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800字> 以匠心為話題的作文800字(通用10篇)

以匠心為話題的作文800字

以匠心為話題的作文800字(通用10篇)

  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尤其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義的話題作文,話題作文的主題不必從材料中提煉,而是從話題引發出來的,材料的作用在於闡發話題,啟發學生作文思路,就材料本身而言,既可以運用到寫作中,也可以不加採用。這型別的作文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以匠心為話題的作文800字(通用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以匠心為話題的作文800字1

  你是否見過建在懸崖上的長廊?你是否見過幾千年屹立不倒的長城?你是否見過多功能的農具?這些或許依靠現代技術可以重現,但是,在幾千年前是如何製造的,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四川——古稱川蜀之地,周圍多懸崖峭壁,交通不便,人們之間隔著山,明明“近在咫尺,卻遠在天涯。”於是一個大膽的想法萌生了——在懸崖上建起長廊,這樣不就暢通無阻了嗎?但是,在懸崖上建長廊又談何容易啊!許多年,許多人不斷嘗試,這期間有人因此喪生,可他們仍舊前赴後繼。就這樣,長廊終於有了藍圖。他們在懸崖上挖出一個又一個洞穴,在洞穴裡鑿出一個深一米的圓孔,在修好的橋板上鑿出一個圓孔,在圓孔內放入一塊純花岡巖的巨石。接著把橋板嵌入深坑,巨石隨之也嵌入深坑,就這樣,一塊橋板就鑲嵌在懸崖上了。一塊又一塊的拼接,一條長廊就凌空出現在懸崖上了。也許我的描述不足以體現之艱難,但是,據專家研究:我們用現代技術也無法複製當初的長廊。但那時既沒有冶煉,也沒有起重機,天知道這巨石從何而來,又如何鑲嵌上去。可古代人民硬是在沒有防護的情況下,在隨時可能喪生的條件下,建成了這個奇蹟!

  再說說多功能的農具。你能想象這農具竟是木頭製造的,而且經久耐用,甚至當你累了時,還可以將它拼接成一個板凳。沒錯,這就是無縫拼接。它的構造看似很簡單,就是普通的木頭加上一些神乎其神的卡槽,就是這些卡槽,才能讓它任意變換形態。那時,沒有任何測量工具,天知道這精密的工具是如何製成的!

  古人智慧無窮無盡,那些“奇蹟”都是他們精藝求精後再精藝求精的智慧的結晶。這,就是古人,這,就是匠心!

  以匠心為話題的作文800字2

  青石窄巷掩映的斑駁光影,召喚朦朧記憶裡的匠心。咫尺小巷裡純粹的手藝,讓行走在流彩街市的我,銘記純乎一心的那一瞬。

  這是城市邊緣保留下的藝術品,一條古樸的街。

  每當我從這裡經過,每一個生活畫卷都鐫刻在記憶裡,每一個瞬間皆留痕無聲。

  是躺在藤椅上微眯著眼打盹兒的老人,是放學後在地上跳格子踩光圈的小孩,閃耀著純粹的碎金,亦是對生活專注的匠心。

  她是這純粹生活裡的純粹個體。黃昏時分,沉醉的晚霞中,她跨出門檻,胸前端著一隻小瓷盆,不疾不徐地走進街角麵粉店。酡紅的夕陽染醉一條街,她才從麵粉店出去,帶著一身的白麵粉回家去。

  陽光與煙霧交融,清晨的霜冷還未褪色,不知是誰家雞的啼鳴,她約好一樣,推開門扉,倚在門簷,佈滿老繭的雙手在陽光下泛起淡影。

  昨天她黃昏下前來又歸去的身影印在我的腦海裡,我感到從未有過的近,又摸不到的虛無飄散。

  我終於第一次和這裡的匠心相遇,近在咫尺,又似乎感到久違的疏離,是喧囂的快節奏生活,讓我從前有著對匠心的忽視與漠然。

  她微笑著朝我輕輕揮手,手上還沾著清新的水珠,乾淨的晶瑩,風月的明亮。

  “快過來呀,來做薺菜餃子。”

  她招呼著我,緊挨著,坐在鈍著稜的門檻上,沒有想象中的擠壓,卻成了溫和的按摩。

  擼起袖子,捲起紫色碎花的袖口,她把瓷盆放在我倆中間,瓷盆裡的肉餡,散發著薺菜的清香。兩雙木筷依靠在盆邊,她在一疊餃子皮上輕輕摩擦,捻下一張方方正正的白麵餃子皮,嫻熟地託在掌心,另一隻手在瓷盆中攪拌,揉著軟糯的餡兒,像母親的手,溫柔,緩慢,彷彿把餡兒揉進匆匆歲月裡。她專注的神情,細緻的撫摸,把庭院的清香散開。

  我小心翼翼地學著她,手在餡中不停地畫圈,那柔嫩的感受,親吻我的雙手,香味與純粹匯聚著生命的匠心。

  那一刻,咫尺匠心在我心中鑄就,讓我感受到純粹的厚重感。也許是簡單,也許是純粹,也許是專注於一件事的真切與緩慢,才會把匠心淋漓盡致地在青石巷上演著。

  生命中每一個瞬間的經歷,都讓我秉持著一顆不變的匠心,在醇厚的本質裡,釀造出別樣的韻味。

  以匠心為話題的作文800字3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聽過吧,它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做事情,從一而終的保持當初的信念,最後就一定會成功的。那麼請問問自己的內心,認真聽一下自己的心聲,讓它告訴我們有多少是做到了的?而那些沒做到的是不是少了一種支柱?所以無法堅持到最後?沒錯,我們這是少了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公正精神是什麼?精益求精,嚴謹,一絲不苟,耐心,專注,淡泊名利就是它的。公正精神培養出來的一流木工匠士,他們無一不有一顆匠心,無一不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細緻,只專注於做好一件事,並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沉浸在其中的樂趣,這種行為來自內心的熱愛,源於靈魂的本真。在機器製作尚未取代手工的時候,中國各行各業都充斥著像一流木工匠士的人,並且代代相傳,而到現在這個被浮躁,快速,便捷,慾望所充斥的時代,中國擁有工匠精神的人越來越少了,人們為求短暫的利益,不再把產品打造的匠心獨運,取而代之是千篇一律的複製,劣質貨,最後連國人都不願意購買,甚至連馬桶蓋都要搶購日本的,這難道不是一種恥辱嗎?人們應該反思了,在這浮躁的時代丟掉匠心,落的如此地步,是否該放慢腳步?重新認清方向,找回初心,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不敷衍,不急不躁,才不會在這浮躁的時代被踩下去,才得已經久不衰流傳下去。

  記起讀中學時,我曾鬥志昂揚的'規劃好學習計劃,發誓一定要努力考上高中。可是在熱情的做過半年後,我卻慢慢懶散起來了,終於抵擋不住玩的誘惑,最後我放棄了,而當我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想重新開始認真學的時候,我已經跟不上老師進度了,因為聽不懂,再次選擇了逃避和放棄。理所當然,我中考分數離錄取線差十萬八千里,應了“初心易得,始終難守”這句話,一點誘惑,一點困難就使我交出了替代品——“初心”。我想那時我也少了工匠精神吧,沒有,一直堅持到最後,而現在,我有一次能認真再學的機會,我一定會好好把握它。在學校,我會培養我對所學專業的興趣愛好,弘揚工匠精神,學會從容獨立,自強不息,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拒絕誘惑,堅持己見,堅守“初心”,相信有一天我會看到屬於自己的一片晴朗。

  在這浮躁的時代,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堅守“初心”,守住“匠心”,傳承弘揚工匠精神。“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我們正值少年,讓我們透過自己的努力和力量,托起每一個出彩的夢吧!

  以匠心為話題的作文800字4

  《匠心精神》一書中提到造就匠心精神的三條途徑:守、破、離。我認為,這三條中“守”最重要,只有傾注一生的堅守,才能成就真正的匠心精神。

  守,是以理想為基礎的堅守與專注,久久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於至善。既然選擇要去做一件事,就應當有終其一生堅守的決心,用百分之一百的努力去追求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完美。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匠心精神。

  匠心頻頻出現在社會各行各業的領域中,足以見出整個社會對其的認可重視程度。不錯,如果我們都能將匠心融入實際的工作生活中,那樣產生的價值將無法估量。高效與精湛同存,創新與堅守並行,如此,定能有所成就。

  學習匠心精神,放在首位的就應當是塑造堅守、專注的品格。“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堅守專注便是九層高臺之累土。如果無法堅守,怎麼有繼續下去的勇氣?如果缺乏專注,又何談追求完美的能力?所以說,堅守與專注就如船槳一般,推動著匠心的大舟平穩前行。

  就像今年火爆網路的歷史散文家汪衍振,花費二十一年才完成一部“史書”,有人計算稱他平均每天只寫不到三百字!如此“龜速”的作者實屬罕見。但他的“慢”是“慢工出細活”的慢,並非“無限期拖稿”的“慢”。他曾為了搞明白李鴻章官職的調動,連續翻閱了數月的史書。他說:“我也可以像其他作者一樣一天寫幾千字幾萬字,但歷史是不能哄人的啊。”正是由於汪衍振對於完美的追求,對待歷史的一絲不苟,對待作品品質的堅守專注,這樣的匠心精神才使得他的作品深得讀者“專寵”,成為歷史文學的暢銷書目。由此觀之,堅守與專注才是匠心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

  匠心精神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其願意為了追求那幾微米的精緻而傾注大量的精力心血,堅持研究,專注完美。這種精神已滲透到我國各行各業中,就如大國重器中的航天器、潛水器、航母、大飛機……一個又一個里程碑式的突破背後哪一項不凝聚著匠心精神?這些令人尊敬的科學家們終其一生都為了發展祖國的科技事業而奮鬥不息。

  擇一事,終一生。學會堅守與專注,在追求理想的大道上,發揚匠心精神。我相信:守住方寸,咫尺匠心。

  以匠心為話題的作文800字5

  近些時候,許多的人家在裝修房子。看著一座座灰不溜秋的房子在匠人們的擺弄下舊貌換新顏,心裡不由得感嘆匠人們的手藝超群。

  泥瓦匠、木匠、漆匠他們都是普通人,沒有多少的文化,沒有多高的學歷,可他們卻是一群獨具匠心的人。那些呆呆的磚頭,傻傻的木頭從他們手裡蝶變成一座座雕樑畫棟的房子,一件件精美絕倫的傢俱。他們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他們更具有藝術氣息。他們用一顆顆“匠心”,一雙雙巧手給世人帶來安居和美麗。

  漫漫旅程中,我們的心也會與房子一樣牆漆剝落,塵埃聚集。我們亦該如匠人般一直為自己的心掃其塵埃、去其糟泊、讓自己的心歷久彌新。

  我們的母親曾給了我們一顆晶瑩剔透、純淨無瑕、宛如璞玉的心。一顆糖讓我們滿足,一個故事讓我們流淚,一隻蟲讓我們流連。我們的心是如此容易滿足和感動。

  隨著日子一天天在指間流過,我們的心慢慢變成了妖精的口袋。它時而寬廣得可以容納整個宇宙;時而狹小得風兒都鑽不進去;時而堅硬如百鍊鋼;時而瞬間化為繞指柔;時而又是易碎的玻璃器,一不小心就會頃刻崩裂為碎片滿地。

  我們的心不再純淨,不再從容,總是那麼驛動。我們不快樂,不開心,那些舊日塵埃變成濃重的霧霾籠罩著我們的心靈,感覺溼冷暗沉。是到了該重新“造心”的時候了。

  我們要造一顆寬廣的心,浩瀚如天宇。任流言橫行,因為它會不攻自破。任欺騙得逞,因為它終會自露馬腳。謊言也不會長久,它最終不能自圓其說。沒有一片烏雲可以遮蓋“心”空的太陽。沒有任何風暴可以摧毀“心”的宮殿。

  我們要造一顆仁慈善良的心,溫軟如棉帛。我們愛這個世界,愛我們自己,愛大家。我們愛一切生命,敬畏一切生命。我們播種善良與愛的種子,我們會收穫更多的愛與感恩。

  造心是個漫長的工程。有智之人也許會在片刻之間竣工心靈的宮殿。無智的人可能鬚髮皆白還在打著地基。我們這些中間之人也許要窮其一生將心細細打磨,才能保持心的玲瓏剔透。

  我手造我心,不管多久,我們絕不偷懶,矢志不渝。

  以匠心為話題的作文800字6

  古人作戰,以劍為器,攻破城門,一建偉業。石匠制物,以刀為器,石板生花,一顯匠心。今人處世,以內在為器,令他人心悅誠服,方得成功。

  內在的氣度是器,它能使人登上大雅之堂。記得在新中國建國之初,在一次面向國外的答記者問上,一位國外記者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何中國人走路都是低著頭呢?”這問題顯然是想讓國家領導難堪。然而周總理卻給出了一個巧妙的解釋:“走上坡路要低頭,不然會摔跤,所以中國人走路都低頭。”這一回答不僅回答了一個刁難的問題,同時表明了中國的良好的發展勢態,更重要的是體現周總理的氣度,中國的氣度——不因一個小提問而生氣,不因一次小刁難而退縮。這就是大國風範。

  內在的學識是器,它能使人更富才氣,更加沉穩,“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一點也不假。一個人往那兒一站就能看見他讀過的書、他肚子裡裝的墨水。央視主持人董卿就很好的體現了這句話的內涵,她總能給你一種從唐詩中走出來的感覺。她待人處世的溫柔,對詩歌評價的精確,以及舉手投足之間都能感受到她的才華四溢。她小時候能兩天讀完一本大部頭名著。直到現在她仍然能夠遠離公眾視野,捧起一本書靜靜品讀。我想她的溫文爾雅、知書達理就來自於她那撫摸過的每一頁書頁,那沉澱在內心的學識與修養吧。

  內在的堅毅是器,它能使人能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奔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里越甲可吞吳”。如無堅毅,紅軍怎能走完漫漫長征路?如無堅毅,中國航天人又怎能飛向月球實現千年以來的飛天夢?堅毅是這個世界不可缺少而又無法替代的品質。擁有它,便能成為那個跑得最遠,爬得最高的人;失去它,便只成為那個中途逃脫,一事無成的人。堅毅它能帶我們走向成功。

  內在的豐富能夠使整個人更加的豐滿。它於人就如翼於鳥,鰭於魚。它是我們的工器,它是我們的武器,它能夠使器物更趨於完美,使戰績更趨於無敵,使我們更接近匠人,更接近於名將,更接近於成功人士。

  有利器方成工匠,有內在方可成功。

  以匠心為話題的作文800字7

  所謂浮躁,也就是時時刻刻,希望以最短的時間,博取最多的存在感,優越感和自我認同。——題記

  我們為什麼浮躁?因為不安於現狀,而又急於求成,明明知道自己不得不改變,卻又茫茫然無從做起。人已如此,社會亦然。匠人匠心這個詞,不知怎的,在當今社會,被過度消費,從廉價的手工工藝品,到昂貴的首飾珠寶,無一例外的都被貼上一個“匠心”的標籤,以此獲得好的噱頭,但是真正有工匠精神的人,從來不以此標榜他們自己,他們只專注自己手中的活計,看得見自己,也看得見明天。

  有幸,在多年前,我遇到了一位工匠,見到了她的匠心精神。

  是童年時的一位故人,做得一手好風箏。我依稀記得那副畫面:柔韌的枝條在她的手中被賦予了新的生命,細長的畫筆在她的掌中宛如游龍般在紙上騰飛。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眼睛裡的光——是對她手中事物的熱愛,是對她所作的一切的崇高敬意。

  如今,多年過去,本就長我一輩的她已是早早的嫁人生子,本以為她做風箏的好手藝是再也見不到了,沒想到去年回家鄉時,又看到了她在剪裁新的風箏,所幸,她眼中的光芒依舊。

  匠心精神的傳承與保持並不容易。

  前些年火極一時的《我在故宮修文物》成於匠心,敗於浮躁,第一版的紀錄片獲得廣泛好評,而隨後片方為了趕熱度,匆匆出了電影版的《我在故宮修文物2》卻反響平平,作為文化內容產品,追求受眾多廣,不如研究細分受眾,追求大熱門,不如靜下心,追求高利益,不如做好內容,捨本逐末,反而賠了夫人又折兵。

  很喜歡李宗盛的一段話:作品就是自己,所有精工製作的物件,最珍貴,不能代替的就是一個“人”字。世界再吵鬧,匠人的內心絕對必須是安靜安定的,面對大自然贈與的素材,我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

  匠人匠心之味是樸實,是平凡,是源遠流長。為器物注入靈魂的工匠,過著屬於自己的隱秘生活,神秘感來自歷史沉澱,傳承在文化與血脈之間。它骨子裡的倔強與講究,有規矩,有模樣,更有尊嚴。他耐得住寂寞審視著生活中的一點一滴。

  匠人匠心之味,至於掌股之間細細品味,總是讓人心生歡喜。

  以匠心為話題的作文800字8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偶然間看到青花瓷的圖片,素胚點染著靛青,筆鋒婉轉,丹青綿延,高遠寧靜的潑墨山水輕輕描繪,鏤花的香爐升起的白煙縈繞。只需一眼,便似有冉冉檀香入夢來,令人不住驚歎。

  瓷器,從古傳至今,歷代工匠不斷創新,製造出種類繁多,形式各異的精品。或生於泥土,以素顏問世,潔白無瑕,“冰瓷金縷勝琉璃”;或出於火爐,濃妝豔抹,妖嬈華貴,“紅瓷候火,還乍識,冰環玉指”。但無論是白瓷還是花瓷,都融入了匠人獨特的匠心,是陶土與烈火間靈感的迸發。

  記起歌曲《青花瓷》中有一段:“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淡淡的的藍綿延開來,在素白的瓶身上染出點點漣漪。不知是誰的七巧玲瓏心,繪出丹青千里,在瓷窯邊等待,扣響那絕世的青花素瓷。一痕痕波紋點染如遠山的眉黛不染一絲塵埃,又如弦月一彎獨對幽靜神秘的月宮玉蟾。青山碧,暮色合,玄青色的牡丹淡雅而透露著盈盈清水,如隔岸的守望,歷經千年情卻依舊,匠心依舊。

  “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制瓷,本身就需要精益求精的態度。七十二道工序,由拉胚成型到入窯燒製,一步一步,堅貞且深情,最後在素胚上描繪,靛青一筆筆勾勒,畫好每一筆,也就畫出了這青花煙雨。

  制瓷的技藝傳承至今,今人仍延續著這種工匠精神。從過去到現在,變的是時間,不變的是精益求精的態度與靈感忽至的創新,是延續了千年的工匠精神。制瓷的工序繁瑣漫長,陶土粗糙,烈火無情。而那工匠則將深情融入其間,創造出美好。

  所認真對待的每一寸光陰,都將在生命中勾勒出絢爛的一筆,在靈魂中燒製成潔白的瓷。人生如陶土般平凡,大大小小的事,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難免會有烈火般的挫折。但我想,如能帶著工匠精神,認真走好每一步,在烈火中涅槃重生,便註定會如青花般綻出驚世芳華。

  一抔土,一素杯,一筆丹青,一片風絮,精緻卻不失靈動。於是光陰裝訂,歲月成冊。

  青花瓷韻,匠心獨成。

  以匠心為話題的作文800字9

  泉州自古以來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端。在這裡,曾有五十八國的商人往來交易,文化也隨之碰撞交融,衍生出不同的民居、寺廟。其中最普遍又最具特色的,便是石雕。

  無論在哪都可見到這些石雕。他們不僅組成棟樑上精美的龍紋,高塔上慈祥的眾神,亦有牆上敘事的浮世繪,也成為普通人家門口的蓮花墜。他們融入生活,又反應著生活。但泉州人為什麼偏偏選擇石雕?

  光看浮雕,看不出什麼東西。唯有知曉浮雕背後的歷史,方能給出答案。泉州的地大多是鹽鹼地,可產水果,卻種不出糧食。人們有的毅然選擇出海,但生死難料;有的人留在泉州,開採石料,做起了石雕。人處逆境,心中仍充滿希望時,刻出來的是慈祥的神佛,是希望的蓮花,是他們不屈的精神,亦是他們的嚮往。

  戰爭很快裹挾住了泉州。自南北宋交替,蒲壽庚殺宋室親屬三千餘人,後又投誠蒙古。這一舉措點燃了泉州數百年的戰火。後蒙古大勢已去,而泉州又集中一干波斯外族以鎮壓漢人。前事之果,成後事之因。等到朱元璋滅元朝,又屠盡蒲家。風雨之中,泉州經歷了幾代戰火的洗煉,商人們顧忌戰火頻發,分分退出;外遷戶眼見不再繁榮,又投身別處。泉州的匠人們看在眼裡,嘆息一聲,從灰塵滿布的工具裡取出一把把刻刀,又將石料取出,仔細端詳。豆燈之下,是一張堅毅的臉,以及一雙篤定的雙眼。

  泉州的石匠又開始忙碌了,從商、種地的本地人放下手中的活,也加入其中。人們將石料堆積,堆積的地方便成了石料街;人們將泥土堆起,壘上千斤石塊,架成了一座座石塔。匠人在經過多少個不辭勞苦的日夜後,才打造出泉州輝煌的文化,使文化得以隨時間緩緩流淌,始終不會停止。

  文化的背後,是一群非凡的匠人。清朝有人以異獸睨日,以告誡官不可貪;民國,也有人刻獅虎護家,拒不改籍,以昭愛國之誠;戰亂時,亦有世家挺身而出,保護國家石刻寶藏。泉州之匠以心雕石,其心正,其志堅,於家國亦一腔熱血。方其石雕益美,人像彌善。

  我們匆匆走過石匠的遺產,驚羨其美麗的同時,也應當瞭解其背後的故事。人性的堅韌,也是匠心的一種支撐。始終對生活懷有希望,各組成神佛嘴角那一抹恬淡自然的微笑。

  以匠心為話題的作文800字10

  你可曾見過頂級吉他的製作?那是一個漫長而繁瑣的過程。先是選巴西上等玫瑰木作材,然後風乾、整形、裝配、上油等一系列過程,前後時間長達幾十年甚至百年之久。所以一個單板吉他往往是祖輩選材、子輩製作。這一緩慢而持久的工作,創造出了一批批質量上乘的手工吉他。是什麼讓他們甘願用一輩子來完成一把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世代傳遞的精神,我們稱之為“工匠精神”。

  無論是胡雙錢對零件精度的嚴格標準,還是孟劍峰對藝術品的苛求;無論是制吉他的李宗盛對自己的高要求,還是現在正火熱的“在故宮修文物”的師傅的細緻工作,其實都是源於一個“匠”字。對內,求心靜;對外,求高標準。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精益求精而成大事;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具備“工匠精神”。

  工者,精而巧也;匠者,專技者也。不受外界干擾,一意追求心中所念,才能成為工匠。“布衣院士”李小文則將這種精神發揮到極致。他在遙感技術領域裡,竭自己之所能,攻克難關,“不破樓蘭終不還”;在生活中,他不修邊幅,不慕名利,“一蓑煙雨任平生”。他認為,獲獎會讓自己停滯不前,導致心不靜,無法繼續搞科研。在專心鑽研這一方面,他的成就早已轟動世界,“工匠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工匠的打磨是一個自己默默消化的過程,並不需要轟轟烈烈的踐行。李小文的這一精神,不知要讓如今多少人為自己汗顏,

  現如今,在這種高速的社會,“工匠精神”變成了一種奢侈品,甚至陷入了尷尬的境地。藝術片《百鳥朝鳳》不幸與《美國隊長3》撞檔,獲得了極為慘淡的排片率。以至於製片人方勵雙膝跪地求大家觀看。不論這以後院線情形如何,讓一個花甲之年的七尺男兒跪求,已經給我們這個時代一記響亮的耳光。不懂得尊重藝術,再精美的工匠的成果也得不到認可,中國優秀文化的底蘊終將蕩然無存。

  作為工匠,心無旁騖,嚴格對待每一件作品;作為旁觀者,洗去浮氣,給予每一位工匠以應有的尊嚴。這樣的精神,亦是說這樣的社會,才會創造精益求精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