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700字> 記清明作文700字以上

記清明作文700字以上

記清明作文700字以上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今天是4月4日,是我國傳統節日。應該回家為我們的老祖宗掃墓的。接下來是小編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記清明作文700字以上,歡迎閱讀!

  記清明作文700字1

  不自主的便想起那句杜牧醺醺然時呷出的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被雨水與酒水稀釋的哀傷,淡而清,便如那清晨青石板小路上掃出的花痕,還得是昨夜微雨時簌簌而下的杏花留下的。這是清明。

  為何年年的這時,都在綴著小雨呢,天上哪兒來那麼多溪流呢?昔年外公笑得和藹,對我念叨著:這介子推的忠義還真不是咱一般人能比的,老天爺都哭了好幾千年,看,還停不下來吶。這話外公也是年年都要說的,繼而又撫撫我的額頭,妞妞也要像他學學,忠義二字可得給我記住了。我那時那麼小,哪懂得什麼忠義呢?便是現在,也只曉得掃掃墓念念早已不在世的祖先。我只會托腮,在一片煙雨朦朧中,想著那些個衣袂飄飄的年代,那位被後人崇仰的介公曾如何在年年的四月摘茶品茶,笑得儒雅風流。可這些都不過是孩童的胡思亂想,後來才知道,介子推是生在春秋時期的山西人,一路陪重耳流亡,功成後又退隱綿山,怎會採茶呢?身份時間形象全不對呀!活脫脫一位人民好公僕被我弄成了戲文裡的翩翩少年郎,真是罪過罪過。

  再大一點兒,清明便不是那個想來想去的時節了,我想,或許是我變得匆忙了,或許是外公的精神變得不濟了。那些兒時的詩情畫意在雨中淡得唯有絲絲縷縷,不細聽細聞細瞅真是難覺察到。腦子總是亂哄哄的,裝滿了定理公式,天文地理,懵懂情愫,早沒了絲絲縷縷的空位了。但我總覺得我那不是忙,而是怕。誠然,我是怕懷舊的,所以才故意去忽略清明,忽略她的雨絲和清涼,還有最重要的無端感傷。

  小樓一夜聽風雨,這種時節,誰敢懷舊呢?原是歡喜的往事,此時此景回憶起來,都如張了青荇般撓得人心直蕩,酸酸楚楚的`。不敢懷故友啦,因為斯人已不知在何方,不知那裡是否也在漾著雨,連天涯共此時的機洽都沒了。不敢懷故事啦,因為斯事已不來夢裡多年,若此時懷念,頗有近鄉情更怯的意味,與其默默為之流淚不如讓美好留在曾經。不敢懷那歷朝歷代的古人古史啦,因為正如王羲之筆下的蘭亭序,今人懷古,卻不知百年後又是誰在懷念早已無知無覺的我們呢?

  那便不懷舊了吧,這清明於我,既無臆想,也無感傷,豈不正好?可不免還是要吟誦幾句,寫下幾句,可見中國人骨子裡便是詩情畫意的,多悲春傷秋的。簾外花開了不少,在水汽中溶溶的一團團,模糊不清的紅與綠,可見清明感傷的不僅是人,連花呀草呀也跟著惆悵了。

  因而我這傷情,也便有了根由和慰藉,是不?

  記清明作文700字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正是這早春的細雨,用清脆而婉轉的聲音,帶給中原大地無限的鄉愁。這一天,擁擠的人,車,如春雨般“流”在大街上,只為回老家,為已逝去的親人哀悼。十二歲我還不忘,五六歲時去母親老家掃墓的情形。

  穿越翠竹挺拔,薄霧朦朧的樹林,一片墓碑顯現在我眼前。星落棋佈的灰色岩石,幾朵孤單的野花,為這墓園增添了一絲神秘的色彩。母親找到地方,只見鉛灰色的墓碑上赫然寫著:“祖母”。碑的一旁,躺著一張泛黃的照片,那正是母親的祖母。她面不成形,層層皺紋爬滿了她的臉龐。她的頭上,手上,眼眶上,處處寫滿了歲月的痕跡。

  母親凝視著她,蹲了下來,當即潸然淚下。大家都沉默了……

  那天夜晚,在深悠的竹林裡,母親向我講述了她的祖母。

  我的祖父早就去世了。你的外公外婆當時很忙碌,無暇管我,於是我的祖母擔起了養育五個小孩的責任。當時,她早晚奔波,天天透支著自己的身體。

  “有一次,她去河中洗衣服。那時正值大寒,河水讓人感到刺骨地寒冷。祖母的手伸出的一瞬間,我看見,她的手上,竟佈滿了凍瘡。洗完後,又得去燒飯……握著鍋鏟,她一定疼痛難忍。

  “她知道我愛吃韭菜炒田雞,幾乎每天都想著要去買一些。田雞三四塊一斤,而當時收入也不過兩百。儘管如此只要有,她一定會用心地為我做。

  “她對我的摯愛,一直持續到她去世前。一年,她得了腦萎縮,糊塗得不可理喻,連家裡人名字都叫不出來。可她唯一記得的,就是我喜歡吃的菜。她仍然恪守自己的原則——只要有,就用心地為我炒,做……

  我現在想來,仍然極為驚訝——那個醜陋的老人,竟如此偉大。不僅是她,每個人都會糊塗。但愛,是永遠不會糊塗的。

  之後,每逢細細春雨,每逢清明時節,那段深刻的記憶,便會浮現出來……

  記清明作文700字3

  今天是清明節,我們一家人要去老家祭祖。

  隨著兩旁的大樹向後退去,我們賓士在鄉村柏油馬路上,遠遠地,一座高大雄偉的建築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爸爸說:“這是老家祭祖的祠堂,叫養浩堂。”我們來到祠堂門前,完全是北京的建築風格,雕樑畫棟,巍峨壯觀。

  吃完午飯,我們來到祠堂祭祖,這個建築分三部分,處處金碧輝煌,壯觀極了。抬頭仰望,“養浩堂”三個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跨過高高的門檻進入第一進房子,房子正中是一座屏障,雕刻著象徵著君子的梅蘭竹菊。我們從右側進入,越過臺階,穿過庭院,來到第二進。四面潔白如新的牆壁上掛著“孟氏祖訓”和“孟氏族譜”。祖訓共16條,告誡我們孟氏子孫做人的道理,瞭解到先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胸襟。我也知道了我是“亞聖”孟子的第77代子孫,深感自豪。

  我們來到第三間房子,正中間供奉著兩位祖先的坐像,他們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俯視著我們。我也學著大人的樣子,恭敬地跪拜了祖先。

  走出祠堂,周邊鳥語花香,油菜花金燦燦的一片,路邊的野花一簇簇地擁在一起,綠油油的蠶豆隨風搖擺,小河清澈見底,河邊的柳樹也探出了翠綠的小腦袋。美麗極了!想想我們的祖先從山東遷徙到泰州,當時沒有交通工具,他們扶老攜幼,一路顛簸,還有許多的行李,頂多坐牛車馬車而已。再看看現在,我們一家人從泰州到老家五十幾公里,短短的四十分鐘就到了,就是從山東到這頂多幾個小時,我們的祖先多麼的不容易啊!所以作為後人我們更要感恩先祖,銘記祖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