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感受作文

有關高考的感受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關高考的感受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考的感受作文 篇1

  又一年的備考過去了,想不到時間過得如此得快。回想起那每天誦讀孔夫子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回想起那每天誦讀“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桃花美景;回想起那每天誦讀“春冬之時,則有素湍綠潭,迴清倒影,決讞多生怪柏”的三峽怪景。就這樣,緊張的高三生活過去了,留給自己的只有那點點酸甜苦辣回憶。

  埋首書海,挑燈夜戰,為了就是這3天。現在高考已經過去了,可那高考的回憶卻深深的埋藏在我心中,那種酸甜苦辣的高考滋味回味無窮。

  我們有著自己的個性,有著自己的理想,為了理想,為了那上大學的理想,我門藝術生面臨著文化和專業的雙重壓力,這滋味是多麼的酸,多麼的苦啊!還記得剛踏上那藝術之路時,每天對著那畫紙,對著那靜物,由早上7點多就開始練習,一直到凌晨兩三點。在那一年最冷的日子裡,陪伴著我左右的只有那畫板,畫筆和畫架。為了上大學的夢想,我離開家庭,甚至為了學考,我連過年都與家人離多聚少啊;我的基礎差,為了追求自己夢想,我卻不怕老師的嘲諷;為了那美好的大學夢,我獨自背起畫包在寒冬裡,逆風而前行跨上奔波求考的路,為了只是那萬分之一的成功機率。在這整一年,我都生活在那東奔西跑的日子裡,考完立刻又馬不停蹄的到另外一地再報,報完再考,就這樣的生活了一年。有時,我想過放棄,因為實在太痛苦了,太辛酸了,但每當我想起那美好的大學夢,我卻又堅持不懈,為了夢想去拼搏。我揹負的不只是那幾張畫紙,幾支畫筆,還有我那追求夢想的心,那父母的希望。現在回想起這一年的藝術求學之路,是那樣的坎坎坷坷,為了那大學夢,這生活是那樣的酸甜苦辣啊!

  遙望遠處,夢想在哪裡?那辛酸的藝考結束後,接踵而來就是眾多藝術生頭痛的文化學習。

  為了那夢想,我卻沒有因此而放棄。完成藝術課程後,繼續進行高強度的文化學習。每天早上天還沒有亮,我就已經起來背誦那古詩詞,為了就是高考語文默寫的6分;回到學校,我認真的聽好老師講的每堂課;已經不記得有多少次,我差一點就在課桌上睡著了,可每次我想入睡時,想起那夢想,我頂著睡意,還是聽著老師講的課文,為了就是在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為了那夢想,我埋首書海,挑燈夜戰,那種揮汗如雨的感覺比學藝術時更辛酸;為了那6月的7,8兩天,我整一年沒有好好的睡覺,甚至在這一年,我隨身帶著那本數學公式和英語單詞,為了就是多記兩條數學公式和幾個單詞,好讓自己比別人多得幾分。為了那美好的大學夢,我把我可以做的,甚至更多都做了。

  我知道成功女神往往會賜予那些不辭勞苦,為了夢想,不斷追求的人,為了得到她的賜予,我把整個高三堅持了下來,堅持了那酸甜苦辣的生活,雖然辛苦,但為了夢想,我覺得值得了。

  當6月8號那最後一科高考結束的鐘聲敲響起時,我發現我終於結束了我高中生活,回望這一年,我走得是那樣的辛苦,經歷是那樣的多,但為了夢想,我無悔了。我無悔了那酸甜苦辣的一年高三生活。

  高考的感受作文 篇2

  每次高考結束後,面對那份牽掛莘莘學子和眾多語文教師之心的高考語文試卷,一種年度的糾結又如期而至,這種糾結並非源於對一考定終生侷限的無奈,而實在是對高考語文試卷的無語,儘管心裡早已對畫地為牢般的高考試卷幾乎不存什麼“非分”之想。

  看著高考試卷,總是會想起一個問題:三年的高中語文教學,最後就擰成這麼一份試卷嗎?雖然沒有人敢冠冕堂皇地說高考語文試卷就是評價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情況的試金石,但事實它就是一個標準。特別是那些閱讀試題,想想在我們日常的閱讀教學中,是多麼煞費苦心地鑽研教材,精心地設計問題,甚至運用那些教學名家的'方法引導學生觸控那一篇篇的經典美文,但所有的這些功德總被一次次高考語文試卷擊得粉碎,根本談不上什麼圓滿。

  舉個例子吧,今年高考語文福建卷的古代詩歌閱讀是清代歷鶚的《曉至湖上》:出郭曉色微,臨水人意靜。水上寒霧生,瀰漫與天永。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稍見初日開,三兩列舴艋。設計了兩個題目,其中一題是這樣命制的:請從表達技巧的角度對“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進行賞析。其提供的答題要點:①對比:以“有聲”與“無影”對比,遠寫視覺,突出層次的遠近的景緻的深闊。②對偶:以“折葦”對“遙山”,近景與遠景相結合;以“動有聲”對“淡無影”,聽覺與視覺相結合;節奏優美(或形象豐富,或層次分明),意境深闊、淡雅(或幽靜、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看著這樣的題目和答案,不禁要問:這就是考查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嗎?平時我們花了多少教學詩歌的心血就這樣來體現嗎?學生要答出這樣的“正確答案”又需要建立在對大量詩歌反覆吟詠體味的基礎上嗎?

  再如:實用類文字閱讀《朱啟鈐:“被抹掉的奠基人”》中有這樣一個題目:文章多處提到梁思成,這對寫朱啟玲有什麼作用?請選一例作簡要分析。說實在,這種題目即便不看原文,也可答出大概,無非就是什麼間接側面突出一類的吧。

  如果以高考試卷這樣的命題來指導我們平時的教學,那麼語文還真的是勞民傷財的科目,不就教些雕蟲小技吧,還有無必要煞費苦心的一個模組接著另一個模組的辛勤勞作呢?記得有一次參加省級培訓會,在與專家互動的環節上,向人教版一個編輯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高中語文教師三年只教人教版的教材而不搞高考應試複習那一套,反之,三年只搞高考應試複習而把人教版的教材置之不理,試問,哪種做法對高考有利?那位編輯回答很多,但多少有點王顧左右而言他,說實在,問這個問題,倒不是自己真的心存疑問,而實在是想從權威中再得到某種印證。說教師教語文就是教學生如何考語文,相信很多人是反對的,但問題又是最後決定學生語文命運的更多的是教學生如何考語文在起主要作用,而且所謂的教考語文還不是正兒八經的潛心夯實,純粹就是相當機械的套路傳授,那麼我們又該去反思什麼?是要我們教的一方,還是要考我們的一方?

  雖然我們仍可找些“厚積薄發”一類的詞語來美其名曰,但至少你多少也得體現“厚積薄發”與“薄積難發”“不積不發”之間的區別吧,更不能讓人居然也能在高考試卷上游刃有餘地“薄積厚發”吧。就像球場上的球員固然可以憑藉一點小聰明小技巧而獲利,但這絕不是評價一個球員是否優秀的要件,紮實的基本功以及由此而滋長的智慧才是其魅力所在,也只有能夠讓球員盡情揮灑這樣智慧的綠茵場才有精彩絕倫的呈現,也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出類拔萃,星光燦爛。而反觀我們的高考語文試卷,閱讀試題佔了將近半壁江山,古往今來的詩文名篇紛至沓來,可謂是考查一個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賽場,然而在這樣的賽場卻是為技巧大開方便之門,我看不到有多少智慧的靈光以及能夠引燃這種靈光的火星,學生語文素養的高低之分在技巧之下被降為最小化甚至可以倒掛,所以,經常會有這樣的疑問,一個抱個語文高分回家的學生,他究竟是一個語文素養深厚的孩子,還僅僅就是一個技巧高手,還真讓人難以斷言。

  誠然,但凡考試便有應試之法,凡是答題便當講究技巧,但問題在於,這種技巧只是簡單的一種“術”,還是建立在素養之上的“道”,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即便是為了評卷的標準而要求答案呈現成某一規範和模式,也應在規範和模式下藏有乾坤,使徒有技巧之術少有功力之道者只能求其形而不能得其神。否則,淪為技巧之術比拼的閱讀考查,只能給人留下一個空殼的背影,雖在閱讀,卻與閱讀的本真漸行漸遠,如果是這樣,還真希望閱讀考查干脆就考些成語,至少,你不掌握大量的成語,弄懂它們的意思,你就搞不清“東山再起”與“死灰復燃”的區別,哪怕你能把那些正確使用成語的技巧口訣——一看詞義輕重、二看詞義大小、三看適用物件、四看感情色彩背得滾瓜爛熟甚至倒背如流。

  高考的感受作文 篇3

  每一年的高考,作文都會是一個熱點,6月7號早上考語文,學生還沒有早出考場呢,各地的高考作文題就已經向全社會發布起來。

  算是讓全民參與熱議吧。還在奔往高考路線的學子們也會被要求來寫一篇這樣的考題作文,而那些早幾年或者參加過N年前高考的文字愛好者也都開始躍躍欲試。

  於是乎,高考一結束,關於高考作文的文章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一大堆。

  今年的作文考題中,有一幅四格漫畫。

  漫畫中是兩個小朋友在不同考試之後受到的不同待遇。

  一個小朋友,第一次考一百分,得到了一個吻;第二次考九十八分,卻得了一個巴掌。

  第二個小朋友,第一回考五十五分,得了一個巴掌;第二回他考了六十一,得了一個吻。

  不得不說,這是個很讓考生們感慨的漫畫吧。

  畢竟很多人都會有代入感,其中的某個小朋友就是他們自己。

  為了區分兩個小朋友,漫畫作者特地把兩個小朋友的髮型做了區別。結果網上的朋友調侃道,為什麼讀書好的小朋友才六七根頭髮,而讀書差的小朋友滿頭密發。

  當然,這是網友們一個調侃說笑而已。

  可我看了這個漫畫之後,卻覺得這是兩個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同的等級要求。

  學霸小朋友有可能出生在一個父母都非常優秀的家庭,父母對他的要求非常嚴格,滿分是他們最起碼的要求。所以當達到他們的要求時,得到的是愛心之吻;而一旦落下兩分,既使還是全班第一的高分,對於這樣的父母來說也是不可忍。

  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虎爸虎媽,掛著為孩子成長著想的招牌,嚴厲之極,還記得前一陣子那些國內外虎爸虎媽的新聞,看的也是很讓人糾心。

  學渣的小朋友,父母可能更多地是奔波於生計,對於現在愈來愈難的教學有點跟不上,也不能在孩子的輔導上幫上多大的忙,所以,他們只看成績,知道自己孩子上不了優秀,但及格是他們的基本要求,五十五不可忍,但過了六十,還算是讓他們欣慰的孩子。

  其實現在社會發展這麼快,我們接受的外在事物越來越多,學的東西也越來越雜,真的不能用成績來論優秀,應該更多地把綜合能力擺在第一。

  不過總歸來說,做為學生,還是以學習為做。不是讀書沒有用,而是你壓根沒潛書入讀,一旦真入了其境,讀書是一件很棒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