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驀然回首的700字作文(精選3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驀然回首的700字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驀然回首的700字作文1
驀然回首,那段歲月,卻上心頭......
歲月悠悠,時間悄悄走過,聽風吹過的聲音,突然心就有一點點疼了,因為想起了那七彩魔方般多彩多姿的小學生活……
六年啊,六年!六年的小學時光,被輕輕地刻錄成了一盤磁帶,在不經意間,向白色的尾頭轉動著,今天,我在這裡輕輕地倒帶。
再回首,記得二年級時,有一次測驗,王老師(數學老師)發下了卷子,說:“這是一次小測驗,題很簡單,希望大家認真做,做完了好好檢查。”卷子發下來了,我閱了一遍卷,題很簡單。我心中暗喜,前兩次考試的題比這難我都得了滿分,這算什麼!於是我拿出演算紙答了起來……時間一點一點過去了,不到20分鐘,我便答完了。我看了看王老師沒注意我這裡,便有拿出一張白紙畫起了畫……漫長的兩節課終於過去了,我自信滿滿的交了卷,便和同學對起了答案,天啊,怎麼都不一樣?“算了,算了,愛誰錯誰錯,不管了!”說完就出去玩了。因為我學習不錯,所以王老師習慣先判我的卷子,過了一會兒,王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拿出我的卷子給我看,頓時,猶如晴天霹靂,我一下子愣在了那裡,這……這、這……怎麼可能?71分,連優秀都沒上!我趕緊把卷子又看了一遍,人家題是加法,到底下就讓我寫成了減法;原題寫的是7.2,我就抄成了72;還有幾道簡單的口算題竟然沒寫……天啊,這就是我自大的傑作啊!半晌,王老師緩緩開口:“這就是你的水平嗎?你也太讓我失望了,這題雖然簡單但也要認真,幹嗎那麼驕傲?驕傲有用嗎?”是啊,我幹什麼那麼驕傲?望著王老師質問的眼光,我低下了頭。
別了,母校!不忘您六年的辛勤培養。六年家一般溫暖的愛與哺育,學生永生難忘……別了,老師!不忘您六年的諄諄教導。六年父母兄長一般的愛與呵護,學生感激不盡……
別了,同學!不忘我們六年的真摯友誼。六年親兄妹一般的愛與關心,我永遠銘記在心……
時間流過去了,它默默地改變著一切。當一切都成為過去,漸漸被遺忘的時候,我用筆淡淡地描繪這幅不願遺忘的`畫——六年的小學生活。
關於驀然回首的700字作文2
何日驀然回首時,你,已不在燈火闌珊處?
去過書店,回來總覺得不太舒服。看到的,都是什麼?韓寒,郭敬明,饒雪漫,樂小米……他們筆下,青春頹廢、荒涼,蒼白而無力,充斥迷惘和憂傷,還有太多太多的書,文字矯揉造作,無病呻吟,趣味低階,審美扭曲。
沒有人規定青春該迷惘,該頹廢,該蒼白,沒有人規定青春在雨季,也沒有人規定青春……
青春,該如葵花,面對陽光努力向上,單純又美好,該如初春新野裡的桃花,姿態灼灼。
最好,該如一句:“誰的青春有我狂”。不把快樂當作憂傷的華蓋,更不為了憂傷而憂傷。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恣意張揚,充實地去度過。當你歷經滄桑,再度回首青春時,你也許會真的了無遺憾地說:“青春不荒涼,它的底色是明亮的。”
總是難免迷惘了腳步,浮躁的心,不知今夕何夕,不辨春秋冬夏。
那麼,把一切交付給你吧,跟隨你的腳步,經歷自己的故事。
我讀著童話,我深信著愛,卻不期望美麗的結局。有多少王子能從童話中走出,牽起灰姑娘的手,執子之手,共度一生。
言情小說之中,又有多少迎合的虛假,做作的苦難?青春明亮的底色上,又被塗抹了多少虛偽。
何日驀然回首時,以心底流出的吟唱,你已不在燈火闌珊處。
她總被人稱為傻丫頭,她也許是我吧。我愛子曰詩云孔孟之道;我愛弄玉鳳來七絃音;我愛秦時明月漢時關;我愛眼波才動被人猜。
笑我傻氣幼稚麼?
目光輕撫過自己喜歡的書,目光柔軟得像自己喜歡的那個人,不覺莞爾一笑。愛了就是愛了,誰又有權利指責呢?誰可以告訴我,你懂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嗎?你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你理解我對古詩詞的愛嗎?讀令人口齒留香的詩句,讓珠玉滾滾過唇邊。我說,我愛這樣素淡無奇的語句,像陷在寂靜裡的竊竊私語。
有月亮的晚上,我總愛與你相偎。輕撫你嶙峋的骨,寬闊的背,如一列列山嶺的冷峻。這樣的你,總把我帶入“月照山蒼茫”的意境。
有月亮的晚上,我們相對而坐,如一對參悟天地的禪者。
空山花落,月影徘徊,你我,有著相看兩不厭的默契。
掬一捧月光在手,夜晚,竟如此明朗安靜。
啊,這是令我深深感動的情景,只在記憶中。
何日驀然回首時,失落的古典文學,你已不在燈火闌珊處。
何日驀然回首時,文學已走遠,只餘我空愁。
關於驀然回首的700字作文3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形容治學的最高境界為“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愛迪生也說過:“百分之一的靈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東西方學者的共識告訴我們,靈感這一人們心靈中閃過的微光是多麼珍貴和重要。
然而,當今社會,人們總是在抱怨靈感的缺失。真是這樣嗎?靈感這一微光,真的只在天才心靈中閃過嗎?我以為不然。誰沒有走過寂寂的荷塘,看過那出水很高的荷葉下脈脈的流水?誰沒有在英雄的事蹟中沉浸陶醉?誰沒有見過那金黃的向日葵?可為何只有一篇《荷塘月色》、一首《英雄》、一幅《向日葵》?
對自己心靈中閃過的微光,人們往往會將它輕易捨棄,只因為這是自己的東西;而從天才的作品中,人們又認出了曾被自己捨棄的微光。如今這種情況更普遍,究其根由,原因有三:一是“標準化”時代裡,“權威”“專家”“大師”層出不窮,他們把持了話語權,制訂出條條框框的“標準”壓抑了靈感,遮蔽了普通人心靈的微光;二是“全球化”時代裡,人們的“從眾心理”被加倍放大,當個人置身於全球這一更大的“集合”下,洶湧澎湃的“從眾心理”撲滅了脆弱的靈感火苗;三是商業化大潮將一切文化產品搞得像批次生產的肉雞、奶粉,迎合市場的就是好的,平庸之作被炒作成“精品”,真正的藝術反而失去了生長的土壤。
真正的靈感絕不會被所謂的標準與權威限制。戶梭的觀點不為當時的主流社會所接受,他在痛苦徘徊後醒悟:“我為什麼要懷疑自己透過思考得出的結論呢?”百年後,他的靈柩進入先賢祠,棺木上寫“此處安恩著自然和真理之人”。全球化的大潮確實有助於文化的普及與進步,但真正的靈感卻絕不是在渾渾噩噩地“從眾”中所能產生的,必須有雄心,有堅持。卡梅隆在成為導演之前只是個卡車司機,他說:“當看完《星球大戰》後我出了一身汗,我意識到再不動手拍一部電影,好電影就要被拍完了。”當《泰坦尼克號》在奧斯卡奪得小金人的那一刻,他喊出了“我是世界之王”。
我們無需羨慕盧梭、卡梅隆,事實上,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都會帶來心中閃動的光芒,抓住它,呵護它,無論它多麼渺小,最終都能結出甘美的果實,也許這果實是微小的,但它帶來的滿足遠勝於你從別人的大樹上摘來的味道也許更好的那一枚。
當然,靈感來自積累和努力的鋪墊,“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只是人生之河航行中那“驀然回首”見到的一尾魚兒,莫要放手使它溜入別人的漁網,如此方能使行程更加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