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讀後感500字(通用10篇)

《成語故事》讀後感

《成語故事》讀後感500字(通用10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成語故事》讀後感500字(通用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成語故事》讀後感1

  在我而年級的時候,爸爸給我買了兩本成語故事,一本是《中國孩子最想看的成語故事》,另一本是《課外必讀成語故事》。這兩本成語故事,有的是真實的故事,有的是寓言故事。我看了都非常喜歡。

  狐假虎威,百獸之王的老虎被狡猾的狐狸騙了,它不知道狐狸藉著它的利害,使小動物見著老虎就跑掉了,老虎也就相信它是神的使者了。成語“狐假虎威”指的是藉著別人的權威勢力來欺壓別人,也指藉著職務上的權力作威作福的人。

  守株待兔,春秋時代宋國有個農夫,他家田地的地頭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裡幹活,突然遠處跑來一隻兔子,它跑得很快沒注意大樹,一不小心撞上了,把脖子折斷了死了,農夫撿起兔子,撿了大便宜,可以美餐一頓。他想到,沒準兔子還會撞樹死,於是他每天在地裡守著,什麼事多不幹,等到野草長得比莊稼還高了,也沒看到兔子的影子。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獲得成功的僥倖心理。

  聞雞起舞,晉代的祖逖是不胸懷坦蕩、具有遠見之人,曾有人推薦他去當官,他沒去,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後來,他與小時候朋友劉琨住在一起,聽到雞叫,他們就起來練劍,之後他們每天早上很早起來就練武,他們成為能武能文的全才。後來,祖逖被封為鎮西大將軍,劉琨做了都督,他們都充分發揮了各自的文才武略。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總之,看了成語故事,我不能做狐假虎威騙人之事,也不能守株待兔,抱著僥倖心理做事。而應該要像祖逖和劉琨一樣聞雞起舞,勤學勤練,大公無私做事。

  《成語故事》讀後感2

  我讀的這個成語故事叫做《邯鄲學步》!

  古時候,在趙國都城邯鄲,每個人走路的姿勢都很優雅,個個風度翩翩。有個小夥子住在燕國壽陵,他想去邯鄲學上幾招,回來顯顯本領。他終於到了邯鄲,看見沒個人走路的姿勢都很優美,之後他就每天上街學人家走路。總是這次覺得這個人走路好看就學這個人走路,一會兒覺得那個人走路好看又學那個人走路。最後什麼都沒學會,就連自己本來怎麼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著回家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東西不能三心二意,如果機械的去模仿別人,不但學不會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丟掉。

  這一次,我就跟這個小夥子犯了一樣的錯誤,我爸爸教我學毛筆,叫我先練橫,我才練了三天,就想練豎,練著練著就又想練點,最後什麼都沒學會,爸爸生氣的說;“做什麼事都這麼三心二意,這樣能學好什麼?”我跑到小房間把門用力的一關,趴到了床上,嘴裡嘀咕著;“只不過是一個毛筆嗎,有什麼好計較的,切!”

  就這樣,我跟爸爸僵持了一天沒說話了,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就跑去像爸爸道歉爸爸也原諒了我也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之後我們又開始學毛筆,聽了爸爸的話,我的毛筆字寫得越來越好了。

  我一定會好好學,把毛筆學會,不會再三心二意了。

  《成語故事》讀後感3

  自從上小學我就接觸各種各樣的有趣的課文、經典的古詩、寓意深長的成語故事。可最感興趣的還是成語故事。成語是民間口語的濃縮,是文學經典的傳承,是歷史故事的再現。它像一幅畫,用彩筆描繪著自然的花紅柳綠,它像一首詩,用文字吟誦著人生的喜怒哀樂。成語故事用淺顯的語句表達出深刻的道理,讓我既能感受到讀故事的樂趣,又能懂得做人做事的正確方式。

  比如“掩耳盜鈴”講的是一個人想偷鈴鐺,又怕別人發現,於是就把自己的耳朵捂上,以為別人也像自己一樣聽不到鈴聲,最後被抓住的故事。這個成語告訴我們明明有些掩蓋不了的事情還非要想法子掩蓋,是個很愚蠢的行為。

  還有“守株待兔”講的是一個農夫在田裡幹活的時候看到一隻兔子撞死在木樁上,他撿回家美餐了一頓。第二天,農夫就不幹活了,守在木樁旁邊等著兔子撞上來。第三天他繼續等,這樣一天天過去,不但沒等到兔子,田地也荒了。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不要抱著僥倖的心理想著不勞而獲,而要踏踏實實地付出努力才會有收穫。

  這樣的讓我記憶深刻的成語故事還有很多,望梅止渴、自相矛盾、杯弓蛇影、刻舟求劍等等,舉不勝舉,就像國學寶庫中取之不盡的寶貝,總能給我驚喜。

  我們看成語故事不僅要知道成語的意思,懂得成語蘊含的道理,還要能在生活中運用,讓我們語言表達更準確、簡練。比如有朋友犯了錯誤,感到沮喪的時候,我可以安慰他說:“亡羊補牢,為時未晚。”還可以跟同學之間相互告誡:“在學習上,我們不能守株待兔,而要勤勤懇懇,才能學到紮實的知識。”我想,這樣樂讀成語故事,用心學習成語,才能真正傳承、體現我們中華文明古國幾千年凝結國學智慧和語言魅力。

  《成語故事》讀後感4

  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好書能夠提高自我的文化素質。暑假期間,我在農家書屋讀了《成語故事》這本書。

  我覺得要把一本書讀透,那肯定要熟讀,要反覆地讀,要讀出其中的味道。我讀《成語故事》這本書的時候也是這樣讀的,我首先是把這本書全部看下來,大概有了印象後,就開始讀第二遍,讀第二遍的時候要了解這個故事講的是什麼,又什麼言外之意,之後就讀第三、第四遍,反覆地讀。如果你讀出來其中的味道,那就證明你把書讀透了。

  我讀了《成語故事》後,對歷史有了新的認識,也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為人處世的方式。瞭解到每個成語背後的故事,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杯弓蛇影》這個故事。故事裡的主人公在他朋友家喝酒的時候,誤以為自我喝了一杯裝有小蛇的酒,於是他臥床半個月,一病不起。之後當他的朋友來探望他的時候,他指著他朋友大罵說:你為什麼要給我一杯裡面裝有一條小蛇的酒給我喝,害我半個多月臥病在床。他的朋友想了想說:你誤會了,因為那時候牆上掛著一隻弓。加上當時的燈光暗,弓的影子剛好影入你的酒杯裡,所以你當時看到的蛇?。他聽完他朋友說後,立即精神起來,病症完全消失了。

  我看完《杯弓蛇影》這個故事後,才明白完全是故事裡的主人公的心理在作怪。此外還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捧腹大笑’這些比較經典的'故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完《成語故事》這本書後,我獲益良多,豐富了自我的詞彙,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故事生動趣味,讓讀者看起來更加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我覺得《成語故事》這本書是讓我受益一生的書。

  《成語故事》讀後感5

  我從小到大度過很多很多的書,其中,我最喜歡《成語故事》,《成語故事》裡有許多的故事,比如說拔苗助長、百步穿楊、班門弄斧、杯弓蛇影、閉門思過、不可救藥、狐假虎威等等,我最喜歡拔苗助長和杯弓蛇影。

  拔苗助長講的是宋國有個農夫性子很急,他插下秧苗後便天天去看秧苗長了沒有,可秧苗還是老樣子,一點也沒長。有一天,他想了一個辦法,把秧苗一棵棵往上拔,回到家中,他還告訴兒子秧苗都長高了。兒子一聽,居然還有這樣的事,連忙跑到田邊去看,只看蠻田的秧苗全都耷拉著腦袋枯死了。

  “拔苗助長”這一成語,比喻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會把事情弄糟。也叫做“揠苗助長”。我覺得這個農夫真想秧苗長大,應該除草、施肥、除蟲,這樣才能讓秧苗長大。

  杯弓蛇影講的是西晉時,有個叫樂廣的人,有一次,他請朋友到自己家喝酒,喝著喝著,朋友忽然說自己有點不舒服,就先回家了。樂廣想:難道是我招待不周,朋友生氣了?應該不會吧!樂廣決定去看一看。到了朋友家裡他才知道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樂廣覺得納悶,回家仔細觀察,忽然看見客廳的牆上掛著一張弓,樣子就想彎曲的蛇一樣。樂廣明白過來,他再次把朋友請到家中喝酒,還是坐在那人位置上。他又看見了蛇。樂廣笑著說:”杯中的蛇就是牆上的弓。”朋友這才明白。

  “杯弓蛇影”這句成語常用來比喻疑神疑鬼,自驚自擾。我們多讀《成語故事》裡的故事,就會明白許多道理。

  《成語故事》讀後感6

  讀了成語故事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如果把人類的語言比作浩瀚的大海,那麼成語就是一枚小小的海螺,它承載著大海的呼吸、大海的歡笑、大海的哭泣以及大海所有的喜怒哀樂。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成語故事是鑿壁偷光,故事發生在西漢時期有一個叫匡衡的人,非常愛讀書。可是他的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晚上沒有東西照明,他就沒辦法在夜裡讀書了。匡衡的鄰居是一戶富裕人家,每天晚上都點著蠟燭,屋子裡被照得通亮。匡衡想:“要是能在這麼明亮的光線下讀書,該是件多麼幸福的事情。”於是,他就想到鄰居家去看書,鄰居不耐煩打發了他,回到家,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它偷偷地在牆壁上早了一個小洞。就這樣,他把書對著這束亮光,認真的讀了起來。後來,他發現財主家有很多書,就跟財主說:“我幫你幹活,不要工錢,只要你把書借給我看就行了。財主答應了他的請求。後來,匡衡成了一個有學問的人。

  透過這個故事我受到了啟發:有了求知的慾望,再困難的條件也不會影響學習;沒有求知的慾望,再好的條件對學習也無濟於事。匡衡由於家境貧寒,只能偷光學習。而我們不但有好的學習條件而不去珍惜,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好日子,相比之下,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有什麼理由不加倍努力學習呢。

  《成語故事》讀後感7

  我囫圇吞棗的看完了一本《成語故事》,經過簡單的閱讀讓我明白了什麼是成語,成語言簡意賅,深刻雋永。閱讀《成語故事》能夠了解歷史,通大事理,學習知識。

  鑿壁偷光說的是漢代學者匡衡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的故事。

  囊瑩映雪講的是晉代有個叫車胤和孫康的人,因家境貧窮沒有燈,把螢火蟲放在袋子裡,用其發出光束當燈來讀書。

  水滴石穿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水滴不止,必能將厚厚的石板滴穿。與之相同的還有一個叫鍥而不捨的成語,這個成語出自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苟子的《勸學》一文,其中一段寫道:“如果只刻一下就放棄了不再刻,那就算是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段,可是如果不聽地刻下去,即使是堅硬的金屬和石頭,也能夠把它們刻穿。”所以要用“鍥而不捨”的精神來學習。這樣就必須能成功。這些成語故事只是浩瀚的成語海洋中的幾朵奇葩。經過閱讀,讓我感悟到學習和讀書的重要性。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而學習和讀書同時也是件很刻苦的事。自古瓜兒苦後甜。我們從中就應抓緊點點滴滴的時間來學習,黑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在學校上要靈活運用,不能按圖索驥,更不能東施效顰,學會用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我的短處。這些古人是我學習的榜樣,只要鍥而不捨,不畏艱難,才會有輝煌的明天。

  《成語故事》讀後感8

  《成語故事》讓我們深刻地瞭解到了歷史的故事。讀完了這本書,我的成語量增加了不少,而且在我心裡以前很難理解的成語一瞬間讓我領悟了它的歷史來源。真實一本奇書啊!

  這本書,它與我的心靈溝通,它會讓我笑,也會讓我傷心,就像我的形影不離的月牙猴,我看到它的樣子,就想笑,它傷心的時候,我也會感到十分傷心。《成語故事》裡有許許多多我以前沒有見過的成語,比如:“一丘之貉”、“遊刃有餘”、“智者千里,必有一失”、“圖窮匕見”、“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偃旗息鼓”、“運籌帷幄”、“車載斗量”、“嗟來之食”等成語,這本書不僅告訴了成語內容,還在每一頁的下面寫下了關於這一章的名人名言,這本書對我來說,真是愛不釋手!

  每一個成語裡都隱藏著一個真實的故事,它已經被我們用真理揭開了。這些故事,不僅生動有趣,而且還讓我們進一步地瞭解了歷史,是一座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學寶庫。知識越來越豐富,像一把神奇的鑰匙,將神秘而博大的文學寶庫一層一層地開啟,讓沉睡千年的謎底重見人間,讓他們赫然出現在我的眼前。

  每一個成語都蘊含著許多知識,他們足以變成一棟知識的房子,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讓他們伴隨著我們飛向知識的海洋。

  成語是從故事中產生的,隨著先進的科技水平的不斷髮展,成語會越來越繁多,越來越廣闊。

  《成語故事》讀後感9

  “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這是三字經的一句話,大意是說:晉朝人孫敬夜晚讀書時,為防止自己打瞌睡,把自己的頭髮懸在屋樑上。戰國人蘇秦讀書睏倦時,用錐子刺大腿。他們不需別人教導、督促而能自覺地刻苦學習。這句話是使我終生受益。

  故事是說:深夜到了,孫敬還在奮力讀書,他雖然很困,毅力使他不停地讀書,但他還是非常想睡覺。“啪”的一聲,頭猛地撞在了桌沿上,毅力讓他想到了方法:頭懸樑,把頭髮用布綁在房樑上,然後繼續讀書。憑著這麼想學習的毅力,孫敬終於學有所成。

  看完這個故事,我不禁感嘆孫敬、蘇秦等等的偉人,他們是多麼的有毅力啊!他們是多麼的有意志啊!他們是多麼的能忍受痛苦奮力讀書啊!

  讀了這個故事使我想起了另一個故事:古時候有個叫匡衡的人,他家很窮,匡衡很愛學習,可是他早上要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吃完晚飯才能讀書,可是吃過晚飯天馬上就快黑了,但是他家太窮了,連蠟燭都點不起,看書時間太短了,匡衡想起來了鄰居家晚上是點蠟燭的,匡衡向鄰居家借蠟燭了,可是鄰居不借蠟燭給匡衡。匡衡想啊想,有了好主意,想出了好辦法,正好鄰居家和匡衡家之間有有一堵不厚的牆,匡衡就在牆上挖了一個洞,光就射了過來,匡衡可以讀書了,匡衡刻苦學習成為了一個有用的人。

  毅力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是我們做什麼事都能做好!

  《成語故事》讀後感10

  我看過的書有好多,比如《十萬個為什麼》、《馬丁的早晨》、《一千零一夜》、《成語故事》、《中國寓言故事》……可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成語故事》,雖然它外表很普通,可是裡面的內容很豐富,能讓你明白許多道理,比如拔苗助長的故事,說宋國有個急脾氣的人想讓禾苗快長大,他每天都到田裡看,嘴裡還不停的說:“禾苗禾苗你快快長大,早點讓我吃到香噴噴的新米。”突然他想到了一個辦法,要是把禾苗往上拔拔,它不就長高了嗎?說幹就幹,他一直忙到太陽下山。回到家他把事情告訴了妻子,還覺得自己很聰明,妻子聽了忙跑到田裡一看,吃驚極了,只見禾苗全部枯萎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欲速則不達”的道理,要是隻憑著自己良好的願望很有可能好心做錯事。

  比如守株待兔的故事,講的是一個農夫在耕地,忽然一隻兔子撞在了樹樁上,農夫高興極了,撿起兔子回家飽餐了一頓,從此,他再也不耕地了,整天守在樹樁旁,等著兔子過來撞樹。可是一天、兩天……一個月過去了,他也沒見到一隻兔子撞在樹樁上,農夫的田裡長滿了荒草,顆粒無收。透過這個故事,我懂得了只有辛勤的勞動才能獲得成果,就在那等將是一無所獲。

  我很喜歡這本書,雖然我看了許多遍,但是還是很喜歡看,並且保護的很好,我會讓它一直陪著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