望將軍仔細考慮一下,給邊讓一個施展才能的機會。”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8
漢高祖劉邦初建漢朝的時候,有一些異姓的諸侯王。陳豨在代地謀反,高祖前去討伐,路過趙國。趙王張敖親端食盤獻食,禮節十分恭敬,漢高祖卻傲慢地平伸開兩條腿坐著,罵他招待不周。
當時趙王手下趙午等幾十人都為此發怒,對張敖說:“您侍奉皇上禮節完備周全,現在他對待您竟是如此,我們要求造反。”
趙王將自己的指頭咬出了血,說:“我的父親失去了國家,沒有陛下,我們會死後屍體生蛆無人收屍,你們怎麼能說這樣的話呢?不要再說了!”於是貫高等議論說:“趙王是忠厚長者,不肯背棄皇上的恩德。”他們就私下裡謀劃弒殺劉邦。
恰好事情被發覺了,劉邦下命令逮捕趙王和謀反的群臣。趙午等人都自殺了,只有貫高願意被囚。許多忠於趙王的臣子想護送趙王去長安受罪,這時劉邦又下詔書說:“趙國有膽敢跟隨趙王進京的,罪及三族。”
只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著赤褐色的囚衣,自己剃掉頭髮,頸上帶著刑具,假稱趙王的家奴,跟隨趙王到了長安。
後來,貫高等人謀反的事搞清楚了,趙王張敖得以釋放出獄,被降為宣平侯。張敖就向劉邦稱讚田叔等十多人。皇上全部召見他們,跟他們談話,認為朝中的大臣沒有能超過他們的,皇上十分高興,任命他們都做了郡守或諸侯的國相。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19
宋朝文學家蘇東坡在宰相王安石手下當門生時,自恃敏慧,不夠虛心謹慎,因而被降為湖州刺史。他在湖州任滿後回到京城,便去拜謁老師。恰逢王安石晝臥未醒,只得在書房等侯。蘇東坡見宰相的書桌上有一素箋,上有詩二句:“西風昨夜入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他興之所發,不能自己,提筆在素箋上續詩二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蘇東坡題詩後,便離去了。
午休後,王安石來到書房,看到蘇東坡寫下的詩句,惡其輕薄之性不改,便密奏天子,降蘇東坡為黃州團練副使。蘇東坡明知因續詩觸犯了王安石而貶官,但不得不前去謝恩。蘇東坡到大堂拜見宰相,王安石待以師生之禮。他對蘇東坡說:“子瞻左遷黃州,乃聖上主意,老夫愛莫能助。子瞻莫錯怪老夫否?”蘇東坡趕忙回答說:“晚學生自知才力不及,豈敢怨老太師!”王安石笑道:“希你到了黃州,認真學習,以增長知識。”蘇東坡點頭,拜辭而去。
蘇東坡到黃州後將近一年,時當重九之後,連日大風,一日風息,他到後園賞菊,只見滿地鋪金,枝上全無一朵,驚得目瞪口呆,半晌無語。這時他才醒悟道:“以前只說老師揭我短處,公報私仇,誰知他並沒有錯,倒是我錯了。我輩一定要牢記,切忌不可輕易笑人!”一年任期滿後,蘇東坡到京拜伏於地,向老師賠罪。王安石因重其才,乃奏過天子,復了蘇東坡翰林學士的官職。
後來人們引用“愛莫能助”表示雖對人同情,但無力幫助。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20
這個詞先出現在元代戲曲作家石君寶的作品《曲江柳》第二折:“笑裡刀剮皮割肉,綿裡針剔髓挑筋。” 到了清代,又有一個小說家西周生寫了一本《醒世姻緣傳》,裡面提了一句“當日說知心,綿裡藏針。”
先來看第一個,大家很明顯都能看出來,這句話用了一個不講究格律的對仗手法。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綿”是絞絲旁的,而不是木字旁的“棉”。為什麼我要和大家強調這個差別呢?一是為了防止寫錯字,二是因為這個字是這個詞的一個關鍵。“棉”一般指的是棉花,在中國也不算太稀罕的東西;但“綿”指的是絲綿,在古代,這是一種非常好的紡織材料,普通人家一般沒什麼機會用上。
絲綿的質地非常柔軟,而裡面卻藏著一根細細的針,肯定會讓人很難察覺,容易受傷。而這樣一把小小的針還能夠剔髓挑筋,對應上面的那句“笑裡刀剮皮割肉”,真是讓人毛骨悚然。
這個詞的第一個意思就是形容人外貿和善但是內心卻非常惡毒。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第二個出處,能夠和知心這個詞對應,應該是一種還不錯的狀態。絲綿是柔軟的,而針是剛硬的,這裡的意思就是指人柔中有剛,剛柔並濟。
這個詞的兩個意思,一個貶義一個褒義,非常矛盾,大家理解和使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處理好上下文關係。
反義詞:色厲內荏、心慈面軟
近義詞:不露鋒芒、笑裡藏刀
成語造句
這個人在外總是一副好好先生的樣子,實際上是綿裡藏針。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21
西漢時,有一位叫韓安國的人,他本來是梁王劉武的中大夫,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時曾立過功。後來因為觸犯國法,被革去職務,就賦閒在家,過著栽花養鳥不問世事的隱士生活。
直到漢武帝做了皇帝。任用田蚡作太尉,他就去賄賂田蚡,請他保舉自己。漢武帝知道韓安國很有才能,便派他擔任北地都尉的職務,不久又升遷為大司農。後來。由於韓安國平定戰亂有功,漢武帝又讓他作了御史大夫。
這時,漢朝和匈奴的關係時而交戰,時而議和。一次,匈奴方面突然派了一位使者來議和,武帝一時之間也難以決定,便召集朝廷的文武大官,共同來討論這件事。
大臣中有個叫王恢的,過去曾在邊疆做過幾年官,對於匈奴的情況相當瞭解,他認為憑漢朝的軍事實力,一定能掃平匈奴,因此他反對和匈奴議和;而且建議漢武帝立即採取行動,發兵到邊疆去征伐匈奴。
在場的官員聽了,大都保持沉默,只有韓安國站出來大聲反對說:“現在匈奴的兵力日益壯大,而且又神出鬼沒,流竄不定。如果我們要出兵千里去圍剿他,那不但很難成功,而且會給匈奴以逸待勞、得以致勝的機會。這情形就像是射出的箭矢飛行到最後沒有力量的時候,連最薄的綢緞也無法穿破;狂風的尾巴,連很輕的羽毛也無法吹動一樣。我們現在如果發兵征伐匈奴,實在是不智之舉。依我的看法,倒不如和他們締約談和。” 大家都覺得他的見解很有道理,漢武帝便採納了韓安國的意見同意和匈奴議和,於是一場可能發生的戰爭就此冰消瓦解。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22
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在和村,住著一個啞巴,他是一個很固執的人。
有一天,村長的孫子過滿月,把全村的人都請過去吃滿月宴。啞巴也來了,到了村長家,啞巴看到桌子上放著一包東西,就想知道這裡麵包的是什麼?啞巴伸手扒開紙包,想一探究竟。
快手二嫂一把奪下啞巴手裡的黃連,連連擺手,連喊帶叫:“啞巴,這是黃連,苦得很!”好奇的啞巴才不理那套呢:“不讓吃我偏吃!”又把二嫂手裡的黃連搶到自己手裡。
旁邊的人看啞巴那副傻傻的樣子,也跟著大聲喊:“這不是吃的,這是入藥用的藥材,你不能吃。”俗話說,十聾九啞。也就是說,十個聾子裡面有九個是不會說話的。是啊,啞巴怎麼聽得見呢?但他看到眾人阻攔的樣子,犟勁又上來了,“哇哇”叫著,彷彿在說:“我偏吃,我偏吃,你們算老幾?管得著嗎?”眾目睽睽之下,啞巴把黃連塞進了嘴裡。
黃連到了嘴裡,但啞巴並沒有嚼。他想:“不行,不行,萬一真的不能吃,把我毒死怎麼辦呀?”思忖了一會兒,啞巴動了動腮幫子,躍躍欲試。
村長抓住他的手,連比帶劃地命令他:“放下,黃連可是天下最苦的東西,你小子也敢吃!”啞巴一看村長生氣了,反而壞笑起來,邊笑邊大嚼起來。
這下可不得了,剛嚼兩口,啞巴的.臉都痛苦得變形了,呲牙咧嘴,吐著舌頭,不停地往外哈氣,用手扇嘴邊的苦氣,想要把黃連的苦味都扇走似的。那捶胸頓足的樣子,讓人又好氣又好笑。
旁人見了連連搖頭,嘆道:“唉,這可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啊!”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23
南朝時期,宋國有個叫吳慶之的人,很有才學。當時的揚州太守王義恭對吳慶之特別賞識,便請他出來擔任類似秘書的幕僚工作。王義恭在辦公務時遇到什麼問題,都向吳慶之請教之後才做決定。後來王義恭因公事被皇帝殺害,吳慶之覺得很慚愧,認為是自己的才能不足,輔佐不力,才導致這種不幸的結果。於是就找了個地方隱居起來,過著躬耕田畝、詩書自娛的日子,決心以後不再出來做官。
不久之後,有個叫王琨的人就任吳興太守。他早就聽說過吳慶之的賢名,便決定請他出來,擔任“功曹”的官職。可是,吳慶之不願再參加政治活動。所以,儘管王琨開出的條件非常優厚,都沒能說服他。王琨不甘心輕易放棄,找機會又與吳慶之談起來做官這件事。吳慶之對王琨說:“我一向資質魯鈍,實在不懂什麼官場規矩,只因為從前有個太守看得起我,所以,才勉強出來替他奔走了一段時間。如果你還是要我,那簡直是‘蓄魚於樹,棲鳥於泉’(把鳥放在水裡,把魚養在樹上)!”吳慶之說完後,連告辭都沒說一聲拔腿就跑。王琨急忙跟在後面追趕。但是,出門以後,只見前面揚起漫天的塵土,吳慶之已經跑得不見蹤影了。
另據《後漢書趙諮傳》記載:趙諮受命為“東海相”,上任時經過滎陽。滎陽縣令曹嵩等候在路口,專誠迎接他,因他倆原本相識,想請他在滎陽稍事停留,彼此談談。但趙諮見了曹嵩,連車也不下就走了。曹嵩想送他到城外的十里長亭,不料趙諮的車子走得挺快,一會兒就“望塵莫及”了。
——《後漢書趙諮傳》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24
話說上次跟小鳥對話的那隻青蛙仍是不知天高地厚,每天吃了就睡,睡了就吃,可把在外面的父老鄉親們急壞了,於是他們給井裡的青蛙送去了三樣東西——電話、電視機和電腦。從那以後,下青蛙改變了對世界的看法。
一天,小青蛙開啟電視機,看到裡面都在講上海世博會,於是想到:上次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不是我們青蛙,這次總該是了吧!於是他開啟電腦,點選搜尋“上海世博會的吉祥物”,他希望得到一個讓他滿意的結果。結果馬上就出來了,可是,上海世博會的吉祥物不是青蛙,而是海寶。
時光飛逝,轉眼間到了5月1日,一隻小鳥飛了過來,對青蛙說:“小青蛙,你快出來呀!今天上海發生了一件天大的呢。”小青蛙說:“不用不用,我早就知道了!今天我一起床,祖母就打了個電話給我,告訴我今天上海世博會正式啟動。”“果然不出我所料,這個是有人告訴你的。那我再問你一個問題,我敢保證你答不上來。你知道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是什麼時候舉行的嗎?”這個問題可真是為難小青蛙呀!不過小青蛙靈機一動,想到:我自己不知道,還怕上網查不到嗎?於是便去查詢。“找到了,找到了,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是在2008年8月8日8 點8分舉行的,沒錯吧?”“啊?這個你都知道!我服了你!”小鳥目瞪口呆。“小意思!”小青蛙得意地說。小鳥問:“你那些都是怎麼知道的?”小青蛙說:“這些呀,都是電話、電視和電腦的功勞,只要你也有了這些東西,我敢保證,沒有人能難倒你。”於是小鳥說了聲謝謝就訂購那些東西去了。
小青蛙依靠高科技產品知道了很多的東西,再也不是原先的那隻井底之蛙了。你說他是不是很棒呀!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25
成語“守株待兔”,出自戰國?韓?韓非《韓非子?五蠹》,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觸柱折頸而死。……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由於之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裡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能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 沒準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裡,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x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裡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守株待兔”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人們用它來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獲得成功 的僥倖心理。
守株待兔 - 詞
守株待兔
拼音:shǒu zhū dài tù
解釋:
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倖心理。現也比喻不主動努力,而存萬一的僥倖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穫。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26
魯公經常向別人說自己是多麼地渴望人才,多麼喜歡有知識才乾的人。有個叫子張的人聽說魯公這麼歡迎賢才,便從很遠的地方風塵僕僕地來到魯國,請求拜見魯公。
子張在魯國一直住了七天,也沒等到魯公的影子。原來魯公說自己喜歡有知識的人只是趕時髦,學著別的國君說說而已,對前來求見的子張根本沒當一回事,早已忘到腦後去了。子張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氣。他給魯公的車伕講了一個故事,並讓車伕把這個故事轉述給魯公聽。
然後,子張悄然離去了。
終於有一天,魯公記起子張求見的事情,準備叫自己的車伕去把子張請來。車伕對魯公說:“他早已走了。”
魯公很是不明白,他問車伕道:“他不是投奔我而來的嗎?為什麼又走掉了呢?”
於是,車伕向魯公轉述了子張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這樣的:
有個叫葉子高的人,總向人吹噓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歡龍。他在衣帶鉤上畫著龍,在酒具上刻著龍,他的房屋臥室凡是雕刻花紋的地方也全都雕刻著龍。天上的真龍知道葉子高是如此喜歡龍,很是感動。一天,真龍降落到葉子高的家裡,它把頭伸進窗戶裡探望,把尾巴拖在廳堂上。這葉子高見了,嚇得臉都變了顏色,驚恐萬狀,回頭就跑。真龍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實那葉公並非真的喜歡龍,只不過是形式上、口頭上喜歡罷了。
葉公好龍成語故事的啟示
這個故事用十分生動的比喻,犀利地諷刺了葉公式的名不副實、表裡不一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們只知道唱高調、不務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透過這個故事,我們要丟棄"理論脫離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樹立實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風。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27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
接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想著有大天鵝飛來。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
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
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
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28
含義:比喻模仿別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也丟掉了,
典故: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邯鄲學步的道理:比喻模仿別人不到家,連自己原來會的東西都忘了“東施效顰”“邯鄲學步”都強調胡亂模仿別人,“邯鄲學步”強調學習別人的忘掉自己的;“東施效顰”強調生搬硬套。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 篇29
西周的最後一個國君是周幽王姬官涅。此人昏庸暴虐,政治腐敗。
公元前779年,褒國進獻了一個姓姒(sì)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對她萬般寵愛。褒姒一向不愛笑,幽王用音樂歌舞、美味佳餚都不能讓她笑。有人獻計點燃報警的烽火臺,招來各路諸侯兵馬,使他們上當,讓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他帶褒姒到行宮遊玩,晚上傳令點燃烽煙,各地諸侯見到烽煙,以為是盜寇侵擾京城,紛紛率領兵馬趕來相救。到了一看,只見幽王在喝酒取樂。幽王派人對他們說:“沒有什麼盜寇,讓你們辛苦了!”
諸侯受騙,匆匆地來,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開心。
褒姒生了個兒子叫伯服,幽王廢掉申後,立褒姒為王后;廢掉申後生的太子宜臼(jiù),立伯服為太子。
宜臼遭到廢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裡。他對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滿懷憂愁,心中十分痛苦,寫了一首題目叫做《小弁》的詩,抒發自己的心情。詩的第三節說:“看見屋邊的桑樹和梓樹,一定要必恭敬止。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親,我依戀的是自己的母親。誰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誰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處找尋?”
由於幽王昏聵無道,諸侯紛紛叛離。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聯合犬戎的軍隊進攻鎬京。幽王下令點燃烽煙,但是諸侯受過騙,以為又是幽王一時興起,逗褒姒開心,所以都沒有派出救兵。犬戎的軍隊攻下鎬城,殺了幽王,擄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後來演化為“必恭必敬”,也有寫作“畢恭畢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