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誠信> 【必備】談誠信作文4篇

談誠信作文

【必備】談誠信作文4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談誠信作文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談誠信作文 篇1

  我解釋誠信的意思應該是:別人的就是別人的,不要佔為己有。下面大家來看一看,這個是不是誠信。

  昨天,我和我的媽媽上街買了東西就在車站等車了,等了一會車子沒來,媽媽著急了,我們決定去做出租車,可是來了好幾輛車,車上都有人,就在這時我們看見前面有一輛空車,我和媽媽連忙跑到車前,剛準備上車,後面來了幾個人,其中一個阿姨說:“這是我們先打的車,剛才我們去拿東西去了。”可媽媽卻一言不發,拉開車門坐到座位上,並對我說:“還不快上來。”我連想都沒想就鑽進車內。車子開了之後,我問媽媽:“媽媽,為什麼是別人打的車,而我們卻要搶呢?”媽媽說:“天黑了,車子不好打,要不你一個人在那裡等吧,我走了。”回了家之後,我很後悔,那一刻想都沒想就坐進車子,我想:下次做什麼事都要三思而後行。

  從這件事我知道,做人要講誠信,不能像我一樣哦!

談誠信作文 篇2

  如果有人問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我當然會回答他:誠信。誠信,是人安身立命之本,是人們所推崇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有一群小男孩,在街道踢球。突然間,意外發生了:球徑直飛向街邊一家店鋪,將一塊擋風玻璃砸碎了。孩子們一鬨而散,街上只留下一個孩子——是他將球踢進了店鋪。他沒有逃走,而是走進店鋪,表示願意賠償店主的損失。他向他的父親借了1美元付給店主,之後又靠給別人搬磚、洗盤子,工作了一個星期掙得了1美元,還給了他的父親。這個孩子便是後來的美國總統里根。由此可見,誠信對於個人的塑造有著極大幫助,一個人的'成就必然有誠信的幫助。

  這方面的例子,還有魏文王,與他掌管打獵的官員說好,第二天要進行圍獵,可第二天突然颳起大風,天氣惡劣,左右之人都勸他不要去了,魏王卻不聽從,堅持誠信的原則,最後居然自己駕著馬車前往圍獵場地告訴官員取消打獵。魏文王是一國之君,他本可以不參與那天的打獵,但他心中有誠信二字,不忘記自己的約定,履行自己的職責。因此,魏文王在位時期,魏國極其強盛,稱霸了整個中原,這不得不說存在著誠信的影響。

  相反的,不誠信的行為也會引發極其嚴重的後果。大家都聽過《狼來了》這個故事,故事中牧羊童就是因為沒有誠信的品質而落下一個可悲的下場。還有宋朝時楊令公攻打幽州,讓監軍潘美留守軍營,自己前去進攻。可是潘美見蠻軍強大,就不守約定,私自帶軍撤退,導致楊令公因沒有支援而戰死,一代名將就此隕落,而潘美自己也沒有落得好下場,被髮配充軍,在途中被仇家殺死。我們從這兩件事中可以看出缺乏誠信品質的危害了!

  現在的我們,也要有誠信的品質。這方面的例子,首推杭州的一名中學生。他下課騎車回家,不慎刮蹭了一輛名貴汽車,這位同學的家庭條件不好,但他沒有逃離,而是在路邊等候了近一個小時才離開,並且寫下了一張紙條,並將自己身上的所有現金300餘元,一起夾在車窗上。後來車主看見了大為感動,根據紙條上留下的聯絡方式,找到了這位同學,表示不要任何賠償,並會對他進行資助。後來車主在自己的微博上描述這件事,說:“要是所有孩子都像他一樣,那麼我們的祖國一定會成為一個充滿誠信的國度。”這可以說是對這位同學的高度讚揚。

  今天的我們,更要發揚誠信的品質,讓我們成為具有高尚品質的人,成為一個誠信的中學生。

談誠信作文 篇3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說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能行,也就是說做人要講誠信。在《論語·為政》中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曾子的妻子準備去趕集,孩子哭鬧不止,曾子妻答應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子妻回來後,看到曾子真的捉豬來殺,便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失信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有一次,我和同學約好在週日下午去中中打籃球。剛好那天下午媽媽洗了很多衣服,眼看約定的時間就要到了,可媽媽還沒洗好,不能騎車送我去。為了不讓我失信,媽媽再三考慮後,同意我第一次單獨騎腳踏車去三中。人生活在群體中,與人相處,得到別人的信任十分重要。要得到別人的信行,首先就要自己講信用,只有講信用,人們才會信任你。總之,只有得到人們的信任辦事才能成功;只有自己講信用才能得到人們的信任。

談誠信作文 篇4

  子曰:“主誠信。”意思就是說做人主要講求忠誠,守信用。但是,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誠信的貶值絲毫不亞於當年經濟大蕭條中的美元。難道說誠信真的成了一文不值的教條了嗎?讓我們看看古人的例子。

  春秋戰國時,秦國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誠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樹立了一根一丈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者都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情能得到這麼高的賞賜,結果竟沒有一個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把賞金提高到了50兩。“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給了他50兩賞金。商鞅這一舉動在老百姓心裡樹起了威信,幾年後,秦國統一了中國。

  在此之前400年,卻發生過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相貌美若天仙,周幽王為了博她一笑,下令在都城的二十幾個烽火臺上點起了火,各部將領看到匆匆趕來,弄明白原來這個昏君是為了博妻一笑,根本沒有人來侵犯後憤然離去。五年以後,西夷攻擊周,周幽王點起了烽火,結果誰都沒有來。幽王被逼在國內自刎。

  可見,“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誠信是一切的基礎,有了誠信,才有成績,有了誠信,才是堂堂正正的人。浩浩天地,朗朗乾坤,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千年精神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