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500字> 關於冬至的週記500字

冬至的週記500字

關於冬至的週記500字

  【第一篇】

  母親抱著我,在冬至的陽光下走。我的頭靠在她的額頭上,在衣物的重重包圍之下,只露出一張小臉,呆呆的看著路邊慢慢向後退去的枯木。

  我聽得到吹過的風,也聽得到不遠處傳來的隱約的啼鳴。路上的塵土飛揚,落葉款款飄落陽光發出慘白的色彩,我能聽到母親的呼吸,能感受到她額頭的冰涼,但是我的小身軀在她有力的擁抱中,懸在半空中,徐徐的走。,那灼目的燦爛陽光,匯聚成一片金黃及蒼白。我看到路邊樹上爬行的螞蟻,也看得到遠方天空的一朵潔白的雲。那雲,在跟隨著我們。

  我被衣物厚厚的包裹起來,我感覺不到冷,只感到近乎悶熱的溫暖。母親的手不時拍過來,似乎想哄我睡去。但是,我分明的精神起來,想扭轉頭來,看看前面的風景,但我的頭剛想動,隨即被母親的右手扭轉過來,說:別動,有風,冷。媽媽給你買肉肉,包餃子吃啊!然後她伸出一隻手來,把籠罩我的那一個圍巾重新摁了一下,確保沒有風跑進我的脖子中。

  陽光蒼白呵,我們就在那陽光下走,像走進陽光中,走進溫暖的年關裡。那條路上沒有一個人,只有風和路旁隱隱的麥田。我只在那一個包裹著的襁褓中,被母親抱著,行走在那樣一個平靜的午後。

  2014年冬至,在他鄉,同樣的陽光慘白的午後,我一個人走在車水馬龍的路上,與一位孩子的目光偶遇,他在母親的懷裡,被包裹的'只露出一張臉,那個孩子面無表情,呆呆的看著我--好像我只是他眼中看到的一棵樹而已,之後,他們與我擦肩而過……

  我站在陽光裡,看著那位母親的背影消失在枯樹林立的街道上,覺得這風景是那麼的似曾相識。忽然覺得自己像一位走失了的孩子,城市之大,敞開多少門窗,卻找不到一個可以吃餃子的家,我轉過頭來,邊走邊安慰自己說:沒餃子的冬至,也挺好的吧?

  【第二篇】

  葉落了,枯葉被風捲入空中,清晨醒來,依戀著那暖和的被窩,時間在逐漸的流失。

  不情願的起來,站在窗前透過璃望著瓦片上的白露,哈了一口氣,熱氣從嘴中撥出,秋天就要過去,冬天即將來臨。

  冬天的雨很冷,雨不停的下著,似乎有哭不完的淚,雨停了,卻沒有放晴。灰暗的天,壓鬱的色,陽光不願給被寒冷包圍的人世間一點點溫暖。

  風颳著,手冰涼沒有一點餘溫,指尖泛著淡紫色,靜靜的走在這秋末冬初的街上。淚水流過臉頰,掉入塵土,沒有了蹤影。寒風吹過,淚痕也消失了,留下的只有悲傷。

  風箏在天空飛翔。風太大了,風箏線斷了。斷線的風箏就如無助的孩子,它沒有了線的帶動。就這樣,風箏旋轉了幾圈,就掉在草坪上,走過去將風箏拾起,輕聲的嘆息,時間在這個畫面定格。

  【第三篇】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媽媽說我出生的那一天正好也是冬至,這麼說,我與冬至這一天還挺有緣分。每年的今天,我家都會吃餃子,可為什麼要吃餃子,我卻一無所知。為此,我上網查找了些資料,和大家分享。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是南陽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