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800字> 精選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4篇

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精選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4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1

  今天讓我歡天喜地的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到了,我從媽媽那剛一打聽到,就高興的歡蹦亂跳。因為呀!

  這個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的來源是由於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賽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絡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很多人有個疑問: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比賽劃龍船呢?事情是這樣來的。一個偉大詩人屈原愛國,為皇帝出謀劃策,但有些紅眼病者覺得屈原勢力太大,多管閒事,天天在皇上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慢慢的皇上相信了那些荒唐的謊言,把屈原撤了職,流放到湘南去。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而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經常到汩羅江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到了公元前278年5月初五那天,抱著塊大石跳河自殺了。附近的老百姓得知,大家都划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海,到處波浪起伏,哪兒有屈原的什麼痕跡。大夥很傷心,把竹筒子裡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也讓江裡的魚蝦、蛟龍、魚······等動物飽了肚子,就不再傷害屈原的身體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都照辦了,後來他們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的小船改為賽龍船。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啊!端午節的由來可真多呀,我喜歡端午節的美、喜歡端午節的熱鬧、喜歡端午節的粽子,喜歡屈原那種愛國精神,當然我還喜歡最好玩的賽龍舟!

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2

  看到滿街的條幅,聽到粽子的叫賣聲,讀過網路上鋪天蓋地有關屈原的貼子,忽然醒悟:明天就是端午節了。而明天的端午節,只是城裡人親朋聚餐的因由,是小攤小販賺錢的契機,是商家推銷自己的良策,與屈原無關。

  明天是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而在家鄉,端午節卻是五月十五。因為五月初五農活正忙,稻田裡的秧苗還未插完,棉田裡的雜草還未除淨,正是農人們播種豐收播種希望的黃金時期,他們哪裡會有閒心坐下來過節呢,即使勉強自己將身體坐到了餐桌的旁邊,他們依然會魂不守舍,他們的心仍在田間地頭,仍在那些莊稼的身上。於是我們的祖先便想出了一個折衷的辦法,節也要過,農活也不耽誤,只好讓端午節做出讓步,等農活做完後,就把端午節作為慶祝播種的節日吧。這樣的端午節,自然與屈原無關了。

  在我的印象中,端午節是家鄉人每年必過的四大節日之一。根據農活完成情況的不同,家鄉人又把端午節分為早端午、中端午和晚端午。早端午是五月初五,在家鄉起初是沒有的,後來因為農村與城市親友網路的擴大,有好些嫁到城裡的女兒都在這一天回家來過端午節,於是有親友在城裡的人家便把這一天當成他們的端午節了,後來得到大家的普遍認可,自然而然的便形成了早端午的概念。更有家道殷實的大戶人家以此作為端午節的前奏,於是五月初五也就有小端午之說了。而那些家道殷實的人家多半都是那一方的地主或者富戶,家裡都請有長工或短工,在五月初五這一天,長工或短工都還在為他們辛勤的勞動,他們有些之所以選在五月初五過端午,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慰勞一下那些長短工們,讓他們死心踏地的.為他們賣命,同時也是一種積德行善的途徑,以此博得鄉鄰的口碑,可謂一舉多得,他們又何樂而不為呢。於是,即使家鄉的早端午是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但這一天依然與屈原無關。

  家鄉的中端午是五月十五,也稱正端午。顧名思義,這一天才是家鄉人真正意義上的端午節,因為到這一天為止,家鄉大部分人都把一年的希望播到了地裡,農活可以暫時告一段落了,為了紀念他們播種的辛苦,為了慶祝他們階段性的勝利,他們便借用了這個傳統的節日,只是賦予了它暫新的內涵罷了。這一天,姑娘多的人家可就熱鬧了,因為在這一天,姑娘女婿都攜著子女回孃家過節,其實也沒有誰作出一個什麼規定,只是大家都這樣,於是便有了一種約定俗成的默契,後來在家鄉便有了這樣的一種說法,端午節便是姑娘回孃家的日子,當然也就與屈原無關了。

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3

  我從小就愛吃外婆用糯米做的各式小吃:糯米飯、糯米餈、粽子……總之,只要是外婆做的我都愛吃。其中,我對外婆做的粽子情有獨鍾。

  在我的家鄉,粽子一般分兩種:一種是深綠色的葦葉中包著雪白的糯米,餡兒是肥豬肉、芝麻、花生等,吃起來黏而不沾牙,肉香撲鼻;另一種比較特別,也是我的最愛,不知外婆用什麼方法使裡面的糯米變成了棕色,餡兒可以隨便加自己喜愛的,可以醮糖或醋吃。外婆稱它為鹼水t。

  每逢端午節或者在廣州的姨媽回來探親時,外婆就會馬不停蹄地準備包粽子的材料:葦葉、糯米、餡料等。一大早,外婆就帶著我去摘葦葉,新鮮的葦葉上還掛著晶瑩剔透的露珠呢。十多斤葦葉被外婆一張張洗乾淨,用開水煮軟後,整齊地晾在一旁。而包粽子的糯米是外婆親手栽種的,她說自己種的糯米做粽子才夠黏,才夠香。餡兒有花生米、綠豆、紅豆、芝麻……真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外婆昨晚經過民主“投票”,才準備這些餡兒的。我最佩服她有滿足我們不同口味的能耐。

  包粽子前,外婆一個人包攬所有的準備工作:洗粽葉、洗糯米、剁餡、炒餡……從不用別人插手。外婆在廚房一個人忙前忙後,一會兒工夫,屋子裡便瀰漫著粽子餡料的濃濃香味。

  “包粽子!”外婆、姨媽、媽媽、舅母等圍著一盤熱騰騰的冒著香氣的餡料,開始包粽子,嘴上還不停地談孩子,說趣聞。說一回笑一陣,這時笑得最開心的是――累得滿頭大汗的外婆。外公去世得早,外婆含辛茹苦把四個兒女拉扯大。如今,兒女們各奔東西,工作繁忙,幾乎沒時間回家看看,現在能聚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外婆能不高興嗎?

  我也湊過去學著外婆的樣子,拿起葦葉圍成一個“小船”,輕輕鋪上一層泡得潔白的糯米,用手指在糯米床中間挖一條長溝,在溝裡放上一條亮晶晶的肥豬肉,撒上一些自己愛吃的豆子,再蓋上一層糯米把它們藏起來,然後小心地給粽子穿上綠衣裳,用力縛上長腰帶。這樣,一條有款有型的粽子便誕生了。我還特意給它留下一條“長尾巴”作記號,等煮熟後好好享受自己的傑作。

  外婆又一陣忙碌之後,桌子上就擺滿了香噴噴的粽子。一家老小或是狼吞虎嚥,或是細嚼慢嚥,不時對外婆的手藝嘖嘖稱讚。外婆笑得合不攏嘴,在一邊忙著給將要回家的兒女摘青菜、裝粽子。她說:“你們大城市裡,哪能常吃到家裡這麼正宗的粽子?……”

  我突然明白了:外婆所包的粽子如此美味,是因為裡面浸透了外婆對兒女的濃濃的愛。

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4

  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這首詩吧?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生活習慣。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風俗。

  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裡,我讀了《我們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著很深厚文化內涵。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麼多節日中,名稱最多: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是紀念屈原說。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湧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

  因為這深厚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著強大生命力,在我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說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著濃濃竹葉清香粽子,是我們孩子們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地方,人們還會佩帶著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香袋做飾物,既香味嫋嫋,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夥們留連目光。

  偶然間,我從網上看到去年,韓國打算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為他們國家遺產,我非常驚奇,覺得這是對我們中國人羞辱,端午節是中國人,怎麼可以讓給別國家去申報呢!這可能跟有些人喜歡過洋人節日有關吧!我想,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為保護宏揚我們中國自己傳統文化,儘自己一份力吧!

  看了《我們節日》,那一個個傳統、有趣節日,正款款地向我們走來,《我們節日》一書,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讓我們透過另一個角度,去審視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讓我們更有理由為中華文化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