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800字> 有關清明節的作文800字(精選10篇)

清明節的作文

有關清明節的作文800字(精選10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清明節的作文800字(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的作文1

  清明節到了,我跟媽媽都會到外婆墳前給外婆掃墓。

  當我踏上那個不知名小山頭,看著藍天中飄過幾朵悠悠白雲,感受著那拂過山頭上青蔥小草微風,我知道我外婆在這裡一定會開心。

  外婆在我六歲時候就死了,這就是四老之中最早走一位,也就是最疼我一位。外婆死讓我第一次懵懂走近了死亡,也知道了葬禮是怎麼樣。老老房子裡,掛著一簾簾白白帳子,到處都是哭聲,熟悉、陌生、男、女、老、少;而外婆卻安詳地躺在棺材裡。於是,我莫名地就放聲大哭起來。不是因外婆逝去而哭,因為我並不知道外婆再也不會起來了。我躲在母親身後,瞅著躺在棺材裡外婆,哭鬧了很久,很久。

  死亡,總能讓人緬懷與逝者相處點點滴滴。

  記得小時候,外婆總愛揹著我到處走,走出那不大小村,又走回來。沿路上,她不斷跟人們打著招呼,還不忘捎上一句:“這就是我孫子·”隨即,便咧嘴笑了,滿臉皺紋也就更多更深了。

  晚上,在那間只點著一根發出微弱黃光蠟燭小屋裡,我蜷在外婆胳膊底下,感受著那溫暖體溫。一床被子下,我聽著外婆講那遙遠故事。我很喜歡聽外婆講故事,雖然那時我並不清楚外婆講了什麼,但那親切帶著濃重方音話語和那緩緩語速,總能令我安然入睡。

  小時候,我總不喜歡吃飯。於是外婆就對我說:“吃完飯,佛祖會保佑你,會給你一塊糖吃。”我信以為真,麻利地吃完飯後,真在飯桌上發現了一塊糖。那時我,單純地以為佛祖是一個大好人,而且外婆跟他很要好。她還說佛祖會關心每個人。她自己就常常慷慨地施捨給走過這個小村、這間屋子前乞丐,儘管會屢屢招來父母數落與不滿。

  外婆死前,摔了一跤,隨後又馬上爬起來。家裡人都以為沒事,我也以為沒事。於是,我就像是往常一樣乖乖吃完外婆煮飯,就像往常一樣得到了一塊糖,也就像是往常一樣興高采烈地出去玩。當下午我回到家中,看見外婆安詳地躺在那張她常坐躺椅上,手中還拿著那個伴隨她多年扇子,我衝上前去,搖著她手,以為她能就像往常一樣醒來,再陪我玩。但是,無論我怎麼去搖外婆那隻發冷手,也搖不醒她。於是我放聲大哭,哭聲引來了父母親,也引來了外婆死訊。

  每到清明節,當我登上那個不知名小山,看著藍天,享受著微風,我總覺得外婆就坐在我身邊,靜靜地看著我,直到永遠……

  清明節啊,清明節,總是讓我們這麼思念親人!

  清明節的作文2

  再過兩天,就是清明瞭,我遠在異鄉的伯父回來了。因為工作繁忙,他已經有幾年沒有回來過,今年是爺爺去世十週年,他特地告了假回鄉來給爺爺掃墓。正趕上學校放假,我便陪同伯父一起去爺爺的墓地。

  伯父是個大學教授,他高高瘦瘦的,戴著眼鏡,溫文爾雅,很有學識的樣子。我提著東西跟在伯父身邊,聽他講述他小時候和爺爺之間的故事。他深情的講述把我又帶回到爺爺身邊。到了爺爺的墳前,他把準備好的鮮花放在爺爺墳前。伯父在墳前幾度落淚,我們大家也都沉浸在悲傷中。

  回家的路上,我們慢慢從悲傷的氛圍中解脫出來。伯父給我講了很多關於清明的知識。他說:“清明是我國節日體系中,唯一把節日和節氣相結合的日子,如果追本溯源,就會發現,清明其實既是個悲傷的日子,又是個歡樂的日子。

  “清明時節萬物復甦,進入耕種時節。在宋代,清明把比它早幾天的寒食節裡的祭奠內容收納進來,人們開始祭奠先祖。同時,清明還把農曆三月的春嬉等習俗收納進來,發展了郊遊踏青、戶外體育娛樂等活動,成為一個綜合性節日。”

  “大伯,後天才是清明,我們天前兩天上墳唉,為什麼不在清明這一天呢?”我忽然想起這個問題,問道。

  “祭奠先人是清明節的主題之一,掃墓則是人們緬懷先人的重要形式。不過,清明節掃墓本來就不該在清明當天進行。掃墓的時間,最好是在節前10天或節後10天農曆的單日進行。中國文化以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單日掃墓寄託了親人的吉祥祝願。而清明當天,則是僧人掃墓的時間,僧人在這一天表達自己不能為祖先傳宗接代的歉意。”還有這一說,我可是聞所未聞。

  “很多人在清明節掃墓時習慣燒紙,其實這種做法既不安全也不文明,而且,也並非傳統的祭奠形式。”伯父接著說:“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最原始的祭掃辦法是‘掛壓灑’。就如話劇《茶館》最後一幕那樣,把紙錢向空中揚去,或者在先人墓前用磚頭壓住一張紙錢,表示後繼有人。現在較好的辦法是買一束鮮花祭奠先人,祭拜過後將花瓣撒在墓前。”

  伯父滔滔不絕的講述,讓我受益匪淺。我不知道一個節日還有這麼精深的知識,以前只知道清明節掃墓,我們可以放假罷了。今天我體驗了一個不一樣的清明節,我不禁對祖國的文化產生了崇敬之情,。祖國還有那麼多高深的傳統文化,我們真應該繼承和發揚呀!

  清明節的作文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腸。冥錢飛起白蝴蝶,人聲啼哭似杜鳥。

  又是清明時節,又是紛紛細雨,又是面對黃土荒丘或冰冷墓碑而黯然灑淚的時刻。一代代人都在問自己: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儘管我們每一個人從孩童時起就這樣問父母,也這樣問別人,直到長大後問自己,可誰也無法清醒地回答自己。因為避諱,也因為禁忌,還因為難以表述的窘迫心境。所以,佛教的禪宗就有了一個很著名的偈語:從你來的地方來,到你去的地方去。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如同提出這個問題一樣,不需要什麼思考。當我們在清明細雨中緬懷逝去的親人或先祖,每一個人都明白自己仍然如同他們一樣,從虛無間由父母將自己帶到了這個人世,又從這個世界回到了一抔黃土中。而在這個世界走過一遭後,給這個永世永存的時空留下的最珍貴的東西,除了一段為時不會太長的名聲,讓親友跟後輩存念懷想,再就是這“一抔黃土掩風流”的墳塋,讓同樣不會延續太久時間的後人們來祭奠。

  但是,就是這種總會被淡忘的祭奠,卻以不出三代的親情懷念跟環環相扣的連結方式,在血緣親情的懷念與哀思中,讓中華民族子孫的血親世代相傳,併產生了巨大的認祖歸宗的情感凝聚力——這就是中華血統與炎黃子孫的後裔,這就是百家姓賦予每個姓氏的族群意識或家譜情緣。而這種認祖歸宗的親情意識跟情緣,在清明時節便得到最極致的張揚與宣洩。

  清明節,它是一個屬於中華民族祭奠逝去親人的日子,屬於懷想先輩恩德與功績的節日。當飄飄灑灑的細雨淋溼了原野青草,灑落在冰涼無言的墓碑,潤澤著祖先的黃土墳塋之時,這片在平時並不會進入我們的生活視野,並不會左右我們的苦樂情感的清寂之地,頓時就被淅瀝淅瀝的如絲細雨牽進了我們的生活,綿延在我們哀惋悱惻的心靈,並且讓我們再一次回想逝去的親人或先祖,重新警醒一回自己別忘記了不該忘記的,也別太在意了那些不應該太在意的。清清醒醒地活好自己的每一天,感受幸福在人間的愉悅,也珍惜生命對於塵世的依戀。

  佇立在清明細雨中,沉思在逝去親人的墳塋前,讓純潔得只剩下親情與生命意識的哀思伴隨清淚,淡淡地跟著雨珠輕輕流淌。也許,它能清洗沉積太久的紅塵世俗的紛雜無奈,給自己一份清新跟明白,給遠去的親人或先祖一份醒悟清朗的告慰。相信自己能活出清清爽爽的生活,擁有自己清清白白的人生。那麼,我們民族的清明節就在面對親人在天之靈的懺悔中,真正成為了人生的清醒站了!

  清明雨在飄灑,人生思緒在輕揚。對冥冥之中的祖先或親人的景仰與懷念,重溫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天問,也許我們能再次從心靈深處感受一種人生的超越,體會一份血緣親情的真純,在祖先血脈依存的凝聚力與感染力中,夢尋一段嬌花照水、楊柳臨風的美好境界……

  清明節的作文4

  清明節到了,我跟媽媽會到外婆的墳前給外婆掃墓。

  當我踏上這個不知名的小山頭,看藍天中飄過的幾朵悠悠白雲,感受這拂過山頭上青蔥的小草的微風,我知道我的外婆在這裡一定會開心。

  外婆在我六歲的時候就死了,是四老之中最早走的一位,也是最疼我的一位。外婆的死讓我第一次懵懂的走近了死亡,也知道了葬禮是怎麼樣的。老老的房子裡,掛一簾簾白白的帳子,到處是哭聲,熟悉的、陌生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而外婆卻安詳地躺在棺材裡。於是,我莫名地就放聲大哭起來。不是因外婆的逝去而哭,因為我並不知道外婆再也不會起來了。我躲在母親的身後,瞅躺在棺材裡的外婆,哭鬧了很久,很久。

  死亡,總能讓人緬懷與逝者相處的點點滴滴。

  記得小時候,外婆總愛揹我到處走,走出這不大的小村,又走回來。沿路上,她不斷跟人們打招呼,還不忘捎上一句:“這是我孫子·”隨即,便咧嘴笑了,滿臉的皺紋也就更多更深了。

  晚上,在這間只點一根發出微弱黃光的的蠟燭的小屋裡,我蜷在外婆的胳膊底下,感受這溫暖的體溫。一床被子下,我聽外婆講這遙遠的故事。我很喜歡聽外婆講故事,雖然這時的我並不清楚外婆講了什麼,但這親切的帶濃重方音的話語和這緩緩的語速,總能令我安然入睡。

  小時候,我總不喜歡吃飯。於是外婆就對我說:“吃完飯,佛祖會保佑你的,會給你一塊糖吃。”我信以為真,麻利地吃完飯後,真的在飯桌上發現了一塊糖。這時的我,單純地以為佛祖是一個大好人,而且外婆跟他很要好。她還說佛祖會關心每個人。她自己就常常慷慨地施捨給走過這個小村、這間屋子前的乞丐,儘管會屢屢招來父母的數落與不滿。

  外婆死前,摔了一跤,隨後又馬上爬起來。家裡的人以為沒事,我也以為沒事。於是,我似往常一樣乖乖吃完外婆煮的飯,似往常一樣得到了一塊糖,也似往常一樣興高采烈地出去玩。當下午我回到家中,看見外婆安詳地躺在這張她常坐的躺椅上,手中還拿這個伴隨她多年的扇子,我衝上前去,搖她的手,以為她能似往常一樣醒來,再陪我玩。但是,無論我怎麼去搖外婆這隻發冷的手,也搖不醒她。於是我放聲大哭,哭聲引來了父母親,也引來了外婆的死訊。

  每到清明節,當我登上這個不知名的小山,看藍天,享受微風,我總覺得外婆就坐在我身邊,靜靜地看我,直到永遠……

  清明節啊,清明節,總是讓我們這麼的思念親人!

  清明節的作文5

  今天是清明節,為了拜祭祖先,我跟父親母親回到老家,一路上陽光燦爛,春風暖暖,可是父親似乎不怎麼開心,我也就不敢太那麼樂呵。小心翼翼地跟著爸媽後面走,突然父親問我:“聰聰,知道清明節的由來嗎?”我搖搖頭,父親給我講開了:

  古代的時候,人們就認為,清明節即起始於節氣。漢代劉安所著《淮南子》稱:“春分後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這清明風至之時正值陽春三月,故有“三月節”之稱。後來,《歲時百問》一書曾做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顯而易見,清明節是因它所處的時令,在光照、氣溫、降雨等各方面俱佳而得名。後來,皇帝為了紀念忠臣介子,把這天叫做寒食節(也就是今天的清明節)。久而久之,清明節就成為了拜祭祖先的日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說話間,不知不覺就到了祖父祖母的墓地前,墓地坐落在一片開滿油菜花的田地裡。背面是高高的土坡,土坡旁邊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河岸上一排垂楊柳隨著春風輕舞,偶爾有幾隻小鳥忽的一下飛走又忽的一下飛來,給寂靜的墓地帶來一絲活力……

  來到墓旁,只見整個墓地雜草叢生,一塊石頭碑上刻著祖父祖母的名字、出生及其逝世的時間,我算了一下,祖父和祖母年紀輕輕地就去世了,聽父親講祖父祖母都是十分勤勞善良的農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節約來的錢都供給父親唸書,自己有病了也捨不得看,當父親剛剛參加工作,日子剛剛好起來,本該享福了,卻不幸得了重病去世了……看到眼前的景象,我的心情也變得沉悶起來,難怪杜牧在詩中說“路上行人慾斷魂”,父親跟母親不聲不響地拔著墓上的野草,我也默默地拔著……雖然我沒有見過祖父祖母,但是兩行思念傷心的淚水還是不爭氣的流了下來……

  雜草清理乾淨了,父親點上了紙錢,紅紅的火焰映紅了父親的臉,父親凝視著一張張寄託哀思的紙錢在火中發黃,捲起,變灰……臉頰上流下了不知是淚水還是汗珠。我默默地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給祖父祖母磕了三個頭,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給祖父祖母爭氣,不讓他們的辛勞白費……

  今年清明時節雖然沒有雨紛紛,但是路上行人一樣欲斷魂……

  清明節的作文6

  “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故為清明。清明,是24節氣之一,是中國的流傳千年傳統節日,我想,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它都有著不一樣的含義。

  窗外雨淅淅瀝瀝地下著,彷彿有了這雨,清明才更能顯得出它淡淡悲涼和絲絲憶念的味道來。是清明成全了這場雨,更是這雨襯托了清明。望著飄灑的細雨,才更能引得人們心中那種淡淡的哀愁和思。“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的佳句更是恰如其分地表達了這份薄霧般籠罩著的哀思。這雨或是風狂雨恣,或是和風細雨,從清晨開始,至黃昏之際,點綴著傷感寂寥的掃墓人。在煙雨瀰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或三五成群,扶老攜幼,或一二個孤影,跚跚獨行。

  這,大概就是清明節帶給大多數人的感觸吧。

  然而,誰說清明只能充斥著這般的憂傷。在我眼中,“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才是對清明節最好的描述。而那份無名的憂鬱,雖然不應被輕易丟棄,但是也應該被咱們封存在心。

  窗外雨淅淅瀝瀝地下著,彷彿有了這雨,萬物才更能表現出蓬勃向上、蓄勢待發的狀態來。望著這滋潤萬物的春雨,才更引發人們心中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清明放假啦!”這句振奮人心的'話語,乍一看似乎成為了如今清明節學生們口中的流行語。與杜牧的詩意比起,這確實顯得有些膚淺,但我卻認為,這裡面蘊含著對清明節新的意義。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生者總是會不斷地成為逝者。有人說,對別人的思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淡。我想,或許對於至愛親人的思念恰恰與之相反吧。即使過了再長的時間,在每次憶起他們音容笑貌時,咱們的心中總會有些酸酸涼涼的感覺吧。

  正因如此,清明節才會成為一個流傳千年的日子;清明時節的細雨,才會綿綿不絕地紛紛而至,這大概是對於人們心中哀愁的感應吧。又是清明瞭。“男兒有淚不輕彈”,我不能流淚。但對親人綣綣的思念,灑下所有的淚,回憶就不僅僅再是生活的負擔。咱們再次體會人世間的愛心與溫暖,拼合破碎的心,微笑著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咱們感慨世事無常人生苦短,曾經真正愛過,生命便不存在遺憾。援手於他人危難,自己在挫折中保持樂觀,只要心中有愛,愛就會沒有遺憾,人生永遠是美麗的春天。

  清明節的作文7

  清明,是中國農曆24節氣之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它是中國人祭奠祖先的日子。

  去年清明,大地籠罩在一片如煙如霧的細雨中,我看著連綿不斷的雨絲,覺得這樣的雨天留在家裡,中午吃個火鍋真的是太美妙了。可是父母卻打破了我這個夢想,決定仍按原計劃帶我回老家去給外婆掃墓。

  清晨我們就出門,坐上火車,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媽媽的老家,媽媽小時候曾經在這裡渡過一段歡樂的童年時光。出了站,看著川流不息的人流和擁擠的公交車,我心裡默默地祈禱:千萬不要坐公交車。我的祈禱果然靈驗了,我們坐上計程車,車子賓士在寬廣平整的馬路上,很快就到了村裡。

  休息了一會,我們就去了村裡的墳地,沿著一條清清的小溪,穿過一片油菜花地,就看到了一片墓地。一見到這片墓地,我愣了一下:這裡雖然有樹,但是不多,而且彷彿是為了映襯這裡的嚴肅,這些樹依然死氣沉沉,絲毫沒有春的生氣,然而這卻是這裡唯一的生命。四周靜悄悄的,連其他動物都沒有發現。這裡安靜得讓人感到恐怖,我的心“撲通撲通”地跳著。這一切和外面的生機勃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去年秋季落下的枯葉一層層堆積在一條條錯綜複雜的壕溝裡,形成一個個“陷阱”。

  我一不注意,踩在了落葉裡,腳立刻陷下去了,特別是在這種地方,那種感覺就像死人的手把你使勁地往下拽,我“啊”地發出了殺豬一般的叫聲,恐懼遍佈了全身。一個個墳頭被石碑護在身後,看著一塊又一塊石碑,我聯想到這世上每天都有很多人,無論他們是好人還是壞人,生前是成功還是平淡,他們都永遠離開這個世界,再也回不來了,我的外婆也是這樣。在四年前的一天,她摔了一跤,就再也沒爬起來。想到這裡,心裡酸溜溜的,眼淚再也止不住地流下來。

  爸爸媽媽拿出帶來的祭品在外婆的墳前擺好,將紙錢燒起來。火,把我們的思念寄走了;火,把我們的關心帶給了外婆。透過嫋嫋的青煙,我看到了外婆慈祥的面容,看到了外婆在廚房裡忙碌的身影,看到了外婆帶著我在公園裡四處遊玩。正是外婆,陪我度過了歡樂童年。外婆,我想你了,願你在另一個世界過得舒心快樂!

  清明節的作文8

  又是一年清明時,家中長輩健在,無需在暗沉的天色裡去郊外掃墓祭拜,是一種安心,也是偷得假日閒的好機會。

  看著淅淅瀝瀝的春雨,本就晦暗的天空似乎為了映襯清明的斷魂而更加陰鬱。正在翻找雨具準備動身去外婆家拜訪兩位老人,接到了外婆的電話:“看樣子雨一時半會不會停了,你就別來了,下次放假有空再來吧。”看著翻找出的雨具,我笑著應到:“我都已經在出租車上啦,沒事的。”“那就罷,你仔細別淋著雨感冒了,最近流感病毒那麼嚴重…”

  上週末的午後,捧著咖啡看著小說時,外婆打來電話問我清明小長假是否有時間去她家吃頓飯,想起和同學的約會,推脫道清明要補課。“哦,這樣子啊…每天都要上課嗎——啊,忘了告訴你哦,我前幾天託人在家裝了無線網,你下次可以和你媽來上網了。”我不禁訝然,在老人的眼中,原來無線網也可以成為懇求我們回家看看的機會,不知從哪一天起,我們已經成為營營役役的網路僕從。“外婆,我想起來了,週日老師放假,我週日去吃晚飯吧。”“唉唉,沒問題沒問題,你想吃什麼儘管說!”

  窗外的雨依舊綿綿,攜著雨具匆匆踏出了門,即便是狂風暴雨,於一對老人渴盼的心都輕如鴻毛。

  趕到了外婆家,已是晚飯時分了。席間外婆興奮地拉著我絮叨,我第一次靜靜地停著老人說著些家長裡短的小事,原來,這些菜外婆從上週就開始去市場挑選,今天早晨下著雨又去了菜場購買新鮮的食材,中飯也沒吃一直忙活到現在,燒了一桌拿手好菜。

  突然,外婆止住了話語,“你手機呢?”我不明所以,從包裡拿出手機遞到外婆跟前。她將手機推還給我,“奇怪了,明明帶了手機怎麼不拿出來呢?”我有點啞然,每一次應付差事一樣來拜訪兩位老人,席間總是一邊玩著手機,一邊隨便應付外公外婆的嘮叨。當我真心想靜靜享受一次家人間的晚餐時,卻讓外婆感到疑惑。

  “家裡現在有無線網了,你連上試試。”外婆瞪大了眼睛看著我連上無線網,緊張地說:“怎麼樣?好用嗎?”我關上手機,笑著說:“很好用的,放心吧。我們先吃飯,吃完飯教你用手機連無線網。”外婆忙應和,臉上是遮不住的笑意。

  我突然有點想哭,假意轉頭看向窗外,天色已經徹底暗淡下來了,清明的暮雨輕輕地擁抱著這個江濱的小城。

  清明節的作文9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幾場春雨過後,空氣中瀰漫著雨水打溼地面的味道,如同摻了薄荷一般清新、自然。桃花紅紅的,梨花白白的,和那黃燦燦的油菜花相映成趣帶給人們無盡的暢想和喜悅。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同樣一場春雨,卻在杜牧的絕句《清明》中引發了絲絲愁緒,觸動了點點哀思,讓這一個春天,帶上了一點莫名的悲傷,把人們領入另外一種意境。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我家的祖墳並不在本地,因此我自小就沒有參加過家庭的掃墓活動,即便是參加過,想必也不能完全體會傷者的悲切,因為與我朝夕相處的親人們都還健在,他們每天都在關心著我、愛著我,我也理所當然地享受著親人們對我的關心和愛護,從來不會無聊地想像他們是否會在今後的某一天離我而去,永遠不再回來。

  可是今天,公元2009年的清明節,媽媽帶我去了公墓。她靜靜地站在一尊漢白玉雕刻的墓碑前,像是述說,又像自言自語:“她是個好老師,去世的時候才30歲。”看墓碑上的相片,這是一位年輕漂亮的阿姨,墓碑上深深地刻著一句話“燃燭半截滅”。“這是誰?她是怎麼死的?”我問道。媽媽沒有回答我的話,自顧自地說著:“人生於世,有聚有散,有如花開於枝頭,要開要落,都一樣的身不由已……”

  剎那間,我頓感生命之脆弱與渺小,生與死的距離竟然並不遙遠。生命註定要走向死亡,就像這個春天,我們擁有過,也註定要失去。悟及此處,杜牧老先生又怎能不斷魂呢?愁緒滿懷無釋處,寄予一盅濁酒。未曾想酒入愁腸愁更愁,斷魂處,造就了一曲千古絕唱: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去,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節的雨,紛紛揚揚幾千年,從古老的詩句中一路拋灑而來,路上行人淋溼了衣裳,也溼透了心情,生命倍感沉重。然而,塵歸塵,土歸土,即便是逝者,也都希望活著的人能夠平安地度過一生,這樣一想,心中似乎又多了一層對生命的珍惜之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節的作文10

  微微清風,吹來清明的悠悠寂寥,今年,要懷著怎樣的心,去祭掃。

  幼時,爺爺對我:“烈士的心是炙熱的,感動這一代又一代的子孫。”

  我問爺爺:“烈士是什麼。”

  爺爺說:“烈士是為我們開闢光明大道的人,是無畏的英雄。”

  哦,烈士是英雄……我默唸著。

  直到我上了小學,去祭掃烈士墓時,是夏天,烈日炎炎麼,可烈士會怎麼面對呢?無畏麼。可我明明是拖著沉重的腳步,一步也不想再走了。耳邊又迴盪起爺爺的話語:“當烈士倒下時,不會再站起來,因為不可能站起來,只要有能力站著,就不會倒下。這是烈士的信念!”我想,這是怎樣沉重,揹負著信念的壓力。我硬挺著來到烈士碑前,耀眼的太陽照在烈士碑上,很莊嚴,很莊嚴的……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耳邊傳來的是教師鏗鏘有力的致辭,我的心也忽然間沉重了,是烈士的威懾力麼?

  不是的。是它們的那熾熱的心感染著我,多少年長眠在地下,它的信念感染著我,不屈的信念,寧死不屈的信念啊!於是我的心,在惆悵之中盪漾了……

  又是清明,我們循著歷代鴻山人的足跡走到了現在。

  今年,我已升入了初中,再次去掃墓時,又是懷著別樣的心啊,帶來的是別樣的蒼茫,也少了些沉重。

  我想起了我的小舅,那樸實善良的小舅,它一生沒做過壞事,我捨不得它,也離不開它。

  可它偏偏就走了,走得那麼幹脆,走得那麼坦然,我還有那麼多的話沒對它講。

  母親告訴我,不能在外婆面前哭,怕它傷心。我在角落裡哭,但哭得越傷心,就越難忘記,或許我永遠都不能忘記。

  今年,我打算追逐春天,拋開一切沉重的往事。

  我要追逐烈士的腳步,學會無畏,學會堅強。既然我忘不了它,就面對它,不怕傷心,不怕沉淪,因為去面對,就不會退縮,就要學會勇敢,象烈士那樣無畏,今年,我要開開心心過清明,就去迎接耀眼的光,接受屬於我的光明大道,活出不一樣的我。

  今年的清明,我要活出生命,活出精彩,活出屬於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