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班會> 2016年關於自強不息的主題班會

自強不息的主題班會

2016年關於自強不息的主題班會

  導語:當您有自強不息的戰鬥力時,失敗只會是成功的墊腳石,下面是小編收集的一些關於自強不息的主題班會,供參考學習,希望能幫助到您。

  主題班會

  主題:做自強不息的人

  目的:現在很多同學只有自我、自尊,缺乏自立、自強;只知道向別人索取、要求,不知道奉獻、回報;只知道享受舒適安逸的生活,不知道生活原本艱辛而多磨難,父母能給的只是一時的呵護。因此,要透過此次班會告知年輕人應該不怕苦不怕累,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戰勝挫折,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坎坷,做自強不息的人。

  內容:

  一.班主任講故事:盲人調音師陳燕的故事

  前言:在故事開始之前大家先來做一個小遊戲:請大家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畫一幅簡筆畫,一棵樹、一朵花、一條魚,或者是一個小人,都可以……大家都畫好了嗎?好,現在拿出另一張白紙,這次要求大家閉上眼睛來畫一下剛才畫的東西,畫完之後把兩幅畫拿起來做個比較。

  同學們,如果沒有了光明,我們連最簡單的事也做不了,那你能想象一個盲人會開卡丁車、會滑旱冰、會騎獨輪車嗎?接下來給大家推薦一本書《耳邊的世界》,這本書的作者名叫陳燕,是個盲人,她的職業是一位鋼琴調律師。

  陳燕1973年出生於河北,出生就患先天性白內障。陳燕的經歷十分坎坷,因為雙目失明,出生後差點被父母遺棄,後來是姥姥將她撫養大的。小時候,陳燕經常被別人欺負,於是早早體味到了人間的冷暖。在她童年的記憶中,別的小朋友都和爸媽在一起,而她卻和姥姥在一起。

  當上帝給你關上一扇大門的時候,一定會給你開啟一扇窗。因為眼睛看不見,姥姥便著力訓練她的聽力和觸覺。在黑暗中,小陳燕一次次地撞到牆上、樹上、門上、桌子上,摔得鼻青臉腫,每當這時,姥姥總讓她自己爬起來,大聲說:“你要想過好日子,不被別人可憐,就得付出比別人多得多的努力,因為你看不見。”就這樣,伴著疼痛的'記憶,她慢慢地聽懂了各種物體的反射聲音。根據不同的反射音,能準確地判定出不同的物體。

  5歲的時候,陳燕開始嘗試過馬路,這對於一個失明的孩子來說,是何等危險,但姥姥不得不讓她去嘗試,因為她不能照顧她一輩子。“後來我才知道,小時候每次過馬路,姥姥總會悄悄地跟在我後邊,怕我出意外。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真的非常感謝我的姥姥,是她盡己所能養大了我,而且教給了我生存的基本能力,還有堅強的信念,讓我能面對所有的困難與不公。”

  10年前,22歲的陳燕從中國盲校第一屆盲人鋼琴調律班畢業,這個班是中國殘聯專門為盲人而開辦的,他們把在歐美地區已經有100多年曆史的盲人鋼琴調律引進中國,引進的是90年代初的歐美技術,而當時國內的鋼琴調律技術還停留在30年代和鋼琴製造業一起引進的水平。

  但陳燕實在沒想到,自己去許多家琴行應聘,每次說自己是盲人調琴師時,對方都不相信:“盲人能調琴?不可能!在鋼琴廠,眼神稍微差一點的都不能學鋼琴調律,何況你是盲人,不可思議。”陳燕傷心至極。3年寒暑,她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為了練出一雙靈巧的手,她一遍遍地實踐,把鋼琴的8000多個零件爛熟於心。為了把各個零件的位置調得絲毫不差,她就練穿針引線。很多明目人都很難把線從細小的針眼裡穿過,她在眼睛看不見的情況下一穿而過。她在學修琴的基礎課時,要學習用鑽在木頭上打眼,把螺絲擰進木頭裡,把釘子垂直釘進木頭裡還不能歪。她經常在釘釘子時,把錘子砸到手上,擰螺絲時螺絲刀扎到手上,手上就佈滿了大大小小的傷口。老師常說:你們的技藝必須比健康的鋼琴調律師高,否則客戶怎麼會用你們呢?“這句話對我的激勵很大,要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我們盲人一定會做得更好,要讓客戶承認我們。”

  在為使用者上門服務時,她總是先把鋼琴調好,再告訴使用者自己是盲人。沒想到這個辦法很奏效,她的使用者漸漸多了起來。更讓她欣慰的是,人們開始慢慢接受她這個盲人調律師了。現在陳燕和她的近百位師弟師妹,已經有幾千個使用者了,她們還應邀到廣州、濟南、南京、包頭、天津等地為客戶們調琴修琴。

  陳燕曾經對2000多個人進行過隨機調查,在他們心中,盲人的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絕大多數人這樣描述:“如果他們不呆在家裡,就是拿著一根棍出來乞討,最好的情況就是當盲人按摩師。”面對這些,陳燕還真的接受不了,因為她的生活就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灰暗一片,而是時尚多彩的:她會滑旱冰,跆拳道晉升到了黃帶,會開卡丁車,還考了深水游泳證。王燕用自己的行動向人們證實了自己雖然眼睛看不見但是一點不比別人差!

  班主任:大家從陳燕身上看到了什麼?(自強不息——出自《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想一想我們知道的自強不息的例子:

  霍金——全身癱瘓的科學家;

  桑蘭——高位截癱的運動員;

  千手觀音——聾啞舞者;

  趙欽忠——無臂車身。

  同學們,這些身體殘疾的人們都能如此自立自強,靠著自己堅強的意志克服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創造一個個奇蹟,我們是不是應該學習他們的自強不息精神呢?

  也許有的同學覺得這些例子離我們太遠,那麼接下來老師給大家舉一個離我們很近的例子。

  二.觀看影像材料:《2005感動中國--洪戰輝》

  人物故事:從12歲起,洪戰輝在母親離家出走的困難日子裡,把撿來的“棄嬰”妹妹一手帶大。從讀高中起,洪戰輝一直把妹妹帶在身邊,一邊讀書一邊照顧年幼的妹妹,靠做點小生意和打零工維持生活。。。。。。

  班主任:洪戰輝當年一個人扛起家庭重擔的時候只有12歲。同學們,想一想,我們12歲的時候在做什麼?我們很少有人經歷過生活的困窘,我們都有溫暖的家庭,有疼愛我們甚至溺愛我們的爸爸媽媽,和我們相比,洪戰輝十二歲的回憶裡包含了太多太多的艱辛和苦難,可是他卻堅強的走了過來。置身不同的家庭環境,我們來做一下比較,洪戰輝從十二歲就成為一家之主,養育妹妹,照顧爸爸;他雖然生活很艱難卻還是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習,最後考上了大學。那麼我們是怎樣對待父母、對待自己的學業的?

  提問:我們的學習條件、生活狀況都比洪戰輝要好得多,但是我們還欠缺了什麼呢?

  (思考——討論——回答)

  班主任總結:

  1.身處順境中,我們缺乏了艱難困苦的磨礪,吃不了苦;(19班李成奇同學來我們讀書

  之前在開發區一家機械加工廠工作過兩年,吃過苦,受過累,懂得工作的辛苦,所以學習上認真,生活上節儉,其他各方面也表現特別好。)

  2.來到職業學校,缺乏奮鬥目標,沒有考慮過將來的事情,總以為將來離我們很遠。

  3.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們缺乏克服它的勇氣,甚至有的時候連常識都不做就乾脆放棄;

  4.在學習上缺乏恆心和毅力,只有三分鐘熱度,而不能持之以恆。

  同學們,父母只能給予我們一時的呵護,我們何不去填補這些空缺,做一個自強不息的人呢?作為年輕人,應該不怕苦不怕累,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戰勝挫折,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坎坷。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一句話: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好漢!”

  三.觀看影視資料:《士兵突擊》第九集第40分鐘——第十集第28分鐘

  劇情簡介:許三多從一開始暈坦克車到創造奇蹟連續完成腹部繞槓330個的過程。

  四.班主任倡議:

  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像許三多那樣不拋棄、不放棄,向那些自強不息的榜樣看齊,做一個自立自強的人!

  五.尾聲:

  合唱班歌《男兒當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