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900字>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900字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900字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900字

  範文一:

  海倫·凱勒,20世紀一個獨特的生命體以勇敢的方式震撼世界。可以說生理上她是個弱女子,但在精神上,她絕對是個巨人。聾、啞、盲的生理缺陷註定她要付出比常人更多幾百倍的汗水去面對生活,可以說生活對她是不公平的,但是她沒有憎恨生活,而是用顆真摯的心去感謝生活。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正是她坎坷人生的寫照。

  她,一個失聰、失聲、失明的女孩,一個因為一場災禍而被奪取視覺、聽覺的孩子,一個一生只感受過19個月光明與聲音的天使。同每一個孩子一樣,海倫有著一個難忘的童年。當她再次睜開雙眼,眼前呈現一片漆黑時,小海倫的內心是無比恐懼的,在幼小的內心裡面,黑暗與寂寞紮下了根,她如何面對未來的人生……但是我看到後面時,我越來越佩服她了!正是這樣一個高度殘疾的弱女子,靠著自強不息,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德克利夫學院,為殘疾人造福,建起許多家慈善機構。她以行動證明:人,是可以戰勝生命的挑戰的。她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雖然出身不幸,但以一顆不屈不撓的心,接受生命的挑戰,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於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創造偉大的奇蹟!名副其實的成為了:成功用筆征服世界的人。

  海倫說過:“無論處於什麼環境,都要不斷努力。”這點我可是真切的過的,因為:在我小學時,學校要舉行運動會,我報了一個自己喜愛的專案—女子100米競賽,可我們班有14人都報了這個專案,但比賽才需要5個人,所以老師決定從我們14人裡挑出5個,我為了成為那5人的其中一個,就在下午放學時,獨自一人在跑道練習,我跑啊跑,撲!我累得摔倒在地,當時我真的非常想放棄,但是我想到了海倫的那句“無論處於什麼環境,都要不斷努力。”,想到了她的努力時,我就決定了,絕不認輸!所以我要更加努力的跑,就站了起來繼續跑,可我跑的過程中,還是一摔一起、一起一摔的,不知摔了多少回,最後我還是站了起來。終於在老師選人的這天我的速度提高了許多,當老師喊道:“一!二!三!跑!”時,我頓時凝固了我練習時的努力,極速地向前衝去。最後我到終點了!我成功了!而且成為了第一名。

  人類的精神雖然遠遠超過了時空的限制,但無論在什麼時代,自強不息、努力、毅力與勇氣都是我們生存的基礎。生理上的殘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靈的“殘疾”,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殘疾。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勇敢地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與困難,努力去解決這些困難,只要把一個個困難決絕了以後,才可以迎來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範文二:

  身體有缺陷就可以被打敗嗎?不,正如聖地亞哥所言,她永遠不可能被打敗,因為她的精神比任何一個人都要健全——我眼中的海倫·凱勒。

  初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一直在猜測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部作品,直到我真的讀完了它,才知道這是一部進化人類思想的作品。我買的這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在作品前面附有自傳《我的人生故事》,講述的是作者從出生到讀完大學的簡概,我敬佩她的努力,那是一種這世間絕對獨一無二的努力,也是一種思想的征戰,足以與拿破崙的征戰相提並論,也正如馬克·吐溫所言——19世紀出了兩個傑出人物,一個是拿破崙,另一個是海倫·凱勒。拿破崙想用武力征服世界,他失敗了;海倫·凱勒想用筆征服世界,她成功了。

  在《我的人生故事》中講述了作者從小得病後失明失聰,自暴自棄、喜怒無常,直到遇到莎莉文老師,才開始艱難的,為理想而努力奮鬥,鋪墊了自己一生不平凡的命運,同樣向讀者展示了她對知識的渴望,對光明的嚮往。對此,我也感觸極深,一個小姑娘,在還未接受正規教育之前就已經讀完了那麼多的世界級經典名著,有很多人都在問--讀書有什麼用,我想有心人從海倫·凱勒的身上應該知道有什麼用了吧。我還看到一個現象,海倫·凱勒精通許多語言,我也在想,她的`理想大學是哈佛大學,難道像這種世界級的高等教育學府就一定要掌握數種語言嗎?我們有些人常常在抱怨為什麼學英語,也許吧,對一個胸無大志一輩子甘願屈服於命運的貧瘠的人確實學不學無所謂,因為他們用不上,而對於那些飽含理想,甘於不顧一切擺脫命運束縛的人,確實要好好學,而且決不能只學英語一種,為了能夠從國際化或更高等的教育學府中汲取知識,你就必須看得懂那些知識,這樣才能基於學的基礎。

  而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作者對這三天計劃的很豐滿,將時間留給親人朋友,留給知識,其次將最後一天留給自己,獨賞日起日落,感受大自然。對於她給世人的忠告不得不提,特別是那一句--像明天就會失去一樣,度過每一天。有多少人在飄飄轉轉的歲月中虛度著每分每秒,以為把自由給了青春,就不負青春了,我曾經讀過一句話--十幾歲幹著八十多歲都能幹得的事。我想這樣的青春光是看著就覺得可笑。未來是我們是我們永遠都無法猜測的到的,而怎樣才能讓青春無悔,無外乎也就是在白髮飄飄的那一天回憶起青春,每一天都是如此的飽滿度過,該做的也都做了,該拼的也都拼了,這樣也就無憾了吧。

  在文章最後,作者那發自內心的一段傾訴更是挑明瞭本部作品的寫作目的,珍惜自己擁有健全的身體,好好使用它們,不要抱怨什麼,能有健全的身體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賜了,從此以後更要不斷完善我們思想的健全。

  像明天就要失去一樣度過每一天,有緊迫感就有動力,而我們大多數人都要慶幸這緊迫感還有自己可以選擇的權利,碌碌無為總是最貧瘠的。

  向十九世紀偉大的文豪致敬--海倫·凱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