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材料作文500字7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材料作文500字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材料作文500字 篇1
【題目設計】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有位老農把一頭大水牛拴在一個小小的木樁上。我走上前,對老農說:“大伯,它會跑掉的。”老農呵呵一笑,語氣十分肯定地說:“它不會跑掉的,從來就是這樣。”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襲。
【寫作導引】
這是一則寓意深刻的新材料作文,做好新材料作文的關鍵還是對審題立意的把握,新材料作文在命題要求上往往有此一點:“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其實這是一種開放中的束縛,其關鍵點還是考察考生“全面理解材料”的能力。在訓練中,應注意對“全面理解材料”與“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的片面把握,避免因顧及“全面理解”而面面俱到;同時,也要避免因“選擇一個側目”“一個角度”而不能準確地“全面理解材料”。
材料的主體是圍繞“大水牛與小木樁”的兩人對話。“它不會跑掉的,從來就是這樣。”“從來”二字,就向我們道出了一個習慣的問題。原來,約束這頭牛的並不是那小小的木樁,而是它自己用慣性設定的精神枷鎖!由此我們可以把話題延伸到我們生活中,我們可以談“思維定勢”,可以談“創新”,可以談“實踐與認知”等。在文章的結構上,我要注意給文章一個簡潔有力的結尾,回眸一笑百媚生。
材料作文500字 篇2
材料作文:
根據下面的材料,在尊重原意的基礎上,自已命題、立意、確定文體,寫一篇字數在800--1500字之間的文章。(任選一篇材料)
1、 老鎖匠一生修鎖無數,技藝高超,收費合理,且為人正直,深受人們尊重。
可是,他老了,為了不讓技藝失傳,人們幫他物色徒弟。最後老鎖匠挑中了兩個人。要哪一個呢?老鎖匠決定對他們進行一次考試。老鎖匠讓兩個徒弟同時去開兩個保險櫃,誰用時短誰就獲勝。結果大徒弟不到十分鐘就打開了,而二徒弟卻用了半小時。眾人都以為大徒弟必勝無疑。老鎖匠問他們保險櫃裡有什麼,大徒弟眼中放出光亮,說:“師傅,裡面有很多錢,全是百元大鈔。”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說:“師傅,我沒看見什麼,您只讓我開啟鎖,我就打開了鎖。”老鎖匠十分高興,鄭重宣佈二徒弟為他的正式接班人。
立意要點:
作為一個修鎖匠,必須做到心中只有鎖而無其他,對錢財視而不見,心上要有一把不能開啟的鎖。修鎖如此,生活又何嘗不是這樣?做人做官,都要經得起考驗,抵得住誘惑,守得住原則。
2、 有人問比爾蓋茨:如果讓你離開現在的公司,你還能創辦第二個微軟嗎?
比爾蓋茨堅定地回答:“能”。但他接著補充了一句話:“只要允許我帶走100人”
立意要點:
比爾蓋茨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確立了科學的人才觀。無論幹什麼事業,人才都是成功的保障。如果你想修長城,人才就是基石;如果你想建大廈,人才就是棟樑;如果你想成就事業,人才就是保證。古今中外,治國也好,治家也好,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重視人才,培養人才,用好人才,才是成功的秘訣。
材料作文500字 篇3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莘莘學子漫漫路,望古今,意澀苦,傷心成敗皆入了土,多少成績都作了古。做學習的勞動者,是喜是憂,纏繞在我的心頭。
都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事與願違,付出的與收穫的往往不成比例。我曾為一次失敗,輾轉反側,曾為一次得失,蹙眉千度。近來的幾次考試,警鐘常響,我不斷地開墾著精神的食糧,在書海里寫作。
青燈伏案,疲倦的身影在請求我早點入睡,牆上的時針已無情地越過“12”。燈光漂白了四壁,我在暈黃的燈光下奮筆疾書,漫步題海,倦了還不想入睡,手中的筆似乎連明日的榮耀也一併吞沒。
“你是在為功名而汲汲忙碌,繚繞的煙霧消失了你的路”,我的心一震,我冥冥中似乎意識到,自己的不快樂是因為在追求名次而忘記了學習的樂趣。
回眸間,我突然想起了那件破舊的長衫——孔乙己,醉心於功名利祿,不肯脫下那件破舊的長衫,抱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殘志,直至潦倒而死也體會不到讀書之樂。悲哉!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毅然遠離功名,種豆南山之下,把酒黃昏之後。是他用文字滋養了南山萬物,種下了不朽的文學之實。像他一樣,做一個快樂的讀書勞動者,何不美哉。
一縷月光透過窗紗,落在書桌上,如絲如紗。我頓悟,做學習的勞動者是快樂的。
“君不見,此月方從遠古來,歷滄桑,經興衰。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初冬月高懸不語,娟然如洗。”我知道了浪花淘盡英雄淚,是非成敗轉頭即空。做個快樂的讀書人,快樂的勞動者,在自己最富饒的良田上播種自己的快樂。
我辛苦,但我是快樂的!
材料作文500字 篇4
開頭:
“板橋體”在書法界可謂是獨一無二的,一則出於對前人精微之處的擇取,另則加之極富個性色彩的創新,由此便成就了“隸楷兼存”,卻“非隸非楷,非古非今”的絕作! 分論一:
從“板橋體”中我們不難看出有對前人的借鑑,也有自我的再創作。繼承是擇取先人的'智慧為己所用,而創新是加之於自我的思想情懷,打上鮮明的個人烙印。其二者唯有共存同取,才能有非凡的極具藝術生命力的作品。
分論二:
“板橋體”的成功源於他的獨特性,無法被後人複製。所以,任何傳世佳品皆有其獨樹一幟之處,絕不能被輕易模仿。我們無謂去盲目跟風、延襲、乃至借鑑,只有那些具有鮮明個性、充沛情感的作品才方可為人稱道,這無關乎創造技巧與立意高下。
分論三:
無謂是繼承還是創新,都需要合適的孕育土壤,需要整個社會對於其具有足夠的寬容度與接納度。然則當今社會莫不是對先人之作不屑一顧卻唯我獨尊的狂妄自負,就是過度借鑑、一味跟風的媚俗醜態,又或是對那些獨具匠心又極富個性、潛力的作品嗤之以鼻、視為異類,試問這樣的社會風氣、文化土壤何以培育“不可有一,不可無二”的作品?
結尾:
“板橋體”是傑出的藝術創作,卻也是文人的文化智慧。如此在繼承與創新中擇取平衡點,融古通今的創作智慧值得我們深深考量。
材料作文500字 篇5
【題目設計】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有一副對聯,上聯是“若不撇開終是苦”,下聯是“各能捺住就成名”,橫批“撇捺人生”。“若”字如果不向左撇就是“苦”字,“各”字如果能把那一捺變成一點就是“名”字,一撇一捺即“人”字。
這副對聯所蘊涵的人生哲理,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或聯想,根據你的思考或者聯想寫一篇文章,不少於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③書寫規範,正確使用標點符號;④每一個錯別字扣1分,重複不計;⑤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寫作導引】
這是一個二元關係命題。材料主要圍繞“撇”和“捺”展開。寫好本題的關鍵是要深入思考,細化認識。首先,我們要明確“撇”和“捺”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住;既要學會放棄,又要懂得堅守,這樣才能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只“撇”不“捺”,為人就沒有原則,沒有分寸;只“捺”不“撇”,視野則會狹窄。“撇”和“捺”互相彌補,互為支撐,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否則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其次,我們還得對“撇”和“捺”的關係進行深入的思考:為什麼“撇開了,就能捺得住”?“撇不開”,結果又如何?“捺不住”又如何?這樣一一反問,結果不言自明。審讀對聯可知,撇開的是人生的誘惑,捺住的是寂寞、清苦、磨難等。寫作範圍可以談古論今,材料既可以選擇名人故事,也可以講述自己的經歷。文體選擇上比較自由,素材掌握多的同學可以寫議論文、議論性散文,敘述功底好的同學可以寫記敘文。但無論選擇何種文體,都應該從“撇”和“捺”兩個方面加以論述、記敘。同時,我們還要注意,給作文一個亮麗的標題和開頭。
材料作文500字 篇6
讓自己的馬車滿載
秋天的田野,一望無垠,微風吹拂著金色的稻田,一浪一浪湧向天際。置身稻田之中,不難發現,越是飽滿的稻穗,頭垂得越低;而那些粒少乾癟的稻子,卻總是高傲地昂著頭。
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那些博學多才的人總是謙虛而又低調,而那些見識短淺的人卻驕傲而又自負。
季羨林,從他溫和的笑容中,我們看到了他的謙遜。他學貫中西,視野開闊,在許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然而,他卻是那麼普通,普通得簡直無法把他與周圍的人區分開來,以至被學生當做鍋爐工。他曾辭去學術泰斗的桂冠,拒絕國寶的美譽。他是如此的謙遜,如此的低調,如此的穩重。
愛因斯坦說過:用一個大圓圈代表我所學過的知識,那麼圓圈以外的空白對我來說就意味著無知。而且圓圈越大,它的圓周就越長,它與外界接觸面就越大。是啊,馬車越空,噪音越大,而那些充滿知識的馬車總是默默無聞地跑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一定要讓自己的馬車負重滿載,而不要口若懸河,旁若無人地誇誇其談,那隻會暴露自己的無知。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輕人自恃會說幾句英語,逢人便會冒出幾個英語單詞。一天,一位平凡的老太太與他用英語交談時,他卻只會說YES和NO。原來,淺薄是表面的滔滔不絕所不能掩蓋的。
錢鍾書先生在寫完《圍城》後,引來很多記者的採訪,錢先生一句很精彩的話給記者的熱情潑了一盆冷水:如果你覺得雞蛋好吃,何必一定要認識那隻下蛋的雞呢?這是何等的謙遜,何等的境界!我們何曾看到季羨林老人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我們又何曾看到錢學森熱衷於與別人進行無謂的口水戰?
活到老,學到老吾生也有涯
材料作文500字 篇7
【題目設計】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玫瑰說:“我只有在春天開花!”
日日春說:“我開花的每一天都是春天!”
要求:(1)自選角度(2)自定立意 (3)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4)不得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
【寫作導引】
在審讀上面的材料時,首先要審明材料蘊涵的觀點、態度。“我只在春天開放!”中的“春天”,代表美好的時期,“只在春天”隱含著與“春天”相對的“夏天、秋天和冬天”。既然此話中的“春天”代表美好的時期,那麼,“夏秋冬”就代表“不美”的時期。分析到此,“玫瑰花”的生活態度就顯露出來了:在美好的時候開放,而在不美的時候就不開放。換句話說,象玫瑰花這樣的人只有在優越的條件下才能快樂地、幸福地生活,否則,就會陷入痛苦之中。而“我開花的每一天都是春天”是說,只要“我”開花,外部環境不管是春天,還是夏天、秋天或冬天,在“我”看來,它都是美好的。說得更明白些,象日日春這樣的人,只要他生活著,不管生活怎樣,但在他看來,一切都是合理的、美好的,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會“以物喜,以己悲”。透過分析,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就明確地顯現了出來:消極、悲觀、低沉和積極、樂觀、向上。兩種人生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我們就能夠很容易地看出命題人的觀點,即贊成什麼,反對什麼。由命題人的觀點態度可以進一步推論:人生觀決定人生命運。以各個角度的觀點為基礎,可以引出很多話題,如:微笑、態度、心態、命運、樂觀與悲觀、幸福與痛苦、心態與生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