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野的清明400字作文
清明節這天,人們在景仰先祖先賢、懷念故人親朋的同時,還有踏青、放風箏、打馬球、盪鞦韆、插柳植樹等諸多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自古以來,我們的先民就約定俗成,在清明這天掃墓祭祖,緬懷逝去的先人。“清明”的最早記載見漢劉安所著《淮南子》:“氣溫回升,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說明清明處在仲春與季春交替之間。關於“清明”的字義,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引文解釋為:“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諺語有“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清明時節意味著寒氣結束,到了春和景明、萬物復甦的季節,是農耕民族春耕春播的大好時光。安逸了一個冬季的農人從這個季節,便開始了一年中的.忙碌,也開始了新的一年對豐收的企盼。
“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雨。”諺語說的是清明節這一天自古以來難得晴好天氣,霧濛濛雨紛紛更增添了清明節寂寥惆悵的氛圍。“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晚唐詩人杜牧這首《清明》詩中描述的正是“清明難得晴”這一自然現象。北宋著名詩人黃庭堅在《清明》詩中寫道:“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蕪自生愁。”一面是草木萌發、桃李爭妍的春播大好節氣;一面又是荒野孤雲、落寞惆悵的祭奠悲苦場景。“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野草悽悽,荒冢處處,紙灰漫漫,哀聲悠悠,那是何等淒涼?王侯的清明,多是因循古禮,士大夫的清明,多是呼酒懷古,尋常百姓的清明,就是種田之餘,到荒郊野外的親人墓前傾訴一番。
清明節這天,人們在景仰先祖先賢、懷念故人親朋的同時,還有踏青、放風箏、打馬球、盪鞦韆、插柳植樹等諸多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拂去腮邊的憂傷,拭去臉龐的淚水,追憶逝者的歲月,把握生者每一個美好的今天;讓充滿祈願的微笑,隨同春天的雨滴,一起播種在生機盎然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我們默默等待那份來之不易的收穫。