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材料> 清明節的習俗:戴柳插柳的來歷

清明節的習俗:戴柳插柳的來歷

清明節的習俗:戴柳插柳的來歷

  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是什麼原因使得平凡的柳條有了如此非同尋常的身價?有三種傳說。

  最古老的傳說,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

  再晚點的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

  更晚點的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這三種說法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都相信柳枝具有靈性,可以避邪。

  【植樹節的來歷】

  公曆3月12日,是我國法定的植樹節,也是我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逝世的日子。孫中山特別關注植樹造林事業,並將之視作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來推動。1915年,正是在他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規定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復甦,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民諺常說:“種樹造林,莫過清明。”

  1981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出《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規定凡是條件具備的地方,年滿11週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除老弱病殘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義務植樹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我們應該提倡把這項任務列入清明節活動的範圍,並透過清明植樹活動,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